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最好的自己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icker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苏州市中心范庄前那条狭窄的小巷深处,坐落着颇负盛名的苏州市景范中学。景范中学的校园美丽中透现厚重,景范中学的老师儒雅中透现自信,景范中学的学生端庄中透现灿烂。这些年来,景范人承继范公精神,探索现代化路径,行板如歌,在努力地做最好的自己。
  厚度:千年文脉潺潺流响
  在梳理、凝练学校文化时,顾苏云校长“千万次地问”:“我(景范)是谁?”笔者曾经多次主张,学校文化建设就是“寻找属于自己的根”。这种“寻找”就是在“认识你自己”,弄清楚“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问题。顾苏云校长明乎此理,而她自问而来的自答是:我是景范,景范就是敬仰范仲淹。景范人要把范公的“先忧后乐”的担当精神作为核心价值观,借助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园林式校园独具的精致幽静、温文细婉的特质营造无处不在的文化场,让教育在文化场中自然发生,让景范学子的气质在潜移默化中自然生成。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在景范人的教育实践中,千年文脉依然潺潺流响。
  校园环境。景范环境首先在“古”。景范本部所在地为北宋名相范仲淹所办义庄、义学旧址。公元1049年,范仲淹捐灵芝坊祖宅(今本部所在地)设义庄周济族人,同时开办义学教育族人子弟。范仲淹以后,范氏后人以义学为本创办文正书院。千年以来,虽几遭周折,但“义学”香火绵延不绝,景范有了一份独特的文化。景范古典味的建筑格局依旧,景范校园中一石一碑、一草一木都在诉说着悠悠往事。其次,景范环境特点在“雅”。“雅”在让建筑陈述“景范”风格。矗立在学校中心、具有千年古韵的标志性建筑原为“飨殿”,是范义庄祭奠先祖布施族人的地方,学校将其辟为范仲淹史迹陈列馆,并以“文正殿”命名,借以昭示学校“先忧后乐”的价值追求。“先忧楼”以及“怀忧”“品乐”等命名也都体现了对先贤的怀想和敬仰。“雅”在让景范诠释“景范”的文化渊源。设置在学校大门左右的景范“木本”“水源”,来自于对原义庄建筑“水源木本堂”(古址现为居民区)的纪念。镶嵌在校园西部复式长廊内的“范仲淹生平事迹石刻”和“励志碑廊”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为师生打开了景范所有的历史教科书。“雅”在让对联匾额诉说景范之志。世济楼楼旁“闻道亭”的对联“历练人生知进退,经济时世共喜悲”,慧济楼边“风雨亭”悬挂对联“义学精神隆盛世,范公思想育英才”,都是直抒胸臆表达“景范”之意。再次,景范环境的特点在“活”。古木参天,浓荫处处;繁花修竹,点缀其间。这些植物与古朴典雅的建筑相映成趣,浑然一体,使整个校园染上了绿意,添就了生机。景范的建筑很古典,但无不都在“活”用着。笔者就曾经在文正殿听一位老师上《岳阳楼记》。景范在回廊里制作励志碑刻,用义庄留下的具有300年历史的金砖制成书法台,旁边放一碗清水,几支毛笔;课余时间,总会有一些孩子在那里挥笔明志。
  范学课程。课程是育人的土壤,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多年来,景范为了让范公精神落地生根,发扬光大,系统开发了“范学课程”。这项工程从重读范仲淹开始,学校引导老师回到原点,学习研究范仲淹,发现范公精神对社会特别是对教育至今仍然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笔者曾经参加这样的研讨,甚至经常会被老师们因为对范仲淹有了新的“发现”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兴奋而感动。景范人通过不断地研讨,终于凝练成了学校的育人目标,表述为“培养有担当、勤学问、能达用的景范学子”。这三重意思在范公那里都有所依据,又能呼应时代的要求。制定这样的培养目标,一方面能在国家课程的实施中体现校本化特色,另一方面景范人又能以“范学课程”的开发加以强化。“范学课程”的课程目标规定为:了解学校历史,感受校园文化氛围,领略义庄文化精髓,实施文化浸润教育,追忆先贤范公事迹,了解范公生平,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精神追求;秉承先贤遗风,继承前辈志向。引导学生树立忧患意识,培养“有担当”的景范特质;弘扬“先忧后乐”的精神,成就“既文且正”的素养;引导学生把“先忧后乐”作为砥砺品格、健康成长、造福社会的强大动力。“范学课程”分年级设置,形成三个系列。基础性课程包括《景范物语》《范仲淹事迹读本》等,拓展课程包括《范仲淹诗文读本》《范仲淹碑文读本》等,研究型课程包括《范仲淹与范义庄》《寻访范仲淹足迹之旅》等。课程体现出“必选 任选”的要求,基础性课程必选,拓展性课程、研究型课程任选。“范学课程”的实施体现以下若干要求:①紧扣培养目标,挖掘“范学课程”的内涵,以范仲淹“先忧后乐”的精神引导学生,培养他们“崇道义之理、服礼乐之风、乐名教之地、善公益之事”,树立远大抱负,成就有意义的人生。②创设情境,激活情感。体现课程的开放性,采用多种形式,打通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体现课程的实践性,在知行统一方面着力,与社会实践活动相沟通;体现课程感染性,发挥课程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用感性的方法引导学生在感受、感动中深化感知。
  系列活动。顾明远先生认为,活动养成素质。景范中学善于通过活动养成师生坚韧儒雅的性格,散发厚重的历史文化气息。“范学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让师生们通过校本教材的编写、学习、施教深层感受“景范文化”,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景范少年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陶冶情操,锤炼品格。“少年系列活动”包括:少年军校、少年警校、少年邮局、少年文明岗、少年讲解团、少年电视台、少年广播站、少年志愿者、少年礼仪队、红领巾一条街等。匡亚明先生在谈到学风、师风、校风时说:“空气流动就是风。”景范中学的少年系列活动,沟通了学校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给学生必要的实践磨练,也使“义学”精神在活动中继承光大。其中的少年讲解团以学生担当学校文化的宣传员和传播者,使学生在感同身受先贤遗风的同时,将“景范”精神远播。少年礼仪队不但让学生学习社会交往礼仪,又培养了他们端庄、大方的景范气质,使学校核心价值观在景范学子身上深刻内化。
  高度:时代精神熠熠生辉
  顾苏云校长问自己:“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接着追问:“我到哪里去?”我在翻阅顾校长的文章或发言稿时,“现代化”“教育高地”等词语经常跳入我的眼帘。在与顾校长多次讨论交谈中,因为顾校长在思索“到哪里去”,因为我多次主张校长要有“面向未来”的意识,要想着把学校带到一个什么样的新的地方去。所以,我们都有所识相同的愉悦。正是这种思考和实践,景范的办学有了高度,时代精神熠熠生辉。   教育理解。我个人认为,有什么样的教育理解,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顾苏云校长对教育的理解,深刻而睿智。在她看来,教育需要引领。她有这样诗性的表述:“每一个孩子就是一股清新活泼的水源,有自己的发展走向和定势。无论是潺潺流淌的宁静,还是奔腾不息的汹涌,都能走出自己的轨迹,充分展示自然之美。教育要做的是因势利导,引导这股清泉走出自己的河床,让它拥有自己的流淌姿势,收获浮金的灿烂景致。”于是,景范人构建了“引领式教育”的框架:培育学校文化,让文化引领学生的精神成长;建设学校文化场,让环境引领学生思想成长;培育人师,让学高身正的师者引领学生全面成长;优化德育策略,引领学生自塑品德;改革教学方式,引领学生自主学习;丰富校园生活,引领学生愉悦成长。
  古为今用。景范有深厚的文化传统,有厚重的历史感。尤为可贵的是,景范的文化如同“双面绣”,文化传统与现代意识相融合,范公精神在新的历史情境中闪耀着光辉。景范人尊重传统又着重唤醒历史文化的因子。学校的办学理念确定为“继承先忧后乐精神,培育既文且正学子”,将传承范公精神的历史使命与培养时代新人的神圣职责结合起来,以增强全体景范人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学校还选取范公行为特征中流露的秉性“自强不息,追求卓越”作为校风。教风“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学风“学而不厌,孜孜不倦”,也包蕴了范公一生重教育人的精神和为学的态度。学校的环境,“一草一木总关情”,关乎的是历史和时代对学生的期盼深情。学校课改、教学等活动,都为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所统率,都有范公精神的渗透。
  育师兴校。景范在创建现代化学校进程中,把“教师发展引领学生发展,促进学校发展”作为重要策略。2008年9月,学校成立了“景范中学教师发展学校”,并设立了中层部门“教师发展中心”负责教师发展工作。近年来,学校通过多种途径促进教师成长,如:培育学校文化,涵养景范气质;开展理论学习,唤醒发展意识;聘请专家引导,加速发展进程;实施不同课程,铸就丰富个性;分层设班培训,形成发展梯队;构筑特色平台,促进学养提升等等。学校又专门设立中层机构“教学科研处”,引领教师从研究角度审视、实施、反思教学,并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质量三宝”:集体备课─互动课堂─学法指导。集体备课实现智慧分享,提升课程实施水准;互动课堂突出师生共同体的教学特色;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从学习到学会,实现内在的自我转换。这样的改革让课堂效率得到明显提高,教师也因“岗位成才”的路径而更快地成长。在这所初中学校,现有苏州市特级校长1人,特级教师2人,市级名师16人。近年来,200多人次被邀请去外地讲学、开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正在炼成。
  国际化视野。学校国际化教育的进程早已启动,与英、美、澳、日、新等国的6所学校建立了友好关系,学生参与国际交流活动达100%。在课程体系构建等方面,更是注重汲取欧美先进经验,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培养学生国际沟通能力。当“慕课”“翻转课堂”这些欧风美雨吹拂、飘洒过来,景范人主动迎将上去,关注它、研究它、实践它。大概景范的领导班子成员,更多的是内敛、稳重的性格,他们在参与新的实验时,又是比较审慎的。景范人更像是一个稳重型的弄潮儿,是在沉着中追求前卫。
  适切度:主动适应每个孩子健康成长
  办学校,其实就是“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景范在学校文化建设的进程中,继承厚重的文化传统,呼应时代发展的最新诉求,寻找到自己的句子:“书院式教学”。以教育的适切性,主动适应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
  历史渊源。在一定意义上,景范即书院。景范本部即为范仲淹所办义庄、义学旧址,后又衍变为文正书院。今天的景范,古朴典雅,仍然给人书院式学校的感觉。书院对学生性情养成的重视,书院对话式教学的基本方式,都与景范文化建设的重点有诸多契合。所以,当“书院式教学”提出时,有些学生就评论“很像”,认为景范中学似乎就应该如是作为。
  先期实验。难能可贵的是,景范人其实几年前就已起步。2009年,景范就在数学、英语两科实施分层走班教学,将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其中A为最低层次,C为最高层次,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以课改标准的达成为基础,每学期坚持跨层滚动,并建立学科班、行政班“双轨制”的管理体制,通过定层、定点、定时、定人的方式,实行走班上课。从而在不改变行政班级的前提下,确保其他非分层学科的正常、有序的学习,又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原行政班的界限,构建了学习的“双共同体”。
  目标指向。“年级─班级授课制”的现代教学体制,基本假设是六、七周岁同龄入学儿童的水平是相近的,于是就统一要求进行教学。可心理学的研究反复证明,这种假设是错误的,7周岁孩子的智力水平在5─12周岁之间,7年的巨大差距就被“年级─班级”的体制有意忽略了。书院式教育的精髓之一就是因材施教,就是努力革除“年级─班级”授课制的弊端,其目标指向就是每个孩子的成长需要,最大可能地贴近学生,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
  核心内涵。景范中学的书院式教学分为三个系列。第一底色系列,为书院中学生的成长奠定基础,刷好底色,这就是经典阅读、“范学课程”和阳光体育,正好暗合德智体三方面的要求,惠及全体学子。第二学科教学系列,实施分层分类个别化教学。分层,指所有理科课程和英语课程,组织形式为动态分层走班制,实行班级授课制;分类,指除英语外的其他文科课程和音体美课程,依据学生学习能力特征和兴趣分类教学,组织形式以动态分层走班教学为主,兼以社团活动;个别化,指有学科学习特别好的和学有困难的学生,实行导师授课制,强化个别辅导等支持措施。第三“会讲”“讲会”系列,借鉴古代书院的“会讲”与“讲会”,围绕教师的专业成长、学生的素质养成,采用讲座、沙龙、辩论会等多种形式,营造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为师生提供成长舞台,扩大师生学术视野。
  教学原则。景范中学提出书院式教学的四原则,前两个侧重在“教”,后两个侧重在“学”。因材施教的原则,依据学生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划分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原则更接近学生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和兴趣特长;循循善诱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思考和主动发现,以极大的信心、耐心引导学生有效学习;学而生疑原则,强化学习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习过程中心理活动质量;学用并重原则,注重知识的迁移性功能,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习惯和能力。
  操作环节。景范中学提出书院式教学自学生疑、合作研习、师生对话、迁移达用、评价反馈、巩固辅导六环节。自学生疑为发现和提出问题环节,合作研习、师生对话、迁移达用为问题解决与创新环节,评价反馈、巩固辅导为测量和反馈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效率环节。这六个环节为教师提供参照,并无时间、程序等固化要求,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个性化地实践。
  四原则、六环节更多指向课堂教学,底色系列和“会讲”“讲会”系列则根据这些精神另行制定相关要求。这样的改革举措,使景范学子有了成为更好自己的可能,也为这所历史悠久又充满活力的学校成为更好的自己打开了无限广阔的天地。
  (杨九俊,江苏省教育学会会长,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特级教师,210013)
  责任编辑:赵赟
其他文献
摘要:高职与本科“3 2”培养模式是实现现代职教体系的重要途径之一,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3 2”分段培养的实践,从招生质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及转段要求等方面探究分段培养的新思路,为社会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现代职教体系;分段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9C-0014-03  2014年6
摘要:数学教学的意义就是“让学生在自主建构数学课程中成长”。学生有自己的数学课程,可以建构数学课程,通过建构数学课程促进自己更好成长。“让学生在自主建构数学课程中成长”是生命成长的基本需求、课程改革的客观要求、数学教学的本质追求,实现的策略是让学生自主建构数学活动、探究数学规律、运用数学经验。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本质;建构数学课程;成长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一、 新建幼儿园开展文化建设的意义  新建幼儿园的文化建设首先有助于幼儿园本质规定性的实现。幼儿园是一个育人的场所,是一个梦开始的地方,一所幼儿园的开启不仅是园门,更是文化。将幼儿园办成“一个被称作幼儿园的地方”是追求教育理想的真命题。[1]其次,新建幼儿园的文化建设有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儿童不仅仅是一种生理性的存在,更是一种文化性的生存主体。对儿童而言,童年所受的文化印迹会对其产生深远影响,积极
我国地域辽阔,一部教材的使用范围较为广泛,教材呈现的内容并非都切合每一个具体场域、每一个班级儿童的经验。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根据现实情况对所使用的教材进行有效的取舍和重构,如果面面俱到,可能就什么也得不到。立足基点,找准要点,把握教材,合理重构,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品德课堂更有实效,才能真正在取舍之间演绎精彩的课堂。基于此,笔者认为在教材的合理取舍和整合方面我们要做好加减乘除法。  一、拓展与延伸
张世明 闲适:课堂的一种需要  尤建中 生命课堂,我不懈的追求  尤建中 让生命在课堂上激扬  叶 兵 生命课堂的有效实践  周振宇 面对大班额,我们不妨如此  薛丽君 努力让更多的儿童享受优质教育  吴海军 制度文化:人文关怀的阳光投射  张冬梅 孩子,老师悄悄跟你说……  顾敏静 本真:语文课堂教学的理性回归  王 斌 关于语文知识教学的思考  储海燕 适切点拨:融盐入水的教学智慧  蒋玉琴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2C-0022-03   刘用明,1962年4月出生于东台市安丰镇;1979年6月毕业于安丰中学;2000年4月至10月随沈社国老师学习麦秸画技艺;2008年,麦秸画作品《中国加油》被东台市电视台、《盐阜大众报》等新闻媒体报道;2011年,麦秸画作品《南湖红船》在盐城市纪念建党90周年活动中获奖,并被东台、盐城等新闻
摘要:给人们带来灾难的“自然现象”,也是美术教育值得关注的题材,但教师在教学中如果把握不好,就会出现反教育现象,如对生命缺乏尊重,面对灾难性场面,缺乏悲悯之心,反而产生某种“快感”等。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只考虑“术”,没有考虑“美”。以灾难为题材的美术教育要让孩子真实地画出所见,画出心情,画出愿望。  关键词:灾难;自然现象;美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周剑波 落叶,其实也是一种美  顾 泳 顺应人性做教育  张文质 顾 泳  一所学校应有的生命气象  钱爱萍 关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细节追问 邰凤琴 语文教学中的蓄势与生发  王 旌 追求与放弃  巢亚美 整体架构 长效发展  赵祥英 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  策略浅探  刘云珍 重视发散性思维 挖掘计算教学的思  维深度  朱 纷 教材“活”教  郁玲玲 对音乐欣赏材料的一次成功改
背景与缘起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运用,教育与网络的关系日趋紧密。丰富的网络资源和网络技术,不仅改变了当代教师的学习方式,更为教师在学习、交流和专业成长等方面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它不仅拓宽了教师的发展空间,更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了广阔的舞台。因此在信息化的今天,网络技术作为最新兴的科学技术,越来越多地受到教师们的关注与喜爱。而作为继Email、BBS、IC
摘要:技能大赛对职业教育的影响力越来越大。“80后”专业教师专业知识基础扎实,平时接受的技能训练不多,动手能力不强。应夯实基础,加大投入,搭建平台,加强校内技能竞赛活动,提高“80后”青年教师实践能力,以赛促建、以赛促教格局才能形成。  关键词:技能大赛;“80后”专业教师;培养;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5-004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