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苏联著名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过:“教育新人就是形成人与人之间的新关系,教育的本质就在于建立个人、集体和社会这种实际联系和关系的体系,以保证个人的社会化。”从社会学和教育学的角度来说,教育的基本职能就是要构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以利于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实践 创新意识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着的个体,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基本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进行交谈,如:“谁想说说……”“谁愿意说说……”等等。一位教师在倾听完学生的不同意见后,说“我真荣幸,我和XX的意见相同。”话虽然简单,但足以说明教师已经把自己视为学生中的一员。由此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更加平等、更加融洽。另外,教师还应关怀、尊重、信任、理解和热爱每一个学生,需要和学生全心全意地交朋友、使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友好的合作关系,从而形成师生间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社会互动关系。
二、激发动机,培养兴趣
(一)利用教材中的新奇因素,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好奇心是“創新”的潜在能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例如,一位教师在进行“字母表示数”教学时,出示这样一首儿歌:
一只青蛙1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张嘴,( )只眼睛( )条腿;
三只青蛙( )张嘴,( )眼睛( )条腿;四只青蛙()张嘴,( )只眼睛( )条腿;
...... n只青蛙( )张嘴,( )只眼睛()条腿。
读这首儿歌时,学生争先恐后,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到最后一句时,大部分同学不再读了,只有少数同学在读,此时教室里很安静,课堂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老师紧紧抓住这个机会,迅速出击,说道:“你们想知道最后一句括号里的结果吗?”孩子们异口同声说:“想!”,老师继续说:“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发现这个规律。”在老师创设的这种情境下,孩子们进入了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促使他们保持继续探索的愿望和兴致。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学、爱学。
(二)让学生产生数学学习的成功感。
学生的学习是认知和情感的结合。每一个学生都渴望成功,这是学生的心理共性。成功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不失时机地为他们走向成功搭桥铺路,想方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在实际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做法:对于综合性比较强、比较灵活的问题,可以请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同学来回答;对子一般性的问题,可以请学习成绩中等的同学来回答;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请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同学来回答。。
三、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本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教学的再创造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例如,一位教师在进行“方程的认识”这一内容的教学时,先出示教材上的天平图,让学生找出相关的数学信息,并在前几节课学习的基础上列出等式。学生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在小组中经过充分的讨论和研究、达成一致后,把小组的研究成果写在黑板上,进行展示。
(1)10-5=5(克),根据天平左右两边平衡的条件,从10克里面去掉5克,剩下的就是樱桃的质量了。
(2)10-( )=5,该算式的意思就是用10减去樱桃的质量,剩下的就是5克砝码的质量了。
因此,教学过程中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空间和时间,通过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再创造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二)让想象展开翅膀,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法宝。
“创新”就要建构眼前不存在(或对创新者来说是不存在的)事物的设想,这需要想象。想象是形象思维的重要方式,创新活动需要创造性形象思维能力,它是人们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对记忆中的表象,经过重新组织加工而创造了的新形象、新概念的思维活动。
例如,一位教师在进行“分数的再认识”的教学时,老师出示了一张长方形的纸,告诉学生这张纸是一个图形,原来这个图形是什么样子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摆出原来图形的形状,然后贴在黑板上。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同一个长方形可以是不同图形的,从而体会分数的抽象性,并且对于将来学习“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应用题有了一个感性的基础。
(三)发散思维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形式。
发散思维是指一种沿着各种不同方向、不同角度的思考从各个不同方面寻求多种答案的思维方式。在寻求多种答案的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思维的创造成分。
例如,一位教师在进行期末总复习的教学时,给同学们出了一道这样的题:有一根铁丝,第一次截去这根铁丝的一半零1厘米,第二次截去剩下的一半零1厘米,第三次再截去剩下的一半零1厘米,这时还剩下29厘米,这根铁丝原来长多少厘米?
教师启发学生利用多种方法来解答这道题,学生最后得到了三种不同的方法。
从这三种不同的解法来看,学生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所得到的解题策略也就不同。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千方百计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多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真正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让我们从每节课做起,真正地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让他们能在教师和自己设计的问题情境中,通过逐步自主的“做”和“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从而学会生存、学会发展。我们教师要勇于实践,大胆改革,就能实现教育的创新,在探索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启迪学生的智慧,就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 史俊霞. 小学数学教学课堂评价例谈[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01)
[2] 金华棉. 即时评价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07(08)
[3] 欧阳跃.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J].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07(06)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实践 创新意识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着的个体,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基本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进行交谈,如:“谁想说说……”“谁愿意说说……”等等。一位教师在倾听完学生的不同意见后,说“我真荣幸,我和XX的意见相同。”话虽然简单,但足以说明教师已经把自己视为学生中的一员。由此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更加平等、更加融洽。另外,教师还应关怀、尊重、信任、理解和热爱每一个学生,需要和学生全心全意地交朋友、使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友好的合作关系,从而形成师生间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社会互动关系。
二、激发动机,培养兴趣
(一)利用教材中的新奇因素,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好奇心是“創新”的潜在能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例如,一位教师在进行“字母表示数”教学时,出示这样一首儿歌:
一只青蛙1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张嘴,( )只眼睛( )条腿;
三只青蛙( )张嘴,( )眼睛( )条腿;四只青蛙()张嘴,( )只眼睛( )条腿;
...... n只青蛙( )张嘴,( )只眼睛()条腿。
读这首儿歌时,学生争先恐后,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到最后一句时,大部分同学不再读了,只有少数同学在读,此时教室里很安静,课堂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老师紧紧抓住这个机会,迅速出击,说道:“你们想知道最后一句括号里的结果吗?”孩子们异口同声说:“想!”,老师继续说:“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发现这个规律。”在老师创设的这种情境下,孩子们进入了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促使他们保持继续探索的愿望和兴致。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学、爱学。
(二)让学生产生数学学习的成功感。
学生的学习是认知和情感的结合。每一个学生都渴望成功,这是学生的心理共性。成功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不失时机地为他们走向成功搭桥铺路,想方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在实际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做法:对于综合性比较强、比较灵活的问题,可以请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同学来回答;对子一般性的问题,可以请学习成绩中等的同学来回答;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请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同学来回答。。
三、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本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教学的再创造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例如,一位教师在进行“方程的认识”这一内容的教学时,先出示教材上的天平图,让学生找出相关的数学信息,并在前几节课学习的基础上列出等式。学生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在小组中经过充分的讨论和研究、达成一致后,把小组的研究成果写在黑板上,进行展示。
(1)10-5=5(克),根据天平左右两边平衡的条件,从10克里面去掉5克,剩下的就是樱桃的质量了。
(2)10-( )=5,该算式的意思就是用10减去樱桃的质量,剩下的就是5克砝码的质量了。
因此,教学过程中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空间和时间,通过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再创造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二)让想象展开翅膀,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法宝。
“创新”就要建构眼前不存在(或对创新者来说是不存在的)事物的设想,这需要想象。想象是形象思维的重要方式,创新活动需要创造性形象思维能力,它是人们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对记忆中的表象,经过重新组织加工而创造了的新形象、新概念的思维活动。
例如,一位教师在进行“分数的再认识”的教学时,老师出示了一张长方形的纸,告诉学生这张纸是一个图形,原来这个图形是什么样子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摆出原来图形的形状,然后贴在黑板上。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同一个长方形可以是不同图形的,从而体会分数的抽象性,并且对于将来学习“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应用题有了一个感性的基础。
(三)发散思维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形式。
发散思维是指一种沿着各种不同方向、不同角度的思考从各个不同方面寻求多种答案的思维方式。在寻求多种答案的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思维的创造成分。
例如,一位教师在进行期末总复习的教学时,给同学们出了一道这样的题:有一根铁丝,第一次截去这根铁丝的一半零1厘米,第二次截去剩下的一半零1厘米,第三次再截去剩下的一半零1厘米,这时还剩下29厘米,这根铁丝原来长多少厘米?
教师启发学生利用多种方法来解答这道题,学生最后得到了三种不同的方法。
从这三种不同的解法来看,学生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所得到的解题策略也就不同。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千方百计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多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真正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让我们从每节课做起,真正地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让他们能在教师和自己设计的问题情境中,通过逐步自主的“做”和“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从而学会生存、学会发展。我们教师要勇于实践,大胆改革,就能实现教育的创新,在探索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启迪学生的智慧,就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 史俊霞. 小学数学教学课堂评价例谈[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01)
[2] 金华棉. 即时评价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07(08)
[3] 欧阳跃.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J].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