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艺与道德的分离与耦合

来源 :文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antang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文艺与道德的关系是千百年来长期困扰人们的一个话题。关于这一话题,人们提出过种种不同观点,彼此争论不休,从未达成过一致的意见。我们认为,文艺遵循的是美的原则,道德遵循的是善的原则,文艺不应当也没必要成道德教科书,但文艺毕竟不完全背离道德,而应该净化人类的心灵,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因此从本质上说,文艺是与道德一致的。
   关键词:文艺 道德 分离 耦合
   一.关于文艺与道德关系的种种争论
   道德与文艺是人类生活中两个及其重要的方面,二者缺一不可。缺少了道德,人类的生活就会陷入混乱,就会到处是诈骗,争夺与杀戮,正常的社会秩序就会瓦解。我们总是希望生活在一个道德水准普遍较高的社会里,不愿意生在一个道德水准低下,甚至毫无道德可言的社会,因为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里,自己财产以及生命安全将毫无保障,要时刻提防来自不道德者的伤害,不但自己财产毫无保障,生命安全也将受到极大威胁,时时刻刻都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样生活也就失去了乐趣。而缺少了文艺,我们生活就会单调,我们的心田就会干涸,正是古往今来,古今中外的大量文艺作品,包括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绘画,音乐,舞蹈等等,在丰富着人类的生活,滋润着人类的心田,引导着人类追求更高、更真、更善、更美的生活。缺少了文艺,人类的生活将失去更多的乐趣。可见,无论是文艺还是道德,对于我们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
   但可惜的是,关于文艺与道德的关系,古往今来却一直在争论纷纷,文艺家与道德家从未取得过一致的意见。不但文艺家与道德家之间存在分歧,就是文艺家和道德家各自的内部,也始终各持己见,而且他们都坚持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互不相让。归纳起来,古今中外关于文艺与道德的观点主要有如下几种:
   1.文艺与道德是一致的
   这种观点认为,文艺与道德是一致的,文艺应负担起道德教化的作用。这种观点由来已久,古今中外皆然。比如在《诗经》中,孔子主张“兴”,“观”,“群”,“怨”,而“群”就是促进人们的和谐,增强凝聚力,“怨”就是发泄对社会不公平的不满以及对统治阶级的不满,可见“群”和“怨”具有道德教化作用。而汉代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美,甘也,美与善同意。”又说,“善者言美,恶者言刺”,即文艺负有惩恶扬善的载道重任。汉代另一位学者,辞赋家扬雄亦云:“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即文艺负有表彰君子,鞭挞小人的责任。这种责任显然与道德有关。如果人类社会没有道德,自然也就没有君子与小人的区别了。所以有学者曾经指出:“中国艺术历来强调艺术在伦理道德上的感染作用,表现在美学上,便是高度强调善与美的统一。这成为中国美学的一个十分显著的特征。”
   在西方文论史上,也有不少学者强调文艺与道德的统一。如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一书中将艺术的美与道德的善联系起来,指出:“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因为它是善。”法国启蒙时代的学者狄德罗认为:“真理和美德是艺术的两个朋友。”而俄国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则认为:“文艺是未来的伦理学。”可见,认为文艺与道德一致的观点在西方也同样是源远流长。
   2.文艺与道德是矛盾对立的
   这种观点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认为文艺与道德是对立的,所以要取消文艺;一种是认为文艺与道德的对立恰恰是文艺的价值所在。
   先看第一种观点。比如古希腊的柏拉图就主张把诗人从理想国中驱逐出去,因为诗人败坏了理想国的道德,不能容许这种伤风败俗的人呆在理想国里。而我国宋代的不少理学家也认为:“文辞,艺也;道德,实也。”“圣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蕴之为德行,行之为事业;彼以文辞而已者,陋矣!”所以他认为杜甫的“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是“闲言语。”这样的闲言语可以不要。法国近代哲学家卢梭甚至认为,“文艺越进步,道德越堕落,因此应当消灭文艺。”
   再看第二种观点,即认为文艺与道德的矛盾对立恰恰是其价值所在的观点。比如我国晋代的葛洪就认为:“德行为有事,优劣易见;文章微妙,其体难识。”又说:“文章虽为德行之次,未可呼为余事也。”德国哲学家尼采甚至认为,道德是压抑生命的,艺术则是张扬生命,故他有一句名言:“艺术是对道德约束和道德广角镜的摆脱。”在尼采看来,一个道德上的君子往往是一个循规蹈矩,沉闷乏味的人,而一个审美的人才是一个生命力旺盛的人。美国作家艾伦·坡认为:“诗来自对美的渴望和观照,它既不表达真理,也不进行道德教化。”故他对进行道德教化的文艺作品极为反感。
   二.文艺与道德的分离
   从上可见,关于文艺和道德的关系,古今中外都存在着种种相互矛盾的观点。那么究竟该如何来看待文艺和道德的关系呢。我们认为,要正确认识文艺与道德的关系,首先就应当认识到两者是不同的事物,文艺是遵循美的原则,道德是遵循善的原则,如果我们承认美与善不是一回事,那么就不得不承认,文艺与道德也不是一回事。但可惜是,在历史上有人陷入“文以载道”的文艺观,认为文只能载道,凡是不载道的文艺作品,都应当取消掉。受此影响,许多文艺家在进行文艺创作时,不停地进行道德灌输,几乎把文艺变成了道德教科书。比如《三言》《二拍》本来是非常优秀的白话文小说,但它们也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缺点,就是喜欢宣扬因果报应,进行道德说教。这两部小说中间的道德说教不胜枚举,使得小说的艺术成就或多或少收到了一些影响。实际上这还不是《三言》《二拍》这两部作品的独有问题,而是中国文学中一个常见的缺点。从古到今,中国的许多文艺作品,尤其是小说,戏剧都喜欢表现正与邪,忠与奸,善与恶,进步与反动,革命与反革命之间的斗争,喜欢宣传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或光明必将战胜黑暗,正义必将战胜邪恶之类的东西。应当说,文艺家在文艺作品中进行道德说教的出发点是好的,确实是为了提升读者们的道德水准。但问题是,过多的,不厌其烦的道德说教,会让读者厌烦,毕竟他们阅读文艺作品是为了获得美的艺术享受,而不是为了听道德说教。    更重要的是,当作家们一心沉迷于道德说教时,就会无意中忽视对人性、历史和天道的更深刻的反思,从而使得作品缺乏超越具体善恶之上的形而上意蕴。而有无形而上的意蕴,关乎作品能否经受住时间长河的检验。把中国当代文艺作品与西方当代文艺作品相比较就会发现,形而上意蕴的缺乏是中国当代文艺作品一个较为普遍的,具有致命性的缺陷。不是说中国当代所有的文艺作品都缺乏形而上意蕴,但大多数作品都缺乏它则是无可否认的。而且如果我们认为文艺的目的就是进行道德宣传的话,那么就势必会把无数与道德无关的文艺作品取消掉,那将是文艺的巨大损失。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盛开才是春啊。对于文艺来说,也是如此。
   三.文艺与道德的耦合
   上面说过,文艺与道德不是一回事,两者不可混淆,那么是不是文艺完全与道德无关,甚至文艺是反道德的呢?显然不是,文艺与道德虽是人类生活中两种不同的事物,但他们之间又存在一种耦合关系,这种关系表现在:
   1.文艺不能违反人类起码的道德底线。
   古今中外,都有不少作家在利益的驱动下,创作了一些诲淫诲盗的作品。许多作家在其作品大肆宣扬凶杀,暴力,色情,甚至有些作品如《上海宝贝》等,对自己淫荡,无耻的生活津津乐道,毫不觉得羞耻。这种作品的流传,严重毒害了青少年,败坏了社会风气。对于这类严重违反了人类起码的道德底线的作品,国家应当制定法律并采取实际行动严厉禁止,以净化我们的社会风气。
   2.文艺应当提高人们的道德判断能力
   在许多事情,古今中外的人们道德标准是一样,比如无故杀人是恶,见义勇为是善。淫荡是恶,贞洁是善,吝啬是恶,慷慨是善等。但问题是,人类社会的善恶并没有这样简单明了,有些事情的善恶就未必容易判断,比如法国作家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冉阿让因为自己收养的一个孤儿极度饥饿,濒临死亡,于是偷了一块面包。冉阿让虽然被法院以偷窃罪判入狱,但人们却把同情给了他,认为他的偷窃行为是善的。另外,在古今中外,人们的道德标准往往不是一致。有些行为,古代人认为是善的,现代人却可能认为它是恶的。有些行为,甲民族认为是善的,乙民族可能认为它是恶的。因此文艺作品未必要如道德教科书那样灌输具体的道德准则,但应当帮助读者提高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从而堂堂正正做人。
   3.文艺应当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人的精神境界有高有低。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的人就像动物一样,整天低头向下,只看着自己的那点物质利益,患得患失,斤斤计较,有的人却能立足大地,仰望苍穹。正如当代儒学大师冯友兰先生曾把人的境界分为四个等级: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文艺就应当引导读者从自然境界,功利境界进入道德境界,最终抵达天地境界,引导人们亲近自然,亲近白云蓝天,青山绿水,亲近明月清风,鸟语花香,亲近一切美好,纯净的事物,亲近人类的精神家园。就像美学之父鲍姆加通说的那样:“文艺有助于恢复人类之真正完美性。”而一个真正完善的人,也必定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德国大哲学家康德有一句激动人心的名言:“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我越是加以思考,就越是激发我日新又新,有增无已的景仰和敬畏:我头顶的灿烂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法则。”文艺应当提升人类的精神境界,引导人类仰望头顶的灿烂星空,而在这一过程中,心中的神圣的道德法则也就被唤起了。
   参考文献
   [1]李泽厚,刘纪纲,中国美学史(先秦两汉编)[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2]尼采.悲壮的诞生[M].周国平译.北京:三联书店.1986
   [3]繆灵珠.美学译文集(第2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作者单位:昭通学院人文学院)
其他文献
现在当今喜欢唱歌的朋友很多,其实唱歌并不是一件难事,只要你具备音准,节奏的稳定,勤奋练习多听多练,有一定的乐感,加上在处理歌曲中内心的情感,我相信很多人都可以唱得很好!
内容摘要:美国华裔文学的历史之根在于母国文化。但由于远离母国文化土壤,只能在西方语境下,通过历史的回忆来追溯心中的族裔之源。因此在美国华裔文学的作品往往较多地着墨于中国的历史文化典故与重大事件。本文将华裔文学不同发展阶段的代表作品作为切入点,通过对历史文本与文学文本的互文性解读,系统梳理华裔文学将东方历史在西方语境下重现的书写策略。  关键词:华裔文学 中国历史 互文性  一.文学与历史的互文性 
摘要:教学中,教学要立足课本,以教材为中心,充分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不能单纯为了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而教学,而是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教材中的内容,有机地把教学与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养成一个自觉的发展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教学行为,从而让学生自觉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高中数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素质教育的口号提出后,数学作为基础课程,其知识与思想方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摘要:所谓创新是指在认识、利用、改造自然,认识和改造社会、完善自身的过程中,为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首次产生崭新的精神成果或物质成果的思维与行为。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关键词:初中化学;如何培养;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越来越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学生创新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初中化学教
内容摘要:反弹琵琶,原本是来自敦煌壁画中的一种舞姿造型,现在喻指突破常规的思维和行为,从反面看问题,与常规事物对着干的思想。老子在《道德经》中经常使用正话反说这样看似矛盾的方式,针砭时弊,提出治国之道和修身之法,具有唯物辩证法的哲学思想。  关键词:道德经 正言若反 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认为,冲突双方彼此领悟决定了事物成长的大体方向,这一大体方向就是朝着冲突的对立面改变。[1]真变假,善变恶,美变
赤泥是氧化铝生产过程中排弃的废渣。每生产1t氧化铝,约生产1.5~1.8t赤泥,是氧化铝行业的主要固体废料污染源。我国主要产出一水硬铝石型铝土矿,以烧结法、联合法生产氧化铝。
期刊
在收集不同时期水土保持、沙漠治理和水土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分析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该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特征。得出35年的改革过程可划
我……   我喜欢自己。我热爱生活,凡事自有主张。   我走自己的路。我真了不起。   我注重仪表。我好帅气。   我喜欢小生灵。当然我也喜欢大生灵。   我善用多种语言。世界上的大都会都是我的家。   我喜欢得到惊喜。每种娱乐我都想拥有。   我非常勇敢。面对生命的挑战,我无所畏惧。   我不怕任何事和任何人……几乎什么也不怕!   对我来说,慷慨无非就是一句话:我愿意分享。   我拥有一颗高尚
期刊
内容摘要:从封建社会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曾朴,其生活的时代,国家政治动荡,社会思潮急遽变化。三十多年的文学生涯,深刻地反映了一个清末民初文学者的思想变化历程。追寻曾朴的心理历程,探索其著作《孽海花》对晚清文人的思想行为描写,了解晚清文人世界。  关键词:曾朴 《孽海花》 晚清文人  曾朴(1872~1935),字孟朴,又字小木、籀斋,笔名东亚病夫,江苏常熟人。中国清末民初小说家,出版家。郁达夫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