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撒感恩种子,成就学生阳光人生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man_wm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切实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近年来,我校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以“播撒感恩的种子,成就学生的阳光人生”为主题的“感恩孝心”教育活动,旨在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找到一个最佳的育人“支点”,牢固树立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一、实践探索
  1.创设感恩的“三优”环境
  一是创设能感恩的校园环境。古有孟母三迁择邻,今有父母投资择校。许多慕名而来的家长尽全能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剡山,是因为他们看中了我校以浓浓的人文环境来熏陶学生的心灵和品德。校园文化中最靓丽的就是一道道道德风景线: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为主的道德宣传窗、黑板报,“快乐星期三”活动,红领巾广播,红领巾电视台,《剡山风》以及丰富多彩的实践教育活动等。特别是“快乐星期三”活动,利用中央电视台《东方小故事》的内容,腾出每星期三的整个下午,专门安排看“红领巾电视”、听“红领巾广播”、搞“班队活动"和“实践活动”。通过“红领巾电视台”收看一个个鲜活的“感恩孝心”典范,通过“红领巾广播”聆听发生在身边的真实的感恩孝心事例,通过阅读《中国古代孝敬故事》一书,让学生懂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为学做“孝星”获得应有的感知,为开展“孝星在行动”活动奠定基础。
  二是创设表感恩的家庭环境。“孝星”在行动,这是以家庭为舞台的大课堂,学生的感恩行动大都在父母长辈面前敬表。为此,我们通过对家长的“问卷调查”和召开班队干部座谈会后,根据实际设计制作了“感恩孝心卡”,并让学生带回家,让它成为学生“感恩孝心”的一面明镜,时时处处让父母督促孩子“学孝”“表孝”。如在为父母洗脚中,多少学生、多少家长在活动中热泪盈眶,这是幸福的泪、欣慰的泪,这是浓浓的亲情泪。其中有学生在日记中写道:“为父母洗脚虽是一件小事,但从这一件事中,我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意,领悟到了父母的辛劳,也明白了是作为子女在家庭中的一份责任……”
  三是创设乐实践的社区环境。为了巩固学生的“感恩”之情,我们鼓励学生跨出校园、家门,迈向社会表“感恩”。于是,一个个楼道长、气象长、宣传长、生活长等社区“官儿”应运而生,他们帮楼道、社区搞卫生,帮老人买年货,他们编中国结、剪窗花,写对联、行问候礼,把“感恩”之情从一张卡、一份礼、一首歌、一朵花、一碗菜中来抒表。
  2.实施感恩的“三维”链接
  我校把“爱心教育"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虽然没有特定的上课时间、固定的上课地点,但在学生的生活、学习、话语、举动、眼神间都传递着浓浓的爱、深深的情。因此,“爱心教育”是一个开放的教学体系。
  一是校内外结合。就感恩的空间而言,校外比校内更重要,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需要学生定时定地到校外表“孝”,献“爱心”。如双休日的必修课:给父母洗脚(洗袜子),与父母谈心;上敬老院、福利院送温暖。就感恩的时间而言,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文化底蕴深厚,传统节日都是教育学生表孝心的好时机,三八妇女节、重阳节、中秋节、春节等。因此,我们非常注重校内学感恩、校外表感恩的连接工作,而这是活动成败的关键。
  二是课内外结合。感恩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课内学习后有了“感恩心”,就必须有“感恩行”,否则就是空话。为此,我们设计了各种主题活动、专题活动作为载体让学生实现由“感恩心"到“感恩行”的过渡。以“用自己的智慧,为长辈赢得快乐健康”为主题的“孝心考场"就是一个既展示智慧,又考察真情孝心和爱心的舞台。正如一位家长所说:“创设这种新颖的课外教育活动载体来教育孩子孝敬长辈,正是家长们所希望的。”
  三是学科间互动。把“感恩孝心”教育渗透到各学科之中,一篇感人至深的爱心文章,一首弘扬爱心的抒情歌曲,一道加减乘除的爱心四则混合运算,一幅颂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爱心画,都是“感恩孝心”教育的好题材,各科教师都树立了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处处育人、时时育人、事事育人的大育人观。
  3.注重感恩的“三元”互动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小生命,他们有丰富的思想,独特的个性;他们是未成年人,有可塑性,也有一定的惰性。因此,在营造感恩的氛围时,需不时地点燃他们感恩的火苗,在一次次指引他们开展感恩实践后使其成为一种“感恩习惯”,最终享用终生。
  一是教师引路。发放“感恩孝心卡”,详细列出“孝心十做到”等内容,要求学生以“孝心十做到”为镜子,每天努力实践。每个月,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肯定优点,指出缺点,指导行动,巩固其道德情感。实施一段时间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感恩孝心卡”里的部分内容,不断充实、完善和提高。
  二是学生自评。要求学生随时记录自己的感恩行动和体会,以便在班队活动时交流总结。把自己的感恩心、感恩情和感恩行为用自己的笔记录下来,这正是养成他们良好道德习惯的催化剂。
  三是家长评价。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家访等形式要求家长全力配合,实事求是地填写好反馈表中的评语。家长、社区将学生的表现填入“社区活动反馈卡”,反馈回学校后,让老师及时了解学生的社会感恩活动表现,这样“一来二去”,“反馈卡”成了家、校、社三位一体共同培育孩子孝心的有效载体。
  二、初步成效
  1.校园里歌颂着“孝心好少年”
  学校每学期评出五批“孝心好少年”,刊出五期感恩孝心黑板报,展出两期感恩孝心体会文章,并积集出版《心灵的诗篇》《感恩在行动》等系列丛书,还把“孝心好少年”的照片与事迹在宣传窗中展出。
  2.家庭中营造了文明的育人环境
  父母们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不但懂得了营造家庭文明环境的重要性,自己的心灵也受到了震撼,社区中涌现出一位位孝顺儿媳,敬老爱幼蔚然成风,孝敬之中美德得到了大力弘扬。
  3.社会上颂扬着优秀事迹
  “孝心好少年”不仅活跃在校园里,更多时行动在家庭和社区,他们的优秀事迹在社会上传颂,再加上校园宣传窗的无声宣传,间接地提高了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反过来,又让学生成长在充满爱意的社会环境中。
  三、几点思考
  我校开展的“感恩孝心”教育活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只是刚刚起步。为此,我们对做深做透“感恩孝心”文章作了进一步的思考。
  1.要进一步做好融合文章
  要不断设计各种载体,把中华民族“学孝”的传统美德深深植入到学生的大脑中,紧密融合于学校的德育体系中,努力使这种教育融合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真正体现“家庭是课堂,父母是老师;社会是学校,民情是教材”的大教育观。
  2.要进一步做好延伸文章
  要真正使“感恩孝心”教育成为一个开放的教学体系,还需要不断地延伸教育时空,向社区空间和向课外活动时间不断延伸,拓展教育内涵,使孩子成为真正会感恩、有孝心的人,并将感恩孝心向全社会的爱心转变,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现代文明的传播者和实践者,为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其他文献
所谓学困生即学习比较落后或行为习惯有待提高的学生。这些孩子的智力一般都很正常,有些甚至很聪明,可能是由于家庭环境或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逐渐产生了厌学、违纪等叛逆行为。《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学困生的转化中,我们要利用正面的评价来激励、鼓舞他们,摆脱禁锢学生的怪圈,使评价成为一剂有效的催化剂。  一、学困生自评,提高意识  学生是发展的主体,在
国际发型师NEIL MOODIE为我们打造了本季最流行的几款发饰造型,让我们从头开始焕然一新。  活力马尾  灵感来自本季Fendi秀上以天蓝、红、黄、黑四色真皮花瓣形状的发饰造型,它们被别在模特脑后的长发上,当她们从T台走回后台时,观众的目光会瞬间被它吸引。而这次发型师Neil Moodie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跟T台很不一样的造型,他把发饰别在高马尾上,配合中性硬朗的妆容和服饰,创造出充满活力且适合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部颁布的国家《培智学校课程设置方案》中注重以生活为核心的思路,着眼点在于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方案突出了特殊教育课程特色,通过设置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适应、劳动技能等课程,进一步弱化了学科色彩,强化生活教育思想。因此,关注课堂教学生活化成为教学改革的基本趋势。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就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让他们
随着课改的深入,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增多,教师走下讲台,走入学生,与学生“亲密接触”的时间多起来了。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巡视,对课堂教学大有裨益。然而我们也发现,在很多的课堂中,教师的巡视还处于漫无目的、巡而不视等状态。课堂巡视对课堂教学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通过巡视可以关注到每一个学生,观察到典型问题作为课程资源来利用,发现薄弱环节进行纠错讨论,对课堂教学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课堂
刚接手现在任教的班级时,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学生静不下心来读书,静不下心来听课,静不下心来思考,静不下心来做作业,每次作业做得全对的是凤毛麟角。我知道,这都是浮躁心理惹的祸,只有帮助学生调整不良的学习心理,才能养成静心做好每件事的好习惯。怎么办呢?学生需要一副静心的良药!  偶得静心良方  我校对六年级学生的课余生活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成绩优秀的学生大多有个爱好:喜欢读课外书。接着我组织了这群学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关于“写作”的目标,第一学段定位为“写话”,第二学段开始“习作”。其目的就是为了降低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尽量符合个人写作能力成长的“序列”。但综观人教版新教材的习作内容编排,因其主要采用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并没有严密的知识体系罗列,对课堂习作教学的影响也日益显现。那么,怎么把握目标?如何实践操作?我们的观点就是:基于教材,聚焦主题,建构序列化作文教学目标体系。  一、直面
一个中国学生去美国学习,这样一节课让他印象颇深:  一位美国老师上课时只带了一个盾牌和一把水枪。课堂上,学生们问了他许多问题,他根据学生的提问,分别给他们打了分数。然后告诉大家:如果前排学生交上10美元,就可以把低分改成高分。这下激起了公愤,尤其是坐在后排的同学,纷纷用粉笔头砸他。他就用盾牌抵挡,并以水枪还击。一阵喧闹之后,这位老师才切入正题,原来他要介绍的是一位为争取权利而斗争的著名黑人领袖——
《圆的周长》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十单元的内容,是小学阶段学生认识的最后一个平面图形。与学生已经认识的直线图形相比,作为曲线图形的圆,不仅与直线图形有着迥然不同的特性,而且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与方法方面亦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为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因此,在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如何进一步挖掘本单元知识具备的特殊教育价值,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历有效的探究活动,就成为本单元
生活是光明与黑暗之间的一片混沌:在生活中,任何事物的价值都无法完全实现,任何事物的终结都是了犹未了;新的声音总是与先前听到过的旧的声音混在一起组成大合唱。万物皆流,各种事物都正在转化为另一种事物,而其混合物并不融洽、纯粹,甚至将分崩离析,烟消云散;世界上绝对没有什么事物是始终繁荣不衰的。生存意味着走向毁灭,意味着不能终其天年便要趋于毁灭。  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在于生活的朦胧不清,变幻不定。它就像钟
上周的绘本课,我选择了彭懿老师推荐的瑞典绘本故事《我的爸爸叫焦尼》。  当我第一次看完《我的爸爸叫焦尼》这个绘本故事时,我的心里酸酸的,对狄姆充满了怜爱,我真的很想抱一抱这个孩子——这个孤单得让人心疼的孩子——如果他在我身边。  一、故事本身带给我的感动  这是一本伤感而又让人内心温暖的书,一个打动人心的故事。作者是瑞典画家爱娃·艾瑞克松,波·R·汉伯格配文。美丽的画面,朴实的文字,讲述的是一个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