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对传统消费主义消费观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构建适应科学发展的生态文明消费观,秉承适度消费、绿色消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原则,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终极目标,通过消费的引导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关键词:消费主义;生态文明;消费观;反思
中图分类号:F01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3-0130-02
国家把“十二五”期间列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五年,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要充分发挥消费在转变发展方式和体制改革中的作用,促进政府主导型经济向生产者、消费者主导转变,实现生产大国向消费大国的转变。本文通过对西方传统消费主义的反思,在正确认识消费主义的历史背景和负面效应的基础上建立适应科学发展的生态文明消费观,以正确的消费观为指导构建良好的消费模式,在生态文明消费观的指导下,消费者同消费资料结合的方法和形式能够统筹兼顾消费需求(包括精神和物质的需求)和资源环境、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当代人的需求与后代人的需求之间的关系,最终实现自然—人—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一、消费主义的产生及其危害
(一)消费主义的产生
消费主义是人们对待物质消费的一种观念、态度和生活方式。消费主义形成于工业时代。一战后,西方社会利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技术进步带来的成果,不仅生产了生活必需品,也生产了大量的奢侈品,人类社会由为生存斗争转向了为享受斗争。工业社会的消费不再是建立在个人需求满足基础上的消费,而是建立在由市场引导刺激的超前消费、奢侈消费上。工业化生产的奢侈品远远超出了人们正常的生存需求,于是以推崇消费的经济学家出现了。英国经济学家孟德维尔·贝尔纳德在《蜜蜂的寓言》一书中首先提出了“人类欲望的增长和奢侈的增长,是助长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的消费主义观点。
(二)消费主义的危害
消费主义所带来的危害表现在多个方面。最明显的就是导致了资源危机、生态危机以及人类自身的危机。首先,它导致了自然资源的极大浪费。消费主义消费观过度强调个人的物欲享乐而轻视精神的追求,其结果是取消或模糊了人和其他动物之间的本质区别。而且对物质的无限贪欲,必然造成人们无止境的利润欲,最终是以消耗和浪费大量资源为代价。其次,它带来了严重的生态危机。为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消费欲望,人们对自然资源利用的强度甚至超过了自然资源更新的速度。在当今的中国,甚至全球都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近一个世纪以来,许多国家面临着水资源危机,森林覆盖面积不断减少,土地沙化速度加快,大气污染严重,物种不断灭绝,人们大量消耗种矿物能源,使大气层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导致全球温室效应。总之,当前生态危机正以空前严重的形式摆在当代人面前,而这一危机恰恰是人类中心主义的消费主义消费观所带来的必然恶果,它从根本上动摇了人类生态文明发展的基础。
二、对消费伦理的思考
凯恩斯所倡导的以刺激消费促进生产的消费主义,仅以短期刺激市场为目标,没有兼顾到经济发展时生态环境的保护,不能成为长远的经济政策。而对当代中国而言,消费主义的做法带给中国的不是“有效需求”扩大,而是无用的无效需求的增长和资源的巨大浪费。因此,我们应看清消费主义对中国资源浪费的负面影响,正确认识中国处于自然资源总量大、人均少、品质差和资源利用率低的阶段,必须建立生态文明的消费观及其模式。要构建生态文明消费观,必须转变传统消费观念向自然界索取生活资料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消费需求的片面消费原则,代之以适度、绿色、可持续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消费原则,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内容:
(一)适度消费
适度消费是指适应于国情国力、生产发展及自然资源的一种消费状况。它建立在生产发展和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基础上,既能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又把消费水平控制在经济、技术、资源及环境等客观条件所允许的界限之内。适度消费理念是对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辩证关系的深刻认识与把握,是对消费主义消费观的扬弃,是人类在更高层次上对自身消费活动的理性约束与规范,是生态文明消费活动的基本原则。这种消费理念所追求的目标是人类需求和自然界运转相和谐,是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相协调,是消费数量增长与消费质量提高相结合,并由此力求改变消费不足和消费过度并存的不平衡状态。适度消费强调消费者在消费时不仅要考虑自身效用的最大化,而且要考虑到他人利益和社会的利益;不仅要考虑当代的利益,而且要兼顾到子孙后代的利益。适度消费观提倡人们应适当节制物质欲望,约束自己的消费行为,做到“奢侈有制、节俭有度”,促使人们形成一种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
(二)绿色消费
生态文明消费观的最终目标是人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系统内部物质、能量交换的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达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动态平衡,从而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绿色消费正是生态文明消费观的结果,它不仅指对绿色产品的消费,而且是指一切无害于人类的各种消费。它强调在求得舒适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环境,节约并高效地使用物质财富,促使人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向崇尚自然、追求健康转变,使绿色消费成为一种新的时尚。与绿色消费相伴随的是绿色产品和绿色生产。绿色产品指包括生产、加工、运输、消费的全过程对环境无污染或污染很少的、可再生利用的劳动产品,在国外有人称之为环境友善产品。绿色生产要求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在选择生产技术和工艺开发新品种的时候必须做出有利于环境保护、节约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的选择。
(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是在承认和肯定人类满足于追求其基本需求和合理消费的前提下,充分考虑生态发展的客观要求,使人类的生产消费活动沿着与自然相互协调的方向进化,使自身的消费活动不危及自然界的正常运转,并且采取措施主动地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使生态系统能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的。具体而言,生态质量追求应成为人们在消费活动中时刻关注的方面,生态效益应成为判断人们消费活动的基本尺度,把生态利益作为人类整体利益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把生态因素作为人们消费过程中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生态文明消费观的构建
构建生态文明消费观,必须通过宣传教育指导,制度建设和政策引导,发展生态生产力,提供非物质类消费一系列措施,使整个社会普遍接受生态文明消费观这一新观念,自觉改变传统消费主义消费观,积极实践生态文明消费模式,使生态文明消费观成为主导人们消费行为的主流意识。
(一)转变传统消费观念,树立生态文明消费观
树立生态文明消费观首先要通过宣传教育指导,从环境理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讲清消费主义消费观所导致的奢侈性、浪费性消费的危害性,使人们自觉控制自己的行为,合理节制自己的消费欲望,充分认识到树立生态文明消费观的必要性和科学性,提高资源忧患意识和环保意识,为构建生态文明消费观提供思想准备。其次是依托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强化生态文明消费理论研究,以更先进的消费理论来指导人们合理、科学、健康消费。第三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以新闻媒体为平台,开设生态文明消费专栏,报道生态文明消费的典型事例,让生态文明消费理念深入人心。第四是开展一系列生态文化活动,以社区文化、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等为载体,宣传生态文明消费观,让生态文明消费理念在全社会得以广泛传播。
(二)加强政府引导,建立相关政策和制度
构建生态文明消费观不能只停留在定性描述和宣传阶段,也需要形成有效的机制来保障。一是制定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为推广普及生态文明消费观提供可靠的依据和保障。通过政策调节人们的消费行为,限制和消除不合理非生态消费,鼓励和扶植生态文明消费。如通过制定合理的价格政策,补偿环境治理费用,保护稀缺资源,扶植生态产品的生产和销售;通过税收政策,抑制不合理消费,鼓励生态消费。通过立法的形式,强化监管机制,规范人们的消费行为,进一步强化生态文明消费观念和行为。二是要对生态产业的范围、内容和发展方向等基本问题进行研究和组织协调,建立相应的行业管理体制,制定本部门或系统内生态产业的发展规划和管理措施,制定统一的技术政策,采用统一的技术标准。三是要构建生态产品市场网络,准确选择目标市场与市场定位,努力树立生态产品的品牌形象,使中国生态消费品市场逐步发展壮大起来,同时,加强流通渠道建设,从占领国内外市场的视野构建生态产品流通网络。
(三)大力发展生态生产力,积极促进非物质类消费
构建生态文明消费观,必须大力发展生态生产力,生产出大量的生态质优价廉的生态产品才能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一方面,转变传统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以节约、循环利用和环保的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提供足够的生态产品以满足人们的物质方面的需求;同时,坚决淘汰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的落后生产能力,杜绝污染环境和危害人们健康的产品出现在消费市场。另一方面,积极发展非物质类消费,大力发展文化、娱乐和旅游等生态第三产业,引导人们的消费重心由物质消费转向非物质消费,在不影响环境的前提下提供更多的非物质消费品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消费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廖福霖.关于生态文明及其消费观的几个问题[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1-27.
[2] 廖福霖.生态文明建设与理论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3] 赵清文.西方市场经济发展中消费伦理的转型及启示——从萨伊到凯恩斯[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121-123.
[4] 姚永利.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透视消费模式的转变[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145-148.
[5] 刁永祚.科学发展观与消费模式转变[J].经济学家,2004,(4):4-8.[责任编辑 吴明宇]
关键词:消费主义;生态文明;消费观;反思
中图分类号:F01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3-0130-02
国家把“十二五”期间列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五年,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要充分发挥消费在转变发展方式和体制改革中的作用,促进政府主导型经济向生产者、消费者主导转变,实现生产大国向消费大国的转变。本文通过对西方传统消费主义的反思,在正确认识消费主义的历史背景和负面效应的基础上建立适应科学发展的生态文明消费观,以正确的消费观为指导构建良好的消费模式,在生态文明消费观的指导下,消费者同消费资料结合的方法和形式能够统筹兼顾消费需求(包括精神和物质的需求)和资源环境、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当代人的需求与后代人的需求之间的关系,最终实现自然—人—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一、消费主义的产生及其危害
(一)消费主义的产生
消费主义是人们对待物质消费的一种观念、态度和生活方式。消费主义形成于工业时代。一战后,西方社会利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技术进步带来的成果,不仅生产了生活必需品,也生产了大量的奢侈品,人类社会由为生存斗争转向了为享受斗争。工业社会的消费不再是建立在个人需求满足基础上的消费,而是建立在由市场引导刺激的超前消费、奢侈消费上。工业化生产的奢侈品远远超出了人们正常的生存需求,于是以推崇消费的经济学家出现了。英国经济学家孟德维尔·贝尔纳德在《蜜蜂的寓言》一书中首先提出了“人类欲望的增长和奢侈的增长,是助长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的消费主义观点。
(二)消费主义的危害
消费主义所带来的危害表现在多个方面。最明显的就是导致了资源危机、生态危机以及人类自身的危机。首先,它导致了自然资源的极大浪费。消费主义消费观过度强调个人的物欲享乐而轻视精神的追求,其结果是取消或模糊了人和其他动物之间的本质区别。而且对物质的无限贪欲,必然造成人们无止境的利润欲,最终是以消耗和浪费大量资源为代价。其次,它带来了严重的生态危机。为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消费欲望,人们对自然资源利用的强度甚至超过了自然资源更新的速度。在当今的中国,甚至全球都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近一个世纪以来,许多国家面临着水资源危机,森林覆盖面积不断减少,土地沙化速度加快,大气污染严重,物种不断灭绝,人们大量消耗种矿物能源,使大气层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导致全球温室效应。总之,当前生态危机正以空前严重的形式摆在当代人面前,而这一危机恰恰是人类中心主义的消费主义消费观所带来的必然恶果,它从根本上动摇了人类生态文明发展的基础。
二、对消费伦理的思考
凯恩斯所倡导的以刺激消费促进生产的消费主义,仅以短期刺激市场为目标,没有兼顾到经济发展时生态环境的保护,不能成为长远的经济政策。而对当代中国而言,消费主义的做法带给中国的不是“有效需求”扩大,而是无用的无效需求的增长和资源的巨大浪费。因此,我们应看清消费主义对中国资源浪费的负面影响,正确认识中国处于自然资源总量大、人均少、品质差和资源利用率低的阶段,必须建立生态文明的消费观及其模式。要构建生态文明消费观,必须转变传统消费观念向自然界索取生活资料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消费需求的片面消费原则,代之以适度、绿色、可持续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消费原则,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内容:
(一)适度消费
适度消费是指适应于国情国力、生产发展及自然资源的一种消费状况。它建立在生产发展和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基础上,既能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又把消费水平控制在经济、技术、资源及环境等客观条件所允许的界限之内。适度消费理念是对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辩证关系的深刻认识与把握,是对消费主义消费观的扬弃,是人类在更高层次上对自身消费活动的理性约束与规范,是生态文明消费活动的基本原则。这种消费理念所追求的目标是人类需求和自然界运转相和谐,是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相协调,是消费数量增长与消费质量提高相结合,并由此力求改变消费不足和消费过度并存的不平衡状态。适度消费强调消费者在消费时不仅要考虑自身效用的最大化,而且要考虑到他人利益和社会的利益;不仅要考虑当代的利益,而且要兼顾到子孙后代的利益。适度消费观提倡人们应适当节制物质欲望,约束自己的消费行为,做到“奢侈有制、节俭有度”,促使人们形成一种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
(二)绿色消费
生态文明消费观的最终目标是人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系统内部物质、能量交换的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达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动态平衡,从而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绿色消费正是生态文明消费观的结果,它不仅指对绿色产品的消费,而且是指一切无害于人类的各种消费。它强调在求得舒适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环境,节约并高效地使用物质财富,促使人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向崇尚自然、追求健康转变,使绿色消费成为一种新的时尚。与绿色消费相伴随的是绿色产品和绿色生产。绿色产品指包括生产、加工、运输、消费的全过程对环境无污染或污染很少的、可再生利用的劳动产品,在国外有人称之为环境友善产品。绿色生产要求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在选择生产技术和工艺开发新品种的时候必须做出有利于环境保护、节约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的选择。
(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是在承认和肯定人类满足于追求其基本需求和合理消费的前提下,充分考虑生态发展的客观要求,使人类的生产消费活动沿着与自然相互协调的方向进化,使自身的消费活动不危及自然界的正常运转,并且采取措施主动地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使生态系统能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的。具体而言,生态质量追求应成为人们在消费活动中时刻关注的方面,生态效益应成为判断人们消费活动的基本尺度,把生态利益作为人类整体利益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把生态因素作为人们消费过程中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生态文明消费观的构建
构建生态文明消费观,必须通过宣传教育指导,制度建设和政策引导,发展生态生产力,提供非物质类消费一系列措施,使整个社会普遍接受生态文明消费观这一新观念,自觉改变传统消费主义消费观,积极实践生态文明消费模式,使生态文明消费观成为主导人们消费行为的主流意识。
(一)转变传统消费观念,树立生态文明消费观
树立生态文明消费观首先要通过宣传教育指导,从环境理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讲清消费主义消费观所导致的奢侈性、浪费性消费的危害性,使人们自觉控制自己的行为,合理节制自己的消费欲望,充分认识到树立生态文明消费观的必要性和科学性,提高资源忧患意识和环保意识,为构建生态文明消费观提供思想准备。其次是依托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强化生态文明消费理论研究,以更先进的消费理论来指导人们合理、科学、健康消费。第三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以新闻媒体为平台,开设生态文明消费专栏,报道生态文明消费的典型事例,让生态文明消费理念深入人心。第四是开展一系列生态文化活动,以社区文化、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等为载体,宣传生态文明消费观,让生态文明消费理念在全社会得以广泛传播。
(二)加强政府引导,建立相关政策和制度
构建生态文明消费观不能只停留在定性描述和宣传阶段,也需要形成有效的机制来保障。一是制定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为推广普及生态文明消费观提供可靠的依据和保障。通过政策调节人们的消费行为,限制和消除不合理非生态消费,鼓励和扶植生态文明消费。如通过制定合理的价格政策,补偿环境治理费用,保护稀缺资源,扶植生态产品的生产和销售;通过税收政策,抑制不合理消费,鼓励生态消费。通过立法的形式,强化监管机制,规范人们的消费行为,进一步强化生态文明消费观念和行为。二是要对生态产业的范围、内容和发展方向等基本问题进行研究和组织协调,建立相应的行业管理体制,制定本部门或系统内生态产业的发展规划和管理措施,制定统一的技术政策,采用统一的技术标准。三是要构建生态产品市场网络,准确选择目标市场与市场定位,努力树立生态产品的品牌形象,使中国生态消费品市场逐步发展壮大起来,同时,加强流通渠道建设,从占领国内外市场的视野构建生态产品流通网络。
(三)大力发展生态生产力,积极促进非物质类消费
构建生态文明消费观,必须大力发展生态生产力,生产出大量的生态质优价廉的生态产品才能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一方面,转变传统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以节约、循环利用和环保的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提供足够的生态产品以满足人们的物质方面的需求;同时,坚决淘汰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的落后生产能力,杜绝污染环境和危害人们健康的产品出现在消费市场。另一方面,积极发展非物质类消费,大力发展文化、娱乐和旅游等生态第三产业,引导人们的消费重心由物质消费转向非物质消费,在不影响环境的前提下提供更多的非物质消费品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消费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廖福霖.关于生态文明及其消费观的几个问题[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1-27.
[2] 廖福霖.生态文明建设与理论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3] 赵清文.西方市场经济发展中消费伦理的转型及启示——从萨伊到凯恩斯[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121-123.
[4] 姚永利.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透视消费模式的转变[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145-148.
[5] 刁永祚.科学发展观与消费模式转变[J].经济学家,2004,(4):4-8.[责任编辑 吴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