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中加强科学精神培养的路径探析

来源 :地理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fxtmx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科学精神是现代人的基本品格,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地理教学应基于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深挖教材中的科学元素,多角度、多层次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文章以商务星球版地理教材七年级上册“海陆变迁”为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开展课堂活动,体验研究步骤;分享地理史实,浸润科学品质”等环节,尝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关键词:初中地理;科学精神;路径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其中文化基础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它是受过教育的人的底色,也是其他两方面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前提[1]。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2],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应该围绕上述要点展开。
  2019年12月14日至17日,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2019年综合学术年会在湖北武汉举行,笔者展示的课例是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海陆变迁”。笔者改变传统的教学设计,深挖和整合教材中的科学元素,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开展课堂活动,归纳研究步骤—分享科学史实,浸润科学情感”等环节,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充分吸引学生注意,维持学习动机,启发学生思维,特别是当问题情境与原有认知结构不一致时,容易引发学生心理上的矛盾或冲突,这种认知冲突可以唤醒学生的自省意识,激发主动思考和自我建构,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逆向思维的发展,从而形成批判质疑的科学精神[3]。
  科学源于发现。作为经典的科学史教育内容,“海陆变迁”的教学难点在于如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经历“再发现”的过程。
  1.创设多个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连续的认知冲突
  从身边的现象导入课堂。学生通过观察巢湖北山贝壳化石,引发第一个问题:贝壳生活在水里,怎么会出现在山上?接着探究教材和教师提供的实例,引发一个又一个问题:喜马拉雅山上为什么有鱼龙的化石?台湾海峡海底为什么会有森林的遗迹?黄河三角洲面积为什么会“生长”?澳门的面积为什么会不断扩大?每个问题都是一个认知冲突,通过探究和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得出结论:海洋可以变成陆地,陆地可以变成海洋,海陆是变化的,过去在变,现在在变,未来还会变,世界处于不断地运动变化之中。运动、变化的观点是批判质疑精神形成的基础,它有利于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思维品格,形成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习惯,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用证据和逻辑说话,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2.创设现实世界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真实的认知冲突
  课后研讨中,专家认为本课最大的亮点是颠倒了传统的教学顺序,创设了“近20年来4.5级以上地震分布”的真实情境。课堂上,教师现场展示地球儀,发现地球仪表面是光滑完整的一块,提出问题:实际的地球表层像地球仪表面一样是一个整体吗?学生没有相关的知识储备,进入“愤悱”状态,此时,教师呈现“近20年来4.5级以上地震分布”图(绘制在KT板上),引导学生分组观察,并在图上描绘地震带,猜想地球表层的结构特点:不是光滑完整的一块,而是由若干板块构成的,板块之间的界线就是地球内部力量释放的裂缝地带,与地震带的分布一致。由“近20年来4.5级以上地震分布”这个真实情境得出结论——地球表面有裂缝,地下深处有能量活动,与学生原有的认知发生冲突,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索:除地震分布外,还有其他证据可以证明板块构造和板块运动吗?对照课本地图,在“近20年来4.5级以上地震分布”图上描绘世界主要火山带、世界两大著名山系分布,学生惊奇地发现,世界主要山系、火山的分布与地震带惊人的吻合。在此情境中,学生从自然界真实发生的现象出发,通过提出问题、寻求证据得出结论。这种知识不是通过死记硬背,而是通过主动建构得到的,能力的提升不是通过模仿练习,而是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完成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批判质疑的科学精神。
  二、开展课堂活动,归纳科学步骤
  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表达与交流,这种研究步骤或习惯不是教师“告诉”学生就能形成的,必须通过“活动”反复练习、主动建构。适当的课堂活动,不仅能让教师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还能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培养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方法。
  1.从真实案例出发,感受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
  通过展示和讨论巢湖北山贝壳化石、喜马拉雅山鱼龙化石、台湾海峡海底森林遗迹、黄河三角洲不断“生长”、澳门的面积扩大等实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地质历史时期,这些区域的古地理环境是什么样的?通过观看《沧海桑田》视频,引发学生猜想:这些区域的古地理环境与现在是不一样的,陆地可能是海洋隆起形成的,海洋可能是陆地沉降形成的,有的地方面积可能扩大,有的地方面积可能缩小……进一步展示美国“双子星”号宇宙飞船的测量资料,用现代科技验证学生猜想的正确性,最终得出结论:世界处于不断地运动变化之中。在这个活动教学中,学生从真实案例出发,自己发现问题并提出猜想,通过资料分析和数据实证得出结论,感受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
  2.多种手段推进,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
  板块构造学说是教学重点和难点,活动分三个部分进行。首先,展示地球仪和“近20年来4.5级以上地震分布”图,通过观察和描绘地震带,猜想岩石圈是由若干板块构成的,板块之间的界线与地震带的分布一致。进一步猜想: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不仅多地震,也可能是山系、火山分布集中的地带。其次,通过在KT板上描绘“近20年来4.5级以上地震分布”图展示世界主要火山带、世界两大著名山系分布,验证这种猜想是正确的,进而得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再次,对照世界板块分布图,在KT板“近20年来4.5级以上地震分布”图上,分组合作填写七大板块名称,绘制板块界线、板块运动方向,用书本简单演示板块相对运动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等。再次,展示煮破的鸡蛋,观察蛋清从蛋壳破裂处溢出后的形态,形象地描述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最后,在这一系列的活动教学中,学生从现象出发,由表及里、层层追问,通过绘图填图、图形叠加、模拟实验、实物对比等手段进行分析、探究、验证、交流与表达,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   3.多角度论证,深化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
  大陆漂移的教学从分享“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史实开始,提出问题:大西洋两岸的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以前真的是连在一起的吗?开展撕纸体验活动,即把一张废报纸随意撕成两半,然后拼合,发现报纸边缘的轮廓完全吻合,文字、图案可以拼接,验证这张报纸原来是一个整体。以此类推,引发猜想:如果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以前真的是连在一起的,那么大陆边缘的轮廓可以吻合,古地层、古生物等古地理环境特征应该具有相似性。开展分组活动:第一组学生从世界地图上把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轮廓裁剪下来,然后进行拼接,发现这两个大陆的海岸线惊人的吻合,甚至能够拼合在一起;第二组学生查阅资料,发现南美大陆东岸和非洲大陆西岸都有海牛、鸵鸟这类不能长途游泳或飞翔的古生物存在;第三组学生发现南美大陆、非洲大陆古老地层具有相似性,特定地层中含有相同或相似的古生物化石。三组学生一致认为,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是有证据的。最后,通过美国“双子星”号宇宙飞船的测量资料,实证大西洋面积在扩大、太平洋面积在缩小,论证了“大陆是漂移的,今天的世界海陆分布是大陆分离、漂移的结果”的观点。在这个模块的活动教学中,学生从历史到现实、从感性到理性、从局部区域到全球范围、从实践体验到数据论证,像科学家一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深化了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
  三、分享地理史实,浸润科学精神
  课堂上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优势,不仅在于让学生经历知识“再发现”的过程,提升科学探究的能力和方法,还在于体悟科学理念,浸润科学品质,达到像科学家一样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目的。
  浸润科学精神从分享“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地理史实开始,陈述时要尽可能还原历史事实。相对于故事而言,地理史实更具有科学的感染力。科学家的人物形象鲜活生动,科学探索的足迹扎实清晰,容易引发学生内心深处真实的共鸣。早在16世纪,就有人发现大西洋两岸的大陆海岸线惊人的吻合,但在其后的几个世纪中人们见怪不怪,只有魏格纳提出了问题:为什么惊人的吻合?这种惊人的吻合能够说明什么问题?除了这个现象以外,还有哪些证据可以证明大陆是漂移的?如何寻找这些证据?他坚持以事实说话,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他不仅查阅大量的资料,而且多次外出考察,通过实地测量等方法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1912年1月6日,魏格纳在法兰克福地质学会上做了题为“大陆与海洋的起源”的演讲,被与会的科学家视为“疯子”,被世人嘲笑,“大陆漂移”与千百年来大家认定的“静止的世界”的经验或权威结论完全相悖,但魏格纳不畏“权威”,他坚信自己的考察研究是科学的,最终创立了“大陆漂移”学说。魏格纳先后四次赴格陵兰岛考察,虽然他遭遇暴风雪不幸遇难,但他的精神永垂不朽。学生在课后撰写的学习后记中写道:“我们应该向魏格纳这样的科学家学习,从小热爱科学、尊重科学,坚持实事求是的做事原则,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刻苦钻研、勇于探索、大胆创新……”
  从重知识到重能力再到重素养,从传播科学知识延伸到培育科学精神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活跃的、有责任感的公民”的必然要求[4],它背后隐藏的是人类自身发展对科学精神的深刻追求。初中地理,特别是初中自然地理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激发科学探究兴趣、提升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科学探究精神的神圣使命。教学中应该坚持以科学精神立意,坚持问题情境和活动教学,坚持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坚持播下浸润科学品質的种子,使科学精神在地理课堂上生根发芽,开出满树的科学之花。
  参考文献:
  [1] 刘庆昌.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基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7(04):35-41.
  [2] 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
  [3] 刘海燕.创设地理问题情境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J].地理教育,2007(06):16-17.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其他文献
英语语感是人们对英语语言的感觉,它包括人们对英语的语音感受、语意感受、语言情感色彩的感受等。语感来自于语言实践,又指导语言实践。学生有了语感,运用英语的能力就会有很大的提高。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呢?    一、让学生养成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现在的考试,重在考查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考查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是否尽量向地道的语言思维靠拢,所以,在英语教学中就要坚持“尽量使用英语,适当
作为高考试验田的“语言表达题”,2007年又添新葩,全国Ⅱ卷和江苏卷不约而同地首次将“开场白”引入考卷,让人耳目一新。开场白是指文艺演出、演讲或晚会活动开场时引入本题的道白,往往简洁、新颖、活泼。如何根据特定的场合、目的、情境等适时变换语言内容和表达方式,机智地进行语言表达,得体地完成学习、公关、交际任务,在各种交际现场显得至关重要。      [高考链接]   (2007年高考江苏卷第20题)“
目前,新的课程标准非常重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新课程标准下,语文作业已不是课堂教学的附属,而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的重要内容。学生的每一次作业都是学生成长的生长点,学生通过作业生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知识的不断运用中,在知识与能力的不断互动中,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断碰撞中成长。可见作业应当成为学生课外、校外的一种生活过程和生活方式,学生对待
从2006年9月我开始担任062班班主任工作到2009年7月结束。三年时间,其中的酸甜苦辣我至今还记忆犹新,为了以后能够更好地开展班主任工作,我有必要对这三年的班主任工作进行总结。  有人说:“爱是启迪学生心灵的基础,爱能打开学生心灵之窗,爱能医治学生心灵的创伤,爱是迷惘的灯塔,爱是师生情感沟通的桥梁。”师爱是人类最美好、最圣洁的情感之一,也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具体表现,所以我们必须用真诚的师爱唤
“我们并不完美,但我们的策划之路值得骄傲。”说起自己的团队,马黎明总是很自信,为一群了不起的创世人。作为国内策划行业的龙头企业,创世经历了创业阶段最困难的三年后,正以难以想象的速度发展壮大,同时也正努力朝着全球领先者的方向发展。马黎明表示:“近几年的发展,脚步虽快,但我们从未忘记创世组建之初的目的与激情,会以策划模式的开创者和策划行业的先锋者的姿态前行。”  深圳创世策划有限公司可谓是策划界的明星
本世纪以来,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经济方面取得了辉煌业绩。与此同时,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在这严峻的形势下,世界各国都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措施。地理学科是着眼于揭示人地关系,剖析地理环境的结构及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和其规律性的一门学科。因此,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是地理教学的应有之义,也是地理教师不可推卸的责
话题作文是一种相对开放、自由的命题形式,由于对作文的限制大大减少,文章写起来容易内容空洞、文意散漫,给人以泛泛而谈之感。如何才能把话题作文写准、写实、写细呢?关键一点就是要缩小话题,做到“择其一点,不及其余”,不求“面面俱到”,只求“一针见血”。话题化小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缩小外延使之具体    所谓外延,就是概念的范围。缩小话题外延就是在话题前面加上一定的修饰语,从范围、对象、内容
《新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对于英语课程来说,语言环境的创设、语言运用的真实性和语言材料的丰富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保证。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技术的开发为学习英语创造了新的教与学的方式和前所未有的空间。因此,为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往往需要使用不同的教学媒体来传输和呈现教学信息。从而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利用教学媒体创新性地处理教材    学生学习语言首先要进行词汇学习,如
提高教学效率,就是要提高有效教学时间与实际教学时间的比值,语文教学效率包括知识的数量、能力的训练、思想教育的效果等。决定教学效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学生因素、教材因素、教法因素等,但教师因素是影响教学效率的主要因素,因为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      一、人格与效率      正如美国教育家林格伦在《课堂教育心理学》中所说:“如果他的老师以所教学科马虎了事,毫无热情并且没有生气,那么他的学生也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内容的重新组合、教学方法的变化、板书的新颖别致、教学手段的直观形象、教学语言的幽默风趣,都会使学生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唤起他们的有效注意,产生学习兴趣。    一、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放手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历史是无法再现的,电无法通过实验来验证和模拟。所以,历史知识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语言的传递,通过教师的讲述,帮助学生感知历史表象,理解历史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