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对比中西方礼貌原则,阐释了中西礼貌原则的相对性所带来的社交称谓上的障碍、亲属称谓上的障碍以及在“自己付出的代价”上的跨文化交际障碍。
【关键词】礼貌原则;跨文化交际障碍
一、中西方礼貌原则及对比
1976年美国哲学家Grice提出了“合作原则”。1983年Leech在《语用学原则》中提出“礼貌原则”,它是作为“援救”合作原则的一种必要的补充 ,并对Brown和Levinson提出的礼貌原则做了进一步的归纳。
然而礼貌与文化一脉相承,西方文化中的礼貌不一定符合中国文化中的礼貌。顾曰国师从Leech, 于1992年提出了符合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原则。1. 贬己尊人准则; 2. 称呼准则,即指人们出于礼貌,在相互称呼时应按照上下、贵贱、长幼有别的传统来体现人际交往中的社会关系;3. 文雅准则; 4. 求同准则,即指双方在诸多方面力求和谐一致,应尽可能满足对方愿望,尊重对方的“面子”和身份;5. 德、言、行准则,即指在行为动机上应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同时尽量增大他人的利益;在言辞上尽量放大别人给予自己的好處,少说自己付出的代价。[1]
中西方礼貌原则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德、言、行准则中“少说自己付出的代价”与慷慨准则中“尽量增大自己付出的代价”相左;且中国的称呼准则在西方的礼貌原则中没有对应项,这说明中西方礼貌原则呈现了一定的差异性。正是由于这些差异的存在使得中西方人在跨文化交际时面临障碍。
二、中西方礼貌原则在跨文化交际时产生的障碍
一方面 Leech的礼貌原则具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礼貌具有相对性,在不同文化中表示礼貌的方式和方法,以及人们用以判断礼貌的标准具有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是和在不同文化中礼貌的不同起源,以及长期历史过程中受社会、历史、地理等一系列文化因素影响而形成的文化价值分不开的。[2]中西方礼貌原则的相对性会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产生哪些障碍呢?
(一)在社交称谓上的障碍
在西方用姓来称呼对方很常见,如George Whiter,可直接称呼Whiter。但在中国,通常用名来称呼对方,如果要用姓来称呼对方的话,就要在姓前面加上“老”或“小”以示尊敬,如“老王”。“老”代表尊敬,意味着阅历、经验和学识的丰富。而在西方,人们忌讳“老”,西方人认为“老”代表不中用,不年轻。在职场中,中西方都有以“职称头衔+姓氏”的方式称呼对方,所不同的是在西方,头衔称谓的对象基本上是政府上层、神职人员、军界或法律界人士等。例如,Mr. President,Priest Father Paul。中国人对于有官职的谈话对象,往往会以职务相称,如张市长等。在西方员工对他们的上司(或者老板)可直呼其名,这种称谓的方式不会认为是不礼貌的,而会显示出老板和员工之间平等和融洽的工作关系。在通用称呼语上,在西方的社交场所中,依据每个人的性别和婚姻状态的不同,会用“Mr.”、“Mrs.”、“Miss”、“Sir”、“Madam”等“尊稱”来称谓对方。而在我国与国际接轨的“先生、小姐、女生”使用频率越来越高。[3]
(二)在亲属称谓上的障碍
中国文化中的亲属称呼比西方要复杂的多。中国的“称呼准则”不能对应西方礼貌原则中的一项,这样就会产生跨文化交际障碍。中西亲属称谓可以从祖辈、父辈和同辈三个方面来比较。在中国每个祖辈亲属都有特定的称谓。然而在西方,祖父母和外祖父母都可以用grandfather, grandmother, 如果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兄弟姐妹就用granduncle, grandaunt。在中国父辈的亲属有伯伯、伯母、叔叔、婶婶、姑姑、姑父、舅舅、舅妈、阿姨、姨父等,然而西方将以上这些亲属按照性别划分称呼,所有父辈的男性亲属都叫uncle,所有父辈的女性亲属都叫aunt。在同辈亲属中,中国有大哥、二哥、大姐、二姐、弟弟、妹妹等;父系的同辈兄弟姐妹叫堂哥、堂弟、堂姐、堂妹等;母系的同辈兄弟姐妹叫表哥、表弟、表姐、表妹等。在西方自己的亲兄弟姐妹西方就统称为brother, sister;表堂兄弟姐妹统称为cousin。
(三)在“自己付出的代价”上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向亲友说“谢谢”显得生疏。在西方,省去了这些致谢的话语是不礼貌的。如果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不懂或者忽略了这些差异就容易引起跨文化交际的障碍。例如:
An American teacher:Thank you for your help.
A Chinese student: It is not worth to mention. Moreover, it is my duty. [4]
在这则的对话中,中国学生帮助了美国老师。根据西方文化,美国老师说了“谢谢”。而中国学生却按照中国的方式回答“这不值一提,是我的职责所在。”“duty”暗含的意思是“这是我的责任,无论如何我都不得不这样做”。因为要“少说自己付出的代价”这样就会使美国老师误解为学生并不是真心帮忙。合适的回答应该是“It’s my pleasure”或者“You are welcome”。
三、结语
中西方的礼貌原则有一定的普遍性也有相对性,在跨文化交际时要注意社交称谓、亲属称谓以及“自己付出的代价”上的相对区别才能克服交际时的障碍做到有效沟通。
作者简介:张珺(1983.9-),女,湖北武汉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语义学。
参考文献:
[1]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4):10-17.
[2]郭卫,许之所.中西礼貌原则对比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3):443-446.
[3]姜丽蓉,韩丽霞.英汉称呼语中折射出的文化内涵[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12):91-93.
[4]孟文姬.礼貌原则及其在跨文化交际下的语用失误[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6):122-125.
【关键词】礼貌原则;跨文化交际障碍
一、中西方礼貌原则及对比
1976年美国哲学家Grice提出了“合作原则”。1983年Leech在《语用学原则》中提出“礼貌原则”,它是作为“援救”合作原则的一种必要的补充 ,并对Brown和Levinson提出的礼貌原则做了进一步的归纳。
然而礼貌与文化一脉相承,西方文化中的礼貌不一定符合中国文化中的礼貌。顾曰国师从Leech, 于1992年提出了符合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原则。1. 贬己尊人准则; 2. 称呼准则,即指人们出于礼貌,在相互称呼时应按照上下、贵贱、长幼有别的传统来体现人际交往中的社会关系;3. 文雅准则; 4. 求同准则,即指双方在诸多方面力求和谐一致,应尽可能满足对方愿望,尊重对方的“面子”和身份;5. 德、言、行准则,即指在行为动机上应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同时尽量增大他人的利益;在言辞上尽量放大别人给予自己的好處,少说自己付出的代价。[1]
中西方礼貌原则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德、言、行准则中“少说自己付出的代价”与慷慨准则中“尽量增大自己付出的代价”相左;且中国的称呼准则在西方的礼貌原则中没有对应项,这说明中西方礼貌原则呈现了一定的差异性。正是由于这些差异的存在使得中西方人在跨文化交际时面临障碍。
二、中西方礼貌原则在跨文化交际时产生的障碍
一方面 Leech的礼貌原则具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礼貌具有相对性,在不同文化中表示礼貌的方式和方法,以及人们用以判断礼貌的标准具有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是和在不同文化中礼貌的不同起源,以及长期历史过程中受社会、历史、地理等一系列文化因素影响而形成的文化价值分不开的。[2]中西方礼貌原则的相对性会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产生哪些障碍呢?
(一)在社交称谓上的障碍
在西方用姓来称呼对方很常见,如George Whiter,可直接称呼Whiter。但在中国,通常用名来称呼对方,如果要用姓来称呼对方的话,就要在姓前面加上“老”或“小”以示尊敬,如“老王”。“老”代表尊敬,意味着阅历、经验和学识的丰富。而在西方,人们忌讳“老”,西方人认为“老”代表不中用,不年轻。在职场中,中西方都有以“职称头衔+姓氏”的方式称呼对方,所不同的是在西方,头衔称谓的对象基本上是政府上层、神职人员、军界或法律界人士等。例如,Mr. President,Priest Father Paul。中国人对于有官职的谈话对象,往往会以职务相称,如张市长等。在西方员工对他们的上司(或者老板)可直呼其名,这种称谓的方式不会认为是不礼貌的,而会显示出老板和员工之间平等和融洽的工作关系。在通用称呼语上,在西方的社交场所中,依据每个人的性别和婚姻状态的不同,会用“Mr.”、“Mrs.”、“Miss”、“Sir”、“Madam”等“尊稱”来称谓对方。而在我国与国际接轨的“先生、小姐、女生”使用频率越来越高。[3]
(二)在亲属称谓上的障碍
中国文化中的亲属称呼比西方要复杂的多。中国的“称呼准则”不能对应西方礼貌原则中的一项,这样就会产生跨文化交际障碍。中西亲属称谓可以从祖辈、父辈和同辈三个方面来比较。在中国每个祖辈亲属都有特定的称谓。然而在西方,祖父母和外祖父母都可以用grandfather, grandmother, 如果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兄弟姐妹就用granduncle, grandaunt。在中国父辈的亲属有伯伯、伯母、叔叔、婶婶、姑姑、姑父、舅舅、舅妈、阿姨、姨父等,然而西方将以上这些亲属按照性别划分称呼,所有父辈的男性亲属都叫uncle,所有父辈的女性亲属都叫aunt。在同辈亲属中,中国有大哥、二哥、大姐、二姐、弟弟、妹妹等;父系的同辈兄弟姐妹叫堂哥、堂弟、堂姐、堂妹等;母系的同辈兄弟姐妹叫表哥、表弟、表姐、表妹等。在西方自己的亲兄弟姐妹西方就统称为brother, sister;表堂兄弟姐妹统称为cousin。
(三)在“自己付出的代价”上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向亲友说“谢谢”显得生疏。在西方,省去了这些致谢的话语是不礼貌的。如果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不懂或者忽略了这些差异就容易引起跨文化交际的障碍。例如:
An American teacher:Thank you for your help.
A Chinese student: It is not worth to mention. Moreover, it is my duty. [4]
在这则的对话中,中国学生帮助了美国老师。根据西方文化,美国老师说了“谢谢”。而中国学生却按照中国的方式回答“这不值一提,是我的职责所在。”“duty”暗含的意思是“这是我的责任,无论如何我都不得不这样做”。因为要“少说自己付出的代价”这样就会使美国老师误解为学生并不是真心帮忙。合适的回答应该是“It’s my pleasure”或者“You are welcome”。
三、结语
中西方的礼貌原则有一定的普遍性也有相对性,在跨文化交际时要注意社交称谓、亲属称谓以及“自己付出的代价”上的相对区别才能克服交际时的障碍做到有效沟通。
作者简介:张珺(1983.9-),女,湖北武汉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语义学。
参考文献:
[1]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4):10-17.
[2]郭卫,许之所.中西礼貌原则对比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3):443-446.
[3]姜丽蓉,韩丽霞.英汉称呼语中折射出的文化内涵[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12):91-93.
[4]孟文姬.礼貌原则及其在跨文化交际下的语用失误[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6):12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