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下面具,重见阳光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xyt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基本情况
  甜甜,17岁,高二女生,长的有点像男生,性格高傲、固执,以自我为中心,爱说谎。父母因忙于生意而疏于管教。父母曾因为她出现自残、买醉、自杀的行为带她去精神病院看过病。但通过了解,辅导教师发现甜甜出现异常行为源于在学习和感情方面遭遇的挫折,导致自我否定,感觉孤单的同时却渴望自己被理解,被关怀,目的是为了引起周围人的关注。
  二、辅导过程
  1.第一次辅导: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第一次咨询是在辅导室中进行的,甜甜表现急切,希望辅导教师能一语中的找出她的问题,因为之前她曾求助过心理咨询机构但效果不好。
  谈话片段:
  师:在你眼里,什么是快乐?
  甜甜:只有比所有人优秀才快乐。我考得最好的成绩是在小学,考了全班第五,但父母却没表扬我……
  师:你对自己满意吗?
  甜甜(摇头):一次,我参加运动会,在生病的情况下坚持跑了第三名。但是我原先感觉自己能拿第一,所以我哭了,并用圆规和玻璃碎片割自己的手,留下的伤疤时刻提醒我记住这次失败……
  (分析:甜甜在成长经历里被灌输了竞争意识,由此产生的好胜心却并未给她带来快乐,反而在现实无法满足她的需要时,让她倍感痛苦,最后竟然选择自残的方式来“安慰”自己。辅导教师告诉甜甜,自残可以获得短暂的快乐,但却不能获得永恒的快乐;自残是弱者的表现。并举例告诉她让自己快乐的方法,如可以通过跑步来发泄消极情绪。整个过程辅导教师都面带微笑接纳她的情绪,初步与她建立了信任关系。)
  2.第二次辅导:运用共情,找到问题原因
  第二次辅导是与父母沟通后进行的。由于亲子分离的焦虑、家庭关系不和谐以及父母的过高要求导致甜甜早年的缺爱感,造成其心理阴影。为此,此次辅导旨在了解甜甜早年和父母的关系:回忆17岁生命过程中有哪些重要的事件及重要的人。
  谈话片段:
  师:你还记得,你不快乐的感觉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吗?
  甜甜:是从初中朋友的背叛开始的……在我小时候,经常一个人呆在房间,感觉害怕,孤单。
  师:哪些事或哪个人对你很重要?
  甜甜:妈妈。妈妈很精明,她经常说未来社会充满着竞争,一定要优秀才能获得一切。所以我从小就发誓要出人头地,如果不优秀,我会特别痛苦……
  (分析:通过多方沟通与了解,初步找到了甜甜异常行为的原因。由于家庭教育不当以及交友挫折导致她目前的状况。辅导教师在咨询过程中表现出对她的理解,适时开解她,并引导她在学习和生活中做相应的调整。)
  第二次辅导后,甜甜有一段时间没有再求助于辅导教师。原因在于辅导教师运用了不当的辅导方法,使得甜甜产生移情与阻抗,致使辅导陷入困境。
  经过第一次咨询后,甜甜初步与辅导教师建立了信任关系,慢慢对辅导教师产生依赖,经常半夜打电话说她情绪低落,萌发自杀念头。当时,辅导教师介绍了一个和她情况差不多的男生与她认识,希望她能认识到不是她一个人有自卑、缺爱的问题。没想到,两人联系多了,甜甜喜欢上了这个男孩,但那个男孩并不喜欢她,开始疏远她,为此她情绪更低落,并认定是辅导教师安排那个男生伤害她。
  第二个原因则是辅导教师与家长电话沟通甜甜的情况,但家长并没有遵守保密约定,因此当甜甜得知此事后对辅导教师心生怨恨。
  3.第三次辅导:绘画、行为强化多种治疗方法并用
  第三次辅导发生在甜甜在学校教学楼意图自杀,被同学救了回来后。这一次,甜甜歇斯底里地大哭,待她情绪稍稍稳定后,辅导教师让她画画,并未提任何要求。图画呈现出了她潜意识里压抑的感情与冲突。(见图1)
  谈话片段:
  师:你画的是下雪天……
  甜甜:嗯。我不喜欢下雪天,因为我不愿意看到洁白的雪最后却被践踏了……
  师:哦,你会为此难过。
  甜甜:看到雪,我就感觉很孤单……
  此次辅导后,辅导教师要求她每天把自己的心情通过绘画表现出来,并引导她在绘画时进行自我悦纳,从而使她慢慢在绘画过程中得到心理满足而取得了初步的辅导效果。
  由于甜甜在潜意识里感受到改变是痛苦的,因此她表现出不想改变的强硬态度。这些都表现在她的图画中:画中她的眼睛是闭着的,嘴很小,没有脚和耳朵。眼睛闭着可以看出她不接纳自己,嘴小说明她不愿意告诉别人自己的内心感受,但是她又渴望别人的关心;没有脚说明她缺乏行动力;没有耳朵,说明别人的话她听不进去。(见图2)
  于是,辅导教师逐步引导她认清“改变”的意义,并告诉她要从思维方式、心态、行动中来改变。随着她逐步信任辅导教师,并期待辅导教师的关注,辅导教师采取了行为强化法进行辅导。当她表现消极的时候,辅导教师撤销对她的关注;当她有积极表现时,辅导老师就给予她更多的关注并加以强化。慢慢地,甜甜开始接受辅导教师的建议,着手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并坚持执行。期间,辅导教师隔周检查她的完成情况。基于甜甜的自卑心理,辅导教师给予她较多的肯定:“你的画很有思想,表达出了自己的感情,说明你是一个感情细腻的孩子……你可以成为你自己的治疗师。”这些话让甜甜感受到了辅导教师对她的信心,增强了她自我改变的信心。(见图3)
  三、辅导效果
  经过长达半年的面谈和电话咨询,甜甜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再也没有出现自残行为,在学习上也坚定了信心,后来参加高考,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作者单位:丽水市云和中学浙江丽水 323600)
  责任编辑 颜雪梅
其他文献
“学习历史在于知道过去的真实和真实的过去。”但由于时间的跨度,历史事件在学生看来往往只是“遥远的传说”,缺乏真实的感受与体验。为解决这一教学疑难,教师须合理地选“点”铺“面”,引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下面,笔者借助《春天的故事》一课的教学,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选择代表性的事件“点”    《春天的故事》一课展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社会从贫穷走向富强的那段历史,重点讲述了中共中央作出的改
摘 要 以亲缘性和亲情性为特质的家庭教育在三大教育支柱中对儿童成长起着第一影响源的作用;而以专业性和全面性为特征的学校教育起到的则是促进学生素质正面、全面与协同发展的作用。然而,在网络文化和智能通讯时代,影响儿童成长的第一影响源却是良莠并存并伴随成长风险性的网络媒介。因此,需要构建同向同力的家校合作共同体,形成具有协同育人特质的“第四教育力”,营造心理相容协同共育的家校教育新模式。  关 键 词
小学品德教材包含许多丰富的内容,大致分为虚实两部分:实处是指教材中呈现的文字、插图,如提示语、关键词、情境图、小资料、故事屋、诗歌、小广播、快乐谷等;虚处是指需要学生自己感悟,动手、动脑完成的部分,它们给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提供了很好的资源。翻看每一本品德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教材处处是真善美的痕迹,它们是情的海洋,美的矿藏。但是,许多老师却本末倒置,课件呈现大量的补充图片或资料,未给学生任何阅读课本的机
“人的一切都是从童年开始的。童年的快乐是一生快乐的源头,童年的不幸是一生不幸的开端。如果以明天的幸福为诱饵,来剥夺孩子今天的快乐,这不是骗子的行为就是无知的行为。孩子的名字不仅仅是明天,更是今天。孩子每分每秒都在生长,一刻也不能等待。因此,每一个真正有爱心的父母,都应当以捍卫自己孩子的童年为己任。”当我在人民教育网上读到《父母要做童年的捍卫者》中的这段话时,我的心灵颇受震撼。   我是一名小学老师
【背景】  升入初三,备战中考的硝烟早已弥漫开来,学生学习紧张,生活单调。在元旦主题活动中改变以往“吃喝玩乐做游戏”的套路,意在赋予新年新的内涵,激励学生在新年取得新的进步,并激活学生的学习激情,增强迎接中考的信心。  【实录】  师: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是2012年的最后一天,明天我们将跨入新的一年——2013年。和大家一样,回顾2012年,我的内心充满了留恋和不舍。回顾我们一起走过的三年时光,你
摘 要 中学历史教师应密切关注史学前沿发展,并不断将其内化在教学当中,培养学生新的理解视角,形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以社会转型的视角解读历史教材,转变教学策略,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现代公民积极的情感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关 键 词 高中历史教学;史学研究成果;社会转型;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6)08-00-03  历史教学不仅是历史
摘 要  班主任实现专业成长,需让“师爱”从本能到理性,“经验”从技巧到策略,“理念”从“治病”到“树人”,从而实现专业能力的改变和提升。  关 键 词班主任;专业成长;师爱;经验;理念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编码A文章编号2095-1183(2016)02-0061-02  如何实现乃至加速自己的专业成长,是每一位班主任日思夜想不断追求的问题。近期,笔者主持召开了所在地区的班主任论坛交流活动。
摘 要家校合作场域下的学校特色课程创建须梳理学校自身的文化脉络,围绕“悦群”核心理念,扎根“行知文化”土壤,吸纳“新教育”理念,构建特色课程文化图谱,在实现学校、家庭和社区的有效互动中,共享“悦群”美好生活。  关 键 词家校合作;特色课程建设;行知思想;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7)03-00-03  燕子矶中心小学坐落在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发源地
摘 要人教版《品德与生活》和统编《道德与法治》体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差异不大,二者的教育价值观都转向学生本位,知识教学呈现对话、动态、开放等特征。但两套教材背后体现的知识教学观,在教学目标、教学空间、知识的开放程度以及教学规律的合理性四个方面,仍存在诸多差异。  关 键 词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生活;知识教学;教材分析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碼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7)10-00
摘 要在“互联网 教育”大背景下,借助“班级博客”“微信”两大网络平台,积累立体的评价素材,突破传统评价困境,关注学生个体内差异评价,能有效指导家长更新评价观念,助推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关 键 词综合素质评价;互联网;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6)07-0028-03  北京市自1995年开始推行使用《小学生质量综合评价手册》,2014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