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中的风筝意象分析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hdgc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说《追风筝的人》是卡勒德·胡塞尼的第一部作品,一经发表广受好评。小说中“风筝”贯穿全文,成为小说的线索,贯穿始末,同时作者卡勒德·胡塞尼也赋予它了丰富的象征意。对于阿富汗民族、阿米尔、哈桑、阿米尔的父亲、塔赫里将军以及索拉博,“风筝”承载多元的隐喻,具有不同的含义。
  【关键词】:风筝;意象;象征;《追风筝的人》
  一、引言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处女座,并广受好评。凭借作品的巨大国际影响力,胡塞尼于2006年获得联合国人道主义奖,并受邀担任联合国难民署亲善大使。作为截止目前唯一一名用英语写作的阿富汗作家,胡塞尼向读者描述了一个不一样的阿富汗。小说以“风筝”为主要线索,借助“风筝”这一意象引领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凸显文章主题,并通过第一人称讲述了一个出身富贵的少爷的童年往事,以及成年的救赎之路。
  二、风筝意象的解读
  意象是关于感官映像、情感以及思想的具體代表[1]。文学作品中意象能有效地服务于人物的形象塑造与主题思想的表达。意象是一个审美范畴,是融汇着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而“风筝”在文学作品中常常作为一个重要的意象承载着不同的隐喻意义[5]。
  《追风筝的人》一书以“风筝”为名,“风筝”也成为小说的主要线索。随着时间、地点的变换,“风筝”出现的时景有所不同,但作者每一次对“风筝”的描写和追忆无不引人入胜。从阿富汗民族古老传统的追风筝比赛、阿米尔和哈桑追风筝的经历到喀布尔风筝大赛,再到阿米尔用风筝搭建与索拉博的关系等,不同情境下,“风筝”的象征义均有不同;同样,对于不同的主体,如:阿富汗民族、阿米尔、哈桑、阿米尔的父亲、塔赫里将军乃至索拉博,“风筝”的含义也不尽相同。在整部作品中,“风筝”便是承载多元隐喻的载体[6],“风筝”这一意象每一次的出现都是作者独具匠心的巧妙安排,引领着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
  2.1.阿富汗民族和风筝
  2.1.1.阿富汗民族文化的象征
  “斗风筝比赛是阿富汗古老的冬日风俗。比赛一大清早就开始,直到仅剩一只胜出的风筝在天空翱翔才结束。我记得有一年,比赛到了天黑还没终结。人们在人行道上,在屋顶上,为自家的孩子鼓劲加油。街道上满是风筝斗士,手里的线时而猛拉、时而速放,目不转睛地仰望天空,力图占个好位置,以便割断敌手的风筝线。”[3]51
  “风筝”是古老阿富汗民族的文化象征,代表着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追随。在阿富汗,放风筝并非个人喜好,而是一种痴迷性的全民运动。每年冬天,喀布尔的各个城区都会举办风筝比赛,比赛那天无疑是寒冷季节最令人振奋的时候。阿富汗人对风筝的热衷,很大程度上是阿富汗民族勇敢无畏的象征。冬季的阿富汗气候严寒、大风凛冽,风筝线会很轻易地切割人的肌肤,划下一道又一道的伤痕,使得双手鲜血淋漓。但这丝毫不会阻挡阿富汗民族对风筝的追寻,因而,斗风筝便成为勇敢者的游戏。那些追风筝的人们奔跑于大街小巷间,彼此不时“爆发冲突”[5]。
  2.1.2.阿富汗民族精神的认同与追随
  “阿富汗人是独立的民族。阿富汗人尊重民俗,但讨厌规则,斗风筝也是这样,规则很简单:放起你的风筝,割断对手的线,祝你好运。”[3]51
  阿富汗民族崇尚独立,独立是阿富汗人骨子里的特征与追求,就连斗风筝也是这样:拒绝规则、尊崇民俗。“如果追风筝的人手里拿着风筝,没有人能将它拿走。这不是规则,而是风俗。”但是不久,阿富汗便被塔利班统治,塔利班统治禁止了斗风筝的习俗,称其“不符合伊斯兰精神”。如果被发现放风筝,不仅会受到塔利班的毒打,他们还会将风筝撕碎。可好斗的阿富汗民族总有一些勇士,即便如此也不愿放弃斗风筝,因为风筝是民族精神的寄托。在此背景下,依旧有很多阿富汗人冒着被逮捕入狱的危险,拿起风筝,任其在空中摇曳飞舞。他们放飞的,似乎不仅仅是阿富汗人民对风筝的热爱与追求,更是对阿富汗独立、坚韧不拔民族精神的追随。
  2.1.3.阿富汗民运的象征
  风筝在天空中飞翔,却实际受着地下放风筝者的牵绊,如同阿富汗人的命运,随风飘摇,随时可能落地毁灭[4]。历史上,阿富汗命运坎坷,几经困难挣扎。从四月革命后阿富汗的全面动荡便开始了,接着苏阿关系恶化、阿富汗开始了十年的抗苏运动、苏联入侵阿富汗,但真正的灾难在苏联撤军后阿富汗各派势力围绕政权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导致国家内乱丛生,阿富汗也因此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最终“塔利班”掌权,但在“塔利班”政权领导下的阿富汗更是民不聊生,整个国家都千疮百孔。风筝是阿富汗的标志,也囊括了阿富汗的历史与民运。阿富汗民族的命运就像是在空中摇曳的风筝,飘摆不定,受人摆布。
  2.2.阿米尔和风筝
  2.2.1.赢回父亲的工具
  风筝意象体现了小主人公迫于传统对勇敢品质的理想追求,希望以此赢回父亲[5]。阿米尔从小懦弱胆怯,缺乏男子气概,颇受父亲冷落。一次无意间听到父亲与拉辛汗的谈话,意识到父亲对懦弱的自己失望无比,而父亲欣赏的却是身边的兔唇的哈扎拉仆人,哈桑。幼小的阿米尔心中充满了嫉妒与憎恨,而即将迎来的一年一度的风筝大赛是他唯一赢回父亲的机会。于是,“风筝”成了阿米尔赢回父亲的工具,他希望通过在风筝大赛中的优异表现证明自己的勇敢品质,以此重新获得父亲的关爱。所以,他想方设法赢得风筝比赛的胜利,为了得到最后被击败的蓝风筝,他亲眼窥看阿塞夫凌辱哈桑却无动于衷。最终,以父亲毫不知情的“伪勇敢”重获父亲的欢心。
  2.2.2.背叛
  对于阿米尔而言,风筝不仅是他和哈桑之间纯洁友谊的象征,更是他背叛哈桑的代表。从小得不到父亲关心与疼爱的阿米尔意识到风筝大赛是他赢的父亲的唯一机会时,便希望以突出的表现得到父亲的认可与赞赏。在哈桑的帮助下,阿米尔忍着烈风与疼痛,割断一个又一个的风筝,即将迎来最终的胜利。同样地,“为你千千万万遍”哈桑说着便跑出了人群,朝风筝跌落的方向奔去,瞬间不见了踪影。可是当阿米尔再次在巷子中看到哈桑时,自私与懦弱使他亲眼目睹哈桑被阿塞夫欺侮却无动于衷,最终还狠心将哈桑父子赶出家门,以致其余生备受良心的谴责。   2.2.3.救赎
  因为儿时的背叛,阿米尔在余生心存愧疚,更是在不惑之年开启的自己的救赎之路。意外接到拉辛汗的来电后,那埋葬已久的往事在阿米尔心头中自行爬了上来,那个哈扎拉仆人又一次地涌入阿米尔的脑海,往事历历在目。
  哈桑的去世使得阿米尔选择将对哈桑的愧疚补救至了哈桑之子,索拉博身上。索拉博如今年少且无亲无故,这更激发了阿米尔救赎的勇气与决心。于是,阿米尔克服自己的懦弱与胆怯,只身前往阿富汗解救索拉博,以此开启自己的救赎之路。为了帮助索拉博敞开心扉,阿米尔再次牵起风筝,和索拉博讲着他和哈桑的故事以及那古老的“猛升直降”,索拉博眼中那种模糊空洞的神色不见了,苏醒了,复活了[3]358。他听到自己说:“为你,千千万万遍”,是风筝帮助阿米尔拥有索拉博,更救赎了自己。
  2.3. 哈桑和风筝
  2.3.1. 友谊与包容
  哈桑与阿米尔少爷从小一起长大,一起做风筝、放风筝、追风筝、参加風筝大赛,风筝见证了他们的成长与友谊。哈桑是追风筝好手,他是阿米尔见过的人中最精此道的高手,在风筝跌落之前,他总是等在那个它将要跌落的地方,似乎他体内有某种指南针[3]52。每每有风筝跌落,哈桑总是奋不顾身地向前冲,嘴里喊着“为你,千千万万遍”。
  但那次风筝大赛却哈桑让哈桑受到了来自“朋友”的伤害。哈桑为了帮助阿米尔少爷获得老爷的欢心,坚决守护最后一只“蓝风筝”。因为风筝在他心底代表着对阿米尔少爷的忠诚与守护。可他不愿意看到的是:他所做的一切换来的是阿米尔少爷亲眼看到他被凌辱却无动于衷。或许,哈桑的心真的被伤了。从巷子出来,哈桑双手紧握追来的最后一只风筝,双腿间滴下血滴,将雪地染成黑色。哈桑把自己藏在与父亲漆黑的小屋里,一个多星期都默不作声。
  但是出于作为哈扎拉仆人的忠诚,哈桑选择了遗忘与包容。他放下自己心中的难过,一如既往地照顾阿米尔少爷,是如此的天真、善良,却因此一再受到阿米尔少爷的排挤,最终和父亲一同离开。
  2.3.2. 无法主宰的悲惨命运
  哈桑生来就是一个悲惨的人生角色。正如备受牵绊的风筝一般,哈桑一生都难以把控自己的命运。作为哈扎拉人,从出生起命运就决定他是下等人,备受嘲讽、冷落与贬低;作为仆人的儿子,他注定终生为仆,难以和阿米尔少爷成为真正的知心朋友;作为老爷的私生子,他一生也不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哈桑具有多重身份,但每一个身份都使得他无法像普通人一样正常地、自由自在地生活。受到种族、社会等级等种种牵绊,淳朴善良的哈桑最终也难逃厄运,在自家大门前倒在塔利班无情的枪眼下。
  2.4. 其他人和风筝
  2.4.1. 阿米尔父亲和风筝
  与阿米尔不同,阿米尔的父亲作为一个传统的阿富汗人,继承了阿富汗人勇猛好斗的品性。威武阳刚的他在早年就刷新了风筝大赛的记录,风筝是他青年的记忆与骄傲。他希望自己的儿子们也能够继承自己的秉性,在风筝大赛上勇往直前、过关斩将,因而风筝也因此成为了他对阿米尔的期望,与此同时,风筝也是他搭建阿米尔、哈桑兄弟二人关系的桥梁,他希望这对兄弟能够齐心协力、披荆斩棘。不论是在阿富汗还是逃亡到美国,传统的阿米尔父亲始终饱含爱国热情,一直在追寻心中的风筝。风筝也是他对阿富汗和平的渴望、对回归祖国的期盼。
  2.4.2. 塔赫里将军和风筝
  塔赫里将军同阿米尔的父亲一样,对自己祖国有着难以言说的情怀。从同一家人逃离到美国那刻起,塔赫里将军就渴望有一天能够回到久违的故乡。为了这样的梦想,塔赫里将军同样一直在追寻自己心中的那只风筝,那只具有阿富汗民族标志的风筝。前苏联的入侵打破了他们原本平静舒适的生活,恐怖的塔利班让他们无家可归。他们饱受着颠沛流离,但直到死亡也没有放弃追逐那只风筝,风筝在塔赫里将军心中象征着阿富汗人民的尊严,象征着回归祖国的希望[2]。
  2.4.3. 索拉博和风筝
  在索拉博心中,风筝象征着他对故去父亲的回忆、象征着他与阿米尔相通的血脉与情缘。索拉博亲眼见证了父亲哈桑被塔利班击毙,倒在他的面前。除了毫无血缘关系的拉辛汗外,幼小的他从此无依无靠。被送去孤儿院的他不久又被阿塞夫抓走,备受折磨。直到阿米尔的出现才使他重新拥入亲人的怀抱。但当阿米尔要违背约定、再次将他送入孤儿院时,他的世界崩塌了,阿米尔变得再一次陌生起来,让他不愿再靠近。索拉博因此一直保持沉默,那是一种对生活曾有过的黑暗忍气吞声地照单全收[3]350。打破沉默的,是阿米尔放飞的那只风筝,唤回索拉博微笑的风筝。它只是一个微笑,没有别的了。他没有让所有事情恢复正常。它没有让任何事情恢复正常。但阿米尔会迎接它,张开双臂。
  三、结语
  在文学作品中,象征手法十分常见,用自然中的具体事物或形象,来传达作家所要表现的思想内容[2]。在《追风筝的人》一书中,作者胡塞尼将“风筝”这一意象赋予不同的象征意,在传达文章意蕴、凸显文章主题、表达情感方面有着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Di Yanni, Robert. Literature: Reading Fiction, Poetry, Drama and Other Essay[M].New York: McGraw-Hill. Inc, 1990.444.
  [2]蒋晓庆.《追风筝的人》中的象征意义[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71—72.
  [3]胡塞尼.追风筝的人[M].李继宏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李彩霞.成长与救赎——解读《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成长之路[J].鄂州大学学报,2017(2):50—51.
  [5]王建荣.《追风筝的人》风筝意象解读[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91—93.
  [6]张光云,王志林.浅析《追风筝的人》中的风筝意象[J].海外英语,2014(14):230—231.
  作者简介:原雪(1996.01—),女,籍贯:河南省焦作市,院校学院:河南大学外语学院。
其他文献
苏本沧海一粟,天下一人。无为于社稷,受苦于贫民。意念微薄,襁褓而生。  草田之上,抑郁之中。茫茫然五岁涉学,之不改孩童初衷。复学一载,从此双百。  十庚初涉爱河,挽已被人所拒。  然姻缘之事,非为人所佐。春秋二载,终为所获。少年之花墙月下,伦理之风流倜傥。人非圣人,岂能不惑。后置劳燕分飞。怨意非为人循。  喜忧参半,智者同心。雁往返之八次有余,人酩酊之几载有感。从此再迁,游猎乱世。  然利智已变,
期刊
【摘要】:孤独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它作为人的一种生命存在状态,是文学经久不衰的主题。中外文学史上有无数被作家塑造出来的各异孤独者:比如卡夫卡笔下的格里高尔,鲁迅笔下的吕纬甫、魏连殳,毛姆笔下的思特里克兰德等。由于时代的不同,孤独者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也是不同的。但其共同点是他们的孤独都与自由意志的不能实现有关。不可否认,孤独被大众披上了一层神秘面纱,但是它又吸引着我们不断地去揭开这层薄纱,一窥究竟。
期刊
【摘要】:建安时期冲破了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禁锢,文学创作出现了繁荣昌盛的局面,王粲的诗对丰富、形成“建安风骨”这一时代的文学风格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建安时期是五言诗的繁荣时期,王粲的五言诗创作成就最高,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五言诗的发展做了不小的贡献。  【关键词】:建安文学;王粲;五言诗  王粲的五言诗创作  王粲的诗歌创作有四言诗、五言诗。建安时期是中国诗史上由民歌到文人
期刊
【摘要】:《二十四诗品》中的每一品写的都是文学的风格或意境。“含蓄”有着丰富的内涵,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美学追求之一,对后世诗歌创作具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含蓄;特征;功能  一、释“含蓄”  “含蓄”是一种意在言外、含而不露的艺术风格,就是不要把想说的意思直白地说出来,而是通过其它方法把对象的精神表现的更加充分。  “含蓄”萌生于先秦两汉时期,经魏晋南北朝的酝酿过渡而正式形成于唐代,宋至明清而
期刊
上周广告人物秀时,放了一个视频。本来我是低着头的,但是因为无意进入耳里的几句温柔女声,我认真走心地看完了整个视频,并且感觉看到了另外一个我。  既然是人物分析,那我对于她的工作和生活很是感兴趣,也将从这两个方面为您展示她的与众不同。  “海明威阅读海,发现生命是一条要花一辈子才会上钩的鱼。  凡高阅读麦田,发现艺术躲在太阳的背后乘凉。  弗洛伊德阅读梦,发现一条直达潜意识的秘密通道。  罗丹阅读人
期刊
【摘要】:非文学文本中电影片名的翻译不但应注重信息传递更应该具有吸引眼球的强烈的商业价值,因此电影片名的翻译也是各界讨论研究的热点。本文结合非文学文本中电影片名这一具体的实例探讨影片名称翻译的常用方法。  【关键词】:非文学翻译;电影片名特点;翻译方法  一、非文学翻译  非文学翻译可以笼统地称为文件翻译,实用性翻译或应用型翻译。文学和非文学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文学是虚构的,虽然可能有事实基础,而非
期刊
【摘要】:《骆驼祥子》是一部描写祥子个人奋斗史的悲剧小说。全篇以祥子的个人奋斗为主,随着祥子的起起落落,我们如上帝目睹了祥子的一步步沉沦,可这部小说并不仅仅表现了我们所普遍认为的性格悲剧、社会悲剧等,也体现了个体的自卑情结。可以说祥子的悲剧有着重要的意义,他警示着我们要直面现实,认清自己。本文将从祥子的自卑情结对其的影响来解读其悲剧内涵。  【关键词】:祥子;自卑情结;悲剧内涵  《骆驼祥子》作为
期刊
【摘要】:在信息化的新时代下,互联网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体现在方方面面。现今品牌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的每一个企业都希望能够抢先占领新时代下的品牌传播资源。但是处于互联网之中的品牌多种多样,要想在竞争中取得优势还需要使品牌的设计与传播符合新时代发展的特征,才能更好的将品牌优势体现出来。本文就主要研究在互联网新时代背景下,如何使品牌与时代特征相完美结合,达到时代的要求,能够更加与时俱进。 
期刊
进入新世纪以来,海外华文创作呈现良好发展态势,特别是以严歌苓为代表。本文以严歌苓《第九个寡妇》为例,以新世纪海外华文创作为研究对象,从边缘人书写入手,分析新世纪海外华文文学的独特书写方式。其中,海外移民作家迁徙他乡,游离于本土之外,又没有完全融入异乡的边缘人生活状态使得她们笔下主人公多为边缘人。展示了边缘人“活着”的生存哲学与原始的人性之美。  一、边缘人书写  边缘指人的一种存在状态,这种概念源
期刊
【摘要】:戏曲舞台美术设计是提高戏曲舞台表现力的重要方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条件的提高。人们对艺术表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戏曲舞台美术设计与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不同,它融合了多种艺术于一身,本文首先探讨了戏曲舞台美术设计的内涵,然后提出戏曲舞台美术设计的艺术表现形式。  【关键词】:舞台;戏曲;美术设计  在戏曲艺术创作与表演过程中,要想取得理想的创作与表演效果,独特的戏曲舞台设计是提高戏曲艺术表现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