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新平新作展:悬而未决

来源 :东方艺术·大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flyma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艺术家来说,艺术永远是附属于形式的,即使他觉得需要有表达的内容。苏新平就是这样,尽管我们已经不能用现代主义的形式分析来阐释他的作品。由于苏新平一直沉浸在“学院派”的学术氛围与知识的孤岛中,周身充噬着已经极为流行的绝对抽象、形式波普等艺术样式,人为的“难题”一经设定,就使得苏新平的艺术突破变得异常有难度。
  苏新平由版画创作进入油画领域,他的色彩不是出于极少,而是倾向于版画创作的经验。在油画创作中,色彩单纯且多为灰色调。单纯的颜色倾向于集体的经验,而灰色调则出于个人的表达。此次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展出的“悬而未决”新作展作品主题包括:“风景”、“灰色”、“人物”、“八个东西”等。其中,2011年在嘉德春拍中以2200万成交的巨幅画作《风景》也列次于参展作品中。本次展览所展之作,在沿袭苏新平经典图式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心理体验。正如苏新平自己坦言,无论是“风景”还是“八个东西”都并非客观世界的实景,而是一种内心的想象,有一定的模糊性。
  此次展览可以看到苏新平在不断尝试“解决”个人束缚的思考路径。油画巨大的空间适合他亲身体验的需要,他用板刷大面积的平涂背景和前景,笔触的摆放和擦抹使得两种颜色融合交汇,形成两块过渡的线。这条线好似一条生命线,支撑着画作的形体与灵魂。苏新平作品的精神意旨就表现在作品的生命线衔接着画家本人与作品的感觉、经验、思考和记忆。 “悬而未决”即是在尝试用各种方式去解决观念与形式的问题。(朱燕楠)
其他文献
声音持续不断地涌入我们的耳朵。其中大部分都如同清风过耳,因为我们没有在聆听。聆听只有在我们意识到声音的存在,并主动与之形成关系时才会发生。我们听到声音,然后调动我们的智力、情感、记忆以及其他机能。“听”是个物理过程,“聆听”则是心理行为。当我们对声音进行聆听时,便开始了从中生成意义的过程。如果我们聆听的方法恰当,好奇心就会被唤起,我们便会开始对声音提问—不单是普通的关于发声体的问题,还有关于声音本
期刊
一些事情一些人可以说成是一种记忆。或许记忆难以用数量去权衡,但是可以在意识的边缘加以平衡。有时候记忆是一种声音,有时候记忆是一种气味,将人带入一个似乎被遗忘很久的地方。不管触发的因素是什么,一些记忆可以让人走向更深的理解的空间,或者重新体验曾经有过的经历。  人类的大脑其实是一个很糟糕的东西,尽管我们一直相信大脑具有照相机般的视觉处理功能。然而照相机所构成的一张真实的照片,的确可以让我们分拣出曾经
期刊
“一个真实的哲学思想并不需要遵循一个内在的概念从自身编织蛛网,它恰恰是对某一外在真理事件(政治、科学、艺术或爱)的搅动反应,努力要描述的是这个事件的状况,以及对它的忠贞。”  —齐泽克  《教父》之所以在电影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是因为在这个充满暴力和仇恨的故事中,最终的落脚点和最初的驱动力都是爱,父子之爱与兄弟之爱。老舍先生也曾说过,他想写一出悲剧,里面充满着笑声。由此可见,当技术和媒介不再是限制创
期刊
5月,香港遍地吹起艺术热,不仅是亚洲,更成为了全球当代艺术的焦点,来自世界各地的策展人、美术馆馆长、艺术媒体、拍卖行代表、收藏家及艺术家聚集于此,参观一连串艺博会、亚洲艺术周及拍卖活动。自ART HK成功跃出,继而被Art Basel收购,一段时间之后我们看到了香港艺术环境的变化,世界顶级画廊不断进驻,新藏家和画廊的交易高企,媒体的关注度提升,跃跃欲试的新艺术家,扎堆的艺术活动,让曾经是“文化沙漠
期刊
马库斯·米森(Markus Miessen)—在思索未来时,您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汉斯· 乌尔里希· 奥布里斯特(Hans Ulrich Obrist)—人们总是问我:艺术的未来是什么?  而我总是认为这是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作为策展人,我为何要预测艺术的未来?我不是一个预言者;我不是预言未来的大人物。我也不是未来主义者。出于这种莫名的不安,因为我几乎每周都要被问一次关于艺术的未来的问题,  我
期刊
粗糙的影像质量本身或许是想逆反“真像”的专制,但我想如果将这些巨大的“真像”摆进一个真实公园的草坪中的话,被日常经验所阻断的形象联想,是否还能生发出在“观看展览”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思考或道德优越感呢?  在一大片被移植到展厅中的公园林荫道上,我脚踩着真实的泥土和白色石子儿,还能闻到绿色植被的清晰味道,同时又想到很多文字中对于没顶公司和徐震的习惯性描述,如“挑衅”、“对规则的反讽”和“不断触碰各种禁忌
期刊
阿尔勒国立高等摄影学院作为一所专业艺术学院堪称 “世界观察站”。一年一度法国阿尔勒国际摄影节是世界最具影响力摄影节之一。北京798时态空间画廊开幕的由弗朗索瓦 · 艾贝尔(Fran?ois Hébel)担任特邀策展的“阿尔勒:一所法国学校”摄影展中展出了2012年摄影节中代表突出的五位艺术家的作品。艺术家们通过摄影为媒介,诠释了法国当代摄影的五个关键词。  科学与艺术:丰富的社会学背景影响了樊尚
期刊
目的似乎在于探索物质和  非物质可视语言的物理和概念范畴,确定超越艺术作品不可改变性质的多种形式和持续变化的地域  威尼斯双年展期间,普拉达基金会(Fondazione Prada)在威尼斯王后宫(Ca' Corner della Regina)呈现了一场名为“当态度变为形式:伯尔尼1969年/威尼斯2013年”的艺术展,该展由艺术批评家杰勒马诺 · 切兰特(Germano Celant)担任策展
期刊
5月9号,作为新加坡文化周的大型活动之一,展览 “镜中之境,像外之象”—新加坡当代艺术展在苏州金鸡湖美术馆拉开帷幕。展览经由策展人冯博一与陆新根据对新加坡艺术生态实地考察后,邀请了15位新加坡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参与展览。  展览由一场行为艺术表演带公众入场,其他作品围绕身体·社会、语言·叙事、境遇·比附、视觉·修辞四个方面为线索,展开“镜像”之外的“境象”之中的叙事诠释:其中作品《开国大典计划》是
期刊
某种程度上,  杜尚对于艺术的贡献也  在于其对于艺术物质形式的抛弃  展览“杜尚 与/或/在 中国”近日于尤伦斯艺术中心举办,成为初夏北京艺术界一个绕不过的话题。这个名字便相当杜尚的画展由弗朗西斯·瑙曼与唐冠科共同策划。这两位驻纽约的学者兼策展人对杜尚具有深刻的认识,对中国的当代艺术也有独到的了解。作为迄今为止在中国举办的最全面的一次杜尚作品展,虽然带来的作品不多— 一件原作《手提箱里的盒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