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陆小曼的“摩曼”旧物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lan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春上海某拍卖会上,一册陆小曼亲笔签名并钤有徐、陆合用印章“摩曼”的良友版《爱眉小扎》,博得众多藏书爱好者关注。经十数次激烈的竞价,为笔者购得。
  此版《爱眉小扎》,为“良友文学丛书”中的第24种,铅印,36开,1936年初版本,印数3000册,其中,特制的签名本仅100册,是册为签名本第19号。(图2)
  良友图书公司推出每种限定编号100册签名本之举,为时任该公司文艺部主任的著名出版家赵家璧首创。据说这种编号签售新书的做法,是从西方引入的。赵家璧(1908~1997),徐志摩学生,1932年由上海光华大学毕业入聘良友公司。1933年,他开始编辑良友文学丛书,共出版44本,第一本即为鲁迅的《竖琴》(很快遭当局查禁)。为促销,良友公司提前发售100册限定本——作者签名本。对此,赵家璧在《编辑生涯忆鲁迅》中谈到:“原来我们和作者签定约稿合同时,就交他100张编号而空白的签名纸,然后,作为里封衬页,裱在一百册布面精装封面的背后,这样就成了作者签名本。”良友版签名本属限定版签名书,签名页的左下角有竖排铅印的6个小字:本书作者签名。旁有一竖线,线的右方即作家签名手迹,书的右上方则有签名本序号。
  良友出版公司于1936年推出的铅排本《爱眉小扎》,虽印就3000册,但时至今日,七十年过去了,早亦成吉光片羽,且不要说仅100册的签名本了。除铅排本外,良友出版公司还推出另一种限定本——《爱眉小扎》手迹影印本,仅印行100部。书名为志摩自题,书写时,他有意去掉名款“志摩”两字的上半部,空余“心手”(图3)。
  铅排本《爱眉小扎》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收录了徐志摩从1925年8月9日至31日,9月5日至17日共39天的日记;第二部分是《小曼日记》,时间是从徐志摩出国的翌日——1925年3月11日至他归国前的7月17日,另增收志摩3月3日至5月27日致小曼11封信,两人的个人照片、合影以及手迹影件数桢(手迹影印本仅收第一部分)。
  《爱眉小扎》,是徐志摩、陆小曼间轰轰烈烈爱情的真情告白。记得梁实秋在一篇回忆文章中讲过一句话“大家一提起徐志摩,好像立刻就联想到陆小曼。”诚然。大诗人徐志摩和北京著名交际花陆小曼(名眉,别名小龙)结识,是在1924年新月社的一次活动中,她是另一种林下风致,徐志摩魂不守舍,两人随即陷入热恋,一时沸沸扬扬。因小曼仍在婚内,又是名人,家庭和社会都不接受这种爱。志摩的好友郁达夫却不这样看:“我就佩服志摩的纯真与小曼的勇敢,到了无以复加。假如我马上要死的话,在我死前,我就只想做一篇伟大的史诗,来颂美志摩和小曼。”(见《怀四十岁的志摩》,1936年《宇宙风》第8期)
  1925年春,徐志摩决定离开陆小曼到欧洲做一个短期旅行,暂且避避风头,并试图在这分离的时间里彼此忘却(据小曼笔谈,志摩此行的最主要目的是拜望泰戈尔等大文豪,见《泰戈尔在我家作客》)。然而,此番去国后,“摩”相思甚剧,备受煎熬。“眉”也病倒了,二人情感反而愈演愈烈。志摩一回国(8月9日),便开始写“爱眉小扎”,每天写好就发信给小曼。关于这些信,他早在出国前就对小曼讲过:“以后的信你得好好地收藏起,将来或许有用,在你伸冤出气的时候,但暂时切不可泄露。切切”(1925年3月3曰致小曼书札)在婚后又曾讲:“不要看轻了这两部小小的书,其中哪一字哪一句不是从我们热血里流出来的。将来我们年纪老了,可以把它放在一起发表。”(见陆小曼《爱眉小扎·序言》)
  这两部日记本一直都由徐志靡带在身边,每次出门他都放在随身的小包里,唯有最后一次出行竞把它忘掉了。恰在此次,这位总“想飞“的大诗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通过友人搭上了那架“要命不要钱的飞机”,“突然的闯出我们这共同的世界”(林微因语),永远不再回来。由此来看,“这两部小小的书”得以幸存,实乃天意。
  志摩逝矣,小曼悲恸不已,她决心整理出版《爱眉小扎》和《志摩日记》,将这印证了真切、热烈情感的信札、日记公之于世,以纪念终生不能释怀的亡夫。“爱眉小扎”在徐志摩离世五年暨诞辰四十周年之际,由陆小曼“大胆地将它印在白纸上了。”(陆小曼《爱眉小扎·序言》中语句)
  无独有偶。除此册《爱眉小扎》小曼签名本外,我还藏有一册志摩逝后不久出版的《诗刊》终刊号,即第四期《志摩纪念号》,在扉页,陆小曼手书题赠徐志摩弟子赵景深,亦钤有那枚其夫妇合用印“摩曼”,笔者窃以为此书诚可谓此《爱眉小扎》之后续。(图4)
  行笔至此,再赘上些话。那就是,本人幸存的一张徐志摩的肖像照,更与陆小曼大有关联(图1,在我所藏之前未见发表)。这帧照片摄于1925年,即志摩去国“排忧”之际,地点为伦敦(照片上有这家照相馆浮点印记),具体时间当为4月8日后的六天内(随后他便前往意大利)。此玉照以“英姿勃勃、光彩照人”来形容似不为过。笔者推测,大诗人立此存照,或许就是出于“爱眉”之目的而为她所拍。抑或是考虑到眉此际尚未“获得自由”,他们的亲密关系“暂时切不可泄露”(1925年3月3日致小曼信中有此言),他在照片上仅写有“志摩”二字,而略去上款。
  其实,此珍罕照片颇有来历,为陆小曼临终前赠与陈从周,当为徐、陆完婚后一直挂在其卧室中的那一帧。据友人讲,民国时曾有报道,一日,夫妇两人发生矛盾,小曼一气之下竟将家中的徐志摩签名照撕为两半,后经粘合依旧悬于卧室。此说虽尚未得以证实,但拙藏此照的断痕,依稀可见。读郭明珍撰《才女,美女,病女》一文知,陆小曼曾对其表外甥庄氏兄弟讲过件怪事,志摩“升飞”的那天中午,挂在室内的志摩照片连同镜框竟莫名其妙地从墙上掉了下来,玻璃震碎,小曼立感不祥(载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1月版《陆小曼诗文》):王映霞在回忆文章《陆小曼——浪漫孤寂一生》中也曾提到:“在她的卧室里悬挂着志摩的大幅遗照,每隔几天,她总要买束鲜花献给他”(见百花版《陆小曼诗文》)。1965年,离世前的小曼将志摩的一部分遗物,连同拙藏的这张“志摩签名照”及《爱眉小扎》手迹影印本一册,一并亲手交与陈从周保管,冥冥中大有托孤之举。陈从周先生是徐志摩的远亲,同济大学著名建筑学教授、徐志摩研究专家,早在1949年,他即编就《徐志摩年谱》。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一天,陈从周先生将此幅“志摩签名照”赠予海上收藏家王金声先生(笔者也曾先后两次拜见陈教授,但无缘受赐)。又经数年,王金声将它转赠给北京的方继孝。2003年一日,此照递转至松花江南岸笔者手中。
  综上诸况推断,拙藏此幅“志摩签名照”,流传有序,它当为“爱眉”又一更直观、更真切的写照。
  
  
  
  
  
  
其他文献
香港佳士得2010春拍于6月2日以22.9亿港元的总成交额收槌,比2009年春拍增长114%,比2009年秋拍增长39%,成为香港佳士得有史以来总成交额第二高的单季拍卖,仅次于处于艺术市场巅峰时期的2008年春拍成绩(2008年香港佳士得的春拍总成交额为24亿港元)。该季拍卖创下超过50项的世界拍卖纪录以及两场成交率皆为100%的“白手套”拍卖,反映出亚洲艺术市场的良性健康发展,以及亚洲藏家对各个
期刊
中国书法的最高境界是无态而具众美。  先秦金文、石鼓、瓦当、泥封、汉魏六朝的竹简、摩崖碑碣,大抵出于无名书家手笔,妙在无态,耐得反复咀嚼。达到这种火候极难。初习书法,虽然无态,是不知求态,仅有稚拙美。久写,渐成美态,大多胎息古人,无自己面目。或圆熟,或婉秀,或洒脱飘逸,或雄强道韧,或熟后回生,或老拙返童趣。常常陶醉自己所长,无限度追求,偏爱成癖,僵在途中,频年踏步难前。或急于成家,生硬化合,冰炭同
期刊
王世襄先生在《怀念梦家》一文中说:“梦家比我大三岁。1934年我考入燕京大学,他已是攻读容庚教授古文字学的研究生。他非常用功,而我则是一个玩得天昏地黑、业荒于嬉的顽皮学生。……那时和陈梦家先生,都在搜集明式家具,有了共同兴趣。……我以廉价买到一对铁力木官帽椅,梦家说:‘你简直是白拣,应该送给我!’端起一把来要走。我说:‘白拣也不能送给你。’又抢了回来。梦家买到一具明黄花梨五足圆香几,我爱极了。我说
期刊
《收藏·拍卖》这次的广东历代绘画展,您是少数提供了藏品的私人藏家之一,我们先采聊聊您提供参展的藏品。文信的《菊花轴》在我们看来,是比较有意思的藏品,文信是个女尼,但佛事之余,攻书史,擅诗词、书画,从谈月色的上款来看,这幅画后面是否还有故事可以发掘一番?此外,字是冯康侯所题,而从藏印上看,还经陈铭枢递藏这些都是广东的名人。这幅画的意义,可谓超出了画本身,实是重要的广东艺林文献,请问此画的流传源流是怎
期刊
这批“胡适存友朋信札”包括陈独秀致胡适由1920年至1935年长达15年的信件,其中就涉及了1920年《新青年》独立办报事件、1920年《新青年》编辑同仁分裂事件、1920年上海学生罢课游行运动、胡适参加段祺瑞政府“善后会议”事件、陈独秀狱中出版文稿等等。信札一经露面,掀起巨大波澜,本文披露这批信札的征集始末,个中因缘际会,令人啧啧称奇。  华盛顿特别行政区,是美利坚合众国的首府,在美华侨及其媒体
期刊
一年前的这个时候,由世界著名的威尔顿斯坦画廊旗下的一个分支与纽约著名的佩斯画廊合资创办的佩斯一威尔顿斯坦画廊进驻北京798,成立了佩斯北京画廊,成为佩斯一威尔顿斯坦画廊在国际上开设的第一家跨国分属机构。  投资2000万美元、占地3000平方米、展览空间由著名建筑师理查德·格鲁克曼(Richard Gluckman)设计、开幕时间是在北京奥运会开幕的前一个周末,代理的艺术家包括安迪·沃霍尔、村上隆
期刊
自古希腊人运用皮革制作包袋开始,便开始了包袋“变化万千”的历史。古希腊人的包袋是用皮革制成的、结构简单的背包,妇女们也使用麻质绣花的袋形钱包。当时的包袋设计朴素大方,少有装饰。到了罗马时期,皮革包袋风格与服装风格相似,崇尚简洁随意,在贵族用品中,也流行采用镶嵌钻石或刺绣的方法来装饰表面,而麻质和棉质的包袋则是一般民众的常用品。随着古罗马对外交流的频繁,中国的丝绸进入罗马,丝绸立刻成为上流社会的珍品
期刊
《收藏·拍卖》:对于广东历代绘画展,您曾提到:这次展览时各地公私收藏的广东历代的重要画作进行清点造册,并在全面普查的基础上,组织专家学昔从发展脉终、风格特色、画家事历和艺术成就等诸方面进行学术性的梳理、总结和研究这项工作在广东美术史上还是第一次,兼具开拓性和学术性的双重意义清问您可以具体阐述一下这个双重意义吗?  刘斯奋所谓开拓性,是指这种展览以前从来都没做过,而且就规模而言,目前这个展览算是相当
期刊
新潮美术进入高潮的1986年,有人说中国前卫艺术的核心霞镇从北京转移到了武汉。一晃三十年,三十年来,湖北美术界一批名不见经传的从事美术创作与美术评论的年轻人,而今差不多都变成了执掌一方的头面人物,自然而然地进入美术界权威的行列和利益圈,除了极少数仍然渴望奋进的人物,他们大抵完成了他们的历史使命;一晃三十年,湖北当代艺术曲未终而人已散,匆匆打捞这段历史,得到的只是残缺不全的片段,只是潮流流逝引发的感
期刊
与中原地区相比,广东书画起步甚晚,在明清之前广东画人踪迹寥寥,据汪兆镛先生《岭南画征略》统计,自唐至清广东画人共有608人在录,其中唐2人、宋2人、元1人、明98人、清501人,由此可见广东绘画发轫于明代,至清代繁盛一时。也许由于起步较晚,广东绘画根本来不及同步回应北方地区绘画发展的审美变化和风格形式,在很长的时间段里,广东画坛没有笼统意义上的群体审美的约束。这种特殊的发展形态也使得广东画人可参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