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渐之辨

来源 :现代养生·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l01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修道的顿渐之争是由来已久,特别是到南北朝时达摩西来创禅宗,倡导“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直指人心以顿悟成佛为宗旨,分歧则更为激烈。顿悟,追究历史当起于释迦摩尼佛在一次灵山法会上的“拈花微笑”。众弟子皆不解其意,唯迦叶破颜一笑。释迦摩尼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今付于汝。”这便是以心传心,顿悟之公案。佛祖讲的“正法眼藏,涅槃妙心”是修道中的纲领,也便是速成之道顿悟法门的依据。
  达摩大师在要回国之前问弟子们对他的佛法有何体悟时,独有其徒弟慧可,只是跪拜而不语。达摩便对他说:“你得了我佛法的真髓了”,“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
  为什么迦叶和慧可对老师的提问都默然不语,却都得到了肯定和表扬,并授以接班人之荣誉,这让外行人都颇为惊诧不解。而下边的二位禅师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
  黄柏禅师说佛及达摩大师“唯说一心,唯传一法,以佛传佛,不说余佛,以法传法,不说余法。法即不可说之法,佛即不可取之佛,乃是本源清净心也,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即心即佛”,“若直下见此意,即顿超三乘一切诸法”。
  赞宁禅师云:“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也,此乃乘方便波罗蜜,径直而度,免无量之迂回焉”,“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原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也。”
  佛祖也好,达摩也罢,表达的都是一个意思,万卷佛法其精髓就是首先要直接证悟自己的“妙明真心”便可事半功倍。明心而见性,见性即见道,得道则法力无边,而修成正果。“若此心外,别有一法,便是魔说”,故“佛佛祖祖,不立文字,以心传心”而妙明真心的实相则是不可言说的“空寂圆明”,对这个心物一元,绝对的本体是无法用相对的语言来阐述的。故迦叶只微笑不语,慧可只跪拜而不言,便是最好的回答。老师对接班人的考试合格了,以心传心,徒弟们也顿悟了。
  对佛法实质的体悟在六祖慧能与神秀的诗词中也较出了高下。神秀认为对本心要“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而六祖则明确地指出“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对妙明本心,神秀还停留在“有”上,而六祖慧能已认识妙明本心是“空明寂静”,是“无”。神秀对见到本心要通过有为的手段,而慧能则认为只须无为,当下便是,故五祖偷传衣钵予慧能。修佛的初级阶段是需要有为,无论性功还是命功,所以“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是对的,神秀没有错。没有气的开发与积累,要想得禅定,那是白日做梦;但到了偶见心性,神气已能合一了,则必须通过无为才能证悟本心。这个阶段慧能是对的。这就像一个人想要入睡,如果通过有为的方法去排除杂念,即“时时勤拂拭”,那么肯定适得其反,你今晚非得失眠不可,进入禅定也是同样的道理。“本来无一物”,什么妄念也留不住,何苦“勤拂拭呢”?
  特别要指出的是,禅宗之所以被称作顿悟法门,在佛门中独立一派,就在于他不讲佛法中“四禅八定”的渐次修为程序,而直接深入到第八识的本性处去修。故称为“顿”。要注意的是,在这里“渐次”与“渐修”不完全是一回事。很多学禅宗的人误把“直指人心,不论渐次”当作了不需渐修,这就大错特错了。“不论渐次”是指不需要考虑什么四禅八定,一层层逐次前进,可以直至空性,只要似照非照这种状态入定就可以了。但要知道,要使这种空定境界成为自然,是需要很长时日的,否则就谈不上“明心见性”。也就是说顿悟也需要渐修的量变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这是其一。
  其二,佛教内部其它门派认为,见性很难,只有成功得道后才可以,而禅宗则认为“念头断处,当下即是”,“一念不生,灵明一觉”则是自性,这也便是禅宗的“直指人心”之意。既然见性如此容易,为什么不能立即得道成功呢?这是因为在“当下即是”之际,也是“当下即逝”之时,犹如浪中石,时隐时现。故有的人只当了1秒钟、或1分钟的佛。所以,这就需要由这个“空性”的境界,自然地入于定中,久而久之根尘顿断,彻见本性,真正的证道得道。
  其三,禅宗书籍上的通过“参话头”、“打机锋”、“参公案”而称之的开悟,并非是真正的顿悟,而只是明白了自己的本性是什么而已,并没有真正把握住自己的本性。很多不明究理的人误把“参话头”偶然见性的一霎那当作了真正顿悟,如果耍耍嘴皮子,就能得道这么简单,那么这满大街都是佛了。正如南怀瑾所言:“如果单纯讲顿悟,不讲禅定就会把‘禅悟’变成了‘禅误’”。禅宗就会变成“口头禅”、“狂禅”了。所以顿悟离不开渐修的禅定,但渐修也必须尽快地、不失时机地,早一步进入顿悟,少在第六识和第七识上做文章,多在第八识上下功夫。明朝的憨山大师云:“禅为顿中之渐”,“知此不可执一而论,虽顿悟,而不废渐修,佛祖之心,本无二也”。
  即使顿悟明心见性了,也仅是得到一个法身而已,因为这只是狭义上的顿悟。相对大道来说,仅是一半功夫,而“报身”、“化身”还有待于去努力证得。也就是说,顿悟后也仍需渐修,性功顿悟了,命功还必须得补课。所以宋朝僧人薛道光在大彻大悟后,又改为修道,去了命功。而道家则是了命后再接着去了性,即“虚空粉碎,大地平沉”是也。虽说修道是性命双修,但不同阶段仍是有一个侧重面。故达摩大师在遗言中说:“吾灭后……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说理者多,通理者少。”根本原因就是实修者少了。
  禅宗原本是讲给上根之人听的快速法门,结果很多人理解错误,致使禅宗从唐宋后便走向衰败,实是可叹之极。审视整个禅宗,实际上提出并解决了三个问题——一是抓住修道中“心”的主要矛盾,可以事半功倍;二是要认清自己的真心本性;三是如何证悟到你的本心而得道。那么如何才能通过顿悟去加快自己的修道步伐呢?“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而真正有效的是必须得通过息道的锻炼,进入到不呼不吸的“真息”中去,才会一念不生,本心自见,顿悟才有了实实在在的可切入的落脚点。从禅宗来说,既是“念头断处,当下即是”状态;从密宗来讲则是“彻却”状态,即妄念立断之意;从净土宗来讲,是念佛念到“念而无念”的三昧状态;从道家来说,则是“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的空明状态;从儒家来说,则是“喜怒哀乐未发”念头前的无念状态,从数学上说,则是数轴上正负数的中间“零”状态;从哲学上说,则是“阴阳的交合状态”,“矛盾的统一对立状态。”孤阴、孤阳者都不会存在与得道。   这便是佛祖所说的“正法眼藏”。当你抓住了这个“正法眼”,空有不住,任运自然于这个妙心的空灵上进入甚深禅定而达到“能所双亡,根尘脱落”,身心皆忘,虚空粉碎,顿悟则成矣。
  当佛涅槃后,众弟子们为了弘扬佛法便集结在一起,想把佛生前所说的大法予以整理,以备流传于后世。但因佛的弟弟阿难诸漏未尽,功力欠佳,所以佛的接班人迦叶便撵了他出去,认为他没有资格参加这一项重大的活动。当时阿难觉得万分耻辱和惭愧,并痛哭哀求,但迦叶坚决不允,并说除非你得道成功便可参加。这一激,阿难便下决心抓紧练功,进入禅定。一天当后半夜,疲惫不堪时,在这恍恍惚惚之中,便豁然开悟了,进入了甚深金刚定,破一切烦恼,证得大阿罗汉果。为什么他七天前还未得道,现在却顿悟成佛了呢?这就证明了我前边所讲的,他进入了佛所说的正法眼中,在“妙明真心”中与道合一,开悟了。当然七天也是一个生命的周期。我们下面可来分析—下阿难开悟的原因:
  1.阿难有多年的禅定基础,也就是渐修的功力,精气充足。“心气不二”正是指此而言。
  2.关键一点是,当他在“似睡非睡”若有若无之际,这正是阴阳交合之时,他切入走进大道之门,在“零”的状态中见性了,由此而入禅定,然后又达到了“能所双亡”,证到了自己的本来面目,顿悟了。
  3.他的内心深处被迦叶击中痛处,即第八识被触动,知耻而后勇,他才真的发心练功了。一坐数日,不开悟便不起身,心不真动,他不会得道。所以佛学中有“真信”才能得救,“真信”才能长功的说法。如若是半信半疑,他绝不会顿悟而得道的。人间很多奇迹都是在真情激发后产生的,所以当深层意识真动起来,其威力是无比的,不可思议的。
  阿难得道的例子告诉我们,有了渐修禅定的基础后,就不要再在身体中的气、脉、光上过多地做文章了,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心性的修为上,回光返照就可以事半功倍,顿超直入而悟道得道。这是禅宗的精髓,而道家更是这样的见地,黄帝的老师广成子早就明确地说过:“至道之精窈窕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保持宁寂清静”,后世丹经也说道:“人心若干天心合,颠倒阴阳只片时”,“金丹之功成于片时,不可执九载三年之日程”,“不识神仙术,金丹顷刻功”。
  道家认为,上品丹法从心性上着眼,“以神入于虚无中,不着色,不着空,空色两忘,久之浑然融化,连虚无二字亦用不着”,“直悟先天,乃由中道入手,舍弃阴阳动静之执着,顿超直超”。七日之内便可得道,这便是中黄直透的道家顿悟法门。如果渐修则需十几年的功夫,即“百日筑基”、“十月怀胎”、“三年哺乳”、“九年面壁”。儒家也是如此讲顿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易经》曰:“退藏于密”,密在何处,不是身上某些穴窍,而是密到空无所有,“一念不生”之处。朱熹曾写过一首诗:“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我认为这正是对顿悟的最好注解。平时里没有“见性”,故办任何事,单用六根中任何一根都很费力,故“向来枉费推移力”,但一旦明心见性了,见性即见道,各种神通横生了,便会心想事成,“此日中流自在行”。也正如六组所言,人心便可“自足一切”,“能生万法”。办任何事都变得那么轻松,就像是很多科学家、军事家及艺术家,一瞬间便会暴发出很多奇迹。很多人不解,便称之为灵感,在佛学来说这便是顿悟的效果。因为肉团心与本心是体用一源的,所以只要机缘巧合,“念头断处”顿悟,奇迹就可能发生。为什么人之心性会“自足一切”呢?原因就是通了道,这就仿佛当凿通了泉眼后,甘甜的清水便会自动从地下喷涌而出。无奈“业障众生,玄关紧闭,识锁难开”,与道隔绝,所以人的能力极其有限。
  儒家、佛家、道家把主要精力和主攻方向都放到了“心性深处”上,舍此一律都称之为旁门左道或外道。清朝朱云阳在《参同契阐幽》云:“三教根源,同一金性,外此即堕旁蹊曲径矣。”所以,三家本一家,何必分彼此。在三教中竞高论低者,唯庸人自闹而已。
  有的人说佛祖在《楞严经》中批判了十种神仙,这不是在批判道家吗?这又作何解释?我想引用南怀瑾的一段话便可明了一一“对于十种仙,只说不得正觉,所以就走入仙道。我常说佛只讲了一半,假定十种仙又得正觉,那是否会成佛呢?后半截佛没有说的话,就等你自己去研究”,所以“依文解义,三世佛冤”。我们后世学者,不能被文字所束缚,要学习佛学的精神要旨,这才叫做善于学习,否则就是咬文嚼字读死书,自误而误人。因此,有些人持道不如佛之观点,可以休矣。佛讲的“正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就是道家所说的“无极”态,儒家所讲的“中庸”态,三教一如。进入这种状态都可以达到顿悟。性命双修,以心性为主,顿渐相依,以顿悟为要,这才是顿悟法门的真正主旨。
  修道应分三个过程:第一,必须得“见道”。这是修道之“入处”,即念头断处,悟见本性,阴阳交合的“正法眼”。正如五祖所讲:“不识本心,学法无益”,乃第六识“所念”的各种妄念一定要通过“心一境性”的手段空掉;第二,见道后必须“修道”。此乃修道之“炼处”,即甚深禅定,在空性中,空有不住,迥脱尘根,真正忘我。即第七识“能念”之心也彻底地空掉了;第三,是证道。此乃修道之“了处”。大地平沉,虚空粉碎,禅宗称之为“啐地绝”,“爆地断”,洞明自己,了然宇宙。即“打破八识窠臼,顿翻无明窟穴”。明心见性,顿悟了。上根之人完全可以直接进入“念头断处,当下即是”直奔八识以此而修。这三个过程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中下根之人,相对时间要长。憨山禅师云:“今修行人,但只一念放下身心世界,单单提此一念向前,切莫管他悟与不悟,只管念念步步做将去。若功夫到处,自然得见本来面目,何须早计?”这是狭义上的顿悟,如果从广义上来讲,真正意义上的顿悟应是性命功夫全部成功,大彻大悟。所以顿悟后还要时时刻刻韬晦修养,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磨练自己。正如懒融禅师所言:“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圆觉经》云:“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华严经》云:“事事无碍法界”,即一切时,一切事,无不处于定中,在定中去应对日常纷乱的生活与工作。这也正是道家魏伯阳说的“常应常静,不出规中”,也是吕洞宾所言“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之意,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成熟地处于自性中。
  由于禅宗讲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所以后世很多人是无法了解禅宗全貌的,于是,就难免造成误解,认为顿悟修道可以不经艰苦修行,就可以一举而得道。其实不然,如:雪峰、玄沙二位禅师修定二十年,坐破了七个蒲团;志勤禅师是用了三十年。他们都是经过长期艰苦的修炼才最后顿悟大道。就拿禅宗四祖道信来说吧,他曾六十年长坐不卧修习禅定,这是为什么呢?而达摩一百二十岁西来,一百五十岁回归,其中也曾面壁九年,这又何为呢?所以修道无论是从心入手,还是从气入手,都逃不过性命双修的过程。“心气不二”这是真理,单纯地讲心,单纯地讲气,都不符合辨证法。但身心相比,心是主宰者,神气相比神乃是主导;性命相较,性是根本。抓住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顿悟,否则藏密不会称禅宗为“大密宗”,无音老人讲“最高深的密宗就是禅,禅是无上密,是最高层次的秘法,禅与密没有两样”,“大手印”与禅宗是如出一辙,主攻心性,以求顿悟。故有人讲,达摩离开少林寺后便到西藏传法去了。此事的真伪不属于我们考察之例,但藏密的最高成就“大手印”与禅宗无异,这确是事实。在这里我想借用文学语言来概括一下整个顿悟的修道过程:“若有若无云雾中,飞波涌足下平,峡谷虚空留不住,直济沧海皓月明。”
  “人心自足一切”,普通人可以有精神上的强大反作用力,用佛学语言讲即第六识的反作用力,所以,可以产生以弱胜强,以小胜大的效果。但修道者则可以利用第七识和第八识更强大的反作用力,因此,可以产生许多人类无法理解的奇迹。这一切便是佛学、道学、儒学所要研究的终极目标与真正意义,为的是让人们从愚昧平庸中走出来,成为自己的真正主人,把握自己的生命,变成大智大慧、德才兼备的圣人,从而去造福于人类,而绝不是让你去搞封建迷信。正如禅宗所云:“有佛处急走过,无佛处莫停留”,“真正的佛法不是宗教,没有宗教的形式”。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即心即佛”,你本身就是佛,只是未被开发,未见本性而已。所以,一定要在自己的心灵深处狠下功夫,才能尽快得道。(《楞严经》云:“汝身,汝心,外及山河虚空大地,成是妙明真心中物”,这便是“海湛空碧”、“雪月交辉”,顿悟自性后“一念不生,全体现”,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同体之境界。不用一丝妄念思虑,整个宇宙,遍周法界便历历在目,了然于心。这也正是佛所说的“般若正智”,“无上菩提”。
其他文献
中秋刚过,娱乐圈便被一条消息彻底打破了平静,2016年9月16日晚22点左右,乔任梁离开了。外界最终认为他离开的原因是抑郁缠身。那么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抑郁病症,既是对逝者最崇高的缅怀,也是对生命的关爱与敬畏。  一、什么是抑郁症  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够听见朋友抱怨“我好抑郁啊”,这种说法一般表示他们心情不好,或情绪处在一个糟糕的状态,但是“抑郁”和“抑郁症”还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美国的精神疾病诊
人体同其他物质一样,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这些元素一方面做为“建筑材料”构成人体组织,另一方面,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由于是进化的产物,在漫长的过程中,不断地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因此,人体几乎含有自然界存在的所有元素,而且在种类和数量上与地球表面的组成基本一致,其中,除碳、氢、氧、氮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外,其他各种元素常以无机物形式存在,统称矿物质,又叫无机盐。人体需要较大的有钙、镁、钠、钾、
对在线赌博行业而言,所有企业的生存都成了问题,不得不把目光投向美国之外。    7月31日,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举行的一场听证会引起全世界博彩业的关注:全球最大的在线赌博公司之一BE-TonSPORTS(“体育下注”)的首席执行官卡拉瑟斯因诈骗、共谋和作假等罪名受到美国司法部起诉。至此,美国声势浩大的网络禁赌运动拉开帷幕,全球各大在线博彩业不得不把目光投向美国之外的市场。    “禁赌”议案  
只要有一点可能,人们总愿意去满足这些孩子的心愿。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血液病区有一个专为白血病患儿设立的“心愿墙”,那些患儿们躺在宁静的病房里,童话般的精神世界在他们心中永远是五彩缤纷,绚丽多姿的。“心愿墙”上的空间是孩子们梦想驰骋的原野。  病孩们的心愿小到一支笔、一本书、一个芭比娃娃、一个MP3,大到想见见世界级的歌星和体育明星。  只要有一点可能,人们总愿意去满足这些孩子的心愿:孩子们抚摸
《山河入梦》可以说是以一本书的力量平衡了一个时代,在爱情都变成脱衣舞的世界里,夜夜夜宴,金金金黄,小说却以感人至深的梦想为我们最深处的绝望拉上了帷幕。    大学一年级,写作课,宋琳讲了半学期,然后说,接下的课由格非老师讲。文史楼301,窗外就是食堂,肉面蛋汤,小炒入梦,谁讲都一样,反正最后一节课,准时下课的就是好老师。这样,一学期的头锅菜吃下来,格非宋琳都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后来,中文系
女人的一生有很多角色。首先,你要为人女、为人妻、为人母,这些属于“第一角色”——家庭角色;然后,你要立足于这个世界,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职业定位,这些属于“第二角色”——职业角色;最后,我们还会有自己的“第三角色”——社会角色,你会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群,一个气场,得到认同和提升,它游离于你的日常生活轨道,是自我的外延和拓展。这么多角色,还不是你的全部,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角色,就是自我角色。这是一个人最核
“小浴”,又称“洗小澡”或“洗身子”,是人们对清洗下身外阴部的俗称,这是女性常做的事。女性因经血、白带、尿液常会浸湿外阴,而外阴皱褶又多,因此许多女性有每晚清洗下身的习惯。这对于减少妇科病的发生,很有好处。  男性生殖系统虽没有女性那么复杂,但男性阴茎、阴囊部的汗腺和皮脂腺较为丰富,成年男子还有浓密的阴毛分布,加上许多男子喜欢穿紧身三角裤,这样一来,使阴茎、阴囊总是处于阴暗潮湿、密不透风的状况,很
美国与伊朗战略矛盾的不可调和,决定了伊朗核问题解决前景的黯淡。     纷争频仍的中东,正因美军的一系列动作而陷入猜疑和忧虑之中。  首先,1月12日,就在小布什宣布其新的伊拉克战略的当天,驻伊美军突袭伊朗驻伊拉克阿尔比勒市办事处,除带走5名工作人员和警卫外,还拿走了办事处使用的电脑及文件。此前,美军多次在伊拉克逮捕伊朗公民,甚至直接闯进伊拉克什叶派领袖哈基姆家里抓人。  其次,美国开始向海湾调遣
有理数的概念和运算是学习数学的基础。在学习的过程中,为了减少运算的失误,提高运算能力,我总结了以下经验,与大家分享。  一、灵活变通,计算有“序”  例如,计算:  (1)([34] [524]-[79])×72;(2)-81÷[94]×[49]。  对于第(1)题,若直接通分,不仅计算量大,而且容易出错。仔细观察后不难看出,三个分母4、24、9都是72的因数,因此,可以灵活变通,使用乘法分配律进
串串冰糖葫芦,扎结于麦秸草棒之上,小商小贩们肩扛手举,招摇过市,形如大红灯笼,玲珑剔透,令人馋涎欲滴,成为一道道大街小巷里时常游动着的美妙风景。  “人都说那冰糖葫芦儿酸,其实那酸中裹着甜;人都说那冰糖葫芦甜,可是它甜中透着酸……”一首《冰糖葫芦》的歌谣,形象地描述了冰糖葫芦的特色,唱出了人们对糖葫芦的喜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中原地带,街头和庙会上,常常有种声音哟喝得脆响悠扬:“冰糖葫芦,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