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与价值二维视野中的科学发展观

来源 :企业导报·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ongahz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科学发展观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借鉴、吸收世界发展理论的优秀成果,深刻阐释了全面发展规律、协调发展规律和可持续发展规律,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体现出鲜明的真理维度。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基础,坚持人是发展的主体、人是发展的目的,彰显其价值维度。真理维度与价值维度相统一是科学发展观的深层内涵,两者统一于当代中国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之中。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真理维度;价值维度
  
  一、科学发展观的真理维度
  
  真理维度就是人类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追求和服从真理。科学发展观是批判继承前人的思想、深刻反思发展的历史规律、科学总结中国实践经验的理论成果。它准确把握了当代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和现实国情,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科学回答了“怎样发展”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体现出鲜明的真理维度。
  (一)吸收世界发展理论的优秀成果
  纵观世界的社会发展理论,大体上经历了从“经济增长论”到“增长极限论”,再到“可持续发展观”和“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观”的历史演进过程。
  经济增长论是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化历史进程的理论产物。自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以降的许多经济学大师,都在论证这种发展观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其展示的发展之路是:经济增长是发展的唯一标志,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是衡量发展的重要标尺,实现工业化是发展的核心内容,追求经济高速增长是发展的中心任务。在这种发展观的指导下,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增长奇迹。
  随着食物匮乏、人口激增、资源短缺、生态破坏、战乱频仍、社会两极分化、传统价值崩溃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的涌现,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的一维发展观,逐渐暴露出其不可克服的缺陷。在经济领域,低估自然资源的价值,忽视环境与人口的限度,形成了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在社会领域,割裂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经济增长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有机联系,破坏了社会有机系统的和谐性与整体性,导致了人与社会的畸形发展,人自身异化为实现经济增长的手段和工具。人与自然之间张力的极化,造成了自然对人的强大反作用,并开始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增长的极限》,标志着人类极限意识的觉醒。它“在西方世界陶醉于高增长、高消费的‘黄金时代’时,清醒地提出了‘全球性问题’:(1)人口问题,(2)工业化的资金问题,(3)粮食问题,(4)不可再生的资源问题,(5)环境污染问题(生态平衡问题)”。认为这些问题呈指数增长的性质,如果任其发展,这个星球的增长极限会在今后100年内的某个时候发生,将导致人类社会的崩溃和世界末日的到来。
  1980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委托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制定了《世界自然保护大纲》。大纲从生态与自然资源保护的角度,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概念,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这是可持续发展由理论走向实践的转折点,是可持续发展观正式诞生的标志。可持续发展观既肯定发展的合理性又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把发展理解为人的生存质量、生存环境与自然的全面优化。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可概括为三个命题:(1)人的发展不能削弱自然界物种多样性生存的能力。(2)一部分人的发展不能削弱另一部分人发展的能力。(3)当代人的发展不能削弱后代人发展的能力。
  随着对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实践检讨与理论反思,发展观的视角开始从“物”转向“人”,转向人的需求的满足和人自身的全面发展。1983年佩鲁出版的《新发展观》是“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观”的代表作。他提出了整体的、综合的、内生的新发展观。佩鲁明确地提出发展的核心不在于物,而在于人,发展的终极目标就是使人自身获得自由全面发展。联合国发展计划署1990年首次提出“人类发展”这一概念。该机构从1990年起,每年发表一份不同主题的《人类发展报告》对世界各国的人类发展状况进行评估和比较。它着重于人类自身的发展,认为增长只是手段,而人类发展才是目的,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改善和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质量。它追求和倡导现代人文精神并以此作为社会发展问题的轴心,把突出社会发展的主体因素和关注人的终极目标作为文化转型和社会发展的恒常价值。
  世界发展理论的历史演进是对发展历史进程的客观反映,是对发展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人类在发展理念上从“经济增长论”到“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观”的嬗变,体现了人类对于发展问题在认识上的不断深化,其中不乏人类深层反思与科学探索的智慧结晶,即使经济增长论也并非一无是处,经济增长仍然是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当代的发展已不能归结为单纯的经济增长。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充分吸收了世界发展理念的积极成果。
  (二)坚持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
  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当代中国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它和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唯物史观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基本结构理论、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和社会有机系统理论是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发展”的理论根据。马克思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三个层次的因素组成社会的基本结构,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构成了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的基本规律,即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和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只有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树立科学发展观的要旨在于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是由它的各个要素因其固有的内在联系而构成的有机系统。各个要素都具有各自的特殊性和独立性,但它们又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马克思明确指出,“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机体”。恩格斯认为,有机体经历了“从少数简单形态到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的形态一直到人类为止的发展系列”。生物有机体主要是由DNA的遗传特性决定的,社会有机体则是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
  唯物史观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是“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根据。马克思指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恩格斯也精辟地分析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科学发展观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借鉴、吸收国外发展理论的积极成果,深刻阐释了当代社会的全面发展规律、协调发展规律和可持续发展规律。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经济发展决定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社会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社会发展会反作用于经济发展,在特定条件下还可以起决定性作用。经济发展是其它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而其它发展又是经济发展的目的和保障。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目标,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协调发展要求在发展中保持速度与结构、质量与效益的有机统一,形成社会有机系统各要素的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促进社会有机系统发挥最优功能,实现社会有机系统的有序、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受能力,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统一、当代人的发展与后代人的发展相统一、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统一,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实现社会的永续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的价值维度
  
  价值维度就是人类按照自身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使世界适合于人的生存和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集中体现了科学发展观深厚的人文意蕴,彰显其鲜明的价值维度。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对“以神为本”的发展观的彻底否定,是对“以物为本”的发展观的积极扬弃。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发展阶段,人类在探索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据时,往往诉诸于人以外的某种精神力量,认为神创造了人,一切存在(包括人)都因神的存在而存在,为了神的存在而存在,人的价值只能在神的价值中寻找。正如费尔巴哈所说,神创历史观“为了使上帝富有,人就必须赤贫;为了使上帝成为一切,人就成了无”。“以神为本”的发展观认为,“上帝是永恒的,而人是暂时的;上帝是全能的,而人是无能的;上帝是神圣的,而人是罪恶的”。费尔巴哈深刻指出,人是上帝的创造者,神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异化。
  文艺复兴时期和启蒙时代的思想家高举理性的大旗反对基督教神学和天启真理;高扬人性、人权,否定神性、神权。由于对理性力量的过度张扬、对理性万能的信仰,他们在颠覆“以神为本”的发展观的同时,开创了一个“物化时代”,在发展理论上由“以神为本”转向“以物为本”。“以物为本”的发展观夸大科学技术(工具理性)的作用,忽视人文精神(价值理性)的意义,人的理性变成纯工具化的思维,科学技术成为一种支配性力量,不仅表现为人对自然的统治,更体现为人对人的统治。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社会发展理论演进中一次质的飞跃。科学发展观否定了人对神的依赖、人对物的依赖和人对人的依赖,它把人当作主体;否定了把人作为手段,它把人作为目的。马克思主义立足于对人类所从事的实践活动的分析去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奥秘。“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它‘并不拥有任何无穷尽的丰富性’,它并‘没有在任何战斗中作战’,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并不是把人当做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是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唯有人才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唯有人自身的生存、发展和解放,才是社会发展最根本的目标。科学发展观鲜明地体现了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其价值维度主要体现在如下五个方面。
  (一)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基础
  以人为本贯穿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中,发展说到底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满足人的全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是科学发展观内在的质的规定性。在科学发展观的视野中,无论是发展生产力还是发展生产关系,无论是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还是建设精神文明,都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都要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归宿。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科学发展观与“神本”发展观和“物本”发展观的根本区别之所在。“神本”发展观把神作为主体、人作为客体,认为人的价值就体现在满足神的要求,符合神的旨意;“物本”发展观颠倒人与物在价值上的主客关系,否定物的价值的属人性,导致人对物的从属和依赖,导致劳动和人的异化,导致人成为单面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意味着人是社会发展的根本追求,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人是社会价值的最终根据。社会发展过程是人类自我超越与自我生成的价值实现过程。
  (二)人是发展的主体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有三种基本存在形态:个体意义上的个人存在、群体意义上的社会存在、类意义上的类存在。科学发展观中的发展主体是多层次的,包括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类主体。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个体主体和群体主体的发展是类主体发展完善的前提和基础,类主体的发展完善为促进个体主体和群体主体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而不是损害甚至剥夺个体主体和群体主体的发展。以人为本的人,首先指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即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切发展之本,科学发展观同时肯定个人在集体、社会中的主体地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作为我们思考和处理问题出发点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活生生的、现实的个人。
  对于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而言,集体既可以成为条件也可能成为阻碍。个人创建集体、参加集体生活的共同目的是为了使参与其中的每个人都能生活得更好,如果集体不代表参与其中的多数人的根本利益,甚至以集体利益之名谋取一人或少数人利益之实时,这个集体就不再是“真实的集体”,而是“虚幻的集体”。坚持以人为本不是只重整体不重个体、也不是否定集体的价值,更不是个人利益至上。坚持以人为本是要协调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实现集体价值与个体价值、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统一,促进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类主体的共同发展。
  (三)人是发展的目的
  人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和归宿,社会存在和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积蓄生命个体的能量、促进生命个体的成长、提升生命个体的自觉,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把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目标,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毛泽东倡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邓小平提出要以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党制定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江泽民指出,“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提出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中国共产党人贯彻始终的根本宗旨和崇高使命。
  (四)以人为本是评价社会发展的标准
  在社会发展体系中,评价标准是多角度、多层次,科学发展观以人的根本需求和根本利益为评价社会发展的最高标准。必须看到,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标准、实践标准和以人为本标准是一致的,最终都要落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民心之所向”体现着时代的精神、代表着历史的主流、预示着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理应成为其创造成果的享有者,科学发展观坚持代价主体与获益主体的统一。
  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和前提,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目的和归宿。邓小平提出的衡量工作、评价发展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其落脚点就在于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前提下,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要求,是时代的呼唤。只有体现人民的利益、愿望和要求,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改革和建设才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才能充分发挥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才能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五)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马克思从人的发展角度揭示人类历史的一般趋势,把社会进步概括为三个历史阶段:
  一是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个人没有独立性,直接依赖于其所属的社会共同体。二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能力的体系。它是人全面依赖于物的社会,是货币统治人的社会,人成为人自己创造出来的物的奴隶,人们在生产财富的同时也生产着贫困。三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阶段。
  在这一阶段,生产的发展、财富的增长与人的全面发展相一致,人类的全面发展和人类力量的尽情发挥成为目的本身。这是以产品经济为基础的共产主义社会,它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三个阶段的演进是一个从必然到自由的过程,也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最高奋斗目标,是马克思主义者的崇高理想,是历史进步的重要标志。历史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是走向人的全面发展和彻底解放的坚实步伐。
  
  三、真理维度与价值维度的统一
  
  (一)真理与价值相统一是科学发展观的深层内涵
  真理与价值相统一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之一。在唯物史观的视野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即它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特性,与人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这两者是统一的。没有人创造历史的活动,就没有历史,但人的活动又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人在实践活动中不可以随心所欲、肆意妄为,人难以超越他所处的时代。同时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又不是处于人的活动之外,而是通过人的活动展示出来。实践活动过程既是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目的性的实现过程,又是客体、对象以其自身的客观规律性对主体的作用过程,人们只有把对客体的改造建立在对客体的规律性的掌握的基础上,只有实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才能在实践中取得预期的成果。合规律性是指实践必须符合客观规律,达到对客体的真理性认识,它体现的是真理维度;合目的性是指实践及其结果必须符合主体自身的需要、利益和价值追求,体现的是价值维度。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真理维度和价值维度的内在统一。科学发展观要求,一方面要深刻认识和把握社会的全面发展规律、协调发展规律和可持续发展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断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精神;另一方面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前者回答了“怎样发展”即发展的科学规律是什么的问题,后者回答了“为什么发展”即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什么的问题。科学发展观蕴涵的真理维度与价值维度交相辉映、辩证统一,科学发展观所追求的真理是以价值维度为导向的真理,科学发展观所崇尚的价值是以真理维度为基础的价值。真理与价值两者不可缺失、不可偏废。片面强调前者而忽视甚至否定后者,就会导致机械决定论和宿命论,消解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使社会发展成为无主体的过程;片面强调后者而忽视甚至否定前者,就会陷入唯意志论,消解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依据,使发展目标成为乌托邦式的空想。割裂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就会使对发展的认识与实践偏离正轨、误入歧途。
  (二)真理与价值统一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之中
  1.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增长转变为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的集约型增长。必须坚定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切实把经济工作的重点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转到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社会的紧密结合,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能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2.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所追求的发展,不仅是经济发展,而是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经济发展本身不是发展的目的,而是发展的手段,经济发展的价值体现在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之中。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努力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在进行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要加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3.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其执政实践体现着真理维度与价值维度的统一,尊重执政客观规律与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统一。一方面要科学认识党的执政规律。坚持党的先进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统一、执政使命与执政能力的统一、依法治国与依法治党的统一,在遵循客观执政规律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党自身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当前应着力提高五种执政能力: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付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
  另一方面要正确把握党的执政目标。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党同人民群众之间有着血肉联系,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共同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把人民群众赋予党的执政权力用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要求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都要始终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为最高标准,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都要始终以体现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就是要为人民掌好权,执好政。
  
  参考文献
  [1][美]丹尼斯·L·米都斯.增长的极限――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困境的研究报告[M].李宝恒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4-4-5
  [7][德]路德维希·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M].荣震华,王太庆,刘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毛泽东选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01(13)
  
  注:本文是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6F02。
其他文献
觉醒状态:安静觉醒、活动觉醒和哭rn睡眠状态:瞌睡、浅睡和深睡rn对于这些状态,婴幼儿和成人是一样的.家长了解了宝宝的睡眠状态和规律,就要在日常生活中让宝宝养成良好的睡
在以往的年代,红药水和紫药水是人们常用的外用消毒杀菌剂,几乎家喻户晓,老少皆知,也是百姓家庭药箱里常备的外用药物。如今这两种外用药即将退出历史舞台,你的家里还在用吗?  红药水为2%的汞溴红水溶液,呈暗红色,略带荧光,以往常用于涂抹皮肤伤口(新擦伤或锐器划伤时渗血),没有刺激性。但是其穿透力很弱,杀菌、抑菌作用有限,消毒作用并不可靠,而且汞离子对身体有轻微的毒性,还有少数人对汞过敏,可以引起过敏性
状况1rn睡觉打呼噜rn宝宝睡觉偶有打呼噜,可能是睡姿不好,造成呼吸道不通畅而引起的,此时调整一下睡姿就不打了.但是,如果宝宝经常打呼噜或者改变睡姿仍不能改善症状,就要引
中药肚兜疗法,又称中药药包疗法,属于中医外治疗法。根据祖国医学辨证施治的基本原理,选择适当的中药研为细末,用柔软棉布折成大小能覆盖脐腹部的兜形,将药末均匀地撒上,再覆以稍厚的棉花,经纵横缝纫,使药末固定,以免堆积。制后佩戴在脐腹部,通过药物挥发时的芳香作用、药物的治疗作用和对局部经络穴位的透皮吸收、透皮刺激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药兜贴敷疗法因副作用少、易于接受、费用低廉、操作简便、安全
现在的孩子从小就承受沉重的课业负担,人们对近视已经司空见惯了。配戴框架眼镜、隐形眼镜,再不行就动激光手术,现代医学矫正近视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是,不能因为近视太过常见就对它失去应有的警惕,否则有可能付出失明的惨重代价。  人的眼球是一架精密的光学仪器,角膜、晶状体、玻璃体等组织构成了“透镜系统”。正常情况下,外界景物通过“透镜系统”的折射,可以在眼底的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而近视眼患者就不同了,由于“
与睡眠相关的疾病和问题rn1.佝偻病rn佝偻病多见于3个月~2岁的小儿,表现为正处于生长中的骨骼的病变,主要分四期:rn(1)初期:多见于6个月以内,特别是小于3个月的婴儿,主要表现
摘 要: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我国的舆论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变革,网络舆论传播速度快、爆发能量大、难以监控的特点使得舆论引导成为新的难题。  关键词:浅谈;新媒体环境下;舆论引导  广义的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通过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实现的,以数字电视、手机、电脑等一系列电子产品进行呈现的一种传播方式。在舆论的形成过程中,媒介成为其最为有利的传播工具,新媒体的出现更是为舆论创造了更为广阔的
中核建中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经过4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发展,已经成为集生产、科研和国内外贸易为一体的大型骨干企业,是我国唯一的压水堆核电燃料元件制造基地。公司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在我国核电事业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建设中承担着重要任务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公司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全国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全国模
摘 要:针对部分党员干部在工作实践中没有工作思路、没有工作执行力的现状,高升采油厂采油作业二区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措施,利用“四点”工作法帮助党员摆脱“懒、拖、骄、软”的弊病,抓重点,找盲点,解热点,传亮点,切实提高了干部队伍的战斗力、凝聚力和执行力。  关键词:干部执行力;凝聚力;重点;盲点;热点;懒拖骄软  加强党员干部执行力,是全面推进采油厂发展建设的需要,是抓好各项工作落实情况的需要,更是取
治疗AS需要先“反恐”  自古以来,人们就注意到人的心理活动与躯体疾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我国古代医籍《黄帝内经》云:“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五脏六腑皆摇。”现代研究也证实,长期慢性精神压力和恶性刺激,不仅可引起内分泌失调,抑制免疫功能,还会使治疗AS的疗效大打折扣。强直性脊柱炎(AS)与类风湿性关节炎(RA)一样属于与精神因素相关性疾病。因此,治疗AS必须先“反恐”,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