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部颁布的国家《培智学校课程设置方案》中注重以生活为核心的思路,着眼点在于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方案突出了特殊教育课程特色,通过设置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适应、劳动技能等课程,进一步弱化了学科色彩,强化生活教育思想。因此,关注课堂教学生活化成为教学改革的基本趋势。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就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让他们感受到语文学习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语文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以生活背景展现情景,就是把教材中所学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进行组建,通过创设情景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强化他们的体验,增强对知识的理解。
在我校的生活语文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我们以学生日后发展所需要的内容为核心,从低年段的适应家庭到中年段的适应学校再到高年段的适应社会,注重内容的实用性、可操作性,所以在生活语文课堂中以联系生活展现情景就包括了家庭生活情景、校园生活情景和社会生活情景的创设,体现了一个不断螺旋上升的知识体系,达到“适应生活、适应社会、适应职业”的培养目标。
二、培智学校生活语文中生活情景的创设
1.选取生活素材,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
情景创设是教师课堂教学常用的方法之一,利用游戏、图画、音乐、角色、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等,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许多教师在创设情景时多选取生动有趣的小动物、富有情趣的童话故事导入、探究、练习教学内容,这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虽然学生很喜欢,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但是智障学生还要再联系实际进行换位思考,再现现实生活。智障学生的思维具体直观、概括或抽象水平低,如果在创设情景时,直接找到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合点”,诱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学生可以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隐藏了语文知识。例如:原来的培智教材第二册安排的识词“前面、后面”,一幅图画的是,小木屋前,兔子、青蛙、小鸟、猫咪、小鸭和小猴在玩“做迷藏”;另一幅图画的是在大树和假山后面,松鼠、长颈鹿、大象、狮子、小兔、孔雀正在休息。两幅图分别表达了“前面”和“后面”两个词的意思。我们在校本课程里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图:教室的座位图,学生排队图,通过观察、思考说出谁在我的前面,谁在我的后面,理解词语。结合学生家庭、校园、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情景,用他们实际的生活素材来取代一个个美丽的童话,更符合智障学生的认知特点,突出了生活教育的思想。
智障儿童的身心发展与正常儿童相比发展速度缓慢,各方面都缺乏持久性、连续性、稳定性。他们的学习特点之一是对周围的事物缺乏长时间的兴趣,注意力极易分散和不稳定,不易抓住生活中稍纵即逝的活动、事件。在课堂教学中 ,除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还要发掘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件,使学生通过学习真正学会生活。例如:
(1)充分挖掘学生一日常规中的素材
(2)学校开展的各类活动素材
(3)参与家庭生活素材
(4)班级的班队活动内容素材
(5)班级、学校以及社会上出现的事件素材
(6)学生课外生活素材
(7)沟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从其他学科中发掘素材
(8)随机出现的素材
2.激活生活经历,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校本教材中很多编选的课文都来自生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既注意帮助学生学习自然知识,又注意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既注意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又注意对当今时代风貌的展示。对于教材中出现的一些描写事件的记叙文,如《学切萝卜丝》《擦皮鞋》《坐地铁》,学生没有经历,不易掌握文中的情节,只会死记硬背,如果把这些事情放在学生经历的活动中感知理解,尽可能地让学生经历活动过程,学生学起来就轻松多了。对他们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和经验往往是他们理解、掌握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基础。因此,教学中尽量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引导他们思考、发现,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的一种自主建构过程。所以在语文识词中,对词语的理解,没有照搬字典的解释,也没有孤立地理解,如理解“快乐”,提出你什么时候感到快乐?学生争相回答:“当我唱歌、跳舞时感到快乐。”“老师表扬我时感到快乐。”“六一儿童节感到快乐……”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这种感受就是快乐。学生通过自身对生活的体验,理解得真切、具体、准确,可见联系生活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又如学习“生活中的反义词”,创设一个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比高矮、胖瘦、轻重的活动,激活了他们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根据实际活动体验到一组组反义词的运用,再把这种体验自觉地运用到生活中,可见,如何激活这些已有知识和经验显得尤为重要。
3.创设生活场景,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以生活为核心组织课程内容。因此,培智学校生活语文的教材内容挖掘了生活中的语文素材,吸收了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区域性、实用性的语文教学资源,学生接触的内容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在生活中能实践运用的。因此,教材内容的生活化也为我们创设生活场景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从而有效实现将生活引入课堂、将语文延伸到生活实际的目标。
(1)真实再现生活情景。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使语文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语文,感受到语文的真谛与价值。教学时可以对教学教材内容进行调整,用学生熟悉的、发生在身边的、贴近他们实际的生活素材来取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认识反义词“多和少”,结合学校每班订盒饭的人数,说说哪个班定的人数多,哪个班定的人数少。
(2)实物模拟生活情景。低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和形象记忆比较占优势,运用实物展现生活情景,对于低年级语文课堂表现得尤为重要。低年级课本又具有形象鲜明、生动活泼的特点,为情景教学的创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师应把教学内容具体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迅速感知。如认识蔬菜、水果、餐具、雨具、家具、电器等,创设“买菜”“水果屋”“我是妈妈的好帮手”等生活情景。 (3)画面表现生活情景。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以投影、幻灯、多媒体等形式设置情景,表现生活场景,体现特有的艺术性和直观性。利用多媒体创设符合实际生活的情景,无须教师太多的语言说明,就能够把需要解决的生活问题表达清楚。如在教学“雨”这一课时,要认识词语“雨鞋、雨伞、雨衣”,我们通过多媒体创设这样的情景:下雨天生活场景的DV,听雨声,看雨景,边看边解决遇到的生活问题,不仅可以熟练掌握词语,还能明确雨具在具体环境的作用。
4.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法国教育家卢梭在其教育论著《爱弥儿》中记载了情景教学的实例。爱弥儿不会辨别方向,老师将他带到大森林中,由他自己辨别方向。这是利用大自然的情景,指导学生解决问题。
语文学习在整个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各科教学、课外活动、家庭和社会,构成了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这样全面、无处不在的社会性是语文学科所特有的。智障学生在学习上综合与应用能力薄弱。这就告诉我们,如果仅仅教给智障学生语文知识,不注重生活化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他们一定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障碍。因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我们坚持课后向生活延伸,把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把学生领入社会生活的实践之中。
(1)利用社会资源。生活中有许多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接触自然,深入社会,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景观映入学生的脑海,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如在一年级的生活语文中,每一课的看图识词学完后,可安排课外实践作业:在报纸、超市海报、各类广告上找出我们学过的生字,再安排一节课交流,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堂中学不到的知识,同时在生活实践中学会解决问题,真正感受到语文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2)利用社会焦点。语文具有交际的功能,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最佳的途径是交流。在生活中运用语言进行交流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为此,课堂教学中,应创设开放的生活情景,善于利用学生的社会交际,教会学生交流。如在四年级的生活语文中,学会9个运动词语后,恰逢青奥会在南京举行,我们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设计专题作业,组织“青奥宣传员”的活动,让学生设计前往场馆的地铁、公交线路,认清奥运动项目标志,体会文字在图形中的变化。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把学生带入一种真切、生动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感觉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感受生活的快乐和价值,才能体会语文学习的轻松。?
教育部颁布的国家《培智学校课程设置方案》中注重以生活为核心的思路,着眼点在于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方案突出了特殊教育课程特色,通过设置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适应、劳动技能等课程,进一步弱化了学科色彩,强化生活教育思想。因此,关注课堂教学生活化成为教学改革的基本趋势。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就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让他们感受到语文学习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语文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以生活背景展现情景,就是把教材中所学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进行组建,通过创设情景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强化他们的体验,增强对知识的理解。
在我校的生活语文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我们以学生日后发展所需要的内容为核心,从低年段的适应家庭到中年段的适应学校再到高年段的适应社会,注重内容的实用性、可操作性,所以在生活语文课堂中以联系生活展现情景就包括了家庭生活情景、校园生活情景和社会生活情景的创设,体现了一个不断螺旋上升的知识体系,达到“适应生活、适应社会、适应职业”的培养目标。
二、培智学校生活语文中生活情景的创设
1.选取生活素材,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
情景创设是教师课堂教学常用的方法之一,利用游戏、图画、音乐、角色、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等,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许多教师在创设情景时多选取生动有趣的小动物、富有情趣的童话故事导入、探究、练习教学内容,这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虽然学生很喜欢,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但是智障学生还要再联系实际进行换位思考,再现现实生活。智障学生的思维具体直观、概括或抽象水平低,如果在创设情景时,直接找到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合点”,诱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学生可以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隐藏了语文知识。例如:原来的培智教材第二册安排的识词“前面、后面”,一幅图画的是,小木屋前,兔子、青蛙、小鸟、猫咪、小鸭和小猴在玩“做迷藏”;另一幅图画的是在大树和假山后面,松鼠、长颈鹿、大象、狮子、小兔、孔雀正在休息。两幅图分别表达了“前面”和“后面”两个词的意思。我们在校本课程里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图:教室的座位图,学生排队图,通过观察、思考说出谁在我的前面,谁在我的后面,理解词语。结合学生家庭、校园、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情景,用他们实际的生活素材来取代一个个美丽的童话,更符合智障学生的认知特点,突出了生活教育的思想。
智障儿童的身心发展与正常儿童相比发展速度缓慢,各方面都缺乏持久性、连续性、稳定性。他们的学习特点之一是对周围的事物缺乏长时间的兴趣,注意力极易分散和不稳定,不易抓住生活中稍纵即逝的活动、事件。在课堂教学中 ,除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还要发掘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件,使学生通过学习真正学会生活。例如:
(1)充分挖掘学生一日常规中的素材
(2)学校开展的各类活动素材
(3)参与家庭生活素材
(4)班级的班队活动内容素材
(5)班级、学校以及社会上出现的事件素材
(6)学生课外生活素材
(7)沟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从其他学科中发掘素材
(8)随机出现的素材
2.激活生活经历,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校本教材中很多编选的课文都来自生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既注意帮助学生学习自然知识,又注意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既注意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又注意对当今时代风貌的展示。对于教材中出现的一些描写事件的记叙文,如《学切萝卜丝》《擦皮鞋》《坐地铁》,学生没有经历,不易掌握文中的情节,只会死记硬背,如果把这些事情放在学生经历的活动中感知理解,尽可能地让学生经历活动过程,学生学起来就轻松多了。对他们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和经验往往是他们理解、掌握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基础。因此,教学中尽量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引导他们思考、发现,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的一种自主建构过程。所以在语文识词中,对词语的理解,没有照搬字典的解释,也没有孤立地理解,如理解“快乐”,提出你什么时候感到快乐?学生争相回答:“当我唱歌、跳舞时感到快乐。”“老师表扬我时感到快乐。”“六一儿童节感到快乐……”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这种感受就是快乐。学生通过自身对生活的体验,理解得真切、具体、准确,可见联系生活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又如学习“生活中的反义词”,创设一个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比高矮、胖瘦、轻重的活动,激活了他们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根据实际活动体验到一组组反义词的运用,再把这种体验自觉地运用到生活中,可见,如何激活这些已有知识和经验显得尤为重要。
3.创设生活场景,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以生活为核心组织课程内容。因此,培智学校生活语文的教材内容挖掘了生活中的语文素材,吸收了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区域性、实用性的语文教学资源,学生接触的内容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在生活中能实践运用的。因此,教材内容的生活化也为我们创设生活场景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从而有效实现将生活引入课堂、将语文延伸到生活实际的目标。
(1)真实再现生活情景。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使语文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语文,感受到语文的真谛与价值。教学时可以对教学教材内容进行调整,用学生熟悉的、发生在身边的、贴近他们实际的生活素材来取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认识反义词“多和少”,结合学校每班订盒饭的人数,说说哪个班定的人数多,哪个班定的人数少。
(2)实物模拟生活情景。低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和形象记忆比较占优势,运用实物展现生活情景,对于低年级语文课堂表现得尤为重要。低年级课本又具有形象鲜明、生动活泼的特点,为情景教学的创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师应把教学内容具体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迅速感知。如认识蔬菜、水果、餐具、雨具、家具、电器等,创设“买菜”“水果屋”“我是妈妈的好帮手”等生活情景。 (3)画面表现生活情景。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以投影、幻灯、多媒体等形式设置情景,表现生活场景,体现特有的艺术性和直观性。利用多媒体创设符合实际生活的情景,无须教师太多的语言说明,就能够把需要解决的生活问题表达清楚。如在教学“雨”这一课时,要认识词语“雨鞋、雨伞、雨衣”,我们通过多媒体创设这样的情景:下雨天生活场景的DV,听雨声,看雨景,边看边解决遇到的生活问题,不仅可以熟练掌握词语,还能明确雨具在具体环境的作用。
4.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法国教育家卢梭在其教育论著《爱弥儿》中记载了情景教学的实例。爱弥儿不会辨别方向,老师将他带到大森林中,由他自己辨别方向。这是利用大自然的情景,指导学生解决问题。
语文学习在整个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各科教学、课外活动、家庭和社会,构成了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这样全面、无处不在的社会性是语文学科所特有的。智障学生在学习上综合与应用能力薄弱。这就告诉我们,如果仅仅教给智障学生语文知识,不注重生活化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他们一定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障碍。因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我们坚持课后向生活延伸,把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把学生领入社会生活的实践之中。
(1)利用社会资源。生活中有许多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接触自然,深入社会,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景观映入学生的脑海,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如在一年级的生活语文中,每一课的看图识词学完后,可安排课外实践作业:在报纸、超市海报、各类广告上找出我们学过的生字,再安排一节课交流,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堂中学不到的知识,同时在生活实践中学会解决问题,真正感受到语文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2)利用社会焦点。语文具有交际的功能,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最佳的途径是交流。在生活中运用语言进行交流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为此,课堂教学中,应创设开放的生活情景,善于利用学生的社会交际,教会学生交流。如在四年级的生活语文中,学会9个运动词语后,恰逢青奥会在南京举行,我们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设计专题作业,组织“青奥宣传员”的活动,让学生设计前往场馆的地铁、公交线路,认清奥运动项目标志,体会文字在图形中的变化。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把学生带入一种真切、生动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感觉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感受生活的快乐和价值,才能体会语文学习的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