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含蓄》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yc881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二十四诗品》中的每一品写的都是文学的风格或意境。“含蓄”有着丰富的内涵,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美学追求之一,对后世诗歌创作具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含蓄;特征;功能
  一、释“含蓄”
  “含蓄”是一种意在言外、含而不露的艺术风格,就是不要把想说的意思直白地说出来,而是通过其它方法把对象的精神表现的更加充分。
  “含蓄”萌生于先秦两汉时期,经魏晋南北朝的酝酿过渡而正式形成于唐代,宋至明清而得以发展壮大。在《周易》中已有“含蓄”的思想萌芽。《易传·系辞下》云:“夫《易》…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这是说《易》有“言曲”而“旨远”的特点,这差不多说的就是含蓄的意思。《孟子》中亦有含蓄的观念,《尽心章下》云:“孟子曰:‘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言近而指远”的语言表达技巧与含蓄的审美创作方法相通,并体现着含蓄的审美理想。到汉代,含蓄的审美观念已经在文学评论中体现了出来。如司马迁对屈原诗歌的评论,《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云:“其文约,其辞微……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作品文约而指大、辞微而义远的艺术特点,正是含蓄美的体现。再如《毛诗序》所提出的“主文而濡谏”的诗论观点,“橘谏”即强调诗歌应委婉曲折,不可率直坦露。
  魏晋南北朝时期含蓄理论有了重大的发展,其标志是刘勰的《文心雕龙·隐秀》篇,他说道“隐也,文外之重旨也”,刘勰所说的“隐”,就是指“含蓄”。又说道“隐之为体,义生文外,秘响傍通,伏采潜发,譬爻象之变互体,川渎之韫珠玉也。”他所强调的“隐”,并不是隐晦,而是蕴藉,是含蓄;不是率意直言,而是委婉曲折;充分运用汉语的跳跃性、谐音、叠字以及各种修辞手法,来使作品曲折含蓄,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钟嵘在《诗品序》中所提出了“文已尽而意有余”的命题,但他们并未明确提出并使用“含蓄”一词。
  “含蓄”最早出现在中唐诗僧皎然《诗式·辨析有一十九字》中,诗云“思——气多含蓄曰思。”皎然在卷一《重意诗格》中写道:“两重意以上,皆文外之旨。”所谓“文外之旨”,即超越語言形式与艺术形象的深远意蕴。到了司空图,他在《与李生论诗书》中提出“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在《与极浦书》中提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并且在《二十四诗品》中创立“含蓄”一品,“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标志着含蓄范畴的正式确立。
  《二十四诗品——含蓄》全诗为: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己,若不堪忧。
  是有真宰,与之沉浮;如渌满酒,花时反秋。
  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不着一字,就是说没有一个字是写描写对象的。风流是指事物的风韵神态。不着一字,即“超以象外”。尽得风流,即“得其环中”。这句诗是说不注重每个字的意思、效果,而是注重整句诗、整首诗的整体含义。这与严羽说的“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诗学思想相近,都是说不能局限在某个字眼的描述上,而要注重整体组合所产生的表达效果。向天渊认为“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意思指“并非是指无字之诗能尽得风流,而是指诗中没有一字标明风流,却能尽得风流。”
  “语不涉己,若不堪忧。”语,语句。此句意思就是说没有一句话涉及自己,却似乎令人看到了他无比忧伤的样子。这两句就是诗歌所含无限的意蕴,不用一字去正面描写,就能体现出那无限的精神韵味;词似乎与己无关,但仿佛已经让人不堪忧愁了。“语不涉己,若不堪忧”是对上句的进一步表述,即在诗歌语言中要隐藏自己。通过整体性的形象环境来传达情感,从而达到“若不堪忧”的效果。
  “是有真宰,与之沉浮。”是有,此中有。“如渌满酒,花时返秋。”渌,同漉,过滤;满酒,满蓄待榨之酒醅。花时,就是春季;花时返秋,自然界各种草木虫鱼都做好了开花、扬粉、寻偶的准备,但天气忽然转冷,气温骤降(返秋),于是万物暂时沉默,等待春天的再次到来。此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借花草要开未开之貌来比喻诗歌的含蓄蕴藉,这就会勾起人的兴趣去探究,去欣赏。“是有真宰,与之沉浮”这是全诗的真谛,是说里面要含有真正的东西,将里面丰富的蕴藉或深或浅的表现出来。赵福坛在注释中说“此中有真宰之故,这两句说明含蓄真谛。”郭绍虞注云“有此真正主宰,主乎其内,自然表现于文辞者,也就与之或沉或浮而若现若不现了。这即说明含蓄真谛。”
  “悠悠空尘,忽忽海沤。”空尘,即天空的尘埃;海沤,海水表面的泡沫;悠悠,忽忽,都是指飘荡无定的意思。“浅深聚散,万取一收。”这是对创作手法的描述,要从众多的素材中提取与作品本质相关材料。要对深浅不一、聚散不一的材料,做到“万取”,从而让自己的作品底蕴更丰富、更有内涵。“一收”是要求不要只是对材料的堆积,要从中提出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使用。这是形成含蓄风格的途径和要求。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世间的材料就如天空中悠然飘动的尘埃,海面上漂浮不定的泡沫一样多,这些材料有浅有深,时聚时散。诗人要做的就是在广泛收集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概括,运用到自己的文学作品中,从而实现内容丰富、蕴藉深厚、含蓄隽永的特点。此两句是对前四句的总结、概括。“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是对“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己,若不堪忧”所形成的形象系统的形象化总结。“浅深聚散,万取一收”是对中间两句的进一步论述,同时也是对全诗的一个总述,全诗围绕“真宰”,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含蓄》一品各句之间互相印证,构成了自己的诗歌体系。
  二、“含蓄”的特征
  “含蓄”具有意蕴丰富、委婉曲折、余味深远的美学特征。
  一是意蕴丰富。文学作品只有有丰富的意蕴了,才能达到含蓄的审美要求。“是有真宰”是含蓄的根本,所谓“真宰”,就是作品内具有丰富的内涵,深刻的蕴藉。“真宰”在作品中“沉浮”,才会有含蓄的韵味。因此,意蕴寡淡浅薄的文学作品,不能达到含蓄的要求。   二是委婉曲折。含蓄的重要呈现特征就是委婉曲折,想要说的话、表达的意思不能直接点出,而是要一波三折,引领读者自己去体会,这些意思深藏在审美意象当中,从而产生了含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己,若不堪忧”,说的正是含蓄这一特点。深厚的感情蕴藏在审美意象当中,使得文学作品未用一个字,就体现出了浓厚的感情。
  三是余味深远。因为含蓄具有意蕴丰富、委婉曲折的特点,所以势必会产生余味深远的特点。文学作品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去体味。
  含蓄通常借助比兴、象征、典故、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等艺术手法来实现上述美学特征。同样汉语的跳跃性、双关现象、叠字的运用是也是“含蓄”的主要手法。
  三、“含蓄”的功能
  “含蓄”的这些审美特征让文人骚客为之折腰,通过恰到好处地运用表现手法让“含蓄”更加具有审美性、可读性,引发读者去思考,去想象,从而获得阅读思考满足感,和作者进行沟通、共鸣,获得无尽的审美享受。
  越具有丰富审美意蕴的作品,就越加含蓄,从而也越能刺激欣赏者去阅读、去思考,这些含蓄的文学作品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思考内容。含蓄的作品具有言简意丰、言近旨远的特点,能使欣赏者展开积极的想象和联想,不断激起欣赏者的欣赏情趣,“使玩之者无穷,味之者不厌”,从而产生“一唱而三叹”的审美效果。
  含蓄的文学作品重视的不是表面文字的绮丽、繁华,而是注重文本内在的丰富、曲折。它引导欣赏者透过作品委婉曲折的外表形式而深人其内,进行内在深层意蕴的探索、体验,从而或者精神上的蕴藉和满足,启发心灵,陶冶情操。
  结语
  “含蓄”作為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具有意组深厚、委婉曲折、意味悠远等审美特征,其功能在于能给欣赏者无尽的审美趣味,具有良好的艺术效果。古代中国作为“诗的国度”,含蓄蕴藉在诗歌中的重要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含蓄”的重要作用自出现,到现当代一直被文人墨客所重视。
  参考文献:
  [1]祖保泉.司空图的诗歌理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8.
  [2]韩林德.境生象外[M].上海:三联书店,1996:132.
  作者简介:姜梦春(1992.1—),女,山东潍坊,青岛大学 2015级硕士,中国古代文学。
其他文献
【摘要】:大数据指在互联网保留下来的远超出传统数据库的海量数据。新媒体通过使用一定的运算方法对大数据进行分析可以深化媒体叙事和对事实作出准确判断,对未来进行预测报道,满足用户的定制信息要求,使得数据可视化和具有交互性。  【关键词】:大数据;新媒体;作用  新媒体涵盖了所有数字化的媒体形式,主要包括所有数字化的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移动端媒体、数字电视、数字报刊杂志等。在大数据的驱动下,各种媒体纷纷
期刊
【摘要】:《雷雨》是曹禺先生最为成功的作品。曹禺先生用细腻的笔触,按照三一律的戏剧创作原则把周公馆三十年的风风雨雨有条不紊的集中在四幕剧内。伪善的资本家大家长周朴园,受新思想影响的单纯的少年周冲,被冷漠的家庭逼疯了和被爱情伤得体无完肤的女人蘩漪,对过去所作所为充满了罪恶感、企图逃离的周萍,还有意外归来的鲁妈,单纯着爱与被爱的四凤,受压迫的工人鲁大海,贪得无厌的管家等,不论是家庭秘密还是身世秘密,所
期刊
【摘要】:经济的迅猛发展加剧了城市的忙碌和喧嚣,人们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如机械一般飞速的运转着,与大自然隔绝。独立式住宅设计就是要与自然相融合,给人以融入自然之享受。独立式住宅庭院作为其区别于一般住宅的重要特征标志,往往是独立式住宅项目的设计重点。本文通过分析独立式住宅庭院的空间概念和设计要点,探究文化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影响与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对独立式住宅庭院景观设计进行一些学习和探究。  【
期刊
【摘要】:九叶诗派是在四十年代颇具影响力的现代诗歌流派,也是少数在九十年代还保留着创作活力的流派。九叶诗派得以延续发展的原因,不得不说与其在诗艺上的追求,创作方法的使用,对诗歌永恒主旨的理解有很大的关系,这些都来源于九叶诗派的诗人“平衡”的美学追求。九叶诗派呼应白话诗兴起时对于诗歌的现代化的提倡,努力在理论与实践上实现新诗的现代化。九叶诗派平衡的美学追求表现在:一是思想内容上,个人与社火的结合;二
期刊
【摘要】:文学艺术旨在借助复杂的形式技巧讲故事,艺术性的打破时间的自然时序,创新文本内的交流语境,用多重叙述视角打破事物的正常组合,拼接一个基于逻辑和因果关系之上的结局演变过程,从而增加阅读困难,呈现小说新奇陌生的面貌。本文将以雪漠的小说《野狐岭》为例进行文本分析,旨在探索如何通过叙事技巧营造小说故事的陌生化效果。  【关键词】: 野狐岭;雪漠;陌生化;叙事角度;  《野狐岭》是雪漠在“大漠三部曲
期刊
【摘要】:格调,本是中国传统诗学的一个普通概念。经过长期的发展与演变,经由了由单独使用、连字组合使用,作为一个完整概念使用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格调”内涵不断充实直到逐渐确定。  【关键词】:格与调;“格调说”;明七子  第一节“格”与“调”  格调作为一个词语连用,并进而与复古派挂钩,成为复古派的理论旗帜,始于明代李东阳《怀麓堂诗话》。在此之前,用“格”或“调”评价诗人诗作,大都是分开使用的
期刊
【摘要】:作为近代历史上我国重要的思想启蒙战士,鲁迅先生之于中国的意义不言自明。他对中国社会弊病的深入认识让更多的人警醒,对国民性的批判超越了时代,至今仍有其存在价值。他的文字与思想让更多的人走出愚昧,追求理想和光明。他选择的是一条韧性的战斗之路,就如野草一般,不惧惮践踏与删刈,直至死亡而朽腐。他愿意将绝望自己饮尽而给青年灌输希望。他渴望着民族重生,渴望着青年建立起自己未经生活过的生活。这便是我们
期刊
苏本沧海一粟,天下一人。无为于社稷,受苦于贫民。意念微薄,襁褓而生。  草田之上,抑郁之中。茫茫然五岁涉学,之不改孩童初衷。复学一载,从此双百。  十庚初涉爱河,挽已被人所拒。  然姻缘之事,非为人所佐。春秋二载,终为所获。少年之花墙月下,伦理之风流倜傥。人非圣人,岂能不惑。后置劳燕分飞。怨意非为人循。  喜忧参半,智者同心。雁往返之八次有余,人酩酊之几载有感。从此再迁,游猎乱世。  然利智已变,
期刊
【摘要】:孤独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它作为人的一种生命存在状态,是文学经久不衰的主题。中外文学史上有无数被作家塑造出来的各异孤独者:比如卡夫卡笔下的格里高尔,鲁迅笔下的吕纬甫、魏连殳,毛姆笔下的思特里克兰德等。由于时代的不同,孤独者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也是不同的。但其共同点是他们的孤独都与自由意志的不能实现有关。不可否认,孤独被大众披上了一层神秘面纱,但是它又吸引着我们不断地去揭开这层薄纱,一窥究竟。
期刊
【摘要】:建安时期冲破了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禁锢,文学创作出现了繁荣昌盛的局面,王粲的诗对丰富、形成“建安风骨”这一时代的文学风格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建安时期是五言诗的繁荣时期,王粲的五言诗创作成就最高,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五言诗的发展做了不小的贡献。  【关键词】:建安文学;王粲;五言诗  王粲的五言诗创作  王粲的诗歌创作有四言诗、五言诗。建安时期是中国诗史上由民歌到文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