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运生壁画作品人物造型分析

来源 :美与时代·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TB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袁运生的造型观念受到了中西艺术各方的影响,兼具中国传统审美及西方审美趣味, 其壁画作品结合了西方绘画技法与中国传统绘画的用线技法,构图饱满,人物传神,造型曲线优美,用笔巧妙,色彩浓丽却不艳俗,极具形式美感,体现了画家深厚的艺术功底和对生活敏锐的洞察力。他的壁画作品个人风格强烈,融入了他的主观情感与个人生活体验。以袁运生的壁画作品《泼水节·生命的赞歌》为例,从人物动态设计、人物身体特征的艺术化处理及人物位置安排三个方面探讨袁运生壁画作品的人物造型特点。
  关键词:袁运生;壁画;人物造型;《泼水节·生命的赞歌》
  一、袁运生壁画作品中的人物动态设计
  (一)单个人物的动势
  仔细观察袁运生壁画作品中的人物可以发现,他所绘画的人物没有一个是处于静态的,画中人物的身体多为扭转的姿势。如图1右下方的蓝衫女子,从动作本身来看,这位女子单脚半蹲着,撅臀,左脚脚掌上抬,上半身向左扭转,扭头回望并进一步向左扭转,其伸出的左臂使整幅画面的动态感加强,而指向画面右上方的手指则预示着动态结束。这位女子身体的各部分处于一个向左扭转的具有极强动感的状态。
  事实上,画面中人物具有极强动感的原因,不仅在于画家对人物动作的高超设计,还在于画家对人物动作的主观处理。这种充满动势的动作姿态并不是单纯地依靠写生手法来还原人物的动作就可以达到的,还需要画家有着较高的艺术加工水平。如图1所示,递水罐女子的左手小臂发生了翻转,左肩向下压低,右臂则向右延伸,与左手的指向相反,全身的重心落在了左脚上。画面中这个人物身体的每个部分都处于一个超常规角度扭转的状态,动态感极强,体现了画家的巧思。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袁运生的绘画理念受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的影响很大。如图1这位正要泼水的女子,如果遮住右臂,其展现的就是正侧面,然而画家让其右臂产生了正面扭转,使得该人物的造型具有了立体主义的特征。
  (二)人物组合的互动关系
  袁运生壁画作品中的人物不仅极富动感,而且人物与人物之间的互动关系也表现得非常强烈。如图1所示,坐地女子的前脚跟离地,欲起身,臀部垫在后腳背上又使身体的力量保持平衡。其手臂的动作不太常规,甚至可以说是有点“奇怪”,因为在正常情况下,人们都会用靠近旁边人的手来接住物品,但画中的这位女子并没有这样做。这位女子的左右手交叉在胸前,左手的指尖指向正在接水的容器,右手则用来接住旁人递来的空罐,使观者能够在脑海中替她解开双手完成“接”和“递”的动作。再看画面右侧站立并准备递空罐的女子,她的双脚在画面的右方,双脚前后分开站立,臀部发生扭转,身体则向左扭动,上身侧弯,左臂在身前折弯,与坐地女子手臂的折弯角度不同,给人一种空罐站立在女子手上的感觉。同时,其头部回望坐地女子的动作又加强了二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右手指向画面的右方,与画面的整体趋势相呼应,即往右的方向。这里的叙事方式与《韩熙载夜宴图》有相似之处。在《韩熙载夜宴图》第一部分的画面中,人物的视线都朝向左方,以观看女子的奏乐表演,这样的叙事方式是为了配合古人从右往左观看画卷的习惯。
  二、袁运生壁画作品中的人物身体特征的艺术化处理
  首先,在袁运生的壁画作品中,人物的头部都会根据身体的动势进行相应的拉长处理。如前文提到的回望女子(图1),画家就对女子的头部进行了水平拉伸。他的作品中人物的脖颈都非常细长,和手腕一般粗细,整个身体看起来较为柔软轻盈,或许吸收了莫迪里阿尼作品的人物造型特征。莫迪里阿尼画中人物的脖颈也较长,生动、柔美又极具个性。经过拉长处理的人物脖颈配以傣族的民族人物形象和服饰特征,给人一种动感而又清新之意。另外,袁运生壁画作品中男性人物的腰相对较粗,以突出其肋骨的形状,体现出不同于女性人物的强壮健美。不仅如此,画家还着重刻画了男性人物的肌肉,让其夸张的动作形态更具力量感,这也是他画中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动作感更强烈的原因。
  其次,袁运生对画中人物的发型处理也极具特色。他的壁画作品中人物的发型不仅表现出了民族特色,还极具动感。例如画面中被水泼的男子,其头发的形状类似火焰,与旁边吹笛男子头发的形状完全不同。吹笛男子头发的形状简洁,给人以安静之感;而被水泼男子的头发则呈扬起状态,似乎是为了躲避水而突然扭头产生的动态使他的头发飞扬起来。女子的发型有盘发、垂发、戴帽、戴头巾四种。盘发发型灵动自然,其形状可根据人物的动作而改变,即使是长发也给人以轻盈之感。
  再次,画中人物的手和脚也都被注入了活力,充满力量。对人物手指的刻画充分体现出画家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如击鼓男子的手指,有力且具有动感,所指方向各不相同,每一个指节都像是在跳动,似乎可以让观者感受到手指所弹出的节奏。那是一种轻快的节奏、自由的节奏、朴素自然的节奏。另外,画中的人物都处于赤脚的状态,且脚趾较为修长,与人物细长的脖子以及整体的造型特征相呼应,使得整幅画面充满一种原始野性的气息。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画中人物的脚趾被进行了夸张化的拉长处理,但是观者仍能清晰地看到人物的脚趾关节。袁运生对人物脚趾的表现使其具有了一种“抓地感”,这也是画中人物看起来既轻盈自在又能保持平衡状态的原因。
  最后,袁运生对画中人物面部的刻画也非常具有特色。画中所有人物的眼型均为细长型,具有中国古代人物肖像的特征,即眼头低、眼尾上扬,充分展现出笑意。另外,画中人物的眉毛有弧度,使人物的面部表情更加生动形象,为整体画面渲染了喜悦的节日气氛。整体上,画家对人物面部的刻画与杨子华作品中人物造型的特征较为相似,即画中人物都是鹅蛋脸型,额头较长。不同的是,袁运生画中人物的额头更加饱满圆润,下巴较尖,将方圆结合得恰到好处,同时嘴唇圆厚,小巧淳朴,洋溢着笑意。
  三、袁运生壁画作品中的人物位置安排
  画面中人物的位置安排体现了画家的艺术思考,而对于观者来说其更像是一场视觉游戏。袁运生壁画作品中的人物大多都是近大远小,但实际上画家已经根据环境对人物的位置进行了精心布置,并配合植物的位置来完成了对故事的叙述。如在舞蹈场景中,画家就将画面设计成了近、中、远三层空间,分别是最近处的“3”字型人物排列、中景“c”形队列以及远景龙舟的场面。画面中有大量的弯道场景,如弯道前面的一排人物,看似是沿水平方向站成一排,实则被画家设计成了类似“3”字型的弯曲路线,是对水平方向画面的拉伸,这是第一层空间中的近景。这一层空间占画幅的二分之一,比重最大。这种设计能够使观者最先注意到队伍最末处的人物,之后再逐步顺着画家引导的方向观看壁画,直到看到带头的舞者,而带头舞者又用一个回望动作将观者的目光引向第二层空间的男女人物身上,这便是画家设计人物位置的巧妙之处。   第二层空间的画面所占比重其次。画面中部的男女组合旁是一队由远及近的舞蹈人物,纵深感强烈。与上一组相比,这组人物之间的距离差明显变大,画面由水平拉伸变为纵向拉伸。画家按照“c”形路线对人物的朝向进行了设计。同样,带头人物将目光投向了男女组合,并为画面中间作为主舞的男女组合留出了位置。画面的信息丰富,极具空间感和动感。画家对人物目光的安排除了具有叙述故事的作用外,还使制造了画面聚焦点,即画面中的重点人物。
  第三层空间的画面所占比重最小。在这层空间中,画家在远处设计了“一”字型的泛龙舟场景,使其与前面的弯道路线相平衡。这是壁画中的舞蹈部分,也是整幅壁画中人物最多的部分。画面中的人物不仅各具特色,而且动作形态和造型特征也都各不相同。画家对人物位置的巧妙设计,使得画面层次丰富而又有章法,展现了动感而又优美的舞蹈场面。
  《泼水节·生命的赞歌》这幅壁画是袁运生代表作品之一,蕴含了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突破了当时时代的审美意识,在争议之中能够得到保留是非常不易的。袁运生渴望进行自由创作,强烈的民族意识是他能够站在世界的高度进行创作的原因,他的绘画作品具有前瞻性,甚至有些特立独行。他关注人的精神世界,没有把艺术看成是为市场服务的工具,而是始终守护着艺术的高贵和純粹性。正是因为袁运生的创作既不受市场的诱惑,也不受传统文化的拘囿,他才能完成对艺术的自我建构。袁运生的壁画除了人物造型较为夸张外,还体现出了质朴性和民族性,表达了画家的细腻情感,充分显示出了艺术家成熟的心理和绘画技巧。此外,袁运生的壁画作品还体现了他对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成功运用。
  袁运生的壁画作品兼具中国传统审美和西方审美趣味,既有昂扬的节奏、充沛的激情、夸张的造型等西方浪漫主义绘画的特征,又有行云流水、传神写照、满壁风动等东方传统绘画以线造型的气韵。他的壁画作品之所以能够将中西方艺术结合得恰到好处,与他丰富的创作经验、扎实的艺术理论基础以及深厚的学识素养有着密切关系。袁运生对东西方艺术之间的差异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在他看来,中国应有自己的文化定位,并且强调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艺术精神的根源。袁运生对中西文化的认识值得我们学习,艺术家只有像他这样站在本土文化根基之上,才能更好地吸收外来优秀文化,而也只有以包容的心态去不断认知其他艺术、吸收更多的营养,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的传统艺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夏银河.袁运生的艺术精神:以《泼水节——生命的赞歌》为例[J].中国民族美术,2017(4):56-63.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中国近代至今,在东西文化的碰撞中,中西艺术开始结合,传统绘画发生了现代转型,并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开始发展,许多画家都在潜心探索,力求突破。朱振庚正是其中一位极具创造精神的中国画家,他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创作灵感,将毕生心血用于国画变革之中。从朱振庚提出的艺术观点出发,分析他每个时期作品的特点,了解他在中国画领域的探索历程和艺术成就。  关键词:笔墨;造型;构成;国画变革  一、艺术中的“生”味
期刊
摘要:柯律格的《中国艺术》是一部极具代表性的国外学者在中国美术史领域的研究著作,柯律格在此书一改以往传统按照年代更迭研究中国美术史的写法,以前沿的观念全面剖析中国艺术脉络。明代宫廷画家商喜所作《关羽擒将图》与苏州桃花坞版画《姑苏阊门图》作为《中国艺术》两个版本的封面图像,与书中文字形成了良好的互动。特别是商喜的《关羽擒将图》,画家以《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情节为蓝本,着力塑造关羽英勇威猛、善于征战的形
期刊
摘 要:绘画能够记录当下时代的景象,具有承载着时代发展的记录功能。外销画带有浓厚的中国趣味,深受西方人的喜爱。港口风景画作为外销画中的一种,在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推动了中国早期油画的发展,其绘画语言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通过分析港口风景画的出现及其绘画表现,探讨广州外销画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港口风景画;艺术语言;《广州港和广州府城画》  一、港口风景画的出现  清代广州
期刊
摘 要:俄罗斯族在中国边境地区已经居住了近百年,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黑龙江省境内的少数民族之一,为中国边境地区的繁荣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以黑龙江省俄罗斯族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研究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性,介绍了俄罗斯族独特的文化资源,探讨了以俄罗斯族为题材進行中国画创作的可行性。  关键词:俄罗斯族;文旅活动;中国画  基金项目:本文系佳木斯大学20
期刊
摘 要:明末清初正值社会动荡之际,文人画家潜心于书画中寻求心灵慰藉。程正揆的长达数百卷的《江山卧游图》是其花费了几十年所创作出的代表作品,画中题跋所蕴含的思想既是画家本人的艺术思想,也是这一时期艺术思想的体现。通过对画中所蕴含的艺术思想进行分析,以“意”为突破点,分析“意”在藝术创作、艺术作品及艺术鉴赏中的体现。  关键词:“意”;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  一、“意”的内涵  “意”是画家的
期刊
摘 要:中国山水画是中国画的三大画科之一,始于魏晋时期。发展到元代,文人画家们融书法笔意入画,重墨色而轻丽色,将心中意境和情感表现在画上,他们的艺术创造使得元代艺术进入了表现艺术阶段。此时期的元四家极具代表性,以逸气为尚,一变之前宋代山水画严密的程式,笔墨风格得到了新的发展,共同创造了元代书画的时代风貌,丰富了中国画艺术的审美形式和意境内涵。而元四家之一的王蒙画意苍郁浓厚,画格独特,笔墨技法创造丰
期刊
摘 要:依据综合材料绘画制作步骤所牵扯到的材料,将研究拓展其技法的切入点归纳分类为材料、媒介、载体,并以媒介为切入点进行了多种与胶相关的材料实验,开发出了多种胶媒介肌理技法。这种分类方式有利于促进综合材料绘画技法的研发。  关键词:综合材料绘画;分类;胶媒介  一、研究拓展综合材料绘画技法的切入点  (一)材料:用什么制作  在综合材料绘画使用的所有材料中,最基础的便是颜料。水粉、水彩、油画、丙烯
期刊
摘 要:风景画通俗地说是以自然风景为题材的绘画作品,主要指西方传入的油画、水彩画等。黑龙江风景画是指以黑龙江的自然风光为主要表现对象的美术作品。以黑龙江的自然风光为题材的地域性风景画作品数量颇多。以韩景生的作品为例,研究了韩景生作品的题材选择,分析了作品中的色彩运用和构图形式,以此来探讨黑龙江风景画创作中的地域性表现。  关键词:黑龙江风景画;地域性;韩景生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
期刊
摘 要:中西方人物画由于地域、文化、审美等不同,所以在艺术的表现形式与艺术风格方面好比两座姿态不一的大山,各有其特色。张萱,唐代画家,以善画仕女画著称,《虢国夫人游春图》就是其出色的代表作品。拉斐尔,文艺复兴三杰之一,以画圣母画著称,《西斯廷圣母》就是其著名画作之一。以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与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两幅作品的表现形式为切入点,从历史背景、表现内容、造型语言三个方面深入研究,分析中
期刊
摘 要:在当代,新工笔画整体呈现出审美、娱乐、教化、真理和象征等艺术价值融合的趋势。以当代新工笔画家代表徐累的作品为例,其作品就呈现出了多重艺术价值的融合。对其新工笔画创作进行分析,可以为当代新工笔画创作提供方向。  关键词:新工笔画;徐累;艺术价值  新工笔是当代中国绘画的新景象,其概念系批评家杭春晓于2006年在《灰色的影调——“新工笔”收藏价值浅说》中初次提出,并一直沿用至今,近年来引起社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