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山水

来源 :书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vi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越元始,越真纯;越古老,越元气。
  看温中良的山水作品,恍若穿越千万年前的元始大地的惊艳,静谧到惊心动魄,犹如看另—个时空的山川,看另—个时空的自己,字里行间,鼓荡着远古的风声,陌生而熟悉,空洞而切近。
  回归远古是—种理想的诉求,开启远古之初的探索,有着宿命式的执着。语境不再的当下,温中良抓住转瞬即逝的原始生态。对远古山水的本真的现代性书写,是远古的回声,是—种审美内质的重新建构,让迷茫的审美和鲜有的真诚,回到至简至真至约至朴。故而,温中良的元山水,与其说是—种山水的新图式求索,不若说是对艺术的返璞归真态度。
  去过罗布泊的人,才会体会那种元始之初的洪荒,那些震颤心神的神秘,没有人烟之地的自我真实,为生而来、为生而去的生息传承,霎时间的风情揭开了生命的真谛,足以令人仰望、令人敬畏。温中良就这样用几根线条、数抹墨色孤烟般守候着这片亘古的荒凉与鸿蒙,伫立成一幅幅亘古不变的画面。
  多元化的时代,圭臬的多元化,艺术家能不迷失自我,在锤炼个人笔墨高度的同时,不断调整自己的艺术维度,不断完善自我的审美体系,从而找到自己的创作向度,艺术气象一新,温中良就是一个鲜明的个例。从花乌、人物、山水,从文人的小情调到大山水的摹写,一路走来,一直保持着清醒的認知,没有受到时下的笔墨程式化影响,而是以独特的风格拉开了与他人的距离。虽是创新之初,但博采百家之法,在传统肩膀上更进一步,逐渐形成自己独到的艺术语言,独创一格,对山水新向度的推进,姿态可嘉。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好笔、好墨偶然得,是—种岁月的顿悟,是兀兀穷年的积日之功。温中良的山水,笔墨功夫是传统的。骨法用笔和随类赋彩,厚重与透明,丰富与留白,以淡墨线条勾勒山川轮廓,再以纯色敷、染,少皴,使画面呈现一种纯粹的形式美感。这就是他的笔墨意趣。他摈弃了传统山水技法,而是让自己的笔墨在生熟、巧拙、老嫩间找到一个平衡点。画到生时是熟时,熟而后生,由熟返生,由巧而拙,无意之笔,纯朴而磊落大方,机趣乃生,赏心悦目。
  清代张庚说:“画,绘事也。”中国的山水画,先有设色,后有水墨。设色画中先有重色,后才有淡彩。在这个层面,温中良的元山水,是追古的,但他没有泥古,而是推陈出新。在他的谋篇布局中,山川丘壑文蕴俊秀,工致劲道,用笔精细而不琐碎。用色瑰丽而不火燥,画中掺以淡淡的水墨皴法,体重与气清的度拿捏得很微妙。工整而无匠气,紧密而不纤弱,雄伟而又典雅,山水气韵,古意深邃。这是山水的精神回归,是以现代的思维对历史的回望与对未来的展望。
  温中良的山水,是长镜头,大广角,高天际线。构图深远壮阔,磅礴之中不乏俊秀,壮观之中又有劲健。以笔线的韵律跌宕,使几何形的线与纯粹的墨色融为—体,空气、山峦、河流的原生态美感和清新气息,形成了画面的质感和力度。山茫茫,峰峦挺秀;水潺潺,江河灵动。场景广阔,格调清新秀雅,布局含蓄谨严,意境深远。用笔之精细秀美和写意之豪放概括恰到好处,细笔之隽永与抒写之苍茫张弛有度。空旷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含蓄中蕴含着实在的内质。苍山无尽,空廓悠远。
  中国山水的背后是东方哲学,而元之一字,开元伊始,元始之初,不是空虚无物,而是包罗万象的审美意象的流露。温中良的艺术思想构成和绘画的架构,是对骨法用笔的肯定,糅合了隽爽与含蓄、凝重与飘逸、正大与中和、古质今妍的山水画风,是—种精神的超越。中国的绘画史,是—个文化的遗传史,一切都有渊源,有根有本。只有注入时代气息的艺术才能保持它生生不息的艺术魅力。
  犹记得元代画家钱选曾有首题画诗《秋江待渡图》,曰:“山色空蒙翠欲流,长江浸彻一天秋。茅茨落日寒烟外,久立行人待渡舟。”在这个喧嚣的时代,有谁不是待渡之人呢?
其他文献
陆景龙  1965年7月出生,安徽省阜阳市人,1988年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现为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中国人民大学画院王天民书法与写意山水工作室专业画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书画艺术名家创作专项课题王天民工作室助理。1985-1987年结业于安徽黄山书画院和新安书画院,后先后师从刘岳林先生和王天民教授。  小鸭戏水,绿荷纷披,  呱呱咏爱,忽东忽西,  忽南忽北,无法寻觅。  
期刊
心手纸笔相合,得遇“字中之天”,是傅山对写字一道的最大期许。他感言道,有时武将、蒙童,无意为之,反出奇古,而自诩为书家之人,因作字“卑鄙捏捉”,反而难遇“字中之天”。于是,傅山喟叹:“此天不可有意遇之,或大醉后无笔无纸复无字,当或遇之。”(傅山《杂记》)又曰:“一行有一行之天,一字有一字之天。”(傅山《家训》)无论是“神至而笔至”,抑或“笔不至而神至”,至与不至,皆为天意。此“字中之天”,唯有“积
期刊
内容提要:本文从中国文人画的生命气象与美学品格特征分析入手,首先对“气韵与风骨,文心与真趣”的文人画写意精神进行梳理,进而阐发“缘物游心,笔墨化境”对文人画的生命气象以及美学品格形成的影响,再通过对“清远之境,圆融化境”的文人画美学追求的梳理,阐述文人画写意精神对中国美學品格形成的影响,最后指出文人画“缘物游心,笔墨化境”的文化立场对中国文人画生命气象以及美学品格建构的启迪作用。  关键词:缘物游
期刊
余与小渔是世交,其祖父忻江明先生与先君高振霄太史(清末翰林)为同科进士,交往甚契。江明先生工诗善文,颇负盛名;小渔之父笠渔先生,颖悟过人,举凡文人之事靡所不能。小渔自幼随祖父、父亲读书习字,耳濡目染,打下了扎实的文史基础。  余长小渔六岁,他十五岁时对篆刻艺术产生浓厚兴趣,随余临习汉印,余与小渔是亦师亦友,平素过从甚密,常在一起研习翰墨之道,其间还有幸得到沪上篆刻界老前辈王福庵先生的指点。小渔天资
期刊
桂雍先生是位技理兼擅的书家,或者说,他是一位学者型书家。他是安徽美术出版社编审,曾任《书法之友》杂志副主编、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现任安徽省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有近60万字的理论文章发表于国内专业书法报刊,并有《艺林试步》《艺林散步》《桂雍书法集》《中国书法家全集·齐白石》等著作出版。  作为精研哲学、美学又熟谙书史、书论的学者型书家,桂雍的书法自有不同寻常之处。我曾这样评论过他的书法:多
期刊
我喜欢在方寸之间表现心境、透视文化内涵的篆刻艺术,还是源于杜延平先生给我治的一方闲章“明心见性”。由于对简牍墨迹研习较多并受其飘逸洒脱的诡异神奇的笔法影响,我更喜欢那些灵动、洒脱的印文,延平先生篆刻的线条一直在打动着我。我喜欢他的刀下那种自然的灵动。  延平先生是一位倾注心血的篆刻家,自多年前京华鬻印到现在自立门户成为实力派篆刻家,可谓不改“赤子之心”(王国维语)的人物。延平治印涉猎各类印风,如古
期刊
何慧敏  又名会溟。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政协仙桃市第八届、第九届常务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篆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楚系文字研究会负责人,湖北雀书画研究会副主席,湖北楚简书法研究院院长,湖北书法院研究员,武汉大学通识课书法主讲教师,武汉工程大学客座教授,中流印社创作部主任,野草诗社副社长,荆州市楚简书法研究会顾问。曾编撰《中国书法艺术典藏一湖北简牍卷》。出版有《楚简集古今联语2
期刊
中国文化的特质决定了中国传统山水画最终由文人阶层来促成这一特点,也必然地形成了—条绘画与诗文、书法等共结同盟进而归于以天人性命之学为基础的人格修养融通之路。在中国文化语境里,诗书画号称姊妹艺术,如唐人有云:“书画异名而同体。”(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叙画之源流》)宋人郭若虚在《林泉高致》中道:“更如前人言:‘诗是无声画,画是有形诗。’哲人多谈此言,吾人所师。”东坡居士更有“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
期刊
恽南田在《南田画跋》中记:“笔墨本无情,不可使运笔墨者无情,作画在摄情,不可使鉴者不生情。”这里,恽南田用了四个“情”字,说明情的不同表现,都是心灵对印象的直接反映。纵观中国历代的花乌画,从宋代赵佶的《芙蓉锦鸡图》,明代徐渭的《杂花图卷》,到清代恽南田的《五色菊花图》、郑板桥的《丛竹图》等,我们都可以细微地欣赏到这种“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的文人最高意境,彰显中国花鸟画的生机盎然、摇曳生姿
期刊
11年前,策展人吴东在南京策划组织了“首届新工笔邀请展”,自此,“新工笔”一词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在这之前,著名美术理论家、策展人杭春晓曾于2005年组织过有关由后来新工笔主要成员参加的活动,并撰写了《灰色的影调——“新工笔”收藏价值浅说》一文。此后,他又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中国美术馆等地举办策划了多场有关新工笔的展览。之后,江苏、上海、浙江、广东等地有关新工笔的展览时有举办,相关出版物也不断出现在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