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勐海县勐遮镇的曼宰龙佛寺的僧舍外墙上,绘制着“傣味”十足的可称为“傣族本土型”的壁画。《勐海县志》对此有明确记载:“曼宰龙佛寺壁画绘于傣历1230年(公元1868)……”,是由曾到泰国留学回国之后还俗的傣族画工所画,距今已有近150年的历史。不过,由于南传佛教艺术“活态”性和寺庙常修常新的特点,现在我们看到的壁画,是1 987年在原清代壁画的基础上由勐遮曼垒佛寺佛爷、民间画工康朗赛(2008年去世)重新摹绘的。据佛寺管理员岩三嫩介绍,在全部8铺壁画中,有7铺画面内容及其形式是“照葫芦画瓢”式地依据原画进行临摹绘的,只有其中一铺壁画加入了作者画工些许想法。由于康朗赛具有较高的民间技艺,且是在原清代壁画的基础上重新摹绘,故基本上保持了清代原画的面貌。
曼宰龙佛寺僧舍外墙壁画内容丰富,构图饱满,人物众多,场面宏大。壁画题材分为三部分,一是宣传佛教因果报应和扬善惩恶思想的《天堂地狱图》和《三界图》;二是歌颂忠贞爱情和追求正义、行善积德思想的傣族民间故事;三是颂杨释迦牟尼伟大一生的佛传故事。
现世中有虔诚拜佛者,也有享乐偷情者。人死后皆要过“凉亭”,清算其在世时的所作所为,根据其德行判定是升天堂还是入地狱
天堂的情景是王室宫廷生活的写照,人们理想中的极乐世界是能穿上王宫贵族的服饰,过着丰衣足食、无忧无虑的安逸生活。地狱则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有被利剑般的树枝穿透身躯者;有被夹板夹住活活夹死者,有被魔鬼扔进滚烫油锅里煎炸者,有不守妇道被猛虎追赶者。看后让人惊心动魄。紧邻《天堂地狱图》左右的两铺壁画为《三界图》(或称《太平世界与魔鬼干扰》)
“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处于最低层级,色界位于欲界之上,无色界在色界之上。在三界中,总有“魔”“鬼”的干扰和破坏。在曼宰龙的《三界图》中,魔鬼肤色黝黑,体形巨大,一副贪婪、丑陋、凶煞的形象。他们住在荒野山林,常出来寻食,扰乱人间。或在山林野外,挡道拦截行路之人,或混入城镇宫廷,惹事生非,挑起事端,施以魔法,夺抢民众,甚至食人,使太平的世间充满混乱和恐惧
南墙左起的第四铺壁画是傣族民间传说故事《召烘帕罕》
画面通过“一图多景”的布局,将诸如妄妃弃婴、王后南尖达玛腊被赶出宫、皇后被园丁夫妇相救、召烘帕罕寻母、召烘帕罕赢六兄弟、六兄弟跪求召烘帕罕、祖母被魔鬼掠走、召烘帕罕骑凤凰救祖母、与妖魔决斗等情节表现得十分生动,让人一目了然。
《释迦牟尼生平》由东墙上的《瞿昙出家》和《释迦牟尼传教》两铺壁画组成。前者表现了释迦牟尼成佛前的行迹整体来看,曼宰龙壁画表现了傣族现实生活中的形态样貌和风尚礼俗。在以傣族寺塔建筑和民居竹楼为原形描绘出的尖塔楼阁和伽蓝之中,有讲经布道的法者和专心听讲的信众,有乘象骑马出游的仪仗和远道而来的访客,有扛枪步行的军人和骑马行进的村民。在这里,佛陀与现实中的和尚并无区别,大地女神郎妥落尼与一般傣族妇女也无两样。许多头裹包巾,上身赤裸,穿着短裤、双腿黥刺纹身的男性,好似傣族现实中纹身习俗的一种真实写照。当然,壁画所表现的也是一个人兽同在、神魔同存的世界。一边是佛祖传教,一边是魔鬼干扰;一边是涅与众僧的哭丧,一边是热闹的宴饮歌舞;一边是来往出行的众生,一边是地狱魔鬼的捣乱和食人。总之,壁画通过富于幻想和夸张的描绘,无羁地表现着人们对宗教、对现实与虚幻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后者描绘了释迦牟尼成佛后四处游说、化度生众,直到达生命的终点,而去的一生伟绩。壁画传达着浓浓的宗教气息,但也融合了现实和想象的情愫。如在《双林灭度》中,释迦牟尼的弟子们无不泫然流涕,皆纷纷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由大弟子摩诃迦叶主持的葬礼和在拘尸那伽城天冠寺的举火焚化。不少僧人捶胸顿足,或嚎啕大哭,或掩面而泣,或木纳呆滞,不知所措,其悲伤的气氛,如同现实中的殡葬场景。
曼宰龙佛寺僧舍外墙壁画内容丰富,构图饱满,人物众多,场面宏大。壁画题材分为三部分,一是宣传佛教因果报应和扬善惩恶思想的《天堂地狱图》和《三界图》;二是歌颂忠贞爱情和追求正义、行善积德思想的傣族民间故事;三是颂杨释迦牟尼伟大一生的佛传故事。
现世中有虔诚拜佛者,也有享乐偷情者。人死后皆要过“凉亭”,清算其在世时的所作所为,根据其德行判定是升天堂还是入地狱
天堂的情景是王室宫廷生活的写照,人们理想中的极乐世界是能穿上王宫贵族的服饰,过着丰衣足食、无忧无虑的安逸生活。地狱则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有被利剑般的树枝穿透身躯者;有被夹板夹住活活夹死者,有被魔鬼扔进滚烫油锅里煎炸者,有不守妇道被猛虎追赶者。看后让人惊心动魄。紧邻《天堂地狱图》左右的两铺壁画为《三界图》(或称《太平世界与魔鬼干扰》)
“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处于最低层级,色界位于欲界之上,无色界在色界之上。在三界中,总有“魔”“鬼”的干扰和破坏。在曼宰龙的《三界图》中,魔鬼肤色黝黑,体形巨大,一副贪婪、丑陋、凶煞的形象。他们住在荒野山林,常出来寻食,扰乱人间。或在山林野外,挡道拦截行路之人,或混入城镇宫廷,惹事生非,挑起事端,施以魔法,夺抢民众,甚至食人,使太平的世间充满混乱和恐惧
南墙左起的第四铺壁画是傣族民间传说故事《召烘帕罕》
画面通过“一图多景”的布局,将诸如妄妃弃婴、王后南尖达玛腊被赶出宫、皇后被园丁夫妇相救、召烘帕罕寻母、召烘帕罕赢六兄弟、六兄弟跪求召烘帕罕、祖母被魔鬼掠走、召烘帕罕骑凤凰救祖母、与妖魔决斗等情节表现得十分生动,让人一目了然。
《释迦牟尼生平》由东墙上的《瞿昙出家》和《释迦牟尼传教》两铺壁画组成。前者表现了释迦牟尼成佛前的行迹整体来看,曼宰龙壁画表现了傣族现实生活中的形态样貌和风尚礼俗。在以傣族寺塔建筑和民居竹楼为原形描绘出的尖塔楼阁和伽蓝之中,有讲经布道的法者和专心听讲的信众,有乘象骑马出游的仪仗和远道而来的访客,有扛枪步行的军人和骑马行进的村民。在这里,佛陀与现实中的和尚并无区别,大地女神郎妥落尼与一般傣族妇女也无两样。许多头裹包巾,上身赤裸,穿着短裤、双腿黥刺纹身的男性,好似傣族现实中纹身习俗的一种真实写照。当然,壁画所表现的也是一个人兽同在、神魔同存的世界。一边是佛祖传教,一边是魔鬼干扰;一边是涅与众僧的哭丧,一边是热闹的宴饮歌舞;一边是来往出行的众生,一边是地狱魔鬼的捣乱和食人。总之,壁画通过富于幻想和夸张的描绘,无羁地表现着人们对宗教、对现实与虚幻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后者描绘了释迦牟尼成佛后四处游说、化度生众,直到达生命的终点,而去的一生伟绩。壁画传达着浓浓的宗教气息,但也融合了现实和想象的情愫。如在《双林灭度》中,释迦牟尼的弟子们无不泫然流涕,皆纷纷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由大弟子摩诃迦叶主持的葬礼和在拘尸那伽城天冠寺的举火焚化。不少僧人捶胸顿足,或嚎啕大哭,或掩面而泣,或木纳呆滞,不知所措,其悲伤的气氛,如同现实中的殡葬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