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切实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近年来,我校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以“播撒感恩的种子,成就学生的阳光人生”为主题的“感恩孝心”教育活动,旨在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找到一个最佳的育人“支点”,牢固树立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一、实践探索
1.创设感恩的“三优”环境
一是创设能感恩的校园环境。古有孟母三迁择邻,今有父母投资择校。许多慕名而来的家长尽全能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剡山,是因为他们看中了我校以浓浓的人文环境来熏陶学生的心灵和品德。校园文化中最靓丽的就是一道道道德风景线: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为主的道德宣传窗、黑板报,“快乐星期三”活动,红领巾广播,红领巾电视台,《剡山风》以及丰富多彩的实践教育活动等。特别是“快乐星期三”活动,利用中央电视台《东方小故事》的内容,腾出每星期三的整个下午,专门安排看“红领巾电视”、听“红领巾广播”、搞“班队活动"和“实践活动”。通过“红领巾电视台”收看一个个鲜活的“感恩孝心”典范,通过“红领巾广播”聆听发生在身边的真实的感恩孝心事例,通过阅读《中国古代孝敬故事》一书,让学生懂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为学做“孝星”获得应有的感知,为开展“孝星在行动”活动奠定基础。
二是创设表感恩的家庭环境。“孝星”在行动,这是以家庭为舞台的大课堂,学生的感恩行动大都在父母长辈面前敬表。为此,我们通过对家长的“问卷调查”和召开班队干部座谈会后,根据实际设计制作了“感恩孝心卡”,并让学生带回家,让它成为学生“感恩孝心”的一面明镜,时时处处让父母督促孩子“学孝”“表孝”。如在为父母洗脚中,多少学生、多少家长在活动中热泪盈眶,这是幸福的泪、欣慰的泪,这是浓浓的亲情泪。其中有学生在日记中写道:“为父母洗脚虽是一件小事,但从这一件事中,我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意,领悟到了父母的辛劳,也明白了是作为子女在家庭中的一份责任……”
三是创设乐实践的社区环境。为了巩固学生的“感恩”之情,我们鼓励学生跨出校园、家门,迈向社会表“感恩”。于是,一个个楼道长、气象长、宣传长、生活长等社区“官儿”应运而生,他们帮楼道、社区搞卫生,帮老人买年货,他们编中国结、剪窗花,写对联、行问候礼,把“感恩”之情从一张卡、一份礼、一首歌、一朵花、一碗菜中来抒表。
2.实施感恩的“三维”链接
我校把“爱心教育"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虽然没有特定的上课时间、固定的上课地点,但在学生的生活、学习、话语、举动、眼神间都传递着浓浓的爱、深深的情。因此,“爱心教育”是一个开放的教学体系。
一是校内外结合。就感恩的空间而言,校外比校内更重要,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需要学生定时定地到校外表“孝”,献“爱心”。如双休日的必修课:给父母洗脚(洗袜子),与父母谈心;上敬老院、福利院送温暖。就感恩的时间而言,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文化底蕴深厚,传统节日都是教育学生表孝心的好时机,三八妇女节、重阳节、中秋节、春节等。因此,我们非常注重校内学感恩、校外表感恩的连接工作,而这是活动成败的关键。
二是课内外结合。感恩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课内学习后有了“感恩心”,就必须有“感恩行”,否则就是空话。为此,我们设计了各种主题活动、专题活动作为载体让学生实现由“感恩心"到“感恩行”的过渡。以“用自己的智慧,为长辈赢得快乐健康”为主题的“孝心考场"就是一个既展示智慧,又考察真情孝心和爱心的舞台。正如一位家长所说:“创设这种新颖的课外教育活动载体来教育孩子孝敬长辈,正是家长们所希望的。”
三是学科间互动。把“感恩孝心”教育渗透到各学科之中,一篇感人至深的爱心文章,一首弘扬爱心的抒情歌曲,一道加减乘除的爱心四则混合运算,一幅颂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爱心画,都是“感恩孝心”教育的好题材,各科教师都树立了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处处育人、时时育人、事事育人的大育人观。
3.注重感恩的“三元”互动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小生命,他们有丰富的思想,独特的个性;他们是未成年人,有可塑性,也有一定的惰性。因此,在营造感恩的氛围时,需不时地点燃他们感恩的火苗,在一次次指引他们开展感恩实践后使其成为一种“感恩习惯”,最终享用终生。
一是教师引路。发放“感恩孝心卡”,详细列出“孝心十做到”等内容,要求学生以“孝心十做到”为镜子,每天努力实践。每个月,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肯定优点,指出缺点,指导行动,巩固其道德情感。实施一段时间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感恩孝心卡”里的部分内容,不断充实、完善和提高。
二是学生自评。要求学生随时记录自己的感恩行动和体会,以便在班队活动时交流总结。把自己的感恩心、感恩情和感恩行为用自己的笔记录下来,这正是养成他们良好道德习惯的催化剂。
三是家长评价。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家访等形式要求家长全力配合,实事求是地填写好反馈表中的评语。家长、社区将学生的表现填入“社区活动反馈卡”,反馈回学校后,让老师及时了解学生的社会感恩活动表现,这样“一来二去”,“反馈卡”成了家、校、社三位一体共同培育孩子孝心的有效载体。
二、初步成效
1.校园里歌颂着“孝心好少年”
学校每学期评出五批“孝心好少年”,刊出五期感恩孝心黑板报,展出两期感恩孝心体会文章,并积集出版《心灵的诗篇》《感恩在行动》等系列丛书,还把“孝心好少年”的照片与事迹在宣传窗中展出。
2.家庭中营造了文明的育人环境
父母们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不但懂得了营造家庭文明环境的重要性,自己的心灵也受到了震撼,社区中涌现出一位位孝顺儿媳,敬老爱幼蔚然成风,孝敬之中美德得到了大力弘扬。
3.社会上颂扬着优秀事迹
“孝心好少年”不仅活跃在校园里,更多时行动在家庭和社区,他们的优秀事迹在社会上传颂,再加上校园宣传窗的无声宣传,间接地提高了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反过来,又让学生成长在充满爱意的社会环境中。
三、几点思考
我校开展的“感恩孝心”教育活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只是刚刚起步。为此,我们对做深做透“感恩孝心”文章作了进一步的思考。
1.要进一步做好融合文章
要不断设计各种载体,把中华民族“学孝”的传统美德深深植入到学生的大脑中,紧密融合于学校的德育体系中,努力使这种教育融合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真正体现“家庭是课堂,父母是老师;社会是学校,民情是教材”的大教育观。
2.要进一步做好延伸文章
要真正使“感恩孝心”教育成为一个开放的教学体系,还需要不断地延伸教育时空,向社区空间和向课外活动时间不断延伸,拓展教育内涵,使孩子成为真正会感恩、有孝心的人,并将感恩孝心向全社会的爱心转变,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现代文明的传播者和实践者,为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一、实践探索
1.创设感恩的“三优”环境
一是创设能感恩的校园环境。古有孟母三迁择邻,今有父母投资择校。许多慕名而来的家长尽全能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剡山,是因为他们看中了我校以浓浓的人文环境来熏陶学生的心灵和品德。校园文化中最靓丽的就是一道道道德风景线: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为主的道德宣传窗、黑板报,“快乐星期三”活动,红领巾广播,红领巾电视台,《剡山风》以及丰富多彩的实践教育活动等。特别是“快乐星期三”活动,利用中央电视台《东方小故事》的内容,腾出每星期三的整个下午,专门安排看“红领巾电视”、听“红领巾广播”、搞“班队活动"和“实践活动”。通过“红领巾电视台”收看一个个鲜活的“感恩孝心”典范,通过“红领巾广播”聆听发生在身边的真实的感恩孝心事例,通过阅读《中国古代孝敬故事》一书,让学生懂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为学做“孝星”获得应有的感知,为开展“孝星在行动”活动奠定基础。
二是创设表感恩的家庭环境。“孝星”在行动,这是以家庭为舞台的大课堂,学生的感恩行动大都在父母长辈面前敬表。为此,我们通过对家长的“问卷调查”和召开班队干部座谈会后,根据实际设计制作了“感恩孝心卡”,并让学生带回家,让它成为学生“感恩孝心”的一面明镜,时时处处让父母督促孩子“学孝”“表孝”。如在为父母洗脚中,多少学生、多少家长在活动中热泪盈眶,这是幸福的泪、欣慰的泪,这是浓浓的亲情泪。其中有学生在日记中写道:“为父母洗脚虽是一件小事,但从这一件事中,我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意,领悟到了父母的辛劳,也明白了是作为子女在家庭中的一份责任……”
三是创设乐实践的社区环境。为了巩固学生的“感恩”之情,我们鼓励学生跨出校园、家门,迈向社会表“感恩”。于是,一个个楼道长、气象长、宣传长、生活长等社区“官儿”应运而生,他们帮楼道、社区搞卫生,帮老人买年货,他们编中国结、剪窗花,写对联、行问候礼,把“感恩”之情从一张卡、一份礼、一首歌、一朵花、一碗菜中来抒表。
2.实施感恩的“三维”链接
我校把“爱心教育"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虽然没有特定的上课时间、固定的上课地点,但在学生的生活、学习、话语、举动、眼神间都传递着浓浓的爱、深深的情。因此,“爱心教育”是一个开放的教学体系。
一是校内外结合。就感恩的空间而言,校外比校内更重要,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需要学生定时定地到校外表“孝”,献“爱心”。如双休日的必修课:给父母洗脚(洗袜子),与父母谈心;上敬老院、福利院送温暖。就感恩的时间而言,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文化底蕴深厚,传统节日都是教育学生表孝心的好时机,三八妇女节、重阳节、中秋节、春节等。因此,我们非常注重校内学感恩、校外表感恩的连接工作,而这是活动成败的关键。
二是课内外结合。感恩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课内学习后有了“感恩心”,就必须有“感恩行”,否则就是空话。为此,我们设计了各种主题活动、专题活动作为载体让学生实现由“感恩心"到“感恩行”的过渡。以“用自己的智慧,为长辈赢得快乐健康”为主题的“孝心考场"就是一个既展示智慧,又考察真情孝心和爱心的舞台。正如一位家长所说:“创设这种新颖的课外教育活动载体来教育孩子孝敬长辈,正是家长们所希望的。”
三是学科间互动。把“感恩孝心”教育渗透到各学科之中,一篇感人至深的爱心文章,一首弘扬爱心的抒情歌曲,一道加减乘除的爱心四则混合运算,一幅颂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爱心画,都是“感恩孝心”教育的好题材,各科教师都树立了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处处育人、时时育人、事事育人的大育人观。
3.注重感恩的“三元”互动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小生命,他们有丰富的思想,独特的个性;他们是未成年人,有可塑性,也有一定的惰性。因此,在营造感恩的氛围时,需不时地点燃他们感恩的火苗,在一次次指引他们开展感恩实践后使其成为一种“感恩习惯”,最终享用终生。
一是教师引路。发放“感恩孝心卡”,详细列出“孝心十做到”等内容,要求学生以“孝心十做到”为镜子,每天努力实践。每个月,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肯定优点,指出缺点,指导行动,巩固其道德情感。实施一段时间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感恩孝心卡”里的部分内容,不断充实、完善和提高。
二是学生自评。要求学生随时记录自己的感恩行动和体会,以便在班队活动时交流总结。把自己的感恩心、感恩情和感恩行为用自己的笔记录下来,这正是养成他们良好道德习惯的催化剂。
三是家长评价。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家访等形式要求家长全力配合,实事求是地填写好反馈表中的评语。家长、社区将学生的表现填入“社区活动反馈卡”,反馈回学校后,让老师及时了解学生的社会感恩活动表现,这样“一来二去”,“反馈卡”成了家、校、社三位一体共同培育孩子孝心的有效载体。
二、初步成效
1.校园里歌颂着“孝心好少年”
学校每学期评出五批“孝心好少年”,刊出五期感恩孝心黑板报,展出两期感恩孝心体会文章,并积集出版《心灵的诗篇》《感恩在行动》等系列丛书,还把“孝心好少年”的照片与事迹在宣传窗中展出。
2.家庭中营造了文明的育人环境
父母们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不但懂得了营造家庭文明环境的重要性,自己的心灵也受到了震撼,社区中涌现出一位位孝顺儿媳,敬老爱幼蔚然成风,孝敬之中美德得到了大力弘扬。
3.社会上颂扬着优秀事迹
“孝心好少年”不仅活跃在校园里,更多时行动在家庭和社区,他们的优秀事迹在社会上传颂,再加上校园宣传窗的无声宣传,间接地提高了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反过来,又让学生成长在充满爱意的社会环境中。
三、几点思考
我校开展的“感恩孝心”教育活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只是刚刚起步。为此,我们对做深做透“感恩孝心”文章作了进一步的思考。
1.要进一步做好融合文章
要不断设计各种载体,把中华民族“学孝”的传统美德深深植入到学生的大脑中,紧密融合于学校的德育体系中,努力使这种教育融合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真正体现“家庭是课堂,父母是老师;社会是学校,民情是教材”的大教育观。
2.要进一步做好延伸文章
要真正使“感恩孝心”教育成为一个开放的教学体系,还需要不断地延伸教育时空,向社区空间和向课外活动时间不断延伸,拓展教育内涵,使孩子成为真正会感恩、有孝心的人,并将感恩孝心向全社会的爱心转变,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现代文明的传播者和实践者,为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