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存友朋信札”征集始末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youzhang0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批“胡适存友朋信札”包括陈独秀致胡适由1920年至1935年长达15年的信件,其中就涉及了1920年《新青年》独立办报事件、1920年《新青年》编辑同仁分裂事件、1920年上海学生罢课游行运动、胡适参加段祺瑞政府“善后会议”事件、陈独秀狱中出版文稿等等。信札一经露面,掀起巨大波澜,本文披露这批信札的征集始末,个中因缘际会,令人啧啧称奇。
  华盛顿特别行政区,是美利坚合众国的首府,在美华侨及其媒体将其简称为华府。不知为何,我在那里特别有妇人缘,当然我这里所说的妇人也许加上一个“老”字更准确一些,因为她们都是耄耋之龄的老人了。记得那是1997年,我第一次去美国。到了华盛顿,晚间,我们在一家中餐馆里用餐,饕餮之间,忽有人拍我肩膀,回首视之,乃一妇人,卷毛鹰鼻,蓝眼黄发,年纪约有五六十,典型西人妇女。我真的不认识她,也不知发生何事,十分纳闷,而她不管我的反应,斯文地说着一大堆洋文,没头没脑,我本来就是一个“哑巴”英语的水平,压根就反应不过来是怎么回事,这时,与我一同吃饭的老板笑了,对我说:“她说你长的很好!”我那时四十岁,没有现在这么臃肿。她是在说我长得标准?喜人?老实?绅士?精神?我通不知道,也不会问。但知道那是在夸奖我,这点反应我还是有的,连忙说谢谢,谢谢。美国人对情感就是这样地直白,不论是否相识,只要有好感,就可以直接向你表白,没有什么不好意思。这是我生平第一次遇到此类事,所以感觉良好,自然就记忆深刻,难以忘却了。这也许就是我在华府的妇人缘。
  几年前,经友人介绍,我在电话里认识了住在华府的L太太。今年初春,我刚好到美国公务,有一些时间,于是与公司的几位同仁从纽约驱车去华府。到达华府已是下午了,登记酒店住宿。简单用餐之后,便先去了“云南王”的千金大小姐L太太府邸,而后又去了正红旗镇国公的格格F太太府邸,晚上又去了胡太太府上。胡太太,年纪已是八十开外,身材不高,干净利索,眼睛明亮,思维清晰,非常精神,说口带有南味的国语。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胡适先生的儿媳妇,可不是般人家的妇人。我们在L、F太太的引导之下,入得胡府。胡太太初见便说:我们既不相识,也没有预约,所以没有什么可以谈的。我说,这话不对,我们是未曾谋面的老相识了。我给您讲个故事。胡太太说好啊,说来听听。于是,我就陈芝麻烂谷子地讲起一个外人鲜知的故事。
  那是在四年以前,忽有一日,我接到上海文管会、上海博物馆的×先生电话,说有一客人要我们的两本图录,要我亲自送到上海。此事我感到非常蹊跷,但又不敢怠慢,于是匆匆收拾行装,便去了上海。由于X先生没有向我说明还有其他事,我在临行之前,与上海的一位前辈约好中午见面吃饭。于是我乘早班飞机到上海,直接先去了上海博物馆,见到了×先生。×先生将我带来的图录,放在一边,说中午汪庆正馆长请吃饭。我知道此时汪馆长因病已经住院,有一段时间没见过面了,甚是挂念。我问,为什么邀请我吃饭?×先生说,还有冯其庸先生。饭后请你们鉴定一下胡适先生收藏的甲成本《红楼梦》。我大惊,问道胡先生的藏本在上海?X先生说是的,已经从美国拿回来了。我知道,胡适先生收藏的甲成本《红楼梦》非常有名,是胡适先生建立新红学的资料基石,曾经多次出版,无需鉴定,只要对一下就知道了。故事说到这里,胡太太已经明白我是在说她所经手的事了,伤感万分地插话说道:那时胡适的公子因老年病,长期住院,花费甚巨,实是无奈,才将此书拿出,治病救人。我说这是可以理解的。可是我在离京前,已另有约定。所以,我向×先生说:实在不好意思,来时不知有此重要事情,已与友约了饭局,如何办才好?×先生问,那边可以推吗?我说:时间来不及了,已经在饭店等我了。而且,那边也不是一般人,是邵阳先生夫妇两人请我吃饭。邵阳先生,是沪上著名的文人邵洵美、盛佩玉夫妇的女公子。我认识邵阳先生也很偶然。二十多年前(1987—1994)我在国家图书馆工作期间,整理过一些曾纪泽写给邵友濂关于出使俄国伊犁条约谈判的书札,后来发表在《近代史资料》上。
  邵友濂,就是邵洵美的爷爷。邵阳先生的丈夫,著名心理学家吴立兰先生,是沪上著名画家杨之光先生的同母异父兄弟,也喜欢书画。在一次书画展览时我们偶然碰在一起,闲聊之间,从邵洵美说到邵友濂,从盛佩玉说到盛宣怀,很是投机,从此我成了邵先生夫妇喜欢在一起聊天的忘年朋友。所以,我无法推辞与邵先生夫妇的饭局。x先生说;也罢,你吃完饭后,再来上海博物馆看东西,如何?我说,没有问题,尽快回来。于是我去了与邵先生夫妇约好的餐馆。只可惜,这本来是可以与汪庆正先生再见一面的,谁知此后不久,汪先生就驾鹤仙去了,我再也没有机会见到我崇敬的前辈汪庆正先生。此事成为我难忘的憾事!说到这里,感念人生世事,胡太太更是惊得出神,说道:“真是天意啊,胡适先生当年看到了脂评甲成本《红楼梦》时,欲收入囊中,可惜手头银两并不宽余,就是找的邵洵美借的钱,才花了大钱买下了这部《红楼梦》。”
  胡太太的话令我也异常震惊,原来几十年后邵家的人在这里等着胡家的人,真是宿命。如果汪庆正先生在天有灵,知道我是去见邵家人,一定是不会埋怨我的不恭和不周了。可以想象,没有邵洵美,就没有胡适先生收藏的这部《红楼梦》,也就没有上海博物馆购藏胡适旧藏的这部《红楼梦》的事,因此上天还要感念邵洵美先生。我那时急急忙忙吃完饭,与邵阳先生夫妇道别,很是失礼了,这么多年我也无法解释和说明。但是,如今听了胡太太的话,邵阳先生夫妇若能看到我写的这篇文章,就会理解,这是她的父亲邵洵美先生留下的事,要我去做最后的了结。我对胡太太说,邵阳先生曾送了我一本她母亲的书《盛佩玉的回忆:盛氏家族——邵洵美与我》,这书里没有提到过此事。所以,我不知道胡适借邵洵美钱买书的事,更不知道借了多少钱买书。但是,我知道您卖书的钱。我问胡太太,当初上海博物馆买书时,曾经请了拍卖公司为此书做了估价,您知道吗?胡太太说知道啊。我说,那天中午饭后我到上海博物馆看到了胡适先生收藏的甲成本《红楼梦》,一函四册,老装,真伪无误。再后来,我出差在外,接到有关电话,要为此书做出估价,于是按照有关要求,经公司正式行文,为此书做出正式的估价。这个估价就是我做的,因为我们就是中介服务公司。
  故事说到这里,胡太太已经明白了,我是“事”中人。于是胡太太说,胡适先生的手稿和大部分资料,都已经捐赠给了台湾中央历史语言研究所,不知什么原因,胡适先生留了一些书信,现在家中只有剩下这些很少的书信之类。我说,我对胡先生的一切都非常感兴趣。于是胡太太请我稍候,上楼取出一些胡适旧藏的书信,让我看看如何。
  胡适先生做过图书馆工作,我曾经在普林斯顿大学葛斯德东方图书馆,看到过胡适先生在此工作时批阅过的书——《清实录》,用铅笔批阅的,所以, 胡适先生的图书资料分类整理工作很在行。信件已经分好了类,非常清楚。我细看一遍,心中一惊,俱为可以补充某些历史事实的重要文献。大体如下:
  陈独秀致胡适书信
  其中有陈独秀致胡适书信十三通,包括一通为陈独秀致胡适与李大钊。时间主要为1920年前后,陈独秀主办《新青年》时期,与胡适讨论如何坚持办好这份在新文化运动中,肩扛新文化大旗的杂志。当然,新文化后期各种西方的社会思想也传播到中国来,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因此,新文化运动实际上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和组织准备。陈与胡在这时发生思想分歧,这种分歧,可以认为是关系中国未来命运。陈与胡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战友,变成论战的敌人,最终关系决裂。当然,我们过去很少知道陈与胡争论决裂后的人情关系,特别是陈独秀失去组织之后,直到三十年代胡适仍然保持着与陈独秀的书信与经济关系。胡适一辈子没有人国民党,也没有与成为共产党领袖的陈独秀断绝私人关系,着实令人对胡适的“少谈点主义”的一生立场感到钦佩。
  梁启超致胡适书信
  晚期的梁启超与胡适,以前很少有人知道两人之间有关系。梁启超是戊戌维新遗老,思想虽同时代在进步,但是,胡适是从美国留学回来的哲学博士,尤其是信奉老师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想,为打倒孔家店的新文化运动主将之一,与梁启超的思想差距也太大了。可是,从梁启超致胡适的书信看到,梁启超非常尊敬胡适,那书信的工整,词稿的秀美,相信两人之间人格和学问的尊重关系也非一般。
  徐志摩致胡适书信
  徐志摩致胡适书信三通。从徐志摩致胡适书信的称呼“大哥”,就可以看出两人之间的“兄弟”关系。从这些书信可以看到,一生只求“多谈些问题”的胡适博士,与社会上持各种思想的人的宽厚关系。特别是这批资料对于我们了解“五四”新文化运动及其不同侧面关系,具有极为重要资料参考价值。
  粗粗看完之后,我对胡太太说,我对这些文献很有兴趣,我想大陆的收藏家对此也应该很有兴趣。而且这些东西放在美国,无人知晓,也鲜有人能够了解它的价值,实在是太可惜了。而且,先生后人也已经完全不在此行了,应该给这些东西找一个好的归宿了。胡太太最后对我说,拓先生你很能体谅我们这些老年人!这些东西你就带走吧。
  天呐,这么好的运气,也许这就是我在华府的妇人缘。
其他文献
有人说,到这儿做一次巡礼,便如同拜读了一本13世纪以来的美术史;换言之,这里可说是美国最大的艺术宝藏。  位于美国首府华盛顿的华盛顿国立美术馆,开始时仅源自于个人的理想,如今以不逊于巴黎卢浮宫美术馆的高品质收藏而备受称赞。在这座象征着美国之梦的美术馆中几乎收藏了欧洲各地各个时期的名作,人们进入这里就如同沉浸在世界艺术之美当中。穿梭在这些精华作品中,宛如坐上了时光机浏览着人类创作美的历史。    与
期刊
为法式善作三家诗龛图并八家咏诗龛诗长卷,首为周淦作青绿设色《诗龛图》(图1),次为黄均、张立松合作水墨《诗龛图》(图1-2),后为乾嘉时期著名诗人鲍之钟、曹锡龄、何道生、吴嵩梁、王友亮、姚元之、汪端光、祝望等八家咏诗龛诗,或为诗龛雅集之作,或为应法时帆命咏诗龛、题诗龛图、题诗龛消暑图之作。其中鲍之钟、曹锡龄、何道生三家诗分别著录于《论山诗选》(1832年刻本)、《翠微山房诗集》(清抄本)、《双藤书
期刊
迈克尔·杰克逊半世纪的孤独人生戛然落幕。  在他生命的最后十余年里,这个世界对他的人生全盘否定,萦绕他的是令人窒息的负面纠缠。在杰克逊的孤独人生里,当他在MV里融入各种文化的元素,致力于消除种族隔离与文化冲突的时候,这个世界在他肤色的黑白取向上喋喋不休;当他展开世界巡演,以3亿美元的捐款总额成为全世界个人名义捐助慈善事业最多人的时候,这个世界不依不饶地在评判那张整容的脸,而当他坚信孩子是神的天使,
期刊
从20世纪80年代末在海外市场的走红,到2004年拍出6930万元天价的《杜甫诗意百开册页》。陆俨少的作品在艺术品市场上佐证着其美术史的价值。尽管2005年的暴涨引来了许多投机者将磺品大量投放入市场混淆人们的视听,但是时代的佳作仍然用持久不衰的魅力吸引着众多的藏家。    80年代初期市场首先从香港形成 海外画商争先购买    标志着陆俨少作品真正有市场行情意义的年份是1981年,北京荣宝斋向当时
期刊
今年春拍,中国嘉德拍卖行推出一批珍贵的信札,其中包括陈独秀等致胡适信札13通27页、梁启超致胡适词稿信札11通34页,徐志摩致胡适信札3通9页,为胡适家族珍藏,信札内容涉及胡适与陈独秀、李大钊、徐志摩等人之间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与史实,是研究其时其人其事的宝贵资料,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这批珍贵的信札引起了众多私人藏家以及国家文物部门的兴趣,国家文物部门首次行使国家优先购买权,以554.4万元人民
期刊
这些年的拍卖会总是爆冷,先是土地拍卖,各地的标王此起彼伏。楼市被压下去了,艺术品显然就成了投资者的香饽饽。昨天夜里,保利五周年的夜场拍卖,宋人黄庭坚的书法作品《砥柱铭》以436,800,000元的高价成交,刷新了元青花鬼谷下山大罐保持了五年之久的世界纪录。  中国艺术品在中国形成世界纪录是迟早的事,世界各国的艺术品都是在本国最被认可,一旦经济跻身强国,艺术品的行情必然看涨。比如日本,当它经济总量跃
期刊
香港佳士得2010春拍于6月2日以22.9亿港元的总成交额收槌,比2009年春拍增长114%,比2009年秋拍增长39%,成为香港佳士得有史以来总成交额第二高的单季拍卖,仅次于处于艺术市场巅峰时期的2008年春拍成绩(2008年香港佳士得的春拍总成交额为24亿港元)。该季拍卖创下超过50项的世界拍卖纪录以及两场成交率皆为100%的“白手套”拍卖,反映出亚洲艺术市场的良性健康发展,以及亚洲藏家对各个
期刊
中国书法的最高境界是无态而具众美。  先秦金文、石鼓、瓦当、泥封、汉魏六朝的竹简、摩崖碑碣,大抵出于无名书家手笔,妙在无态,耐得反复咀嚼。达到这种火候极难。初习书法,虽然无态,是不知求态,仅有稚拙美。久写,渐成美态,大多胎息古人,无自己面目。或圆熟,或婉秀,或洒脱飘逸,或雄强道韧,或熟后回生,或老拙返童趣。常常陶醉自己所长,无限度追求,偏爱成癖,僵在途中,频年踏步难前。或急于成家,生硬化合,冰炭同
期刊
王世襄先生在《怀念梦家》一文中说:“梦家比我大三岁。1934年我考入燕京大学,他已是攻读容庚教授古文字学的研究生。他非常用功,而我则是一个玩得天昏地黑、业荒于嬉的顽皮学生。……那时和陈梦家先生,都在搜集明式家具,有了共同兴趣。……我以廉价买到一对铁力木官帽椅,梦家说:‘你简直是白拣,应该送给我!’端起一把来要走。我说:‘白拣也不能送给你。’又抢了回来。梦家买到一具明黄花梨五足圆香几,我爱极了。我说
期刊
《收藏·拍卖》这次的广东历代绘画展,您是少数提供了藏品的私人藏家之一,我们先采聊聊您提供参展的藏品。文信的《菊花轴》在我们看来,是比较有意思的藏品,文信是个女尼,但佛事之余,攻书史,擅诗词、书画,从谈月色的上款来看,这幅画后面是否还有故事可以发掘一番?此外,字是冯康侯所题,而从藏印上看,还经陈铭枢递藏这些都是广东的名人。这幅画的意义,可谓超出了画本身,实是重要的广东艺林文献,请问此画的流传源流是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