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以翻译家许渊冲提出的“三美”原则为理论指导,从意美、音美和形美三方面对吴钧陶翻译的《登岳阳楼》英译本进行分析,从而说明“三美”原则在唐诗英译中的体现。
【关键词】 诗歌;翻译;“三美”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6-0075-02
一、引言
许渊冲的 “三美论”则是文学翻译中诗歌领域的美学探究。“三美”,最早是鲁迅先生在他的《汉文学史纲要》一书第一篇《自文字至文章》中提出来的:“诵习一字,当识形音意三:口诵耳闻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义,三识并用,一字之功乃全。其在文章……逐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毛泽东关于新诗的撰写理论也给了许渊冲以启发:“新诗要精炼、大体整齐、押韵。”其中,“精炼”对应“意美”,“大体整齐”对应“形美”,“押韵”即“音美”。许渊冲也正是在翻译毛泽东诗词的时候正式提出了“三美”理论。
“音美”主要指平仄、节奏、双声、叠韵、押韵等,重视原文音韵和节奏,选择和原文音似的韵脚,此外还要再现原文的节奏,如用抑扬格翻译唐代律诗等。“形美”包括语言简练整齐、句子对仗工整等,主要是再现原作的长短、对仗等形式方面的特征。所谓“意美”,是指译文要传达原文内容所产生的一种意境或联想的美。许渊冲指出,意美有时候是历史的原因或者联想的缘故造成,译成另外一种语言,没有相同的历史原因,就不能引起相同的联想,也就不容易传达出原诗的意美。因此,在表达原文含义的时候,既要表达原作的表层含义,也要传达出其深层含义,既要表达原文的词间意义,又要表达出其言外之意。
二、“三美”理论下的吴钧陶英译《登岳阳楼》
许渊冲在中国古诗词英译的理论和实践方面有很高的成就,他提出的“三美”原则给诗歌翻译带来了新的方法。在“意美”方面,注重原诗的隐含意思;在“音美”方面,注重押韵;在“形美”方面,则注重对仗。本文选取吴钧陶先生英译杜甫的《登岳阳楼》的译本,从“三美”理论进行分析,从而说明“三美”原则在唐诗英译中的具体体现。
(一)原诗解读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此诗作于大历三年(768)春,杜甫携眷自夔州出峡、幕冬流寓岳州(今湖南岳阳)时。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登上仰慕已久的岳阳楼,诗人眺望广袤壮阔的洞庭湖,表达了自己的敬佩和感叹之情。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自己颠沛流离的晚年和苦难多灾的国家的境况,心里百感交集。因此在岳阳写了《登岳阳楼》这首诗。
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杜甫是闻此楼名而来登览的。首联运用实景和虚景交错的方式,今昔对照,扩大了时空上的领域。早年就听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了登上岳阳楼的心愿,表面看是诗人在表达自己初次登上岳阳楼的喜悦之情,其实是在抒发诗人自己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的感情,有惋惜之意。用“昔闻”为“今上”添了一份意境,其实是为后面描写洞庭湖营造一种气氛。
颔联是在描写洞庭湖的浩瀚无边。诗人登楼一看,看见吴楚之地被洞庭湖分作两半,天地日月如在洞庭湖中浮动。这两句写出了八百里洞庭雄伟壮阔的气象,是自古以来写洞庭湖的绝妙之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
颈联是在写政治生活跌宕起伏,颠沛流离,百感交集的心情。面对如此烟波茫茫的洞庭湖,再念及自己一生颠沛流离,诗人百感交集:亲戚朋友没有一个字的书信来,垂老衰病之年只有旅居在这孤舟之内。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渺,更加重了诗人身世的孤独感。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和愁苦。边塞仍然战乱不息,念此家事国事,诗人怆然泪下。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在空间上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意境丰富而开阔。
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并不仅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虽然没有细致的描写登上岳阳楼的所见之景,而是寓情于景从大处着笔,吐露心中苦闷,心系国家安危。首联叙事,颔联描写,颈联抒情,尾联总结。杜甫是一位热爱国家、热爱人民的诗人,无论何时何地,心里都装着国家与人民,哪怕处于垂老衰病之年只能旅居在孤舟之内,也是心系家国人民。这首诗以登楼远眺的欢喜愉悦开始,最后以国家的苦难多灾结束,中间描写广阔的景色和颠沛流离的生活这二者互相依托。诗人的爱国之心,令人无限动容。
(二)译本解读
On Yueyang Tower
I learned the fame of Dongting Lake long ago,
And now on Yueyang Tower I see the grand show.
Waters make Lands Wu and Chu to east and south part;Day and night the sun and moon on the waves float to start.From my dear kins and friends there is no message,I am aware of a boat only for my dotage.Northland is under the tribal war horses' trample;My tears drip down on the window of the chamber.
1.意美的再現。原诗的意境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写景和抒情。这两个部分相互独立,相互依托,层层递进,深入地表达了诗人自己晚年漂泊不定的孤独凄凉,对国家多灾多难的感慨之情。 写景时,原诗包含多种意象,不仅有“洞庭水”、“岳阳楼”“吴楚”“乾坤”“亲朋”和“孤舟”等静态意象,也有“东南坼”和“日夜浮”等动态意象。用“long ago”对应“昔”,“Dongting Lake”对应 “洞庭水”,“now”对应“今”,“the sun and moon”对应 “乾坤”,“kins and friends”对应 “亲朋”,“dotage”对应“孤舟”;用动词“learn”(听说)和“see”(见到)表面看是在表达登上岳阳楼的喜悦之情,其实是在抒发诗人自己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意。用“apart”表现“吴楚两地被洞庭湖分作两半”。用“on the waves float”表现“日月如在洞庭湖中浮动”的意境。
抒情时,诗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寓情于景,表达了诗人政治生活坎坷,怀才不遇的心情。用“under the tribal war horses' trample,My tears drip down”,表达了诗人眼睁睁看着国家分离,而又无可奈何。
2.音美的再现。从韵律方面来讲,原诗为五言律诗,隔行押韵,分别为“楼”“舟”“浮”“流”。译文中采用英语语言压尾韵的方式再现原诗的“音美”,即“ago”和“show”押韵 ,“part”和“start”押韵 ,“message”和“dotage”押韵 ,“trample”和“chamber”押韵,从而在整首诗中保持“aabb”的韵律规则,生动再现原诗的韵律美。同时,翻译中巧妙地运用了英语押韵的方法,使译文具有更多的音乐特色和美感,如尾联最后一句“Northland is under the tribal war horses' trample;My tears drip down on the window of the chamber”. 在这句译文中有近似的元音因素/ ? /(under)和字母er(under)或or(horse)与l音(tribal,trample)凑韵。因此,整个译文音韵和谐,富有一种音乐美,产生一种独特的韵味。
3.形美的再现。形美的两大基本要求是句子的长度和对仗。严格地说,译者不可能再现汉语诗歌中所有的对仗特征,因为一些对仗特征,如音节和节奏的一致性,以及平仄音调等,这些主要来源于汉语的本质特征,不可能完全再现另一种语言。然而译者可以通过模仿、保留某些特点或运用英语的“平行结构”等方法,在审美效果上寻求某种程度的相似性。
從整体上来看,原诗共八句,每行均为五个字,译文虽然每行的字数多于原诗的字数,但每个分句不超过11个单词,给人一种整齐美。从诗歌的宏观结构来看,虽然不可能达到“五言律诗”的格律美,但译者可以运用目的语的各种方法来达到诗歌的整体美。此外,吴钧陶先生选择简洁明了的词语,这样使读者更易于理解,并用一些简短的词语可以让读者体会到译文的美。如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钧陶英译为:I learned the fame of Dongting Lake long ago, And now on Yueyang Tower I see the grand show. 其中,“long ago”和“now”,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在意义上形成了对比。又如“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吴钧陶翻译为:Waters make Lands Wu and Chu to east and south part;Day and night the sun and moon on the waves float to start. 这两句译文的韵脚都含有长元音/a:/,长元音本身会给人一种悠长的美感,此外,原诗名词“洞庭水”对应译文“Dongting Lake”和原诗动词“闻”对应“learned”名词和动词均对仗工整,体现出原诗的韵味,让读者体会到那种景色的壮阔美,令人玩索不尽。
三、结语
本文从“三美”原则的角度分析了由吴钧陶先生所译的《登岳阳楼》的英译本。通过分析可得出以下两个结论:一是三美理论适用于诗歌翻译;二是吴钧陶先生的诗歌译作实现了意美、音美和形美的结合,“三美”原则可以启发更多的中国诗歌英译者,以丰富中国翻译理论与实践。
参考文献
[1]耿振生.音韵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鲁迅.汉文学史纲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3]吴钧陶.杜甫诗英译一百五十首[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
[4]文军,李培甲.杜甫诗歌英译研究在中国:1978-2010[J].杜甫研究学刊,2010(3):86.
[5]许渊冲.“毛主席诗词”译文研究[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79.
[6]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17.
[7]许渊冲.文学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58.
作者简介:
费晓静,女,汉族,陕西咸阳人,硕士,西安工业大学,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关键词】 诗歌;翻译;“三美”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6-0075-02
一、引言
许渊冲的 “三美论”则是文学翻译中诗歌领域的美学探究。“三美”,最早是鲁迅先生在他的《汉文学史纲要》一书第一篇《自文字至文章》中提出来的:“诵习一字,当识形音意三:口诵耳闻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义,三识并用,一字之功乃全。其在文章……逐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毛泽东关于新诗的撰写理论也给了许渊冲以启发:“新诗要精炼、大体整齐、押韵。”其中,“精炼”对应“意美”,“大体整齐”对应“形美”,“押韵”即“音美”。许渊冲也正是在翻译毛泽东诗词的时候正式提出了“三美”理论。
“音美”主要指平仄、节奏、双声、叠韵、押韵等,重视原文音韵和节奏,选择和原文音似的韵脚,此外还要再现原文的节奏,如用抑扬格翻译唐代律诗等。“形美”包括语言简练整齐、句子对仗工整等,主要是再现原作的长短、对仗等形式方面的特征。所谓“意美”,是指译文要传达原文内容所产生的一种意境或联想的美。许渊冲指出,意美有时候是历史的原因或者联想的缘故造成,译成另外一种语言,没有相同的历史原因,就不能引起相同的联想,也就不容易传达出原诗的意美。因此,在表达原文含义的时候,既要表达原作的表层含义,也要传达出其深层含义,既要表达原文的词间意义,又要表达出其言外之意。
二、“三美”理论下的吴钧陶英译《登岳阳楼》
许渊冲在中国古诗词英译的理论和实践方面有很高的成就,他提出的“三美”原则给诗歌翻译带来了新的方法。在“意美”方面,注重原诗的隐含意思;在“音美”方面,注重押韵;在“形美”方面,则注重对仗。本文选取吴钧陶先生英译杜甫的《登岳阳楼》的译本,从“三美”理论进行分析,从而说明“三美”原则在唐诗英译中的具体体现。
(一)原诗解读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此诗作于大历三年(768)春,杜甫携眷自夔州出峡、幕冬流寓岳州(今湖南岳阳)时。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登上仰慕已久的岳阳楼,诗人眺望广袤壮阔的洞庭湖,表达了自己的敬佩和感叹之情。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自己颠沛流离的晚年和苦难多灾的国家的境况,心里百感交集。因此在岳阳写了《登岳阳楼》这首诗。
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杜甫是闻此楼名而来登览的。首联运用实景和虚景交错的方式,今昔对照,扩大了时空上的领域。早年就听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了登上岳阳楼的心愿,表面看是诗人在表达自己初次登上岳阳楼的喜悦之情,其实是在抒发诗人自己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的感情,有惋惜之意。用“昔闻”为“今上”添了一份意境,其实是为后面描写洞庭湖营造一种气氛。
颔联是在描写洞庭湖的浩瀚无边。诗人登楼一看,看见吴楚之地被洞庭湖分作两半,天地日月如在洞庭湖中浮动。这两句写出了八百里洞庭雄伟壮阔的气象,是自古以来写洞庭湖的绝妙之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
颈联是在写政治生活跌宕起伏,颠沛流离,百感交集的心情。面对如此烟波茫茫的洞庭湖,再念及自己一生颠沛流离,诗人百感交集:亲戚朋友没有一个字的书信来,垂老衰病之年只有旅居在这孤舟之内。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渺,更加重了诗人身世的孤独感。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和愁苦。边塞仍然战乱不息,念此家事国事,诗人怆然泪下。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在空间上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意境丰富而开阔。
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并不仅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虽然没有细致的描写登上岳阳楼的所见之景,而是寓情于景从大处着笔,吐露心中苦闷,心系国家安危。首联叙事,颔联描写,颈联抒情,尾联总结。杜甫是一位热爱国家、热爱人民的诗人,无论何时何地,心里都装着国家与人民,哪怕处于垂老衰病之年只能旅居在孤舟之内,也是心系家国人民。这首诗以登楼远眺的欢喜愉悦开始,最后以国家的苦难多灾结束,中间描写广阔的景色和颠沛流离的生活这二者互相依托。诗人的爱国之心,令人无限动容。
(二)译本解读
On Yueyang Tower
I learned the fame of Dongting Lake long ago,
And now on Yueyang Tower I see the grand show.
Waters make Lands Wu and Chu to east and south part;Day and night the sun and moon on the waves float to start.From my dear kins and friends there is no message,I am aware of a boat only for my dotage.Northland is under the tribal war horses' trample;My tears drip down on the window of the chamber.
1.意美的再現。原诗的意境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写景和抒情。这两个部分相互独立,相互依托,层层递进,深入地表达了诗人自己晚年漂泊不定的孤独凄凉,对国家多灾多难的感慨之情。 写景时,原诗包含多种意象,不仅有“洞庭水”、“岳阳楼”“吴楚”“乾坤”“亲朋”和“孤舟”等静态意象,也有“东南坼”和“日夜浮”等动态意象。用“long ago”对应“昔”,“Dongting Lake”对应 “洞庭水”,“now”对应“今”,“the sun and moon”对应 “乾坤”,“kins and friends”对应 “亲朋”,“dotage”对应“孤舟”;用动词“learn”(听说)和“see”(见到)表面看是在表达登上岳阳楼的喜悦之情,其实是在抒发诗人自己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意。用“apart”表现“吴楚两地被洞庭湖分作两半”。用“on the waves float”表现“日月如在洞庭湖中浮动”的意境。
抒情时,诗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寓情于景,表达了诗人政治生活坎坷,怀才不遇的心情。用“under the tribal war horses' trample,My tears drip down”,表达了诗人眼睁睁看着国家分离,而又无可奈何。
2.音美的再现。从韵律方面来讲,原诗为五言律诗,隔行押韵,分别为“楼”“舟”“浮”“流”。译文中采用英语语言压尾韵的方式再现原诗的“音美”,即“ago”和“show”押韵 ,“part”和“start”押韵 ,“message”和“dotage”押韵 ,“trample”和“chamber”押韵,从而在整首诗中保持“aabb”的韵律规则,生动再现原诗的韵律美。同时,翻译中巧妙地运用了英语押韵的方法,使译文具有更多的音乐特色和美感,如尾联最后一句“Northland is under the tribal war horses' trample;My tears drip down on the window of the chamber”. 在这句译文中有近似的元音因素/ ? /(under)和字母er(under)或or(horse)与l音(tribal,trample)凑韵。因此,整个译文音韵和谐,富有一种音乐美,产生一种独特的韵味。
3.形美的再现。形美的两大基本要求是句子的长度和对仗。严格地说,译者不可能再现汉语诗歌中所有的对仗特征,因为一些对仗特征,如音节和节奏的一致性,以及平仄音调等,这些主要来源于汉语的本质特征,不可能完全再现另一种语言。然而译者可以通过模仿、保留某些特点或运用英语的“平行结构”等方法,在审美效果上寻求某种程度的相似性。
從整体上来看,原诗共八句,每行均为五个字,译文虽然每行的字数多于原诗的字数,但每个分句不超过11个单词,给人一种整齐美。从诗歌的宏观结构来看,虽然不可能达到“五言律诗”的格律美,但译者可以运用目的语的各种方法来达到诗歌的整体美。此外,吴钧陶先生选择简洁明了的词语,这样使读者更易于理解,并用一些简短的词语可以让读者体会到译文的美。如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钧陶英译为:I learned the fame of Dongting Lake long ago, And now on Yueyang Tower I see the grand show. 其中,“long ago”和“now”,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在意义上形成了对比。又如“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吴钧陶翻译为:Waters make Lands Wu and Chu to east and south part;Day and night the sun and moon on the waves float to start. 这两句译文的韵脚都含有长元音/a:/,长元音本身会给人一种悠长的美感,此外,原诗名词“洞庭水”对应译文“Dongting Lake”和原诗动词“闻”对应“learned”名词和动词均对仗工整,体现出原诗的韵味,让读者体会到那种景色的壮阔美,令人玩索不尽。
三、结语
本文从“三美”原则的角度分析了由吴钧陶先生所译的《登岳阳楼》的英译本。通过分析可得出以下两个结论:一是三美理论适用于诗歌翻译;二是吴钧陶先生的诗歌译作实现了意美、音美和形美的结合,“三美”原则可以启发更多的中国诗歌英译者,以丰富中国翻译理论与实践。
参考文献
[1]耿振生.音韵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鲁迅.汉文学史纲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3]吴钧陶.杜甫诗英译一百五十首[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
[4]文军,李培甲.杜甫诗歌英译研究在中国:1978-2010[J].杜甫研究学刊,2010(3):86.
[5]许渊冲.“毛主席诗词”译文研究[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79.
[6]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17.
[7]许渊冲.文学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58.
作者简介:
费晓静,女,汉族,陕西咸阳人,硕士,西安工业大学,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