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思考:体验的缺失
新的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学习要“联系生活”,尊重学生“体验”的理念。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7~9年级)关于写作的要求中,第二条明确规定:“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表达与交流的内容中,第一条也强调体验的重要性:“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如今学生的作文内容日益狭窄空洞,大话、套话、空话连篇,“流水账”式的日常生活再现充斥学生作文,经常出现大量的重复或雷同,学生作文很少能写出一些让人耳目一新的东西来。
问题出在哪儿?是我们的学生真的没东西可写吗?我们不是一直在向学生强调,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要写好作文首先就要关注生活、观察生活吗?我们的学生不是每天都浸泡在生活中,他们每天不都在用自己的双眼对生活进行“观察”吗?为什么他们还是觉得没有东西可写或写出来的东西让人感觉空洞乏味呢?是生活出了问题还是学生出了问题(学生出了问题其实就是我们的教学出了问题)?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这本身并没有错,问题还是出在我们教学上。我们在强调“观察说”的同时往往忽视了一点,“观察说”在实践中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观察什么,怎样观察,我们老师难以做出具体有效的指导,对学生来说更显抽象玄虚。因此,这一理论在实际作文教学中对学生的写作并没有产生多少积极作用,已经遭到了一些专家和教师的质疑。
其实,人人都生活在生活中,但并非人人都拥有生活,写作水平差距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表现在体验上。正如特级教师毛荣富所说:“不会体验只说明你生活过,并不表明你拥有生活。”“对于写作而言,生活不只是表面意义上的客观事物和生存活动,而是和心灵产生过碰撞交流后产生了独特的体验并成为了心灵一部分的那些现象和事件。离开了内心体验和主观感受,生活不过是一种表象和机械的周而复始而已。”(《说“体验”》)
可在实际的学习实践中,由于学业负担加重和升学压力的加大,中学生的内心体验遭到了严重的压抑。同时,学生在网络、电视、物质享受和时尚潮流的不断冲击之下,内心的触角逐渐变得迟钝、麻木、浮躁,逐渐失去了从外界获得丰富、深刻、细腻体验的能力。他们体验不到生命的成长和创造,缺少生命的意义感、责任感和幸福感。
二、体验对于写作的意义
何谓体验?《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亲身经历。如,作家到群众中去体验生活。
对于写作而言,体验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情感思维,而非理性思维”。“这种思维不是对概念和逻辑的依赖,而是以情感逻辑为基础的充满想象和联想的形象思维,是心灵与外物的相互作用和交融。”
之所以强调体验的重要性,是因为体验对于写作而言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首先,体验是获得写作材料的源泉,体验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写作源泉的丰枯。如有位同学在一篇题为“蜕变”的短文中所写到的:
……为何别人的文章绿意盎然,而我的笔下却总是苍白一片?为何别人观察世界的目光犀利,而我的双眼却有如得了白内障?我想病根在于思想的麻木:入学的成绩使我盲目自满,忽视了渐渐滑落的名次;重点班的交椅让我误以为稳坐泰山,忘记了全北京、全中国的千百万竞争者;“清华”的名头令我飘然忘形,迷失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真谛;看着同学们个个脱胎换骨,而我却如痴如醉地做着春秋大梦,我感觉他们好比破茧而出的彩蝶,而我却仿佛是睡在蛹壳中可悲的虫豸。
然而我感谢老师的金玉良言,感谢同学们的优秀楷模。是他们使我睁开了浑浑噩噩的双眼,识破了狭小闭塞的茧壳,认清了思想、人生的危机,从而及时把握了蜕变的机会!如今,我很清楚:幼虫蜕变靠的是自身的生存欲望与抗争。而不是一把削皮的水果刀;人的蜕变凭的是坚忍不拔的进取心与拼搏,而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曾经用虚伪、安逸束缚自己的,是我;如今破茧解缚的,当然也是我;将来翩翩起舞的,必定还是我!
这种类似的经历和感受很多学生都有过,但能够将它写出来的并不多。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很多学生没有融入自己深切的体验。换句话说,很多学生没有将这种经历和感受上升到体验的高度,因而也就很难将它作为写作的材料写到作文中去。
其次,作文内容的独特性只能靠体验获得,靠感受获得。因为只有感受和情感才不拘客观。千变万化。即使是同一物,同一事,同一景,每个人因为经历、知识文化背景的不同,感受和体验会不一样。即使是同一个人,因为时间和境遇的变化,体验和感受也会不一样。尊重体验才能使我们所写的东西与别人不一样,才能写出自己的个性。如一同学以自己的体验写泰山:
秦始皇封禅之日,曾避雨于一棵松树,遂赐其树为大夫松。秦始皇是残暴之君,我不喜欢他;但是因为避雨而赐树为大夫松,却显示了秦始皇率真而富有情趣的一面。我想象那棵大夫松应是我见过的最古老的树。苍老而垂死,是怎样的一副衰败之象!我希望它是这样的——曾经目睹秦始皇的骄横霸气。曾经阅尽人世的沧桑变迁。可是我看到的大夫松却郁郁葱葱,迎风而立。活像一个十七八岁的青年——和我一样,涉世未深,稚气未脱,又能有什么历史内涵和观赏价值呢?
这段文字摒弃了套话假话,虽然不无偏颇,却是“一家言”,写得真切而独特,作者是忠实于自己内心体验的,流淌于文字背后的是一脉迤逦的真情。
再次,议论文的写作也离不开体验。目前学生写议论文的普遍毛病就是空洞干瘪,说教味浓重。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对生活的体验。议论文独特的见解,新颖观点的形成,离不开对生活的独特体验。议论文要有说服力,要有激情和感染力,也少不了对生活的体验。
三、对策:培养体验意识,激发体验热情
体验对于写作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培养强化学生的体验意识,激发学生积极体验生活的热情。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体验意识,激发他们体验生活的热情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紧跟成长,体验成长中的点点滴滴。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开始要面对成长的很多问题,开始要面对世界存在的复杂和艰辛。在学习和生活中,他们会有很多的烦恼、困惑、期盼、失落……他们会有获得成绩提高的快乐,也会有付出了努力后仍踯躅不前的困惑,他们对友情、亲情、爱情都会有与以前不同的认识和感受,他们生活中有太多的体验,其中不少体验足以铭记终生。甚至有些体验会像心灵烙印一样,深刻影响着个性及气质的形成。“体验”应该是他们经历青春、理解生活的主要方式——体验孤独、体验爱恋、体验困惑、体验忏悔、体验尴尬……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够强化他们体验成长的意识,并辅之以适当的方法激发他们体验成长的热情,学生就不会觉得没东西可写或写得空洞乏味。
其次,紧跟阅读,抓住阅读体验,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他们文化积淀和人文修养,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和鉴赏能力。中学生受学习生活的限制,没有机会去体验各种人生百态,但可以通过加强阅读,增加他们的阅读量来扩大他们的生活体验。因为作品是作者对生活对人生体验的结果,阅读是对体验的体验。阅读可以帮助他们扩展生活体验和人生体验。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够教会学生独立阅读的方法,培养他们独立阅读的能力,使他们在阅读中能够“人境”、“同情”,能够与文本对话,善于敏锐地捕捉文本触动他们心灵的瞬间,他们写作也就不用为“无米之炊”而发愁了。
再次,让学生多亲近自然,体验自然。自然是写作的广阔田野,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体验自然给后世留下了光耀千古的文章。体验自然,是一个从感性直观到心灵感应的过程,也是人们获得人生体验和感悟的重要方式。杜甫的《望岳》,诗人通过远望、体验泰山的雄伟气势,展现出自我博大的胸怀和高远的志向。曹操的《观沧海》,咏叹萧瑟秋风中的洪波涌起,抒发包容宇宙的澎湃激情和积极昂扬的生命意识。我们可以利用各种机会,如郊游、夏令营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多亲近自然,从自然中获得丰富的人生体验。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多培养学生的体验意识,提高他们的文化积淀和人文素养,使他们有一颗善感的心,能够处处留意生活。人人都在生活中,但并非人人都拥有生活。真正的生活永远是那些最精彩的并与我们体验联系在一起的东西。抓住它,写作就有了取之不竭的源泉。
新的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学习要“联系生活”,尊重学生“体验”的理念。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7~9年级)关于写作的要求中,第二条明确规定:“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表达与交流的内容中,第一条也强调体验的重要性:“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如今学生的作文内容日益狭窄空洞,大话、套话、空话连篇,“流水账”式的日常生活再现充斥学生作文,经常出现大量的重复或雷同,学生作文很少能写出一些让人耳目一新的东西来。
问题出在哪儿?是我们的学生真的没东西可写吗?我们不是一直在向学生强调,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要写好作文首先就要关注生活、观察生活吗?我们的学生不是每天都浸泡在生活中,他们每天不都在用自己的双眼对生活进行“观察”吗?为什么他们还是觉得没有东西可写或写出来的东西让人感觉空洞乏味呢?是生活出了问题还是学生出了问题(学生出了问题其实就是我们的教学出了问题)?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这本身并没有错,问题还是出在我们教学上。我们在强调“观察说”的同时往往忽视了一点,“观察说”在实践中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观察什么,怎样观察,我们老师难以做出具体有效的指导,对学生来说更显抽象玄虚。因此,这一理论在实际作文教学中对学生的写作并没有产生多少积极作用,已经遭到了一些专家和教师的质疑。
其实,人人都生活在生活中,但并非人人都拥有生活,写作水平差距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表现在体验上。正如特级教师毛荣富所说:“不会体验只说明你生活过,并不表明你拥有生活。”“对于写作而言,生活不只是表面意义上的客观事物和生存活动,而是和心灵产生过碰撞交流后产生了独特的体验并成为了心灵一部分的那些现象和事件。离开了内心体验和主观感受,生活不过是一种表象和机械的周而复始而已。”(《说“体验”》)
可在实际的学习实践中,由于学业负担加重和升学压力的加大,中学生的内心体验遭到了严重的压抑。同时,学生在网络、电视、物质享受和时尚潮流的不断冲击之下,内心的触角逐渐变得迟钝、麻木、浮躁,逐渐失去了从外界获得丰富、深刻、细腻体验的能力。他们体验不到生命的成长和创造,缺少生命的意义感、责任感和幸福感。
二、体验对于写作的意义
何谓体验?《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亲身经历。如,作家到群众中去体验生活。
对于写作而言,体验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情感思维,而非理性思维”。“这种思维不是对概念和逻辑的依赖,而是以情感逻辑为基础的充满想象和联想的形象思维,是心灵与外物的相互作用和交融。”
之所以强调体验的重要性,是因为体验对于写作而言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首先,体验是获得写作材料的源泉,体验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写作源泉的丰枯。如有位同学在一篇题为“蜕变”的短文中所写到的:
……为何别人的文章绿意盎然,而我的笔下却总是苍白一片?为何别人观察世界的目光犀利,而我的双眼却有如得了白内障?我想病根在于思想的麻木:入学的成绩使我盲目自满,忽视了渐渐滑落的名次;重点班的交椅让我误以为稳坐泰山,忘记了全北京、全中国的千百万竞争者;“清华”的名头令我飘然忘形,迷失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真谛;看着同学们个个脱胎换骨,而我却如痴如醉地做着春秋大梦,我感觉他们好比破茧而出的彩蝶,而我却仿佛是睡在蛹壳中可悲的虫豸。
然而我感谢老师的金玉良言,感谢同学们的优秀楷模。是他们使我睁开了浑浑噩噩的双眼,识破了狭小闭塞的茧壳,认清了思想、人生的危机,从而及时把握了蜕变的机会!如今,我很清楚:幼虫蜕变靠的是自身的生存欲望与抗争。而不是一把削皮的水果刀;人的蜕变凭的是坚忍不拔的进取心与拼搏,而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曾经用虚伪、安逸束缚自己的,是我;如今破茧解缚的,当然也是我;将来翩翩起舞的,必定还是我!
这种类似的经历和感受很多学生都有过,但能够将它写出来的并不多。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很多学生没有融入自己深切的体验。换句话说,很多学生没有将这种经历和感受上升到体验的高度,因而也就很难将它作为写作的材料写到作文中去。
其次,作文内容的独特性只能靠体验获得,靠感受获得。因为只有感受和情感才不拘客观。千变万化。即使是同一物,同一事,同一景,每个人因为经历、知识文化背景的不同,感受和体验会不一样。即使是同一个人,因为时间和境遇的变化,体验和感受也会不一样。尊重体验才能使我们所写的东西与别人不一样,才能写出自己的个性。如一同学以自己的体验写泰山:
秦始皇封禅之日,曾避雨于一棵松树,遂赐其树为大夫松。秦始皇是残暴之君,我不喜欢他;但是因为避雨而赐树为大夫松,却显示了秦始皇率真而富有情趣的一面。我想象那棵大夫松应是我见过的最古老的树。苍老而垂死,是怎样的一副衰败之象!我希望它是这样的——曾经目睹秦始皇的骄横霸气。曾经阅尽人世的沧桑变迁。可是我看到的大夫松却郁郁葱葱,迎风而立。活像一个十七八岁的青年——和我一样,涉世未深,稚气未脱,又能有什么历史内涵和观赏价值呢?
这段文字摒弃了套话假话,虽然不无偏颇,却是“一家言”,写得真切而独特,作者是忠实于自己内心体验的,流淌于文字背后的是一脉迤逦的真情。
再次,议论文的写作也离不开体验。目前学生写议论文的普遍毛病就是空洞干瘪,说教味浓重。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对生活的体验。议论文独特的见解,新颖观点的形成,离不开对生活的独特体验。议论文要有说服力,要有激情和感染力,也少不了对生活的体验。
三、对策:培养体验意识,激发体验热情
体验对于写作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培养强化学生的体验意识,激发学生积极体验生活的热情。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体验意识,激发他们体验生活的热情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紧跟成长,体验成长中的点点滴滴。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开始要面对成长的很多问题,开始要面对世界存在的复杂和艰辛。在学习和生活中,他们会有很多的烦恼、困惑、期盼、失落……他们会有获得成绩提高的快乐,也会有付出了努力后仍踯躅不前的困惑,他们对友情、亲情、爱情都会有与以前不同的认识和感受,他们生活中有太多的体验,其中不少体验足以铭记终生。甚至有些体验会像心灵烙印一样,深刻影响着个性及气质的形成。“体验”应该是他们经历青春、理解生活的主要方式——体验孤独、体验爱恋、体验困惑、体验忏悔、体验尴尬……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够强化他们体验成长的意识,并辅之以适当的方法激发他们体验成长的热情,学生就不会觉得没东西可写或写得空洞乏味。
其次,紧跟阅读,抓住阅读体验,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他们文化积淀和人文修养,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和鉴赏能力。中学生受学习生活的限制,没有机会去体验各种人生百态,但可以通过加强阅读,增加他们的阅读量来扩大他们的生活体验。因为作品是作者对生活对人生体验的结果,阅读是对体验的体验。阅读可以帮助他们扩展生活体验和人生体验。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够教会学生独立阅读的方法,培养他们独立阅读的能力,使他们在阅读中能够“人境”、“同情”,能够与文本对话,善于敏锐地捕捉文本触动他们心灵的瞬间,他们写作也就不用为“无米之炊”而发愁了。
再次,让学生多亲近自然,体验自然。自然是写作的广阔田野,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体验自然给后世留下了光耀千古的文章。体验自然,是一个从感性直观到心灵感应的过程,也是人们获得人生体验和感悟的重要方式。杜甫的《望岳》,诗人通过远望、体验泰山的雄伟气势,展现出自我博大的胸怀和高远的志向。曹操的《观沧海》,咏叹萧瑟秋风中的洪波涌起,抒发包容宇宙的澎湃激情和积极昂扬的生命意识。我们可以利用各种机会,如郊游、夏令营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多亲近自然,从自然中获得丰富的人生体验。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多培养学生的体验意识,提高他们的文化积淀和人文素养,使他们有一颗善感的心,能够处处留意生活。人人都在生活中,但并非人人都拥有生活。真正的生活永远是那些最精彩的并与我们体验联系在一起的东西。抓住它,写作就有了取之不竭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