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而然

来源 :书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lin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中国画的变革,既要受到各种外围因素(如制度、思潮、教育和技术手段等)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受文化传统和自身语言发展逻辑的影响。而各种因素综合影响下的中国画产生新的语言,丰富并拓展了自我表达的语言、表现的方式,但依然在中国画的边界之内被规定着。
  关键词:当代;中国画;形式语言;文化传统;造型语言
  绘画是视觉图像,也是一种情感的表达符号,同时涉及经验与传统。所以绘画是复杂的,不仅仅是描绘那么简单,更是—种文化表现形式。作为艺术,绘画有一定的界定,而中国画的边界就产生于它的文化传统,并被先决的传统文化规定着。
  中国的绘画历来有着“心师造化”“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样的创作传统,客观自然只是—种外在的凭借,更主要的是内在的“心”。在自然中游历和写生会带来创作欲望,但自然只是素材和寄兴的触点。“写生”一词在美术界是一熟词,为什么“写生”需要加引号?是因为我们自小接受西化分科教育,特别是美术专业的基础训练是西式的素描、色彩写生,导致我们对中国画写生概念的理解容易出现偏差,变成是对物象的准确描摹,而且是借助光线表现物象的客观立体。这种西式的写生,只是绘画创作的基础,是一种造型训练,而且立体的观念和中国画的特征是相反的。在“工笔画”一词出现之前,作为名词的“写生”是指色彩秾丽、描绘工致、注重象形的“细笔画”。对于中国画来讲,西式写生的可取之处在于训练造型能力。绘画的本质在于表达情绪、意象或境界。“写生”在于“写出生气”,是一种生命状态的表达。如宗白华所说: “中国画的主题‘气韵生动’,就是‘生命的节奏’或‘有节奏的生命’。”因此,“生命的节奏”或“有节奏的生命”的生命状态,都是—种体验或感受,是抽象的、无形的。表达无形需要借助于有形,有形可以是具象或非具象的,有形只是一种代替。从此角度讲,形只是一个与第三者沟通的标记,并不是根本所在,准确的物象同样也就不重要了。“心师造化”是由“物”“我”交流过程中的神思而产生的文思,借物言志。面对一树一石的具体处理,“移花接木”,或者“删繁就简”等,都是生命在自然界的体验结果,心与物互动“心交”的结果,是“我”为主动的选择结果,更是自我表达的结果。美学家纳尔逊古德曼曾指出: “对象自身不是现成的,而是一种把握世界的方式的结果。图像的制作,通常参与制作被描绘的东西。”卢斤以里边涉及的并不仅仅是“对物写形“,中国的艺术传统更不是对着客观自然的直接描摹。它是通过“神思”,将“物象”通过“比、兴”将“我”与“物”统一在一起并形成艺术意象,再将意象借助形的传达表现到画面中。这种传达表现在“物”“我”结合的自然。如张彦远说:“夫失于自然而后神,失于神而后妙,失于妙而后精。精之为病也,而成谨细。自然者为上品之上,神者为上品之中,妙者为上品之下,精者为中品之上,谨而细者为中品之中。”(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画体工用拓写》)这里的“自然”是—种自然而然的恰到好处,是—种境界。再者,图像也并不等同艺术,还要有相关的规定才能使图像成为艺术,并且需要读者的接纳与参与。而读者是被相关规定养成的,关乎传统和习俗、习惯。“……同时画的造型语言也被符号的语言所遮蔽。于是画的表现就需要借助人文的文、史、哲及自然物象。借文、史、哲的画便成为功能绘画,借自然物象的画便是比兴,移情的是文人画(当然文人也可画工笔画,文入画的名称本身就是文人指称功能所指,文入画也就同样可借文、史、哲比兴、移情)。”画画不是造型训练,是一种创造。这种创造性的表达既可以借助自然界的形,也可以借助非自然界的形(比如中国画的笔墨、色彩)。借用自然物象表现,是为了让画者与读者更好地沟通,因此对自然物的写生就是必然,但对物象形客观、准确的描摹并非必然。形,无论是自然形还是非自然形,对于画作表达来说都是功能性的,文思和文心才是根本。
  中国文化可以说是艺术文化,注重情感表达;而西方文化可以说是科学文化,偏重逻辑推理和实验。
  在中西文化并置的情景影响下,如果说“写生”是—种外在行为,那么“肌理制作”则是一种需要观念的更新与转换后再认知的内修行为。肌理制作的出现标示着中国画的现代转型,给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一种新的生发可能,既有传承的脉络又有新的时代元素。(林若喜《“二居”撞技所引起的绘画语言的变革>)在林若喜的现代没骨理论里,肌理制作是属于“非笔限”范畴,是—种“非笔”的制作方式。它超出了传统中国画笔墨造型的用笔范畴,但并不否定或抛弃笔墨。“非笔限”包含着笔限意象造型,拓展和丰富了中国画的语言。在传统重彩里,非“三矾九染”的肌理制作方式具有开放性,而且是主动吸纳学习的,丰富了传统工笔画的审美旨趣和表现手法。
  语言建构的前提是语境和观念的变化,接受肌理制作作为画面语言同样也需要观念的转变。因为现代的话语方式和语境不同,传统也需要转换才有可能解读,才有可能传承与发展。因为传统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修正、改进与发展,是历史生成的结果。肌理作为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和画面协调,和自我情感表达统一,和境界相合,不能只是为做而做。肌理制作更多是从画面的视觉性和造型语言的纯粹性考虑。例如,对现成符号的运用,—是出于对人文性的考虑,这种符号代表了某种标准化的东西,跟艺术的个性化形成了对比与冲突;二是考虑到我们现代人就生活在这样—个标准化、统—化的社会环境之中,这些符号充斥在我们的视觉之中,运用这种人们熟悉的视觉形象容易与人达成沟通。另外,符号仅作为画面造型因素考虑,是画面语言的构成因素;当符号被画面选择时,又被赋予新的解释和意义。虽然形象、符号的选择关乎日常与人文,但是使用它们的时候,首先是服从画面造型语言的需要,所以是关乎日常,又是关乎自我心灵的内修,最后由造型语言的逻辑来选择。
  绘画者并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当下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会对他们产生影响,而不同的人的反映也是有差别的。每个艺术作品都或多或少地反映作者对当下的应变,或褒或贬,或深或浅,或宏观或微观,与个体的个性相关,所以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并不见得一定要宏大叙事或针锋旧对地批判才具有所谓的“当代性”。实际上,艺术就是艺术本身。它首先是艺术,要符合艺术的规定,然后才可以被功能化。花乌画,题材上基本都是花草动物,容易给人造成很“传统”、缺乏“当代性”的看法,其实这是一种误读。首先,因为题材只不過是—种诉说的凭借,并不是绘画本身;其次,由于绘画属于人文表现,造成绘画语言被蒙蔽;最后,观念有新旧,但没有对错,合适就好。观念的形成也是对教育和经历全方位思考的反映,而无形的观念最后也要落实在有形的具体的视觉表述(也就是作品的本体)上。视觉作品就应该主要考虑以视觉语言说话,画者应该以画为本,不能本末倒置,更不能越俎代庖。当然,“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工笔画的这种工作方式,由于它的绘制过程繁复,所耗费的时间较长,一般而言不能做到直抒胸臆。它并不是—种按部就班式的流水作业,其实它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让你在过程中“试错”以寻找更佳的表达方式。制作中的“试错”过程也是一种创造。与此同时,这其实也是对艺术家是否具备敏感性的一种考验。因为在这个过程当中对可能性和偶发性的把握,同样需要敏锐的感知力。而“合适”就是说作品在情感表达和语言运用上恰到好处,是“心”的恰当表现。
  综上,作为艺术的中国画,它在不同时期的变化是理所当然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它在各种内外因素的合力作用下会产生变化。“一件艺术作品既是物质,又是精神;既是形式,又是内容。”中国画的变革,会受到各种外围因素的影响,诸如制度、思潮、教育和技术手段等因素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受文化传统和自身语言发展逻辑的影响。而各种因素综合影响下的中国画产生新的语言,丰富和拓展了自我的表现方式。中国画艺术有自己的独立边界,虽然这边界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有变化,但毕竟边界是存在的,中国画依然是借物抒怀的文心表达;而变化的边界仅仅是丰富并拓展了表达的语言、表现的方式,中国画仍然在边界之内被人文表达规定着。
其他文献
11年前,策展人吴东在南京策划组织了“首届新工笔邀请展”,自此,“新工笔”一词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在这之前,著名美术理论家、策展人杭春晓曾于2005年组织过有关由后来新工笔主要成员参加的活动,并撰写了《灰色的影调——“新工笔”收藏价值浅说》一文。此后,他又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中国美术馆等地举办策划了多场有关新工笔的展览。之后,江苏、上海、浙江、广东等地有关新工笔的展览时有举办,相关出版物也不断出现在市
期刊
越元始,越真纯;越古老,越元气。  看温中良的山水作品,恍若穿越千万年前的元始大地的惊艳,静谧到惊心动魄,犹如看另—个时空的山川,看另—个时空的自己,字里行间,鼓荡着远古的风声,陌生而熟悉,空洞而切近。  回归远古是—种理想的诉求,开启远古之初的探索,有着宿命式的执着。语境不再的当下,温中良抓住转瞬即逝的原始生态。对远古山水的本真的现代性书写,是远古的回声,是—种审美内质的重新建构,让迷茫的审美和
期刊
内容提要:工笔画是我国艺术中的一朵奇葩,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科技发展到当下,不仅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复原受损的古代艺术精品,还可以对已有的艺术精品进行艺术性的拓展。本文立足宋代工笔画风动画短片《美丽的森林》,以作品为文本进行分析,对动画与工笔画的美学特征进行梳理,剖析工笔画与动画融合后作品的艺术特点,并将阐述工笔动画的美学特征。  关键词:工笔画;《美丽的森林》;“奇”;“神”;“真”  2010
期刊
关键词:孙隆;花鸟画;写生;尚意  明初占画坛主导地位的宫廷绘画,以花鸟画成就最为突出,且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主要以边景昭、吕纪、林良和孙隆四家最为显著。孙隆继承和发展了北宋徐崇嗣的设色没骨风格,以其独特的画风引领一时风骚,并不断展现出革新求变的创造力,其对写意花鸟画的发展,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  孙隆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就是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写生册》。我们通过对孙隆的《写生册》《花鸟草
期刊
余素与山东有缘,朋辈知交多出其地,而从学诸生贯籍齐鲁者亦十之七八。盖儒门圣地,风会不远,人物自是有别,不乏盛德君子、浑金璞玉之贤,故为余所喜。聊城赵辉,乃吾徒之迥然秀出者,恂恂有礼,肆力于学而业有所成。余嘉其心志勤苦,故为说学书之本末。  生自幼喜书,庭前受训,初学描红,颇得良师指授,唐楷汉隶,多所涉猎。后经乡贤高笑云先生点拨,遂属意于《雁塔圣教序》,积年苦学,由此入门。然闻见不广,心胸未豁,乃负
期刊
陈大羽|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国画大家  精神高远照日月,势力雄健生风云。  周积寅|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谢佩新是我们南艺的校友,我给他上过课,他离开南艺20多年了,笔耕不辍,很不容易。此次展出的画给我的感受,一是他很重视传统,基本功很扎实,功底很深。现在有一些年轻人、中年人急于求成,不太肯在传统上下功夫,想一夜成名,作品经不起推敲。二是他立足于生活,着眼于创新。他的作品跟人家不一样,
期刊
陕西历来是文人荟萃之地,书画领域更是名家辈出,各具风流。当今,中青年书画家鲁建就是以其独特的书法风貌和他在绘画、文学领域里取得的一系列成绩,而引起人们的关注。  鲁建是土生土长的蓝田人,因其自幼受家庭的影响,而始习书法。他从篆书入手,后又诸体皆涉。特别是近年来,他书画相融,用篆法书写草书并以此入画,在山水画中注入石鼓文的古趣,由此形成了既蕴传统功力,又有自己元素的个性风貌。  探寻鲁建的艺术发展之
期刊
唐勇力|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陈川的工笔画就是采用“工笔意写”的方式,讲究绘画语言的随心随势,富于写意性,传承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写意精神,借物以抒情;同时借鉴了西方现代主义绘画中的表现因素,对写意性进行创造性理解与拓展延伸,画面气息传达出儒雅的人文风骨和时代气息。  陈川具有非常好的造型基础,又有相当好的工笔画思维,发展前景必然广阔。同时,他有较好的古典文学修养,能诗善书,具有当代青年
期刊
谷晓伟,1989 年生于安徽。2016 年毕业于安徽大学艺术学院,获硕士学位,师从高茜老师,现就职于安徽大学。作品曾参加“对岸·新工笔又十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院提名展、深圳国际艺术博览会、对岸(第三季)—独立于“泛水墨语境”之外的“新工笔”、第七届安徽美术大展、上海艺术博览会青年推介展、第八届上海城市艺术博览会、上海青年艺术博览会、对岸(第二季)—艺术现代语境下的“我”的立场、第三届水墨新浪
期刊
梦嘉同学在湖北美术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能结合自己的专业方向选择独特的绘画语言完成崭新的重彩画创作,特别是自己用眼、用心去捕捉大自然的美妙之处,产生了对都市风景画的创作热情和兴趣。她突破了重彩画的陈规旧矩,摆脫了传统框架束缚,完善了重彩画的厚重和富丽,形成个性特征。  硕士毕业在即,愿其走向社会后能独当一面,继续发扬创新精神,勤于思考,勇于突破,不负韶华,创作出观众喜爱的高于生活的佳作,期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