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非遗”保护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fure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西双版纳傣族曲艺赞哈在当前的保护和传承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和矛盾,群众基础、传承人问题以及与民间其他流行艺术的竞争,使得赞哈的深入推广困难重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终极目的不在于具体项目的保护成效如何,而是让尊重文化、尊重历史成为所有公民的自觉。对于西双版纳傣族地区的赞哈艺术而言,保护策略的制定者及实施者要站在中华大文化和傣族本土文化双重角度才可能让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赞哈 生态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11.045
  
  赞哈又叫章哈,是一种曾流行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地区的传统曲艺,既指赞哈调,也指表演赞哈的人,傣族民众称之为“生活中的盐巴”,可见其重要性。赞哈表演时一人吹筚,一人演唱,或两人对唱,产生于11世纪,后随佛教的传入和傣族文化的兴旺而得到发展,2006年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V-44)[1]。为保护传承赞哈,“十一五”期间,西双版纳州开办了2所“傣族赞哈演唱”传习所,开展了“傣族赞哈”保护培训班,培训傣族赞哈257人次,为51名新赞哈举行了拜师仪式,整理了千余本傣文唱本[2]。这样多的举措,能否使原本在傣族民间有广泛影响的赞哈重拾昔日荣光?结果并不乐观,在笔者的调查中,尽管有政府推进、专业人士及民间爱好者的作为,纯粹的赞哈在这个声色光影的时代显得古旧生僻。
  难以复建的群众基础
  笔者执教的云南师范大学,学生以汉族为主,每个班也有些少数民族学生。笔者在数个班级提问谁知道傣族赞哈,竟然无一个人知道,其中有非西双版纳籍的傣族学生,也有住在西双版纳的汉族和非汉族学生。这一方面表现出中国教育模式带来的通病:学生和生养之地乡土文化的隔膜;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赞哈影响力的小众化。同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赞哈与黄梅戏、川剧等无任何可比性。在西双版纳州府所在的景洪市,笔者随意街访数十人“知道傣族章哈或赞哈吗”,结果知道并能说出一二者不足5%。
  傣族在中国境内仅居于云南省,“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傣族总人口为115.90万人”[3],加上近十年的人口增长,我国傣族民众的总人数在十三四亿国民中所占比例还是很小,即使全部傣族同胞都热爱赞哈,由于语言限制,赞哈很难超越地域,同川剧、黄梅戏一样广结人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官方文化活动,立传承人、办培训班等都不难做到,但没有办法以行政方式干预群众心理,唯一能做的只有引导。在消费文化大背景下,官方文化很难与大众文化抗衡。艺术的根源与发展动力都在民间,对赞哈来说,稀薄的群众基础难能支撑其盛景重现,或许可以考虑干脆退守为博物馆产业,而不是硬插进百姓的日常生活。
  生态系统中的传人
  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云南省拥有相对较多的国家、省、州、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依据自身级别,传人们都获得相应的经济资助和开展传承工作的权利,相比之前自生自灭状态,传人们的处境自然好了些,但相比同为文化工作者的歌星、影星,收入有天壤之别。一个优秀的传承人需要多年的付出和积淀,一个杰出的传承人甚至需要几代人的积累。
  传统的傣族赞哈调主要的创作者和表演者是那些当过僧侣、掌握傣文的“康郎”。“康郎”是傣族对还俗后的比丘的尊称,以往著名的“赞哈”一般都是当过僧侣、懂傣文的艺术能手。在西双版纳傣族地区,按传统男子从小要入寺为僧,只有少数人当到20岁上下,可升职为比丘。康郎在傣族民间被看作是本民族的知识分子,有很高的威望,且其权力和影响力遍布傣族传统社会的各个领域[4]。傣族著名赞哈康郎甩就是这样一个典型。
  时过境迁,现今赞哈在傣族地区的重要性大打折扣,赞哈的出身也不再同从前那样严格,自身水平有一定下降。笔者在2010年末的调查中曾访谈景洪市嘎洒镇曼飞龙寨的两个中年赞哈,他们是兄弟,哥哥唱,弟弟吹筚伴奏。在他们居住的竹楼前,二人坐在小板凳上为我们特别表演,曲调起伏不大,唱词大意:
  “我已经很久没有唱歌了,现在年纪也大了,有点不好意思唱了,今天看到你们来我很高兴,想一直唱下去,我想起了原来年轻时候,看到漂亮的小姑娘就想唱歌,小姑娘花一样的漂亮,我想一直唱歌给她听,哪里也不想去。”
  歌词由哥哥的儿子翻译,有很强的即兴性,一定程度体现了他们的功力。当我们问起儿子是否跟父亲学唱赞哈时,小伙子连连摆手,但他的父亲和叔叔的赞哈本事是从他的老赞哈奶奶处学来的,兄弟俩曾到缅甸拜师学艺,想当初也是觉得有较好前程才去缅甸学习,演出场所主要是附近几个寨子,但近几年演出越来越少。没有被政府认定为传人的民间赞哈生存状态从这一家可窥一斑:赞哈被看成一门手艺、谋生本事,由家族长辈传给下一代,演出机会减少使得收入减少,即使家族内部愿意承继者也越来越少。
  赞哈的演出形式也在变化。我们见到的兄弟赞哈基本沿袭传统表演方式。上世纪80年代乡村赞哈普遍采用传统的筚、玎伴奏,后来出现了吉他伴奏,学者杨民康在1998年的一次考察活动中就遇到了吉他伴奏的赞哈演唱[5]。在网络上搜索得到的仅有的几个赞哈演出视频[6],也是吉他伴奏。电声乐队伴奏的赞哈调演唱也不在少数,西双版纳有数家主打傣宴招牌的餐馆,很多都设有赞哈演唱伴餐,只是对不明白赞哈为何的食客而言,多半与孔雀舞、一般傣语歌糅在一起成为对傣乡混沌记忆的一部分。笔者曾拍摄一家酒楼的赞哈表演,表演的女子着金黄色艳丽的傣裙,先右手以粉色扇子蒙面,开始演唱了,歌手徐徐拿下扇子使其变成舞蹈的道具,全程使用麦克风,由录制好的混合着传统乐器和电子乐器的伴奏带伴奏,衔接部分由强劲的贝斯独自担纲。西双版纳的大型演出场合少不了赞哈,每年泼水节的表演有赞哈歌手的身影或广场音乐中有赞哈调式的渗入,而两年前勐腊县推出的泼水节大型歌舞表演《南腊之歌》则是以赞哈调为主旋律设计各个舞段[7]。
  即使国家级传承人,其经济收入仍然相当有限。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只有强烈的精神坚守和文化理想才可能让传承人有常人看来近乎固执的坚持。我们没有理由苛责传人,他们也是世俗中的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环境已经发生变化,传承人的改变或者退缩可以被理解。
  难以抗衡的对手:傣语现代歌
  在寻找赞哈相关资料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赞哈在傣族地区最大的对手现阶段为傣语现代歌。旅游业给西双版纳带来了大量内地文化,西双版纳的边地处境、傣族跨境而居的特点使得泰国、缅甸等国的傣语现代歌大量流入西双版纳,这些激发了中国境内傣族音乐人的创作激情。尽管境内傣族流行音乐的水平和已经达到亚洲领先水平的泰国流行音乐没有可比性,但在傣乡有相当的影响力,如被称为“傣族民间歌王”的临沧耿马县农民歌手岩更的多首歌曲在傣乡广为流传。西双版纳地区的“盛泰乐”乐队自1998年以来,发行碟片,拍MV,开演唱会,在西双版纳傣族地区有很强的影响力。
  与现代歌相比,赞哈显得保守、传统。现代歌可以融合多种曲风,更有时代特点,更吸引年轻人。观众欣赏了岩更作词作曲并演唱的《大龄青年》[8],会感到边疆傣族地区和内地文化差异并不大:原来那里的大龄青年也这般烦恼!岩更在傣族地区有许多粉丝,还有跟随他的数位深爱歌唱的徒弟。相比赞哈自上而下的勉力推广,流行音乐文化在民间自在蔓延,随着傣族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傣族人血脉里能歌善舞的天性进一步释放,“玩音乐”的人多起来,可惜,此音乐几乎都是流行音乐。赞哈的发扬在小乘佛教传入傣族地区后得到进一步光大,如今,一些傣族音乐爱好者发现,也可以在傣语现代歌词里加入佛教劝善成分,在曲风里加入佛教音乐成分。现代音乐大熔炉式的创作方式甚至可以将整个赞哈吸纳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一种特色。
  赞哈的传统演出场合为官方与公众聚会中的迎宾、筵席节日喜庆场合,佛教节日庆典及其他宗教场合,一般民俗活动及日常休闲娱乐场合。相当部分演出有较强的仪式性。作为云南省商品粮基地的西双版纳原本就是一个富庶之地,消费文化的全球性弥散强烈冲击着传统文化,这一地区也不例外。相比赞哈,傣语现代歌表演场合更具有广场文化、狂欢节性质,本土现代歌、歌手让傣寨同胞更加亲切。据盛泰乐乐队介绍,在村寨演出一半时,村民们常在台下叫:“你们唱累了就歇一歇,我们来唱!”这时乐队自觉地退居二线,只管奏乐,让台下观众尽兴歌唱,那场面更像是乐队伴奏的大型卡拉OK演唱会[9]。如果说赞哈是“雅乐”,现代歌就很有些“俗乐”,但俗得有烟火气、生活。
  赞哈、傣语现代歌,本是两门互不影响至少不构成敌对关系的艺术,就像汉族地区同时有流行歌曲、民族歌曲一样,但由于境内傣族民众总数有限,赞哈又被提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层面,在本文看来,赞哈与傣语现代歌难免一段时间里构成矛盾,但这个矛盾最终会化解。除了唱本的整理外,赞哈可以考虑类似纳西古乐的演出推广方式,昔日的俗乐既然已经远离民间,不妨就让其在高处轻歌曼舞。
  寻求多样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
  每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独特的存在。西双版纳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包括:傣族赞哈、傣族慢轮制陶技艺、傣族手工织锦技艺、基诺大鼓舞、《召树屯与喃木诺娜》,它们分别属于曲艺、生产性技艺、舞蹈、叙事长诗。推及全国,五花八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每种艺术形态不一样,传承方式理应有别。从199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设立《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到我国开始大规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活动以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观念在很多地区已经生根,进一步的问题是:如何才能使保护更有效进行?本文以为以下两点十分重要:
  一是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特别依托唯物主义世界观、历史观。独尊儒术、“八个样板戏”的年代已经远去,其荒诞性及悲剧性后果勿用多提。尊重优秀的传统和历史遗产的目的指向当下和未来,而不是为了政绩,也不是为了增加旅游收入。
  二是按文化、艺术规律办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均属于文化艺术领域,每个管理者、参与者及传人头脑中需达成的共识:各门“非物质文化遗产”具体的呈现、存留、学习方式大相径庭,需要我们区别对待。
  某种意义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终极目的不在于具体项目的保护成效如何,而是让尊重文化、尊重历史成为所有公民的自觉。对于西双版纳傣族地区的赞哈艺术而言,保护策略的制定者及实施者要站在中华大文化和傣族本土文化双重角度才可能让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本文为2010年云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项目(项目号:2010Y036)“传播学视野下傣族赞哈的现代传承方式研究——以西双版纳为例”中期成果。
  注释
  [1]http://www.ihchina.cn/inc/guojiaminglunry.jsp?gjml_id=280(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2]http://xsbn.xxgk.yn.gov.cn/uploadfile/document/20110119100601531.doc 挖掘财富 传承文化(西双版纳州政府信息公开门户网站)
  [3]http://www.mzb.com.cn/html/report/13632-1.htm 傣族人口(中国民族宗教网)
  [4][5]杨民康:《云南傣族叙事性民歌及其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的音乐风格变迁》,《2005年台湾国际民族音乐学术论坛文集》,台北国立传统艺术中心2006年出版发行。
  [6]如土豆网视频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tDwbI3vOoI8/isRenhe=1
  [7]http://www.ihchina.cn/inc/detail.jsp?info_id=2549 《半月谈》特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调查(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8]《大龄青年》MV,出自专辑:《不愿你离开》;总策划:云南耿马乾峰茶业有限公司;总经销:临沧市佤山风音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9]徐蕾:《浅析傣语“现代歌”》,http://www.ccmusic.edu.cn/xszj/szzy/szsc/200804/t20080409_4270.html 中国音乐学院 丝竹主页
  
  作者简介
  谢晓霞,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教师,博士。
  曾欣瑜,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学生。
  
  
其他文献
[摘要]在美国影片《后天》中,人类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而盲目地向大气层排放温室气体,最终导致了冰河时代的提前到来,人类文明几乎因此而毁灭。本文以该片中所反映的现代科技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为切入点,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了现代科技在目前所面临的困境,并在此基础上,以中国为例就现代科技如何走出目前的困境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现代科技 困境 我国《后天》    一、引言    美国影片《后天》(The
[摘要] 《黑天鹅》是一部讲述芭蕾舞演员寻求艺术上自我突破的电影作品,该片不管是在故事的内容结构、人物特性上都具有极高的艺术和美学价值,影片以一个毁灭性的结果来换取一场完美的演出,这样的结局直击人心,为观众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力。在其悲剧性情节的背后,融入了人文思想和精神内涵,使观众能从视听层面上的痛感转换为怜悯之情,进而向内心深层延伸、渗透。  [关键词] 自我 本我 悲剧 怜悯  d
[关键词]《画纱》投入2007年贺岁档期播映后,评论毁誉参半,本文笔者从影片的演员和场景入手分析其成功之处,同时也将电影与小说原著进行比较,对影片在探讨人物精神世界的转变过程中的不足展开分析。  [关键词]《面纱》 人物 场景 人性    2007年2月,中美合拍的《面纱》与《满城尽带黄金甲》和《007决战皇家赌场》一同出现在贺岁档期。文艺片一直是电影院里那朵羞答答的玫瑰,只能在角落静悄悄地开。面
[摘要]菲勒斯中心主义文化否认女性作为独立个体存在所具有的主体性,并不断通过电影语言将其编码成迎合男性目光的他者。电影《苹果》再现了男权文化对女性的监督和压制,但同时又打破了社会主流话语对女性的身份定位,通过主要角色刘芦果和王梅在遭遇男权压制后自我意识的觉醒探讨了女性超越社会,发现自我的必要。  [关键词]男权话语 女性形象 主体性 觉醒    女性导演李玉在接受采访时曾指出,女性导演的身份
[摘要] 探索人物的内心活动,表现人物的情感体验,一直是各代电影人孜孜不倦地探索的艺术领域。色彩,作为电影中沉默而有力的视觉语言,在外化人物情绪,表现人物内心等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红色是历史悠久、广为采用的色彩,其丰富的原始经验,使其在电影中的运用极具张力。  [关键词] 色彩表情 红色 象征意义 《呼喊与细语》 《红》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
[摘要] 在过去的两年中,穿越剧在热极一时的同时,剧本同质化的弊端暴露无遗,其对历史事实的不够尊重不仅为主流社会所不容,以致主管部门最后以强硬措施作出限制。当今社会虽处于泛娱乐化时代,但电视从业者们在制作此类电视剧时,应正视历史,让穿越剧通俗而不低俗。电视剧引入历史,并不是通过胡乱改变历史来增添娱乐性的,穿越剧只有在立足正确的史实和积极的教导作用,才能是真正受大众欢迎和喜爱的好作品。  [关键词]
[摘要] 《心火》是苏菲·玛索主演的一部经典影片,曾荣获西班牙电影节特别评审大奖。这部影片中精心的场景设置与情感纠葛结合得非常紧密,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完美境界。它把观众带入到一个唯美的意境,用动人的真情轻拨心弦,使他们在感觉和视觉上都引起强烈的共鸣。  [关键词] 《心火》 情景交融 唯美 真情  昏暗的室内,跳动的灯火映照着一张年轻美丽的面孔。那是一种橘黄色的暖暖的火光,让躲在屏风后的
[摘要] 在如何结构故事和使用怎样的视听手段来实施导演设想上,电影叙事结构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国内电影艺术工作者在世界电影艺术不断变化的潮流冲击下,积极寻找能表现生活和自已电影观念的多种叙事结构。《城南旧事》《罗生门》与《太阳照常升起》采用了多重视角的叙事结构,打破了传统的单一叙事模式,从而构成更为完整、客观的真实,多角度、多层次的展现出人物复杂而丰富的性格,从而实现了电影叙事结构的多元化发展。 
摘要 中国的影视业已经发展成为首屈一指的娱乐产业,但表面的繁盛与喧哗遮盖的恰恰恰是其背后的浮躁与不自信。影视占据了人们的闲暇时间,却没有占据人们的心灵世界。在全球化的今天,影视业面临发展的机遇,但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影祝业表面的众声喧哗,折射的却是一种深刻的失语,  关键词 当下影视 创作 透视    在中国电影走过了百年的历程,中国电视剧的脚步也走了近半个世纪的旅程的今天,我们似乎应该有充足的理
[摘要] 《战马》这部电影把镜头对准了一战,不同是背景,相同的是用情感向生命致敬,电影秉持了斯皮尔伯格气势磅礴的大片气质,用一匹马的视觉向世人展现了细腻的情感和控诉战争残酷的反战思想。电影还深度挖掘了战争背后疾苦的一众小人物,并不在枪林弹雨中展现惨烈,而是透过演员的表演将人与马之间的互动填充一丝温情,精准的拿捏住了人性。斯皮尔伯格倾注热情将生命观和价值观摆上台面的《战马》极具美学特性。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