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是关系到政府、社会、高等教育和大学生本人四个方面的问题。面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国内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为了降低社会就业率比例,必须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对于政府和大学生本人及社会的政治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要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应着力打造以政府为基础的服务平台。本文从就业创业的政策过程的视角分析,政策施体与受体之间相互作用,社会政策是一个动态的循环过程。政府与政策接受者是政策过程的双重主体。政策效果的实现取决于政策执行过程。
关键词:政策 过程 大学生
一 研究背景与目的
随着近些年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着就拿当代大学生来说,毕业就业创业的选择,就业创业问题成了当今社会中的普遍被大家所关注的问题。工作后有一部分的人是直接回自己的户籍所在地,另一部分人是在所在的大学的城市进行奋斗打拼,能都留下的除了一部分自身的原因,那就是当地的政策对毕业生的程度。作为当代毕业生,很多人越来越依靠当地的社会政策,因此政府为了吸引住人才特意制定了面向广大毕业生的社会政策。而当今不少的社会政策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许多都没有落实到社会中被老百姓所熟知。
社会政策的出台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社会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通过对今天我们所研究的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的研究,能够更好的帮助那些处于大学毕业的学生们,帮助他们能够更好的找到自己方向,并且在进入社会中一些能够帮助自己的社会福利政策更好的利用起来,使自己更加明白自己的定位,在社会中不会处于迷茫的境界。
二 研究框架
(一)有关社会政策的研究
目前社会政策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抽象和宏观的方面。无论是抽象还是宏观的方面都需要政府的媒介来执行行动。而社会政策出台反映了当今社会的一些相应的社会问题,梅建明在《社会发展与社会政策》一文中也强调了社会政策与社会问题相联系的特点,认为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而形成的系统观点就是社会政策。它不仅仅是一种思想、一种制度化的安排,还是一种针对社会问题的集体行动,其制度化特征主要通过政府的政策性角色和社会立法这两个唯独得到表现(梅建明,1999)。与此相似,陈国钧也认为“社会政策是解决或对付社会问题的基本原则或方针”(陈国钧,1984)。
对社会政策概念进行历史分析和宏观把握,是上述研究的共同关注点,但同时也表现出局限:其一,对政策的定义基本上属于静态描述,极少将其理解为一种过程;其二,对概念的表述以为突显政府的主体地位,将社会政策视为政府影响公民的行动或国家对公民承担的责任,这种表述忽视了政策的标的团体在政策过程中扮演的角色。
本文从过程视角出发,将政策理解为主体受众间的互动如何影响政策的实施及其效果。
(二)研究方法
具体来说社会政策的研究方法具体分为两类,一类是根据资料收集的方法进行分类,另外一种是根据研究的取向进行分类,本文是根据资料收集的定性研究方法,通过深入访谈的方法,比较有针对性的对10位受訪者进行的访谈收集的资料,整理总结,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为本文提供了丰富的文字材料。
三 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的实施现状及过程探析
如何正确地制定政策和如何有效地执行政策是牵涉政策过程的两个重要阶段, 其目的都是为了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 即按照设定值显示出实际的政策效果。因此 ,政策的实际效果既是政策决定正确与否 ,也是政策执行得力与否的主要判断标准。
(一)就业创业政策的实施现状
任何政策在经历政策决定和政策执行之后都会形成两种公共产品 ,即政策输出和政策产出。政策输出泛指政府从事的工作或已经做过的事情;政策产出则是既定的政策行为于环境或系统所引起的变化 ,包括政策对标的团体和情景的影响 ,对标的以外团体和情景的影响 ,对目前和未来,政策所负担的直接和间接的成本的影响等。文章中通过对10位受访者的采访大概对现在大学生对社会政策的情况有个大概的了解。
通过对受访者的了解,超过半数的受访者并不太关心政府的社会政策,更不知道政府出台就业创业扶持政策,他们的关注点在政策是否真正的落实下去。有些受访者表示他们的工作地点还有工作的途径并不会受到当地社会的政策的影响,那么社会政策的出台无疑对于这样的受众者是没有任何的影响的,因为他们根本不会理会社会政策。
但是有的受访者,对工作的地点,工作的种类,是否毕业就进行创业,对社会政策是非常的看重的,那么这么来说社会政策实施对于这类人群来说至关重要,政策的实施情况显得尤为关键,因为可能对于他们来说会改变他们的选择,对于他们以后的人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但是通过政府官网实际了解到的情况是辽宁省为深入贯彻落实《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辽政发〔2017〕28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做好我市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创业工作提出以下实施意见。第一,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第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第三,鼓励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第四强化教育培训和就业创业服务,第五,切实加强组织实施。很明显毕业生了解到的政策和政府之间有着很大的差距,这些就是就业创业政策所摆在我们面前的实施现状。
(二)政策中互动关系
根据访谈可以发现,有的采访者对于就业创业政策知道的前提下,也并没有受到政策的影响,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明明是可以受益于社会政策确没有一点受到政策的影响,通过受访者的回答,我们大致可以推断出下列的原因。
首先一些人并不是当地的户口,由于社会政策具有地方的差异性,很多人大学毕业后,会直接选择回到自己的户籍所在地点,所以说当地辽宁的社会政策对于那些外地户口的人来说确实没有太大的吸引力,还有这些人对于政策的热情并不是特别高涨,认为没有相应的社会政策自己也能够找到很好的工作,像访谈中一些人的要求就是去国企,认为是铁饭碗,确实来说政策对于国企的影响不是特别大,所说说一些人根本就是不太理会这些政策,无关紧要的。 其次是很多人对于当地的社会政策根本是一点都不知道,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政策天天标榜政策的宣传,但是仍然有一小部分人是想了解却不知道如何去了解,这使得出台的就业创业的政策无人问津,浪费了很大的社会资源,并且对于那些想留在当地的毕业大学生,却又犹豫不觉得人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使得他们很好的留在辽宁,尤其是创业政策,减小了尤其是毕业生创业的资本,因为政府的优惠很大。
通过以上三种原因的使得那些知道当地就业创业政策的人却没有吸引到当地来,这使得辽宁当地的人才流失相当的严重。而政府也许并没有真正的站在大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使得政策迫于形势,没有一点的效果。
(三)政策中双重主体
从有关政策互动的分析不难看出,信息的流动是整个政策过程的核心內容。信息流动的频率高低 、周期长短以及流动渠道的畅通与否 ,都关系到政策执行的最终效果。
仍以眼前的就业创业扶持政策为例 ,在我们可观察的政策过程中, 大学生的行为对政策的影响体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他们不愿意去接受就业创业扶持政策,这使得政策变得毫无作用。第二,变通,即表面接受而实际并不认同 ,从而使政策实效大打折扣。第三,对于那些很想接受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的人,但是他们却不知道途径或者说不知道自己如何去获取这个方式,这使得政府的境界变得很尴尬。出台了政策却使得获得的名额或者得到的途径变得困难,这无益于雪上加霜。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 社会政策的标的团体绝不是被动的政策承接者,而是极富能动性的积极行动者 ,能够利用自己的权利与资源 ,推进 、制约 、接纳或改写既定政策。标的团体的态度与行为多从政策过程中产生 ,在政策过程中演变并将最终投射于政策过程,通过直接影响政策执行进而作用于政策制订等其他方面 ,并因此确立起主体的地位。显然, 这是对吉登斯“构造结构”理论的又一次验证,即个人不是社会结构和制度的被动接受者, 社会结构是由互动中的行为者积极地加以再造和挑选的 ;政策和制度一方面约束和塑造着行为主体的行为,另一方面其效果也在很大程度上被行为主体的行为所约束和塑造 。同时 ,这也有力地支持了我们作出这样的结论:在社会政策的过程之中, 存在着政府与标的团体并重的双重主体, 他们在关涉政策的不同方面,对政策发生同等效力。
(四)就业创业政策中情景制约
就业创业社会政策,就拿辽宁省来说,它的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导致政策的传达效果不是特别的好,通过对受访者的采访我们可以大概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对受访者的采访是基于随机的角度来考量,但是往往我们不能够忽略的问题是受访者自己本身的家庭背景,在受访者中,有一小部分人是家庭的环境是比较好的,不用本人自己去找工作,而是家里直接靠关系直接找好了工作,所以他们根本不用去担心什么社会政策,他们确实也不需要去考虑这些东西。
还有一些人不受到政策的影响,直接回到自己的户籍所在地找工作是因为想要留在自己的父母身边近点,及时当地的就业创业政策非常的吸引他们,他们也不得已放弃一些优惠的政策而是选择留在自己父母的身边,去照顾父母,这是很大一部分人选择离开的原因。
像这样的受访者对于由于自己的一些原因没有办法留在当地也是其中的一个小的原因,所以说就业创业政策的情景制约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由于对情境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尽管政策的标的团体在政策过程中承担着主体的角色, 有自主决定行为的权利, 但其行为却无不受到情境制约。从广义上讲 ,制度文化 ,政策内化的程度以及对成本收益的精细考虑等因素 ,都会作为情境构成要素 ,反映于个体的态度和行为 ,影响政策的运行。简言之, 政策过程发生于其中的政策情境能够通过对相关政策群体的行为制约而决定政策过程的方向和进展 。
四 总结
1 .社会政策的制定和推行过程分析是项比较复杂的任务,它不仅设计对政策更重要的是对社会政策实践动态要素和相关关系的的追踪理解和阐释。由于时间空间和资源的限制,对于分析而言,让社会政策制定和推行过程分析有不可克服的局限。
3 .政策过程并非自上而下的单向流程 ,而是施体与受众之间的双向互动 ,其核心是政策信息在相关群体之间的循环流动 。只有自上而下的信息传递和自下而上的信息反馈得到保证 ,稳定规范的互动关系才可能建立, 而社会政策的有效执行正依赖于政策过程中的积极互动。
4 .在政策过程的互动之中, 作为政策客体的标的团体并非单纯的政策承接者 ,而是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其对待政策的态度与行为 ,会推进或阻碍政策过程, 因而在事实上扮演着主体的角色。
5 .政策过程并非孤立于社会之外, 而是必然发生在一定的情境之中 , 受到情境因素的制约。一般而言, 社区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社区共享的制度 、文化、伦理、习俗都是构成情境的基本要素 。
参考文献
[1]陈国钧,1984,《社会政策与社会立法,》台湾三民书局
[2]梅建明,1999,《社会发展与社会政策》
[3]王卓祺、雅伦.获加,1998,《西方社会政策概念演变及对中国福利制度发展的启示》,《社会学研究》第5期
[4]熊跃根,1999,《论国家、市场与福利之间的关系:西方社会政策理念发展及其反思》,《社会学研究》第3期
[5]詹姆斯.E 安德森,1990,《公共决策》
关键词:政策 过程 大学生
一 研究背景与目的
随着近些年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着就拿当代大学生来说,毕业就业创业的选择,就业创业问题成了当今社会中的普遍被大家所关注的问题。工作后有一部分的人是直接回自己的户籍所在地,另一部分人是在所在的大学的城市进行奋斗打拼,能都留下的除了一部分自身的原因,那就是当地的政策对毕业生的程度。作为当代毕业生,很多人越来越依靠当地的社会政策,因此政府为了吸引住人才特意制定了面向广大毕业生的社会政策。而当今不少的社会政策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许多都没有落实到社会中被老百姓所熟知。
社会政策的出台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社会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通过对今天我们所研究的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的研究,能够更好的帮助那些处于大学毕业的学生们,帮助他们能够更好的找到自己方向,并且在进入社会中一些能够帮助自己的社会福利政策更好的利用起来,使自己更加明白自己的定位,在社会中不会处于迷茫的境界。
二 研究框架
(一)有关社会政策的研究
目前社会政策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抽象和宏观的方面。无论是抽象还是宏观的方面都需要政府的媒介来执行行动。而社会政策出台反映了当今社会的一些相应的社会问题,梅建明在《社会发展与社会政策》一文中也强调了社会政策与社会问题相联系的特点,认为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而形成的系统观点就是社会政策。它不仅仅是一种思想、一种制度化的安排,还是一种针对社会问题的集体行动,其制度化特征主要通过政府的政策性角色和社会立法这两个唯独得到表现(梅建明,1999)。与此相似,陈国钧也认为“社会政策是解决或对付社会问题的基本原则或方针”(陈国钧,1984)。
对社会政策概念进行历史分析和宏观把握,是上述研究的共同关注点,但同时也表现出局限:其一,对政策的定义基本上属于静态描述,极少将其理解为一种过程;其二,对概念的表述以为突显政府的主体地位,将社会政策视为政府影响公民的行动或国家对公民承担的责任,这种表述忽视了政策的标的团体在政策过程中扮演的角色。
本文从过程视角出发,将政策理解为主体受众间的互动如何影响政策的实施及其效果。
(二)研究方法
具体来说社会政策的研究方法具体分为两类,一类是根据资料收集的方法进行分类,另外一种是根据研究的取向进行分类,本文是根据资料收集的定性研究方法,通过深入访谈的方法,比较有针对性的对10位受訪者进行的访谈收集的资料,整理总结,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为本文提供了丰富的文字材料。
三 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的实施现状及过程探析
如何正确地制定政策和如何有效地执行政策是牵涉政策过程的两个重要阶段, 其目的都是为了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 即按照设定值显示出实际的政策效果。因此 ,政策的实际效果既是政策决定正确与否 ,也是政策执行得力与否的主要判断标准。
(一)就业创业政策的实施现状
任何政策在经历政策决定和政策执行之后都会形成两种公共产品 ,即政策输出和政策产出。政策输出泛指政府从事的工作或已经做过的事情;政策产出则是既定的政策行为于环境或系统所引起的变化 ,包括政策对标的团体和情景的影响 ,对标的以外团体和情景的影响 ,对目前和未来,政策所负担的直接和间接的成本的影响等。文章中通过对10位受访者的采访大概对现在大学生对社会政策的情况有个大概的了解。
通过对受访者的了解,超过半数的受访者并不太关心政府的社会政策,更不知道政府出台就业创业扶持政策,他们的关注点在政策是否真正的落实下去。有些受访者表示他们的工作地点还有工作的途径并不会受到当地社会的政策的影响,那么社会政策的出台无疑对于这样的受众者是没有任何的影响的,因为他们根本不会理会社会政策。
但是有的受访者,对工作的地点,工作的种类,是否毕业就进行创业,对社会政策是非常的看重的,那么这么来说社会政策实施对于这类人群来说至关重要,政策的实施情况显得尤为关键,因为可能对于他们来说会改变他们的选择,对于他们以后的人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但是通过政府官网实际了解到的情况是辽宁省为深入贯彻落实《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辽政发〔2017〕28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做好我市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创业工作提出以下实施意见。第一,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第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第三,鼓励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第四强化教育培训和就业创业服务,第五,切实加强组织实施。很明显毕业生了解到的政策和政府之间有着很大的差距,这些就是就业创业政策所摆在我们面前的实施现状。
(二)政策中互动关系
根据访谈可以发现,有的采访者对于就业创业政策知道的前提下,也并没有受到政策的影响,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明明是可以受益于社会政策确没有一点受到政策的影响,通过受访者的回答,我们大致可以推断出下列的原因。
首先一些人并不是当地的户口,由于社会政策具有地方的差异性,很多人大学毕业后,会直接选择回到自己的户籍所在地点,所以说当地辽宁的社会政策对于那些外地户口的人来说确实没有太大的吸引力,还有这些人对于政策的热情并不是特别高涨,认为没有相应的社会政策自己也能够找到很好的工作,像访谈中一些人的要求就是去国企,认为是铁饭碗,确实来说政策对于国企的影响不是特别大,所说说一些人根本就是不太理会这些政策,无关紧要的。 其次是很多人对于当地的社会政策根本是一点都不知道,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政策天天标榜政策的宣传,但是仍然有一小部分人是想了解却不知道如何去了解,这使得出台的就业创业的政策无人问津,浪费了很大的社会资源,并且对于那些想留在当地的毕业大学生,却又犹豫不觉得人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使得他们很好的留在辽宁,尤其是创业政策,减小了尤其是毕业生创业的资本,因为政府的优惠很大。
通过以上三种原因的使得那些知道当地就业创业政策的人却没有吸引到当地来,这使得辽宁当地的人才流失相当的严重。而政府也许并没有真正的站在大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使得政策迫于形势,没有一点的效果。
(三)政策中双重主体
从有关政策互动的分析不难看出,信息的流动是整个政策过程的核心內容。信息流动的频率高低 、周期长短以及流动渠道的畅通与否 ,都关系到政策执行的最终效果。
仍以眼前的就业创业扶持政策为例 ,在我们可观察的政策过程中, 大学生的行为对政策的影响体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他们不愿意去接受就业创业扶持政策,这使得政策变得毫无作用。第二,变通,即表面接受而实际并不认同 ,从而使政策实效大打折扣。第三,对于那些很想接受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的人,但是他们却不知道途径或者说不知道自己如何去获取这个方式,这使得政府的境界变得很尴尬。出台了政策却使得获得的名额或者得到的途径变得困难,这无益于雪上加霜。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 社会政策的标的团体绝不是被动的政策承接者,而是极富能动性的积极行动者 ,能够利用自己的权利与资源 ,推进 、制约 、接纳或改写既定政策。标的团体的态度与行为多从政策过程中产生 ,在政策过程中演变并将最终投射于政策过程,通过直接影响政策执行进而作用于政策制订等其他方面 ,并因此确立起主体的地位。显然, 这是对吉登斯“构造结构”理论的又一次验证,即个人不是社会结构和制度的被动接受者, 社会结构是由互动中的行为者积极地加以再造和挑选的 ;政策和制度一方面约束和塑造着行为主体的行为,另一方面其效果也在很大程度上被行为主体的行为所约束和塑造 。同时 ,这也有力地支持了我们作出这样的结论:在社会政策的过程之中, 存在着政府与标的团体并重的双重主体, 他们在关涉政策的不同方面,对政策发生同等效力。
(四)就业创业政策中情景制约
就业创业社会政策,就拿辽宁省来说,它的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导致政策的传达效果不是特别的好,通过对受访者的采访我们可以大概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对受访者的采访是基于随机的角度来考量,但是往往我们不能够忽略的问题是受访者自己本身的家庭背景,在受访者中,有一小部分人是家庭的环境是比较好的,不用本人自己去找工作,而是家里直接靠关系直接找好了工作,所以他们根本不用去担心什么社会政策,他们确实也不需要去考虑这些东西。
还有一些人不受到政策的影响,直接回到自己的户籍所在地找工作是因为想要留在自己的父母身边近点,及时当地的就业创业政策非常的吸引他们,他们也不得已放弃一些优惠的政策而是选择留在自己父母的身边,去照顾父母,这是很大一部分人选择离开的原因。
像这样的受访者对于由于自己的一些原因没有办法留在当地也是其中的一个小的原因,所以说就业创业政策的情景制约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由于对情境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尽管政策的标的团体在政策过程中承担着主体的角色, 有自主决定行为的权利, 但其行为却无不受到情境制约。从广义上讲 ,制度文化 ,政策内化的程度以及对成本收益的精细考虑等因素 ,都会作为情境构成要素 ,反映于个体的态度和行为 ,影响政策的运行。简言之, 政策过程发生于其中的政策情境能够通过对相关政策群体的行为制约而决定政策过程的方向和进展 。
四 总结
1 .社会政策的制定和推行过程分析是项比较复杂的任务,它不仅设计对政策更重要的是对社会政策实践动态要素和相关关系的的追踪理解和阐释。由于时间空间和资源的限制,对于分析而言,让社会政策制定和推行过程分析有不可克服的局限。
3 .政策过程并非自上而下的单向流程 ,而是施体与受众之间的双向互动 ,其核心是政策信息在相关群体之间的循环流动 。只有自上而下的信息传递和自下而上的信息反馈得到保证 ,稳定规范的互动关系才可能建立, 而社会政策的有效执行正依赖于政策过程中的积极互动。
4 .在政策过程的互动之中, 作为政策客体的标的团体并非单纯的政策承接者 ,而是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其对待政策的态度与行为 ,会推进或阻碍政策过程, 因而在事实上扮演着主体的角色。
5 .政策过程并非孤立于社会之外, 而是必然发生在一定的情境之中 , 受到情境因素的制约。一般而言, 社区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社区共享的制度 、文化、伦理、习俗都是构成情境的基本要素 。
参考文献
[1]陈国钧,1984,《社会政策与社会立法,》台湾三民书局
[2]梅建明,1999,《社会发展与社会政策》
[3]王卓祺、雅伦.获加,1998,《西方社会政策概念演变及对中国福利制度发展的启示》,《社会学研究》第5期
[4]熊跃根,1999,《论国家、市场与福利之间的关系:西方社会政策理念发展及其反思》,《社会学研究》第3期
[5]詹姆斯.E 安德森,1990,《公共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