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中化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来源 :未来英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b95879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化学创新教育不是要求学生去开拓和创造一个未知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而是创设一定条件和氛围,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去探究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和提出新的建解,发现新的现象,最后分析、判断、归纳总结相关性质和规律。作为一个优秀的高中化学教师,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教学。
  关键词:高中;化学;创新
  高中化学新课标的实施,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和塑造人的综合素质为目标,是科学的、前瞻的教育,体现了现代教育所具有的主动性、民主性、创造性的时代特征。这就要求21 世纪的化学教师必须站在化学发展的”昨天”与”明天”的新旧契合点上寻求自己的创新与发展。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成为了时代的主潮流,化学课堂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品质、创造性的个性品质,努力使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人,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一、激疑启发,使学生敢于质疑问难,产生问题意识,引发创新思维火花
  高中新课标强调转化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参与获取或主动获取知识,并把学生活动引向有利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方向。激疑,就是激发学生的疑问,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引导他们在生疑、质疑的循环往复中,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矛盾运动中,探求新知,激发创新思维能力。学生一旦有了疑问,就会产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和热情,产生问题意识,大胆进行创新。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现代科学之父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就告诉我们学习需疑的道理,生疑质疑是创新之母。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特别是要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例如:学习高中化学《钠》一节中,引导学生:①钠保存在水泥状态的物体中,是什么?②用什么来取钠,为什么?③取后放在什么上?④为什么可以切取?如何改进实验可以观察其在空气中的变化?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逐步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做,就能开拓思路,启迪学生积极思考,展开讨论,培养他们探索问题的意识,就能促使学生在质疑、解疑中长知识,增知识,学得生动活泼;就能使学生学会怎样学习,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培养他们勇于质疑和创新的精神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开展科技活动、展现创新能力
  创新活动的基础是科技活动,科技活动的开展状况影响着创新活动。开展科技活动可以从课外兴趣小组开始,建立初步的创新基础,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现有的条件,学生想方设法可以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比如:我让学生在家用生锈的铁片浸泡在浓茶水中,过一天观察其现在,然后让学生收集有关资料,分析茶叶的制取工艺流程有何改进。然后引导学生撰写科技小论文。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活动中,注意联系社会实际。可以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到工厂、农村、商店等地进行参观、访问、调查。写出专题和调查报告,并提出改进建议和措施,条件许可的可以进行研究方案,并帮助实施。
  三、情境启发,使学生乐于析疑拓展,发展问题意识,丰富创新思维能力
  作为一名高中化学教师应善于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感受到教师是和他们一起学习,讨论问题,没有居高临下的压迫感,教师要善于创设各种情境,以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教学中,教师将学生未知的化学定律、原理前置于事实,展示化学知识非凡的魅力。使学生产生疑问,促使学生积极探索原因。在课堂教学中采取探究性教学,留给学生开放性空间,有利学生新思维的培养。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借自然的或人为的具体实验情景,再现形象,使学生在实验中受到情境的熏陶感染,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反映,唤起学生的丰富想象,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化学实验以其直观性、形象性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信息。并以其丰富的内涵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积极的思维活动源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利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获得的感性信息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进而揭示化学现象的本质,对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有独特的效果和作用。
  四、实践能力的培养
  化学与其他的学科相比,它的实践性很强。化学课程的本身任务在实现上很大程度要依靠一定的实验而完成,这也就要求学生们要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对于许多高中学生而言,他们对化学的实际理论的应用程度还比较低,这也在很大的程度上制约了他们对化学的学习。所以,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加强培养高中生的实践能力。
  1、课堂上的实践。化学课的最显著特征是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高中课程中的化学试验要求学生们能够掌握高中化学课程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更要求学生们在化学的学习过程中熟练的运用化学的理论知识,从而实现知识与能力的综合提升。比如,学生在学习氯气的制法时,老师要尽量要求学生要在课下根据所学到的基本知识,充分的进行理论分析,进而进行相关的实验装置的制作。这些制作可以依据课程的教材,还可根据自己的想象来进行改造。利用创造出的实验设备来进行相关的实验操作,进而将实验的结果写成材料报告。这样做有助于学生们对实验的熟练了解,还可以有力的提升学生们的动手能力。教师要在教学中努力的创造条件,使学生们成为化学实验的主体。比如,设置实验课和课外科技小组,提供一定的场地引导学生进行化学实验与仪器的制作等等。
  2、生活上的实践。化学中的很多实验都是与学生们的生活实际紧密相关的。如果采用日常生活的素材,一些简单的实验很容易就能完成。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尽可能多的关注学生们在生活中相关的化学案例,进而促使学生们在生活中进行试验,从而提升高中学生对化学的认识程度,培养他们能够熟练的运用所学过的化学知识去解释自己在生活上遇到的各种现象。
  参考文献
  [1] 叶兆平.浅谈高中化学学习兴趣培养[J].保山师专学报,2006(2).
  [2] 姚新平.实验是高中化学教学的最佳情境[J].中国民族教育,2007(4).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其他文献
在收集不同时期水土保持、沙漠治理和水土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分析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该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特征。得出35年的改革过程可划
我……   我喜欢自己。我热爱生活,凡事自有主张。   我走自己的路。我真了不起。   我注重仪表。我好帅气。   我喜欢小生灵。当然我也喜欢大生灵。   我善用多种语言。世界上的大都会都是我的家。   我喜欢得到惊喜。每种娱乐我都想拥有。   我非常勇敢。面对生命的挑战,我无所畏惧。   我不怕任何事和任何人……几乎什么也不怕!   对我来说,慷慨无非就是一句话:我愿意分享。   我拥有一颗高尚
期刊
内容摘要:从封建社会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曾朴,其生活的时代,国家政治动荡,社会思潮急遽变化。三十多年的文学生涯,深刻地反映了一个清末民初文学者的思想变化历程。追寻曾朴的心理历程,探索其著作《孽海花》对晚清文人的思想行为描写,了解晚清文人世界。  关键词:曾朴 《孽海花》 晚清文人  曾朴(1872~1935),字孟朴,又字小木、籀斋,笔名东亚病夫,江苏常熟人。中国清末民初小说家,出版家。郁达夫称
内容摘要:文艺与道德的关系是千百年来长期困扰人们的一个话题。关于这一话题,人们提出过种种不同观点,彼此争论不休,从未达成过一致的意见。我们认为,文艺遵循的是美的原则,道德遵循的是善的原则,文艺不应当也没必要成道德教科书,但文艺毕竟不完全背离道德,而应该净化人类的心灵,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因此从本质上说,文艺是与道德一致的。   关键词:文艺 道德 分离 耦合   一.关于文艺与道德关系的种种争论  
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核心与重点,我们知道小学阶段是人的教育启蒙阶段,这一阶段对学生创新的思维模式等的形成影响极为深远,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
【摘要】 笔者走访和访问了农村多家中小型幼儿园,发现受幼儿入园人数、幼儿园场地狭窄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幼儿园师资条件、对早操的认识程度的内在影响,早操活动中出现了全园不分年龄段用同一套早操、早操时间过长等情况。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  【关键词】农村中小型早操科学编排策略  前言  幼儿园早操作为幼儿园健康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灵活多样的形式、易于操作,被幼儿园广泛采用,成为大多
摘要:新课改给我国的教育事业带来巨大的益处,现在的教育不再像以前传统教育那样,运用强教强管的教学方式,新课改教育的特点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们为主体,强调人性教育,不给学生们在学习上造成压力。教师运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从小开始培养学生们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让学生们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而在小学学生也有着许多能力需要老师去培养,比如写作能力、思维能力,而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以格莱斯提出的“会话含义”中的合作原则为理论基础,通过截取《老友记》第一季第19集的对白,分析因违反合作原则产生的幽默场景。  关键词:老友记 会话含义 合作原则 幽默  一.会话含义理论  “会话含义”(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是美国哲学家格莱斯提出的,他认为,在所有的语言交际中,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着一种默契,一种双方都应该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