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地方,本应将孩子教育成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而现今的教育却越发丢了模样。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在真正进入社会后无法应用,一切都必须要从头学起。这时,很多上班族的第一反应就是浪费了美好的二十多年光阴,所得到的只是一张面试的敲门砖。因此不少人反思:上学时到底在学习什么?同时也有很多学生在质疑:为什么要来上学?
我想,这样的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深思。小学时的作业堆积如山,孩子被剥夺了美好的童年时光,奔波在不同的补习班、特长班中;中学生又要为理想的大学努力,只有考上了大学才有美好的未来;而大学生又要为研究生努力,学历更高,未来的生活就会越好;研究生为了博士努力……就这样,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都在学校中度过了。而在回忆中的校园生活中,让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很多学生的回答是:作业太多、老师太凶、美好的初恋、学校的宿舍条件不好、食堂的饭不好吃、自习室要占座、痛苦的失恋……这些回答占据了大多数。而像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学会了如何做人、学会了如何生活、学会了如何生存……这样的回答却少之又少。归根究底,这到底是为什么?这一切的根由都是需要我们去认真反思的。
我们的学校总是通过不同的方法把学生压得喘不过气。虽说有“减负”,可是所减的“负”与相对应的考核却无法持平。为此家长、老师都各显神通,而孩子则痛苦地沉浸在自己所不理解的知识海洋中,心中向往的却是窗外美丽的风景、草坪上的美丽花朵、天空中飘动的风筝,同时还在苦恼着自己什么时候才能长大……这种状况,如果能对于我们的学校尝试改变管理方式,或许会有所改善。
古往今来就有这样一句话:“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即使爱因斯坦的大脑,被开发的区域也不过仅有10%。能否开发成功,还要取决于当事人对事物的看法以及坚持的态度。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着超凡的意志力,可以无限开发自己的潜力。因此,当我们面对一个人,尤其是从小面对一个人时,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接受:每个人都有缺点,当我们意识到他的缺点时,要做的就是在能力范围内将其缺点最小化。而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我认为是孩子的优点。手指的长度各自不一样,但每个手指都担负着它独有的功能。对它的优点、强势进行培养、训练,使其潜能被开发,这样世界上才可以真正产生“人人都是强者”的现象,而不是像现在的社会,依靠金钱、权势来评定一切。
在中国,从小我们就常听到一句话:“做全面发展的好少年”。这句话说来简单,但真正去实践时却难上加难。全面发展意味着在每一个领域孩子都要了解,而因此就造成了在每一方面孩子的专注程度都不够,最终造成了所学习的每一项都懂一点,但是却又没有真正掌握,在实际运用中无从下手,逐渐产生自卑心理,对所学习的很多方面产生抗拒,出现不想学习、听不懂、惧怕学习等一系列表现。这些表现在我国的教育中从未曾中断,可是我们的教育却从未曾改变。记得有一次,我向一位优秀教师请教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那位老师告诉我,要将所有的题型分类、研究、不停地让孩子进行练习,使孩子达到条件反射,即遇到这样的题就知道要怎样解决它。而教师要做的,就是将不同类型的题册自己都做一遍,然后进行分类整理,再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很辛苦,学生也很辛苦,但有人会说得有所偿,因为孩子成绩提高了。在这里我想问问大家,孩子的成绩提高了我们就应该高兴吗?孩子的成绩提高了,可是这个成绩、这个提高真的是孩子自己研究出来的结果吗?不是。而是老师将知识这一整块肉熬成了肉汤,让孩子都喝下去。真正明了、提高思路、拓宽思路的是老师,而非學生。那为什么这样的举动还得到了很多人的称赞?原因无他,孩子的成绩提高了。在中国,成绩能说明一切。记得有一年,一个高三考生用文言文写出了一篇连审卷老师都无法读懂的文章,可那个学生却因为总分成绩不够而被自己心仪的学校拒之门外。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精华,直至现今依旧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这样的一个高三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喜好深入研究,并可加以运用,实属不易。面对这样的人才,我们怎能因其总分成绩不合格而拒之门外呢?成绩只能说明一个人对于这门学科的兴趣爱好以及努力程度,但在我国,成绩似乎成了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判决书,多少学生因为高考落榜而选择轻生?多少学生因为高考落榜而放弃自己、自甘堕落?多少学生因为繁重的作业而做出不少荒唐事……难道这些原因还不够吗?
制度的改变绝非易事,但是这关乎我们整个国家的命运。丘吉尔曾说过:宁可失去50个印度,也不能失去一个莎士比亚。一个民族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有它的文化;一个人之所以高贵,也是来自他的文化素养。前段时间,希拉里也对中国断言,20年后的中国将会十分贫穷。原因无他,中国的中产阶级以及知识渊博的人越来越多地选择出国工作、生活;不久后中国所剩下的就是所谓的廉价劳动力。这一类人在科学上无法创新,对所从事的领域也并不了解其本质。那么,我们的未来拿什么去和别的国家比拼?当我们遇到危险时,我们用什么来战胜别人、保护我们的国家?又怎样向世界证明我们的国家已经觉醒了?
文化不可灭,更不可遗失。让每个孩子根据其特长,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学习、研究,那他便可以成为一个对某一行业精通的人。世上不存在完人,既然我们都熟知这一真理,那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让这个不可能的目标影响我们的教育方法、影响我们的孩子、影响我们国家的命运呢?教育的改革刻不容缓,需要我们每个人去关注。■
(作者单位:北京市丰台区西罗园
第四小学)
我想,这样的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深思。小学时的作业堆积如山,孩子被剥夺了美好的童年时光,奔波在不同的补习班、特长班中;中学生又要为理想的大学努力,只有考上了大学才有美好的未来;而大学生又要为研究生努力,学历更高,未来的生活就会越好;研究生为了博士努力……就这样,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都在学校中度过了。而在回忆中的校园生活中,让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很多学生的回答是:作业太多、老师太凶、美好的初恋、学校的宿舍条件不好、食堂的饭不好吃、自习室要占座、痛苦的失恋……这些回答占据了大多数。而像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学会了如何做人、学会了如何生活、学会了如何生存……这样的回答却少之又少。归根究底,这到底是为什么?这一切的根由都是需要我们去认真反思的。
我们的学校总是通过不同的方法把学生压得喘不过气。虽说有“减负”,可是所减的“负”与相对应的考核却无法持平。为此家长、老师都各显神通,而孩子则痛苦地沉浸在自己所不理解的知识海洋中,心中向往的却是窗外美丽的风景、草坪上的美丽花朵、天空中飘动的风筝,同时还在苦恼着自己什么时候才能长大……这种状况,如果能对于我们的学校尝试改变管理方式,或许会有所改善。
古往今来就有这样一句话:“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即使爱因斯坦的大脑,被开发的区域也不过仅有10%。能否开发成功,还要取决于当事人对事物的看法以及坚持的态度。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着超凡的意志力,可以无限开发自己的潜力。因此,当我们面对一个人,尤其是从小面对一个人时,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接受:每个人都有缺点,当我们意识到他的缺点时,要做的就是在能力范围内将其缺点最小化。而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我认为是孩子的优点。手指的长度各自不一样,但每个手指都担负着它独有的功能。对它的优点、强势进行培养、训练,使其潜能被开发,这样世界上才可以真正产生“人人都是强者”的现象,而不是像现在的社会,依靠金钱、权势来评定一切。
在中国,从小我们就常听到一句话:“做全面发展的好少年”。这句话说来简单,但真正去实践时却难上加难。全面发展意味着在每一个领域孩子都要了解,而因此就造成了在每一方面孩子的专注程度都不够,最终造成了所学习的每一项都懂一点,但是却又没有真正掌握,在实际运用中无从下手,逐渐产生自卑心理,对所学习的很多方面产生抗拒,出现不想学习、听不懂、惧怕学习等一系列表现。这些表现在我国的教育中从未曾中断,可是我们的教育却从未曾改变。记得有一次,我向一位优秀教师请教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那位老师告诉我,要将所有的题型分类、研究、不停地让孩子进行练习,使孩子达到条件反射,即遇到这样的题就知道要怎样解决它。而教师要做的,就是将不同类型的题册自己都做一遍,然后进行分类整理,再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很辛苦,学生也很辛苦,但有人会说得有所偿,因为孩子成绩提高了。在这里我想问问大家,孩子的成绩提高了我们就应该高兴吗?孩子的成绩提高了,可是这个成绩、这个提高真的是孩子自己研究出来的结果吗?不是。而是老师将知识这一整块肉熬成了肉汤,让孩子都喝下去。真正明了、提高思路、拓宽思路的是老师,而非學生。那为什么这样的举动还得到了很多人的称赞?原因无他,孩子的成绩提高了。在中国,成绩能说明一切。记得有一年,一个高三考生用文言文写出了一篇连审卷老师都无法读懂的文章,可那个学生却因为总分成绩不够而被自己心仪的学校拒之门外。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精华,直至现今依旧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这样的一个高三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喜好深入研究,并可加以运用,实属不易。面对这样的人才,我们怎能因其总分成绩不合格而拒之门外呢?成绩只能说明一个人对于这门学科的兴趣爱好以及努力程度,但在我国,成绩似乎成了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判决书,多少学生因为高考落榜而选择轻生?多少学生因为高考落榜而放弃自己、自甘堕落?多少学生因为繁重的作业而做出不少荒唐事……难道这些原因还不够吗?
制度的改变绝非易事,但是这关乎我们整个国家的命运。丘吉尔曾说过:宁可失去50个印度,也不能失去一个莎士比亚。一个民族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有它的文化;一个人之所以高贵,也是来自他的文化素养。前段时间,希拉里也对中国断言,20年后的中国将会十分贫穷。原因无他,中国的中产阶级以及知识渊博的人越来越多地选择出国工作、生活;不久后中国所剩下的就是所谓的廉价劳动力。这一类人在科学上无法创新,对所从事的领域也并不了解其本质。那么,我们的未来拿什么去和别的国家比拼?当我们遇到危险时,我们用什么来战胜别人、保护我们的国家?又怎样向世界证明我们的国家已经觉醒了?
文化不可灭,更不可遗失。让每个孩子根据其特长,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学习、研究,那他便可以成为一个对某一行业精通的人。世上不存在完人,既然我们都熟知这一真理,那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让这个不可能的目标影响我们的教育方法、影响我们的孩子、影响我们国家的命运呢?教育的改革刻不容缓,需要我们每个人去关注。■
(作者单位:北京市丰台区西罗园
第四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