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区域经济能否发展和赶超,主要取决于是否制定和实施了恰到好处的经济发展战略。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不仅可以通过走工业化之路来推进,还可以通过走农业现代化之路来实现。对毕节试验区农业现代化进行研究,可以为改善欠发达地区贫困状态,促进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农业现代化;路径;研究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7-0051-02
十二五规划强调要“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是新时期党和国家做出的重要战略决策,为欠发达地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什么是农业现代化?概括地说,农业现代化是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是建立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生产体系,把农业建成具有显著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的过程,也是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的过程。
一、毕节试验区农业现代化基本情况
毕节试验区是1988年6月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亲自推动、并报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位于贵州西北部,总面积26 853平方公里,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山区,平均海拔1 400米。境内年平均气温不超过15℃,年平均降水量1 129毫米,属典型的以传统农业经营方式为主的地区。
试验区成立二十多年来,始终致力于“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的改革试验与科学实践,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GDP从1988年的17.8亿元上升到2011年的737.4亿元,增长了41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 300元,粮食总产量为254万吨。其中第一产业从1988年的12.3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34亿元,增加了约11倍。产业排序从2005年的32∶38∶30优化为18.2∶46.4∶35.4(见表1)。农业发展呈现如下特点:
1.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一是种植业内部结构,特色经济作物在近十余年中发展迅速,全市粮经作物种植比从63∶37调整为55∶45,使种植业结构得以优化,农业比较效益逐步改善。二是农产品品质有所提高,重要经济作物生产基本实现了优质化。经过申请国家有关部门认证,全市共获农业部批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19个,面积36.95万亩,8个产品被评为贵州省名牌农产品,78个产品评为毕节市优质农产品。农产品样品检测合格率达99.85%,合格率逐年提高。
2.特色农业基地示范性强。目前,全市累计种植蔬菜325万亩,茶叶77.2万亩,无性系扦插育苗7 500亩;精品果业面积达72.21万亩;特色烟草81.01万亩;优质马铃薯512.5万亩;特色杂粮160万亩;油菜101.2万亩。全市10个产业示范带和102个特色产业示范园初步建成。
3.龙头企业带动成效明显。全市围绕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三万”农业示范工程成效明显。据统计,全市初具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已经发展到125家,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地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数量达200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总数达2708个,土地流转面积达103.8万亩涉及农户36.3万户。龙头企业的进驻,带入了先进管理模式和超前发展理念,对发展特色农业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4.农业科技覆盖率进一步提高。截至2011年底,共推广玉米育苗移栽276.12万亩,玉米地膜覆盖90.51万亩,绿肥聚垄206.2万亩,玉米包衣106.65万亩,水稻旱育稀植51.63万亩,两段育秧8.2万亩。良种覆盖率也大大提升,推广杂交玉米316.04万亩,覆盖率达85.04%;杂交水稻55.1万亩,覆盖率达84.9%;脱毒马铃薯308.52万亩,覆盖率61.69%;优质油菜101.17万亩,覆盖率99%,科技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毕节试验区农业现代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毕节市农业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从总体来看,仍然属于以传统种养殖业为主的农业经济模式,农业现代化程度不高,农业综合生产力水平较低。尽管农业增加值从2005年的74.3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34亿元,但是,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却逐年减少,从2005的32%下降到2011年的18.2%。造成毕节市农业现代化程度低的主要原因:
1.区域自然资源条件的限制。毕节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山区,农村经济活动一直主要依靠以耕地面积拓展、增加粮食产量的平面垦殖方式,维系农村物质资料的简单再生产和人口自身的繁衍。为了解决生存问题,人们不断毁林开荒,在本已石漠化的土地上进行种植,破坏了植被,加重了水土流失,不但制约了山区农业机械化耕作,也使得土地的集约经营受到限制。同时,传统的以畜力、人力为耕作主力的生产力影响着农业生产的效率。
2.农民文化程度低,市场经济意识弱。作为土地使用者和经营主体的农户,市场信息闭塞,经营管理之道缺乏,营销能力弱,难以充分地利用和驾驭市场;大部分农民对种植结构调整持观望甚至拒绝的态度,导致农业结构的深层次调整无法实施或进展很慢;农产品产业链短,附加值不高,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户分散经营多,联户经营少,抗风险能力弱。
3.农业产业化资金投入不足,农业农村发展资金短缺。农村现有金融产品少,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缓慢,不能满足农民生产生活和农村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据对我市龙头企业的调查,在影响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诸多外部因素中,首要的因素就是融资渠道不畅。农村金融领域中的“抽水机效应”、“马太效应”日益凸显,使其雪上加霜。
4.农业科学技术条件落后。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集中体现,是农业现代化的最强大的推动力之一。2010年,毕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35.4%,分别低于全国53%、贵州省42%的贡献率17.6和6.6个百分点。 三、推进毕节试验区农业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1.充分认识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的主要形式,是对传统农业的发展和变革。通过农业产业化的形式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变革,就是要以资本、物质、技术等先进要素为基础,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最终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根据我市的资源禀赋特点,属于人多地少、自然灾害多的情况,不能走用资本和技术代替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实现规模化经营的道路,而要走用资本和技术代替土地等资源走集约化经营的道路。
2.加快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步伐。据统计,2011年,我国首批示范区以占6%的国土面积,贡献了全国13%的粮食产量;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70%;农民人均纯收入9 900多元,超出全国平均水平2 900元。要按照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理念,大力实施“3321”工程和“3万”工程;继续以“十带百园”为载体,加快发展蔬菜、生态畜牧业、精品果业、特色烟叶、马铃薯、油菜等特色产业。
3.以现代工业企业的经营理念来培育农业产业化组织。一是要充分组建大型龙头企业,大力发挥龙头企业开拓市场、组织生产、深化加工、提供服务、带动农民等的综合功能。二是培育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和农村专业经纪人队伍,把它作为重要的中介组织进行大力培育,使之作为农民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为广大农民的代表与龙头企业进行合同的签订、利益的谈判等,提高农民的竞争能力和在利益格局中的地位,同时聚合松散的民间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等要素,壮大利益共同体的经济实力。
4.依靠科技进步,合理配置农业生产要素,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科学技术是农业现代化的推动器。从目前市场走势来看,农产品的高科技与高效益密切相关,要坚持走科技支撑农业科学发展的路子,以发展“高产高效、优质优良、绿色安全、加工精细”现代农业为目标,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快农业科技产业园区建设,精心培育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加强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鼓励科技人员到基地、农业园区创业。要创新产学研合作、农科教结合的新形式和新机制,全面促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和推广服务,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5.深化支农资金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建立涉农贷款激励政策,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增加三农信贷投放,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切实解决农村、农民融资难问题。大力发展农业保险,逐步建立农业保险与财政补助相结合的农业风险防范与救助机制。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全面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6.努力培养适应现代化要求的新型农民。世界著名农业推广学家凡尔登认为,农业推广最终在于“通过信息交流、教育并帮助农民提高决策水平,从而自愿改变行为”。因此要把义务教育和农民职业技术培训结合起来,培养适应现代化要求的“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新型农民。
参考文献:
[1] 王毅.关于农业现代化的研究与思考[EB/OL].求是理论网.
[2] 龚晓宽.贵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难点及对策[N].学说连线,2005-04-07.
[3] 刘金薇.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J].经济研究,2008,(4).[责任编辑 陈丽敏]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农业现代化;路径;研究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7-0051-02
十二五规划强调要“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是新时期党和国家做出的重要战略决策,为欠发达地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什么是农业现代化?概括地说,农业现代化是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是建立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生产体系,把农业建成具有显著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的过程,也是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的过程。
一、毕节试验区农业现代化基本情况
毕节试验区是1988年6月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亲自推动、并报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位于贵州西北部,总面积26 853平方公里,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山区,平均海拔1 400米。境内年平均气温不超过15℃,年平均降水量1 129毫米,属典型的以传统农业经营方式为主的地区。
试验区成立二十多年来,始终致力于“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的改革试验与科学实践,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GDP从1988年的17.8亿元上升到2011年的737.4亿元,增长了41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 300元,粮食总产量为254万吨。其中第一产业从1988年的12.3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34亿元,增加了约11倍。产业排序从2005年的32∶38∶30优化为18.2∶46.4∶35.4(见表1)。农业发展呈现如下特点:
1.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一是种植业内部结构,特色经济作物在近十余年中发展迅速,全市粮经作物种植比从63∶37调整为55∶45,使种植业结构得以优化,农业比较效益逐步改善。二是农产品品质有所提高,重要经济作物生产基本实现了优质化。经过申请国家有关部门认证,全市共获农业部批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19个,面积36.95万亩,8个产品被评为贵州省名牌农产品,78个产品评为毕节市优质农产品。农产品样品检测合格率达99.85%,合格率逐年提高。
2.特色农业基地示范性强。目前,全市累计种植蔬菜325万亩,茶叶77.2万亩,无性系扦插育苗7 500亩;精品果业面积达72.21万亩;特色烟草81.01万亩;优质马铃薯512.5万亩;特色杂粮160万亩;油菜101.2万亩。全市10个产业示范带和102个特色产业示范园初步建成。
3.龙头企业带动成效明显。全市围绕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三万”农业示范工程成效明显。据统计,全市初具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已经发展到125家,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地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数量达200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总数达2708个,土地流转面积达103.8万亩涉及农户36.3万户。龙头企业的进驻,带入了先进管理模式和超前发展理念,对发展特色农业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4.农业科技覆盖率进一步提高。截至2011年底,共推广玉米育苗移栽276.12万亩,玉米地膜覆盖90.51万亩,绿肥聚垄206.2万亩,玉米包衣106.65万亩,水稻旱育稀植51.63万亩,两段育秧8.2万亩。良种覆盖率也大大提升,推广杂交玉米316.04万亩,覆盖率达85.04%;杂交水稻55.1万亩,覆盖率达84.9%;脱毒马铃薯308.52万亩,覆盖率61.69%;优质油菜101.17万亩,覆盖率99%,科技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毕节试验区农业现代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毕节市农业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从总体来看,仍然属于以传统种养殖业为主的农业经济模式,农业现代化程度不高,农业综合生产力水平较低。尽管农业增加值从2005年的74.3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34亿元,但是,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却逐年减少,从2005的32%下降到2011年的18.2%。造成毕节市农业现代化程度低的主要原因:
1.区域自然资源条件的限制。毕节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山区,农村经济活动一直主要依靠以耕地面积拓展、增加粮食产量的平面垦殖方式,维系农村物质资料的简单再生产和人口自身的繁衍。为了解决生存问题,人们不断毁林开荒,在本已石漠化的土地上进行种植,破坏了植被,加重了水土流失,不但制约了山区农业机械化耕作,也使得土地的集约经营受到限制。同时,传统的以畜力、人力为耕作主力的生产力影响着农业生产的效率。
2.农民文化程度低,市场经济意识弱。作为土地使用者和经营主体的农户,市场信息闭塞,经营管理之道缺乏,营销能力弱,难以充分地利用和驾驭市场;大部分农民对种植结构调整持观望甚至拒绝的态度,导致农业结构的深层次调整无法实施或进展很慢;农产品产业链短,附加值不高,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户分散经营多,联户经营少,抗风险能力弱。
3.农业产业化资金投入不足,农业农村发展资金短缺。农村现有金融产品少,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缓慢,不能满足农民生产生活和农村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据对我市龙头企业的调查,在影响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诸多外部因素中,首要的因素就是融资渠道不畅。农村金融领域中的“抽水机效应”、“马太效应”日益凸显,使其雪上加霜。
4.农业科学技术条件落后。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集中体现,是农业现代化的最强大的推动力之一。2010年,毕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35.4%,分别低于全国53%、贵州省42%的贡献率17.6和6.6个百分点。 三、推进毕节试验区农业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1.充分认识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的主要形式,是对传统农业的发展和变革。通过农业产业化的形式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变革,就是要以资本、物质、技术等先进要素为基础,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最终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根据我市的资源禀赋特点,属于人多地少、自然灾害多的情况,不能走用资本和技术代替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实现规模化经营的道路,而要走用资本和技术代替土地等资源走集约化经营的道路。
2.加快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步伐。据统计,2011年,我国首批示范区以占6%的国土面积,贡献了全国13%的粮食产量;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70%;农民人均纯收入9 900多元,超出全国平均水平2 900元。要按照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理念,大力实施“3321”工程和“3万”工程;继续以“十带百园”为载体,加快发展蔬菜、生态畜牧业、精品果业、特色烟叶、马铃薯、油菜等特色产业。
3.以现代工业企业的经营理念来培育农业产业化组织。一是要充分组建大型龙头企业,大力发挥龙头企业开拓市场、组织生产、深化加工、提供服务、带动农民等的综合功能。二是培育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和农村专业经纪人队伍,把它作为重要的中介组织进行大力培育,使之作为农民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为广大农民的代表与龙头企业进行合同的签订、利益的谈判等,提高农民的竞争能力和在利益格局中的地位,同时聚合松散的民间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等要素,壮大利益共同体的经济实力。
4.依靠科技进步,合理配置农业生产要素,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科学技术是农业现代化的推动器。从目前市场走势来看,农产品的高科技与高效益密切相关,要坚持走科技支撑农业科学发展的路子,以发展“高产高效、优质优良、绿色安全、加工精细”现代农业为目标,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快农业科技产业园区建设,精心培育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加强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鼓励科技人员到基地、农业园区创业。要创新产学研合作、农科教结合的新形式和新机制,全面促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和推广服务,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5.深化支农资金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建立涉农贷款激励政策,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增加三农信贷投放,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切实解决农村、农民融资难问题。大力发展农业保险,逐步建立农业保险与财政补助相结合的农业风险防范与救助机制。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全面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6.努力培养适应现代化要求的新型农民。世界著名农业推广学家凡尔登认为,农业推广最终在于“通过信息交流、教育并帮助农民提高决策水平,从而自愿改变行为”。因此要把义务教育和农民职业技术培训结合起来,培养适应现代化要求的“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新型农民。
参考文献:
[1] 王毅.关于农业现代化的研究与思考[EB/OL].求是理论网.
[2] 龚晓宽.贵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难点及对策[N].学说连线,2005-04-07.
[3] 刘金薇.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J].经济研究,2008,(4).[责任编辑 陈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