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大量知识员工和信息技术出现,企业的管理制度、管理流程以及沟通形式、上下级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也让企业的管理方向发生改变。新技术推动着管理的战略以及业务转型,同时管理也要求技术更能让管理成为可执行的指令。德鲁克说,“我们无法左右变革,我们只能走在变革的前面”。企业管理从以往更多的“低头拉车”,变成“抬头看天”了,管理思想的前瞻性变得更为重要,企业的管理者如果没有对未来的敏锐感知和超前思维,必定将影响市场的洞察和企业的创新。
1.管理要有“心”的标准,有深邃度
1.1管理者心要端正
要有心系企业安危的责任感和以实业报国的使命感,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要有长远的、明确的、系统性的目标,克服盲目、侥幸、捷径心理,否则企业就有可能在战略方向的选择上严重错误,从而在经营中陷入险境、泥潭甚至绝境。要精心安排直接影响近期业绩、提供现金流、维持企业存在的核心业务;培育正在崛起具有高成长性,并且有代替第一层的潜力并最后代替第一层的增长业务;开发好未来的种子,形成三层业务链。
1.2既要有伟大的精神,也要有伟大的方向
管理者要具备制定企业发展方向的谋略,同时要拥有执行谋略的勇气,两者不能偏废。充分认识到搞好企业必须艰辛付出,经营的过程中有“暗礁”,你根本无法一一了解,只是要有把“船”开进深水区的气度的智慧,特别是国有企业,如何让“石头在水上飘?”《孙子兵法》上说“势也”,速度是关键。
1.3必须做到管理工作的规范化
减少不规范流程下的管理随意性,按照计划组织配备人员强化管理职能,建立具体的管理程序与工具去完成管理工作,并把在企业管理中经常和重复出现例行问题的解决办法制度化、规范化,制定普遍适用和最优的管理程序。当我们的企业普遍做到战略管理规范化、企业决策管理规范化、组织构架设计规范化、财务管理规范化、营销管理规范化、生产作业管理规范化、人力资源管理规范化时,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和辉煌就得到最可靠的保证。管理是管理者思维的管理,管理者须具备开放的、多维的和灵动的思维而非封闭的、线性的、僵死的思维;管理是管理者境界的管理,境界有高远、博大、亮洁而非短浅、狭隘、污浊的;管理是管理者目标的管理,目标有大小、虚实、远近、动静之别。
2.管理要有服务的意识,有平衡度
2.1要正确处理好管理和服务的关系
管理的前提是服务,管理者要增强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措施、提高服务手段;服务决定管理,特定的服务需求和功能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当管理不适应服务需要时,就要摈弃原有的管理模式和习惯做法,积极寻求与现代化服务要求相配套的管理制度和方法。说到底管理就是服务。
2.2加强对制度的维护,处理好制度与人的关系
科学制度由高素质的人来制定,科学制度也要靠人去执行。人本管理不仅不会削弱制度的威力,恰恰是强调在科学制度的前提下发挥人的作用,人是暂时的,制度是延续的。制度要变革,但变革制度不是不要制度,恰恰是要完善制度,使制度发挥更先进的作用。制度安排是由生产力发展决定的。制度好,坏人难以得逞;制度差,好人会变坏人。制度与人的关系耦合在企业管理的每项工作之中,即每项工作都要有个制度,又要发挥人的作用,这是中国企业管理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2.3加强对工作的协调
一个伟人曾说过,“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活动。一个单独的提琴手是为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指挥”。如果不注意协调,就会陷入无序混乱状态。所谓协调,是指企业的一切要素、工作或活动都要和谐地配合,协调是一个管理者的三项职能之一。制度不是万能的,有了制度也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加强协调就是弥补管理制度所不能形成、或者还不能形成的缺陷。协调企业的各个部分以及企业与环境的关系是管理者的任务。以便更好地实现企业的目标,增强团体的凝聚力,防止人与人之间沟通协调失衡。
3.管理要强调过程的重要,有超越度
事后控制不如事前控制,大多数经营者未能认识到这点,往往是亡羊补牢。管理要讲究结果,但更多的是要进行过程管理,而且显得特别的重要。科学管理也不能只学习国外的,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古人好多思想都体现了管理的精髓,儒学、道学中都能找到管理的方法。
3.1要培养“和而不同”的团队
成员间志同道合而各具特色,各有所长,各尽所能,求同存异承认“不同”,在“不同”中建立关系、达成共识、形成和谐。曾做过美国通用汽车董事长斯隆,有一次主持会议讨论一项重要的决策,大家的意见完全一致,此时,斯隆宣布休会说:“这个问题延期到我们听到不同意见时再开会决策”。听不到不同意见也不是件好事。
3.2要提倡“无为而治”的精神
表现在企业的经营上要顺着客观条件;在管理行为态度上不强迫、不硬来、不勉强;在管理方法上要顺应人之本性;在认识事物上,探寻事物本质特征,发现事物所成之理。“无为而治”要求我们确定管理制度避免强硬的控制方式,要顺应事物内在规律,寻找科学的方法,牵“牛鼻子”,不栓“牛蹄子”。
3.3要找到“相应相合”的方法
《易》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要求我们在竞争激励的环境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时空位置、功能定位、发展方向等尽量避免在不适应的领域与对手竞争。要创造差异化战略,实现不争之争。
4.管理要讲究沟通的必要,有透明度
体现公平的游戏规则成为人们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时,效率也随之而来。制度要体现对管理对象的尊重,这需要做大量的沟通工作。
4.1要有共享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人们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个企业内部员工公认的公理,既融化到血液里,又渗透尽了所有人的思维”。让被管理者知道企业如何发展、采取什么措施、达到什么目标、跟自身有多少关系,达成共识、共创、共享。
4.2搭建有效的沟通对等的大平台
这是管理中沟通理论的公理,利用信息技术的平台,与员工进行全时空地沟通;敢于把企业内部员工关心的热点问题公开;勇于把企业存在的问题公开;善于采纳员工的建议和意见,集思广益。最严密的制度和措施,也难以防范人为的干扰和破坏,韦尔奇创造了“无边界”沟通环境、人员的经常性轮岗、下一线了解情况、鼓励反映问题、信息化管理等。
4.3管理者要善于沟通
管理者平时要用简单的语言、易懂的言辞来传达信息,而且对于沟通的对象、时机要有所把握。团结一起可以团结的力量,为我所用。“我们没能力把外面的敌人变成朋友,但不能把里面的朋友变成敌人”。日本企业把一种组织原则叫“菠菜原则”,也是日本企业的基本原则,这个原则由“报告”、“联络”、“沟通”三个基本点组成。说白了就是个人与组织之间的协调性原则。
1.管理要有“心”的标准,有深邃度
1.1管理者心要端正
要有心系企业安危的责任感和以实业报国的使命感,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要有长远的、明确的、系统性的目标,克服盲目、侥幸、捷径心理,否则企业就有可能在战略方向的选择上严重错误,从而在经营中陷入险境、泥潭甚至绝境。要精心安排直接影响近期业绩、提供现金流、维持企业存在的核心业务;培育正在崛起具有高成长性,并且有代替第一层的潜力并最后代替第一层的增长业务;开发好未来的种子,形成三层业务链。
1.2既要有伟大的精神,也要有伟大的方向
管理者要具备制定企业发展方向的谋略,同时要拥有执行谋略的勇气,两者不能偏废。充分认识到搞好企业必须艰辛付出,经营的过程中有“暗礁”,你根本无法一一了解,只是要有把“船”开进深水区的气度的智慧,特别是国有企业,如何让“石头在水上飘?”《孙子兵法》上说“势也”,速度是关键。
1.3必须做到管理工作的规范化
减少不规范流程下的管理随意性,按照计划组织配备人员强化管理职能,建立具体的管理程序与工具去完成管理工作,并把在企业管理中经常和重复出现例行问题的解决办法制度化、规范化,制定普遍适用和最优的管理程序。当我们的企业普遍做到战略管理规范化、企业决策管理规范化、组织构架设计规范化、财务管理规范化、营销管理规范化、生产作业管理规范化、人力资源管理规范化时,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和辉煌就得到最可靠的保证。管理是管理者思维的管理,管理者须具备开放的、多维的和灵动的思维而非封闭的、线性的、僵死的思维;管理是管理者境界的管理,境界有高远、博大、亮洁而非短浅、狭隘、污浊的;管理是管理者目标的管理,目标有大小、虚实、远近、动静之别。
2.管理要有服务的意识,有平衡度
2.1要正确处理好管理和服务的关系
管理的前提是服务,管理者要增强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措施、提高服务手段;服务决定管理,特定的服务需求和功能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当管理不适应服务需要时,就要摈弃原有的管理模式和习惯做法,积极寻求与现代化服务要求相配套的管理制度和方法。说到底管理就是服务。
2.2加强对制度的维护,处理好制度与人的关系
科学制度由高素质的人来制定,科学制度也要靠人去执行。人本管理不仅不会削弱制度的威力,恰恰是强调在科学制度的前提下发挥人的作用,人是暂时的,制度是延续的。制度要变革,但变革制度不是不要制度,恰恰是要完善制度,使制度发挥更先进的作用。制度安排是由生产力发展决定的。制度好,坏人难以得逞;制度差,好人会变坏人。制度与人的关系耦合在企业管理的每项工作之中,即每项工作都要有个制度,又要发挥人的作用,这是中国企业管理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2.3加强对工作的协调
一个伟人曾说过,“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活动。一个单独的提琴手是为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指挥”。如果不注意协调,就会陷入无序混乱状态。所谓协调,是指企业的一切要素、工作或活动都要和谐地配合,协调是一个管理者的三项职能之一。制度不是万能的,有了制度也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加强协调就是弥补管理制度所不能形成、或者还不能形成的缺陷。协调企业的各个部分以及企业与环境的关系是管理者的任务。以便更好地实现企业的目标,增强团体的凝聚力,防止人与人之间沟通协调失衡。
3.管理要强调过程的重要,有超越度
事后控制不如事前控制,大多数经营者未能认识到这点,往往是亡羊补牢。管理要讲究结果,但更多的是要进行过程管理,而且显得特别的重要。科学管理也不能只学习国外的,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古人好多思想都体现了管理的精髓,儒学、道学中都能找到管理的方法。
3.1要培养“和而不同”的团队
成员间志同道合而各具特色,各有所长,各尽所能,求同存异承认“不同”,在“不同”中建立关系、达成共识、形成和谐。曾做过美国通用汽车董事长斯隆,有一次主持会议讨论一项重要的决策,大家的意见完全一致,此时,斯隆宣布休会说:“这个问题延期到我们听到不同意见时再开会决策”。听不到不同意见也不是件好事。
3.2要提倡“无为而治”的精神
表现在企业的经营上要顺着客观条件;在管理行为态度上不强迫、不硬来、不勉强;在管理方法上要顺应人之本性;在认识事物上,探寻事物本质特征,发现事物所成之理。“无为而治”要求我们确定管理制度避免强硬的控制方式,要顺应事物内在规律,寻找科学的方法,牵“牛鼻子”,不栓“牛蹄子”。
3.3要找到“相应相合”的方法
《易》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要求我们在竞争激励的环境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时空位置、功能定位、发展方向等尽量避免在不适应的领域与对手竞争。要创造差异化战略,实现不争之争。
4.管理要讲究沟通的必要,有透明度
体现公平的游戏规则成为人们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时,效率也随之而来。制度要体现对管理对象的尊重,这需要做大量的沟通工作。
4.1要有共享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人们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个企业内部员工公认的公理,既融化到血液里,又渗透尽了所有人的思维”。让被管理者知道企业如何发展、采取什么措施、达到什么目标、跟自身有多少关系,达成共识、共创、共享。
4.2搭建有效的沟通对等的大平台
这是管理中沟通理论的公理,利用信息技术的平台,与员工进行全时空地沟通;敢于把企业内部员工关心的热点问题公开;勇于把企业存在的问题公开;善于采纳员工的建议和意见,集思广益。最严密的制度和措施,也难以防范人为的干扰和破坏,韦尔奇创造了“无边界”沟通环境、人员的经常性轮岗、下一线了解情况、鼓励反映问题、信息化管理等。
4.3管理者要善于沟通
管理者平时要用简单的语言、易懂的言辞来传达信息,而且对于沟通的对象、时机要有所把握。团结一起可以团结的力量,为我所用。“我们没能力把外面的敌人变成朋友,但不能把里面的朋友变成敌人”。日本企业把一种组织原则叫“菠菜原则”,也是日本企业的基本原则,这个原则由“报告”、“联络”、“沟通”三个基本点组成。说白了就是个人与组织之间的协调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