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作文教学应该回归体验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fee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思考:体验的缺失
  
  新的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学习要“联系生活”,尊重学生“体验”的理念。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7~9年级)关于写作的要求中,第二条明确规定:“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表达与交流的内容中,第一条也强调体验的重要性:“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如今学生的作文内容日益狭窄空洞,大话、套话、空话连篇,“流水账”式的日常生活再现充斥学生作文,经常出现大量的重复或雷同,学生作文很少能写出一些让人耳目一新的东西来。
  问题出在哪儿?是我们的学生真的没东西可写吗?我们不是一直在向学生强调,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要写好作文首先就要关注生活、观察生活吗?我们的学生不是每天都浸泡在生活中,他们每天不都在用自己的双眼对生活进行“观察”吗?为什么他们还是觉得没有东西可写或写出来的东西让人感觉空洞乏味呢?是生活出了问题还是学生出了问题(学生出了问题其实就是我们的教学出了问题)?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这本身并没有错,问题还是出在我们教学上。我们在强调“观察说”的同时往往忽视了一点,“观察说”在实践中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观察什么,怎样观察,我们老师难以做出具体有效的指导,对学生来说更显抽象玄虚。因此,这一理论在实际作文教学中对学生的写作并没有产生多少积极作用,已经遭到了一些专家和教师的质疑。
  其实,人人都生活在生活中,但并非人人都拥有生活,写作水平差距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表现在体验上。正如特级教师毛荣富所说:“不会体验只说明你生活过,并不表明你拥有生活。”“对于写作而言,生活不只是表面意义上的客观事物和生存活动,而是和心灵产生过碰撞交流后产生了独特的体验并成为了心灵一部分的那些现象和事件。离开了内心体验和主观感受,生活不过是一种表象和机械的周而复始而已。”(《说“体验”》)
  可在实际的学习实践中,由于学业负担加重和升学压力的加大,中学生的内心体验遭到了严重的压抑。同时,学生在网络、电视、物质享受和时尚潮流的不断冲击之下,内心的触角逐渐变得迟钝、麻木、浮躁,逐渐失去了从外界获得丰富、深刻、细腻体验的能力。他们体验不到生命的成长和创造,缺少生命的意义感、责任感和幸福感。
  
  二、体验对于写作的意义
  
  何谓体验?《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亲身经历。如,作家到群众中去体验生活。
  对于写作而言,体验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情感思维,而非理性思维”。“这种思维不是对概念和逻辑的依赖,而是以情感逻辑为基础的充满想象和联想的形象思维,是心灵与外物的相互作用和交融。”
  之所以强调体验的重要性,是因为体验对于写作而言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首先,体验是获得写作材料的源泉,体验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写作源泉的丰枯。如有位同学在一篇题为“蜕变”的短文中所写到的:
  ……为何别人的文章绿意盎然,而我的笔下却总是苍白一片?为何别人观察世界的目光犀利,而我的双眼却有如得了白内障?我想病根在于思想的麻木:入学的成绩使我盲目自满,忽视了渐渐滑落的名次;重点班的交椅让我误以为稳坐泰山,忘记了全北京、全中国的千百万竞争者;“清华”的名头令我飘然忘形,迷失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真谛;看着同学们个个脱胎换骨,而我却如痴如醉地做着春秋大梦,我感觉他们好比破茧而出的彩蝶,而我却仿佛是睡在蛹壳中可悲的虫豸。
  然而我感谢老师的金玉良言,感谢同学们的优秀楷模。是他们使我睁开了浑浑噩噩的双眼,识破了狭小闭塞的茧壳,认清了思想、人生的危机,从而及时把握了蜕变的机会!如今,我很清楚:幼虫蜕变靠的是自身的生存欲望与抗争。而不是一把削皮的水果刀;人的蜕变凭的是坚忍不拔的进取心与拼搏,而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曾经用虚伪、安逸束缚自己的,是我;如今破茧解缚的,当然也是我;将来翩翩起舞的,必定还是我!
  这种类似的经历和感受很多学生都有过,但能够将它写出来的并不多。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很多学生没有融入自己深切的体验。换句话说,很多学生没有将这种经历和感受上升到体验的高度,因而也就很难将它作为写作的材料写到作文中去。
  其次,作文内容的独特性只能靠体验获得,靠感受获得。因为只有感受和情感才不拘客观。千变万化。即使是同一物,同一事,同一景,每个人因为经历、知识文化背景的不同,感受和体验会不一样。即使是同一个人,因为时间和境遇的变化,体验和感受也会不一样。尊重体验才能使我们所写的东西与别人不一样,才能写出自己的个性。如一同学以自己的体验写泰山:
  秦始皇封禅之日,曾避雨于一棵松树,遂赐其树为大夫松。秦始皇是残暴之君,我不喜欢他;但是因为避雨而赐树为大夫松,却显示了秦始皇率真而富有情趣的一面。我想象那棵大夫松应是我见过的最古老的树。苍老而垂死,是怎样的一副衰败之象!我希望它是这样的——曾经目睹秦始皇的骄横霸气。曾经阅尽人世的沧桑变迁。可是我看到的大夫松却郁郁葱葱,迎风而立。活像一个十七八岁的青年——和我一样,涉世未深,稚气未脱,又能有什么历史内涵和观赏价值呢?
  这段文字摒弃了套话假话,虽然不无偏颇,却是“一家言”,写得真切而独特,作者是忠实于自己内心体验的,流淌于文字背后的是一脉迤逦的真情。
  再次,议论文的写作也离不开体验。目前学生写议论文的普遍毛病就是空洞干瘪,说教味浓重。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对生活的体验。议论文独特的见解,新颖观点的形成,离不开对生活的独特体验。议论文要有说服力,要有激情和感染力,也少不了对生活的体验。
  
  三、对策:培养体验意识,激发体验热情
  
  体验对于写作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培养强化学生的体验意识,激发学生积极体验生活的热情。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体验意识,激发他们体验生活的热情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紧跟成长,体验成长中的点点滴滴。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开始要面对成长的很多问题,开始要面对世界存在的复杂和艰辛。在学习和生活中,他们会有很多的烦恼、困惑、期盼、失落……他们会有获得成绩提高的快乐,也会有付出了努力后仍踯躅不前的困惑,他们对友情、亲情、爱情都会有与以前不同的认识和感受,他们生活中有太多的体验,其中不少体验足以铭记终生。甚至有些体验会像心灵烙印一样,深刻影响着个性及气质的形成。“体验”应该是他们经历青春、理解生活的主要方式——体验孤独、体验爱恋、体验困惑、体验忏悔、体验尴尬……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够强化他们体验成长的意识,并辅之以适当的方法激发他们体验成长的热情,学生就不会觉得没东西可写或写得空洞乏味。
  其次,紧跟阅读,抓住阅读体验,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他们文化积淀和人文修养,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和鉴赏能力。中学生受学习生活的限制,没有机会去体验各种人生百态,但可以通过加强阅读,增加他们的阅读量来扩大他们的生活体验。因为作品是作者对生活对人生体验的结果,阅读是对体验的体验。阅读可以帮助他们扩展生活体验和人生体验。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够教会学生独立阅读的方法,培养他们独立阅读的能力,使他们在阅读中能够“人境”、“同情”,能够与文本对话,善于敏锐地捕捉文本触动他们心灵的瞬间,他们写作也就不用为“无米之炊”而发愁了。
  再次,让学生多亲近自然,体验自然。自然是写作的广阔田野,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体验自然给后世留下了光耀千古的文章。体验自然,是一个从感性直观到心灵感应的过程,也是人们获得人生体验和感悟的重要方式。杜甫的《望岳》,诗人通过远望、体验泰山的雄伟气势,展现出自我博大的胸怀和高远的志向。曹操的《观沧海》,咏叹萧瑟秋风中的洪波涌起,抒发包容宇宙的澎湃激情和积极昂扬的生命意识。我们可以利用各种机会,如郊游、夏令营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多亲近自然,从自然中获得丰富的人生体验。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多培养学生的体验意识,提高他们的文化积淀和人文素养,使他们有一颗善感的心,能够处处留意生活。人人都在生活中,但并非人人都拥有生活。真正的生活永远是那些最精彩的并与我们体验联系在一起的东西。抓住它,写作就有了取之不竭的源泉。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但是,仅仅依靠课上的阅读时间是很难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审美能力的。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曾经说过:学习过程中,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大概是三七开吧。课外阅读的功效比课内阅读的功效高
龙吴东退休后第一件事,是把警服收起来,全部锁进衣柜里。  刘米秀说有那必要么,玩坚壁清野似的。  龙吴东眼一瞪,怎么没必要,你不是说家里客人都被这身衣服吓跑了吗?  刘米秀说吓跑客人的不单这身衣服,还有你这贼一般的眼神。  我眼神贼?龙吴东不服气,那叫一身正气!  岂止一身正气,我洗那些警服时都洗出两袖清风了!刘米秀嘴巴高高撅起,说你贼是抬举你,只有贼才知道怎么防贼的!这话有出处,一个外地流窜人员
最高人民法院此次新出台的司法解释,将家庭日常生活所负的债务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符合婚姻法规定的基本原则,符合我国夫妻财产制的法律基础,也符合家庭生活的实际情况。  “家庭日常生活所负的债务”,是指夫妻因日常家事代理活动所负的债务。夫妻互享日常家事代理权,这是夫妻身份的法律效力之一。夫妻日常家事代理权,又称“夫妻相互代理权”,指夫妻因日常家庭事务与第三人为一定法律行为时互为代理的权利。即夫妻于日常家
议论文体是高考作文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种文体,深受考生、阅卷老师的青睐。就考生而言,此文体稳妥,易展自己所长、避自己所短,最起码拿个中等得分;就判卷老师而言,此文体好把握,文章思路清晰、条理分明,好判,判分不会出现大的误差,判卷有质量、有速度。  议论文体虽然使用频率非常高,但从作文批改的情况看,许多学生不能写出一篇说理严密的议论文,原因在于文章只有事例的堆砌,缺乏透彻的分析,即论点与论据分离。如
当下,教育科研流行所谓“教学实录”,“教学实录”是教师将自己或他人执教的优质课尽可能详细地记录下来,并加上教学后记或听课评价的一种教育实用文体,也可以称作“课堂实录”。我们欣喜这种新的文体形式的出现,我们应该大胆地去学习、运用这种形式。但如何有效地利用这种形式值得我们认真研究思考。如果这种文体形式仅仅只是一种“形式”,而不能很好地为教育科研服务,那么它必然走向消亡,失去存在的价值。语文教师具有语言
玫瑰花,相传因爱神而生,因其形态娇艳欲滴,花香醉人,从古至今就被世人看作美丽和爱情的象征,是恋人用来表达爱意的最好礼物。不少文人雅士在诗词画作中,都喜用玫瑰花来诉说一个个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  享有“花中皇后”美誉的玫瑰花,用途广泛,除了极具观赏价值外,人们还善于把它制作成香甜可口的玫瑰糖、玫瑰糕、玫瑰饼、玫瑰果酱,制作成芳香醉人、让人回味的玫瑰花茶、玫瑰花酒,制作成舒心安神、美容养颜的玫瑰花枕、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在《社戏》的“课文研讨”第一段有这样一句话:“《社戏》全文原有前后两个部分,课文节选自后一部分,描写作者幼时一段看社戏的往事,表现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对此表述,笔者不敢苟同,窃以为不妥。  按照《教师教学用书》的说法,《社戏》中的主人公“我”——迅哥儿就是鲁迅本人。在教学实际中,不仅七年级学生普遍存在这样一种错误的认识,就连一些名师也有类似的错误
苏教版必修五《逍遥游》,节选于《逍遥游》“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第一章节。对于习惯了短小质朴,语言流畅的其他诸子散文的同学们来说,充满了奇特想象和浪漫色彩。汪洋恣肆的《逍遥游》犹如天外来客一般,即使疏通了字词,仍然在理解上有很大的难度。可当我们如庖丁解牛,抓住关键的整体架构,砉然解开,层层剖析,看似费解的文章,细细读来却别有味道。  一、层层推进的三“笑”  在熟读课文,疏通了文言字词后,
有的老年人因为不喜欢束缚,常买大一号的家居鞋,但过于宽松的家居鞋不跟脚,走路时脚趾需要用力弯曲抠紧鞋,才能使其不掉。长期如此易导致小腿肌肉紧张和酸痛。家居鞋的宽松度应以脚能将鞋塞满为宜,不能买太大、太宽松的。  摘自《健康咨詢报》
人教版高语第六册《报任安书》一课两处言及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孙膑所受之刑:一处是“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一处是“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膑脚”和“断足”尽管文字有别,但毫无疑问所指应是同一种刑罚。至于是怎样一种刑罚,注释交代的也不够明确,只是将“膑脚”解释为“膑刑”一带而过,“断足”更无一字注释,可是下文“孙子断足,终不可用”在《教师教学用书》中的译文是“孙子的腿断了,毕竟不能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