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果说在知识层面上“历史意识”的培养需要师生共同努力,那么在非知识层面上“历史意识”的增强则与教师提供的导向有更密切的关系。近年来,高中语文教学对人文精神的呼声越来越高,这也与我国当今学界乃至整个文化界的主导追求有关。
【关键词】历史意识;人文精神;优良传统
常言道“文史不分家”,笔者曾多年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却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当学生被问及某位作家是那个年代的人,他生活的年代有着怎样的社会状况这一类问题时,学生常常茫然无所知,即便知道也是关于一些最著名的作家。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我们在教学中没有重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他们的头脑里缺乏一个时间之维,知识因之很难条理化、系统化。不仅在知识层面上是这样,在非知识层面(人文精神、意志品质等)的培养上我们也常出现这样的遗漏。近几年的语文教学,呼唤人文精神成了一种潮流,但对人文精神的历史性、时代性的理解我们也做得不是很够。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容量大、选材眼界开阔。笔者粗作统计,仅外国文学作品就多达一百多篇,涉及作家近百人。不仅有纯文学作品,还有自然科学家的杰作。从荷马到卡夫卡,从霍金到比尔·盖茨,从卡西尔到索绪尔,高中语文教学与学界的文化研究相对应,触角伸及文学、哲学、人类学、语言学、物理学等多个领域。而国学的兴起,也使高中语文教材中入选了大量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数量还在外国文学之上。如此宏富的文学资源为我们从事语文教学提供了良好条件,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让这套教材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如何既拓宽学生视野又帮其理清纷繁的头绪,如何兼顾培养学生素养和提高应试能力,始终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系列问题。
以我对高中语文教学的了解,由于应试压力大、时间紧,很多老师常常把语文读本放在一边,很少给学生一些专门时间来阅读,更不用说稍加点拨。在我看来,课本和读本是一个整体,它们是互为补充的,只是我们要采取不同的教法。读本以自读为主,但自读不是放任自流。其实,语文教学重在一个“悟”字,而增加文学作品的阅读量是提高学生领悟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磨刀不误砍柴工”,让学生多读一些作品比做一轮又一轮的技巧练习效果更好。而要让这种阅读真正起到提高素养、增强能力的作用,教师应指导学生建立一个纵向和横向交错的知识结构图。
就横向结构来说,教师可对中西文学发展史作一个简单的梳理,帮助学生制作一个表格。中国文学以朝代为序,西方文学以古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十七世纪古典主义、十八世纪启蒙主义、十九世纪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二十世纪文学为序。让学生有这个粗线条后,教师对每个时期的时代特点作一些解释,让学生对中西文学进程有一个总体认识。接下来,在具体教学中,学生将学到的作家作品填充到相应的历史时期内。这样,一个以时间为横坐标,以作家作品为纵坐标的知识体系就建立起来了。
当然,借助这个表格让学生识记一些文学常识不是我们的目的。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借助它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比较”意识。通过将社会历史现状与作家创作建立联系,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同一时代作家的某些共同点,进而我们可以分析其不同的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同时,中外“文心”的相近也给我们提供了“比较”的基础,通过对相同题材不同作品的比较阅读,可以让学生拓宽知识体系,提高理性分析的能力,而这一能力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是必要的。
如果说在知识层面上“历史意识”的培养需要师生共同努力,那么在非知识层面上“历史意识”的增强则与教师提供的导向有更密切的关系。近年来,高中语文教学对人文精神的呼声越来越高,这也与我国当今学界乃至整个文化界的主导追求有关。但是,我们需要整理一下自己的思绪,对人文精神的内涵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而不仅仅是将其定义为“人何以成为人的精神”,或者是将西方人文精神简单移植。我们要首先认识到人文精神是一种历史现象,它有与时代相伴生的阶段性内涵。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人文精神的含义都是丰富的、变化的。两方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再到启蒙运动乃至当今,人文精神都有各自不同的侧重。中国也是这样,从“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再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等等都是我们传统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传统重在修身自立、为国为民尽忠,西方则重在对以人为本进行阐发。钱中文先生说得好:“新的人文精神的建立,看来必须发扬我国原有人文精神的优良传统,在此基础上,适度汲取西方人文精神中的合理因素,融合成既有利于过去不被允许的个人自由进取、又使人际关系融洽发展的、两者相辅相成的互为依存的新的精神。”
也许很多老师对钱先生的论述并不陌生,也深以为然,但最重要的是在教学中适当加以渗透。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常易矫枉过正,经过多年人文精神的失落,现今各种打着人文精神旗号的思想都涌进来,也不可避免地涌入高中语文教学课堂,这是个好现象,但我们要澄清优劣。有的教师大讲个性解放,这本无可厚非,但理解不当就会造成利己主义的泛滥。而当今社会,我个人认为,我们传统的人文精神如对个人尊严的坚持、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历久不衰的忧患意识等似乎更为重要。对于正处于关键成长期的高中生来说,大力弘扬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本位的、适当融合西方合理元素的人文精神,是我们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高扬人文旗帜的原则。
上文从知识体系的建构、人文精神的培养两个方面谈了高中语文教学中“历史意识”参与的重要性,笔者的出发点是希望语文教学进一步深化、系统化。如果能做到这一点,相信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有所裨益的。
【关键词】历史意识;人文精神;优良传统
常言道“文史不分家”,笔者曾多年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却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当学生被问及某位作家是那个年代的人,他生活的年代有着怎样的社会状况这一类问题时,学生常常茫然无所知,即便知道也是关于一些最著名的作家。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我们在教学中没有重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他们的头脑里缺乏一个时间之维,知识因之很难条理化、系统化。不仅在知识层面上是这样,在非知识层面(人文精神、意志品质等)的培养上我们也常出现这样的遗漏。近几年的语文教学,呼唤人文精神成了一种潮流,但对人文精神的历史性、时代性的理解我们也做得不是很够。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容量大、选材眼界开阔。笔者粗作统计,仅外国文学作品就多达一百多篇,涉及作家近百人。不仅有纯文学作品,还有自然科学家的杰作。从荷马到卡夫卡,从霍金到比尔·盖茨,从卡西尔到索绪尔,高中语文教学与学界的文化研究相对应,触角伸及文学、哲学、人类学、语言学、物理学等多个领域。而国学的兴起,也使高中语文教材中入选了大量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数量还在外国文学之上。如此宏富的文学资源为我们从事语文教学提供了良好条件,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让这套教材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如何既拓宽学生视野又帮其理清纷繁的头绪,如何兼顾培养学生素养和提高应试能力,始终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系列问题。
以我对高中语文教学的了解,由于应试压力大、时间紧,很多老师常常把语文读本放在一边,很少给学生一些专门时间来阅读,更不用说稍加点拨。在我看来,课本和读本是一个整体,它们是互为补充的,只是我们要采取不同的教法。读本以自读为主,但自读不是放任自流。其实,语文教学重在一个“悟”字,而增加文学作品的阅读量是提高学生领悟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磨刀不误砍柴工”,让学生多读一些作品比做一轮又一轮的技巧练习效果更好。而要让这种阅读真正起到提高素养、增强能力的作用,教师应指导学生建立一个纵向和横向交错的知识结构图。
就横向结构来说,教师可对中西文学发展史作一个简单的梳理,帮助学生制作一个表格。中国文学以朝代为序,西方文学以古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十七世纪古典主义、十八世纪启蒙主义、十九世纪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二十世纪文学为序。让学生有这个粗线条后,教师对每个时期的时代特点作一些解释,让学生对中西文学进程有一个总体认识。接下来,在具体教学中,学生将学到的作家作品填充到相应的历史时期内。这样,一个以时间为横坐标,以作家作品为纵坐标的知识体系就建立起来了。
当然,借助这个表格让学生识记一些文学常识不是我们的目的。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借助它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比较”意识。通过将社会历史现状与作家创作建立联系,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同一时代作家的某些共同点,进而我们可以分析其不同的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同时,中外“文心”的相近也给我们提供了“比较”的基础,通过对相同题材不同作品的比较阅读,可以让学生拓宽知识体系,提高理性分析的能力,而这一能力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是必要的。
如果说在知识层面上“历史意识”的培养需要师生共同努力,那么在非知识层面上“历史意识”的增强则与教师提供的导向有更密切的关系。近年来,高中语文教学对人文精神的呼声越来越高,这也与我国当今学界乃至整个文化界的主导追求有关。但是,我们需要整理一下自己的思绪,对人文精神的内涵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而不仅仅是将其定义为“人何以成为人的精神”,或者是将西方人文精神简单移植。我们要首先认识到人文精神是一种历史现象,它有与时代相伴生的阶段性内涵。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人文精神的含义都是丰富的、变化的。两方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再到启蒙运动乃至当今,人文精神都有各自不同的侧重。中国也是这样,从“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再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等等都是我们传统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传统重在修身自立、为国为民尽忠,西方则重在对以人为本进行阐发。钱中文先生说得好:“新的人文精神的建立,看来必须发扬我国原有人文精神的优良传统,在此基础上,适度汲取西方人文精神中的合理因素,融合成既有利于过去不被允许的个人自由进取、又使人际关系融洽发展的、两者相辅相成的互为依存的新的精神。”
也许很多老师对钱先生的论述并不陌生,也深以为然,但最重要的是在教学中适当加以渗透。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常易矫枉过正,经过多年人文精神的失落,现今各种打着人文精神旗号的思想都涌进来,也不可避免地涌入高中语文教学课堂,这是个好现象,但我们要澄清优劣。有的教师大讲个性解放,这本无可厚非,但理解不当就会造成利己主义的泛滥。而当今社会,我个人认为,我们传统的人文精神如对个人尊严的坚持、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历久不衰的忧患意识等似乎更为重要。对于正处于关键成长期的高中生来说,大力弘扬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本位的、适当融合西方合理元素的人文精神,是我们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高扬人文旗帜的原则。
上文从知识体系的建构、人文精神的培养两个方面谈了高中语文教学中“历史意识”参与的重要性,笔者的出发点是希望语文教学进一步深化、系统化。如果能做到这一点,相信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有所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