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实”录:形同“虚”设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zh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教育科研流行所谓“教学实录”,“教学实录”是教师将自己或他人执教的优质课尽可能详细地记录下来,并加上教学后记或听课评价的一种教育实用文体,也可以称作“课堂实录”。我们欣喜这种新的文体形式的出现,我们应该大胆地去学习、运用这种形式。但如何有效地利用这种形式值得我们认真研究思考。如果这种文体形式仅仅只是一种“形式”,而不能很好地为教育科研服务,那么它必然走向消亡,失去存在的价值。语文教师具有语言的优势,编写“教学实录”比其他学科教师更是得心应手。应该说,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学科优势,充分利用“教学实录”这一形式,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提升自己的教学境界。但是我们也看到,不少语文教师仰仗自身的学科优势,不能潜心编写教学实录,而只是挖空心思编造所谓教学“实”录。这种“实”录,不考虑学生情况,脱离课堂实际,脱离文本,形同“虚”设。这种情况应该引起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和反思。
  其实,作为教师谁都不能保证自己的每堂课都能处理得完美无瑕,那只是我们追求的一种境界。真正的实录不应该回避问题,不应该闭门造车,在实录中暴露问题正可以让我们去思考如何发挥教学机智,更好地去解决这些问题。
  真正的教学实录应该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文本的定位、教师的应变能力,这是在评价“实录”时必须考虑的问题。那种脱离实际为“实录”而“录”的做法应该叫停。在这样的“实录”中,师生貌似一团和气,其乐融融、热闹非凡、高潮迭起,实际上却是“假”、“大”、“空”,不切实际。我们可以想象,那种和老师配合的天衣无缝的学生、那种能随时说出超人智慧语句的学生,还需要教吗?还是属于所在学段(初中或高中)的学生吗?其实,这样的学生只是老师的化身或者代言人而已。当学生成为花瓶,成为附属品,我们不禁要问,学生的“主体性”何在?教师强势取代学生存在,这是一种霸道,一种蛮横无理的霸权!我们呼吁:把话语权还给学生!不要再和孩子们争夺话语权,不要再去编造那些不切实际的浮夸不堪的所谓“实录”了!
  笔者认为,一篇真正优质的成功的教学实录,应该做到三个立足:立足学情,立足文本,立足课堂。
  一、立足于学生情况,注重学情分析,让人看到学生提高的过程。
  我国各个地方经济发展不均衡,农村与城市、东部与中西部、边远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学生在享受教育资源方面是不平等的,因此学生的学业水平、阅读经验、领悟能力、人文素养等方面都会出现很大的差距。奥苏伯尔曾指出:“从教育心理学最基本的原理看,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既然如此,“实录”就应该立足于学生实际情况,教学目标的设定就必须充分考虑学生情况,弄清学生现在的知识水平、感悟能力、人文素养,也就是要清楚“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对学生情况进行准确定位。
  教学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接受刺激,积极思维,心理结构和业绩行为发生持久变化的过程和结果。因此,分析学情是教师设计教案、编写实录时必须认真准备的一个环节。如果教师了解了学生的知识基础,就可以准确确定教学的起点和难点;如果教师了解了班级学生学习层次状况,就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如果教师了解了学生的学习心理,就能够准确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恰当地留白;如果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对语文科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在教学中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具体来说,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实录编写时,一定要立足于自己的班级,可以采用问卷、谈话、导学反馈、课堂观察等方法,全面细致地了解学生情况,真正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兴趣动机、能力水平、认知倾向等方面出发编写教学实录,这样才能制定最准确的教学目标、选择最有效的策略方法、设计最有效的活动环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教学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教学目标才能顺利达成,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得到体现,才能在学习中真正有所收获、有所提高。一堂“教学实录”,我们要看到的不是学生表演的咋样,配合的咋样,而是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收获到什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其实,我们都明白,作秀的“实”录很可能是教师基于自身某种功利目的而编写出来的,“实”录中的学生丧失了主体地位,“实”录对于我们的实际教学极少助益,我们应当戒之慎之!
  二、立足于教学文本,注重对文本本身的解读,多元解读不能改变文本,拓展迁移也不能远离文本。
  教学切入点、重难点、迁移点都应该立足于文本。教学文本是课堂教学的基础,编写实录时不能只图热闹、花哨,忽略文本本身。语文教学实录应立足文本,区分文本体裁进行编写。本来是一篇悼词,情辞恳切,情意深沉,情感沉重哀婉,为了“实录”的精彩,却设计热闹的环节,表演滑稽异常,课堂气氛活跃。本来是一篇议论文,课堂学习的重点应该是文章清晰的思路、严密的论证说理、雄辩的事实,但“实录”却设计一些不伦不类的活动,像是做节目,研究讨论自由随意,文本解读大而化之,议论文文体特点荡然无存。本来是一节诗词鉴赏课,欣赏诗词精妙的景物描写或细节描写,品味其质朴清新或豪迈刚健的语言,体会其豪迈奔放或哀伤婉约的情感,赏鉴其或情景交融或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为了“实录”的出彩,却设计了一些竞赛或演唱环节,课堂徒具华丽的形式,教学重点已经游走到远离文本的千里之外了。教学实录应该忠实于文本,服务于学生,而不是仅仅只为课堂实录的所谓“精彩”,更何况只是形式上的精彩,丝毫无益于课堂教学本身,无益于文本解读。
  西方美学接受主义有一个观点:任何文本都是一个召唤的结构。我们提倡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但这绝不能成为编写实录时任意发挥的借口。我们可以同情契诃夫笔下的别里科夫的遭遇,但决不能漠视他对全城人多年的压抑辖制;可以为《三国演义·曹操献刀》中大义凛然的曹操辩护,但不可以忽视他漠视他人生命的残暴狠毒;可以欣赏《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中的王熙凤才能,但不能不看到她笑里藏刀、心狠手辣的一面。有位教师在编写《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教学实录时,谈到徐公之美,大谈特谈古今美男子、四大美女、美女的标准。这样的教学“实”录,严重脱离文本,对文本的解读太过随意,其实是没有意义的。
  三、立足于课堂实际,要教出“意外”,体现出教师的应变机智,注重研究课堂的“生成”。
  教学实录是对课堂教学过程的真实记录。因此,教学实录一定要以真实的课堂为基础,决不能虚编滥造。“实”者,真实之谓也。但现在许多所谓“实录”都华而不实,教师轻松引导,恰当衔接,精到点评;学生聪明灵慧,善解人意,无所不能。殊不知“实录”已不再“实”。既已知非“实”,理当称之为“虚录”。我们不反对在课堂实践的基础之上加以整理编写,以增强观赏性,使其更具借鉴意义。但我们坚决不能接受随意篡改课堂、掩饰教学问题的做法,更不能接受凭空冥想、任意编造所谓课堂“实”录。这样的“实录”只是为了“实录”而“录”,对读者是一种欺骗、不尊重,对自己也没有积极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课堂不可能毫无意外,全在预设之中。教学“实”录最虚假的地方就是整个课堂教学流程绝对顺畅,毫无意外,设计人在自己的假想中创造理想课堂状态,学生像机器玩偶一样任由老师安排,被动配合老师,表演性太强。而在教学实践当中,课堂上随时可能出现一些超出教师预设的思维分叉,因为众多学生的思维会千差万别。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有的会远离教学中心,但也会有一些智慧火花闪现。这时,教师如果能够发挥教学机智,灵活机动处理好这一“火花”,并借机引导学生思考,未必不能形成“燎原之势”。而教师对自己的预设在课堂上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调整,使课堂处在一种动态“生成”状态,我们不能不说这是一堂好课。这样的实录当然是优质的实录。
  在教学选修课《三国演义·曹操献刀》时,笔者本来的设计是首先明确章回标题的特点,再让学生用这种形式概括《曹操献刀》三个小情节的内容。但课前三分钟演讲时,学生在黑板上写下了自己的演讲标题“选择倾听,放飞生命”,我在对演讲稍作点评后,引导学生品评演讲标题的特点,学生很快就有了发现:前后字数相同,句式对偶,而且押韵,富有音韵美等。我趁机引导学生用四字或五字或七字对句概括三个小情节的内容。为了节省时间,我将学生分成三组分工合作完成这一任务,学生非常自然地投入到了课文的学习中。课后我把这一环节写进了教学实录,这也应该是教学机智的一种表现吧。教学《林黛玉进贾府》,在自主阅读质疑时有学生提问:“宝玉的玉是什么颜色的?”就本文的学习来说,这个问题没有什么价值。我突发奇想,设计了一个问题:如果要用一种颜色来形容课文中的人物,你觉得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分别是什么颜色的?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由。学生一下子被这样一个看似莫名其妙的问题吸引了,很快有了丰富多彩的答案,人物形象的分析非常深刻。我的教学实录也因此多了些亮色,显得很有个性。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说得好:“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所以,我们的课堂实录不能拒绝课堂意外,被修饰雕琢得四平八稳、完美无缺的实录不是我们所需要的。在编写课堂实录时,我们应该大胆引进课堂意外,相信实录会因此更加精彩。
  程红兵老师认为:“一节好课虽然不拒绝漂亮,但绝对应该拒绝为表演而表演,拒绝为刻意追求漂亮完善而失去常态;失去常态,就失去了真实,失去了可学性。”教学实录也是如此。华而不实、哗众取宠的所谓“教学实录”只能是绚烂一时的烟花,注定是不会长久的。只有立足学生情况、立足教学文本、立足课堂实际的教学实录,才能起到分享心得、交流经验的作用,为自己为他人提供一个有益的教学参考。语文教师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这一文体形式,对提高教学水平、提升教学境界是会有帮助的。我们呼吁抛弃形同“虚”设的所谓语文教学“实”录,同时呼唤真实的可资借鉴的语文教学实录。我们期待这种研究交流语文教学的文体形式能够返“璞”归“真”!
  (作者单位:濉溪二中)
其他文献
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城楼。一位年轻的女摄影师紧握相机,不断调整焦距和光圈,拍完一卷就赶紧换,生怕耽误任何重要的镜头。为了抓取最好的角度,她将身体探到城楼护栏的外边。  她就是著名“红墙摄影师”、有“红色世纪波”之誉的女摄影家侯波。这张名为《开国大典》的照片成为她的代表作,而“开国大典上唯一女摄影师”则成为与她相伴一生的头衔。  2017年11月26日,侯波与她所眷恋的世界,与她所投身大半个
请看这样一道作文题:  常有人勉励青年要无所畏惧,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也有人教诲青年:人生在世,也当有所畏惧。人们经常说,青年要大有所为,也有人指出如果青年能有所不为,才能走向成功。  你是怎样看待这类问题的?请就上述材料,写一篇议论文。  这是一篇给材料作文,出自高中语文教材(苏教版)必修三第2专题。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应特别留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如“无所畏惧”、“有所畏惧”、“大有所为”、“有
《廉颇蔺相如列传》是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也是高中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在这篇传记中,作者司马迁以饱含深情的笔触,成功地塑造了廉颇和蔺相如这两个人物形象,热情讴歌了他们忠于祖国、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千百年来启迪和感召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  然而,大多读者往往只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廉蔺二人,而忽略了文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缪贤。  这也难怪,缪贤毕竟不是作品的主要人物,作者在他身上也着墨不多。然而,缪贤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001年版)收入了《故宫博物院》一文。笔者认为,这篇文章中第七自然段位置不妥。第七自然段原文是:  三大殿建筑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这条线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向南从午门到天安门延伸到正阳门、永定门,向北从神武门到地安门、鼓楼,全长约八公里。  这个自然段是介绍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的位置,点明它建筑在北京城的中轴线上,突出皇帝宝座就在这条线的中心点,借以象征皇权
文言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苏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篇幅所占比例很大,随着文言文学习不断弱化,学生对文言文的掌握十分困难,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归纳对比学习,已成为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重大任务。  由于学习的兴趣不断降低,许多学生对文言文的掌握并不理想。如果能把比较阅读的教学方法引入文言文教学,帮助学生归纳、整理,就会提高学生学习效果。蒲松龄与柳宗元堪称是妙笔生花的艺术大师。仔细观察分析他们作品中貌似不同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这首诗是寇准笔下的华山,极言山之高。其实,华山作为中国著名的五岳之一,是以“险”字独步天下的。2018年7月28日,我慕名前往华山。在旅游大巴车上,导游伸出一只手说:“华山就像这只手,有五座山峰,北峰最矮,四面绝壁,相当于大拇指。然后是中峰、西峰、东峰、南峰,如人的四指。最高是南峰,21549米。”《山海经》记载:“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高五千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但是,仅仅依靠课上的阅读时间是很难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审美能力的。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曾经说过:学习过程中,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大概是三七开吧。课外阅读的功效比课内阅读的功效高
龙吴东退休后第一件事,是把警服收起来,全部锁进衣柜里。  刘米秀说有那必要么,玩坚壁清野似的。  龙吴东眼一瞪,怎么没必要,你不是说家里客人都被这身衣服吓跑了吗?  刘米秀说吓跑客人的不单这身衣服,还有你这贼一般的眼神。  我眼神贼?龙吴东不服气,那叫一身正气!  岂止一身正气,我洗那些警服时都洗出两袖清风了!刘米秀嘴巴高高撅起,说你贼是抬举你,只有贼才知道怎么防贼的!这话有出处,一个外地流窜人员
最高人民法院此次新出台的司法解释,将家庭日常生活所负的债务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符合婚姻法规定的基本原则,符合我国夫妻财产制的法律基础,也符合家庭生活的实际情况。  “家庭日常生活所负的债务”,是指夫妻因日常家事代理活动所负的债务。夫妻互享日常家事代理权,这是夫妻身份的法律效力之一。夫妻日常家事代理权,又称“夫妻相互代理权”,指夫妻因日常家庭事务与第三人为一定法律行为时互为代理的权利。即夫妻于日常家
议论文体是高考作文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种文体,深受考生、阅卷老师的青睐。就考生而言,此文体稳妥,易展自己所长、避自己所短,最起码拿个中等得分;就判卷老师而言,此文体好把握,文章思路清晰、条理分明,好判,判分不会出现大的误差,判卷有质量、有速度。  议论文体虽然使用频率非常高,但从作文批改的情况看,许多学生不能写出一篇说理严密的议论文,原因在于文章只有事例的堆砌,缺乏透彻的分析,即论点与论据分离。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