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研究在调研了河北省1所院校的基础上,在河北省高校中进行广泛调研,在调研数据的基础上,根据就业现状对相关结果和规律进行分析。针对大学生这样的就业现状,作为高校工作者首先应该加大就业指导的力度,丰富课程形式,包括课堂讲座,公司实习,精英演讲,工作培训等。
【关键词】新常态;大学生;就业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意义
“新常态”是中央执政新理念的关键词。201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做了系统阐释。然而,在经济新常态下,面临我国就业形势发生的新变化,以新常态的角度作为切入点研究如何稳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并不多见。
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被全社会广泛关注,我国关于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建立和理论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1997年编制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大纲》预示着我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开始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许多高校建立了就业指导队伍,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职业定位、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1-2]。然而,虽然目前关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研究很多,但是仍处于发展阶段,大多数研究探讨的是大学生就业形势和就业服务体系等方面,探讨宏观的理论层面的研究较多[3]。而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去向的研究不多,相关的大学生毕业生就业方向研究主要集中于简单的数据统计,相关分析及对策研究并不多见。同时,搜集一手就业资料及数据,专门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向的调研并不多见。
面对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不容忽视,而就业去向是反映就业状况的关键指标之一[4-5]。了解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意义重大,首先,有利于教育部门和学校统计大学毕业时的就业状况,为教育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同时为学生和家长在做教育选择时提供重要参考[6]。其次,学校统计并公布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便于大学生通过社会反馈,知道与自己“相同水平”同学的就业去向,调整学习的内容与结构,进行合理的就业定位。同时可获得校友的积极支持[7]。目前,专门针对毕业生就业去向的调研很少,本研究通过实证的调研方法,广泛调研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总结,以其得出规律,为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满意度提供资料和思路,对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有所帮助,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一)工作满意度调查。课题组随机抽取500名毕业生,调查其对工作的满意度。“感到非常满意”的占30%,“感到比较满意”的占23%,总体满意度为53%。满意原因中排在前两位的因素是“薪酬、福利水平高”、“企业公众形象好”;不满意的原因中,排在前两位的是“工作压力大”、“工作时间长”。
(二)从业稳定性。被调查的学生毕业后“从未换过单位”的占55%,其中38%是在银行系统工作;“换过一次工作单位”的占19%,“换过2次及以上工作单位”的占26%。调查换工作的原因时,从事柜员等基层岗位工作的人员普遍认为“工作内容枯燥”、“工作压力大”,从事证券、期货交易及保险等岗位作的人员,换工作最主要的原因是“工作压力大”。
三、大学生就业去向现状分析
本研究在调研了河北省1所院校的基础上,在河北省高校中进行广泛调研,在调研数据的基础上,根据就业现状对相关结果和规律进行分析。从以下4方面因素分析高校畢业生的就业去向。第一、职业价值观因素。第二、学习因素。第三、兴趣因素。第四、实践经历因素。第五、家庭生活因素[3]。
四、對策
针对大学生这样的就业现状,作为高校工作者首先应该加大就业指导的力度,丰富课程形式,包括课堂讲座,公司实习,精英演讲,工作培训等。从而使学生们按照自身的个性和特点选择好将来从业的方向,然后不懈的努力。其次,高校要转变育人理念,适应高等教育的新常态。我国的高等教育早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而各高校缺乏清晰的人才定位。一批本应从事精英教育的学校也快速扩大办学规模,导致教育资源被迅速稀释,由此难以再保证精英培养理念。而大批本应培养掌握职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学校定位不明确,导致学生的自我定位发生偏差,学校培养人才的过程也发生偏差,还使得各学校培养的学生能力结构、素质结构趋同,严重缺乏独立性。所以不同的高校在定位上要加以明确。第三,调动大学生就业的积极性,使大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就业的主体,进而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拓展就业渠道,努力实现自主就业。第四,鼓励大学生创业。人民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创业动能,大众创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政府应实施一系列优惠政策,在市场准入、场地安排、税费减免、贷款贴息、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就业服务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和扶持,努力营造大学生创业的环境和氛围,通过自主创业带动就业。
基金项目: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研究项目:新常态下拓展大学生就业渠道研究(JRS-2015-1038)。
参考文献:
[1]邢繁辉.当代中国经济结构视域下大学生就业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
[2]陈勇.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开发路径研究[D].浙江大学2012.
[3]陈仲华.我国大学生创业现状及对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
[4]刘铎.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体系的构建研究[D].吉林大学2011.
[5]曹洪军.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的专业结构性矛盾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
[6]何飞龙.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03).
[7]阮敏.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人文关怀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
【关键词】新常态;大学生;就业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意义
“新常态”是中央执政新理念的关键词。201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做了系统阐释。然而,在经济新常态下,面临我国就业形势发生的新变化,以新常态的角度作为切入点研究如何稳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并不多见。
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被全社会广泛关注,我国关于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建立和理论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1997年编制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大纲》预示着我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开始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许多高校建立了就业指导队伍,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职业定位、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1-2]。然而,虽然目前关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研究很多,但是仍处于发展阶段,大多数研究探讨的是大学生就业形势和就业服务体系等方面,探讨宏观的理论层面的研究较多[3]。而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去向的研究不多,相关的大学生毕业生就业方向研究主要集中于简单的数据统计,相关分析及对策研究并不多见。同时,搜集一手就业资料及数据,专门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向的调研并不多见。
面对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不容忽视,而就业去向是反映就业状况的关键指标之一[4-5]。了解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意义重大,首先,有利于教育部门和学校统计大学毕业时的就业状况,为教育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同时为学生和家长在做教育选择时提供重要参考[6]。其次,学校统计并公布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便于大学生通过社会反馈,知道与自己“相同水平”同学的就业去向,调整学习的内容与结构,进行合理的就业定位。同时可获得校友的积极支持[7]。目前,专门针对毕业生就业去向的调研很少,本研究通过实证的调研方法,广泛调研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总结,以其得出规律,为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满意度提供资料和思路,对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有所帮助,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一)工作满意度调查。课题组随机抽取500名毕业生,调查其对工作的满意度。“感到非常满意”的占30%,“感到比较满意”的占23%,总体满意度为53%。满意原因中排在前两位的因素是“薪酬、福利水平高”、“企业公众形象好”;不满意的原因中,排在前两位的是“工作压力大”、“工作时间长”。
(二)从业稳定性。被调查的学生毕业后“从未换过单位”的占55%,其中38%是在银行系统工作;“换过一次工作单位”的占19%,“换过2次及以上工作单位”的占26%。调查换工作的原因时,从事柜员等基层岗位工作的人员普遍认为“工作内容枯燥”、“工作压力大”,从事证券、期货交易及保险等岗位作的人员,换工作最主要的原因是“工作压力大”。
三、大学生就业去向现状分析
本研究在调研了河北省1所院校的基础上,在河北省高校中进行广泛调研,在调研数据的基础上,根据就业现状对相关结果和规律进行分析。从以下4方面因素分析高校畢业生的就业去向。第一、职业价值观因素。第二、学习因素。第三、兴趣因素。第四、实践经历因素。第五、家庭生活因素[3]。
四、對策
针对大学生这样的就业现状,作为高校工作者首先应该加大就业指导的力度,丰富课程形式,包括课堂讲座,公司实习,精英演讲,工作培训等。从而使学生们按照自身的个性和特点选择好将来从业的方向,然后不懈的努力。其次,高校要转变育人理念,适应高等教育的新常态。我国的高等教育早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而各高校缺乏清晰的人才定位。一批本应从事精英教育的学校也快速扩大办学规模,导致教育资源被迅速稀释,由此难以再保证精英培养理念。而大批本应培养掌握职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学校定位不明确,导致学生的自我定位发生偏差,学校培养人才的过程也发生偏差,还使得各学校培养的学生能力结构、素质结构趋同,严重缺乏独立性。所以不同的高校在定位上要加以明确。第三,调动大学生就业的积极性,使大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就业的主体,进而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拓展就业渠道,努力实现自主就业。第四,鼓励大学生创业。人民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创业动能,大众创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政府应实施一系列优惠政策,在市场准入、场地安排、税费减免、贷款贴息、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就业服务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和扶持,努力营造大学生创业的环境和氛围,通过自主创业带动就业。
基金项目: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研究项目:新常态下拓展大学生就业渠道研究(JRS-2015-1038)。
参考文献:
[1]邢繁辉.当代中国经济结构视域下大学生就业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
[2]陈勇.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开发路径研究[D].浙江大学2012.
[3]陈仲华.我国大学生创业现状及对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
[4]刘铎.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体系的构建研究[D].吉林大学2011.
[5]曹洪军.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的专业结构性矛盾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
[6]何飞龙.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03).
[7]阮敏.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人文关怀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