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探索

来源 :党政干部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mtff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产业的发展越来越趋向融合化。尤其是在后工业化社会中,制造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为其提供支撑。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大趋势,发达工业国都已经实现了高服务化社会。辽宁省正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互动发展是今后的发展方向。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了研究,对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互动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描述,并提出一些对策建议以期能够对辽宁产业发展有益。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互动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2)08-0049-06
  生产性服务业是指那些作为生产的中间环节投入的,直接为生产提供服务的行业,如现代物流业、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科技研发服务业等,它是把社会中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知识资本导入到商品生产过程的媒介,在相当程度上构成了这些资本进入生产过程的通道,因此它能够提高生产过程的运营效率、经营规模以及其他投入要素的生产率,增加其产出价值。
  20世纪80年代初,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重心开始转向服务业,产业结构出现新的变化趋势,即由工业为主转向服务业为主,传统的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服务业日益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的主导,尤其是作为现代服务业核心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在发达国家经济结构中已经成为增长最快的部门。例如,在OECD(经济合作发展组织)成员国中,金融保险业、科技研发服务业、经营服务业、房地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已经超过了1/3的比重。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中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发展趋势日渐明显,作为制造业中间环节投入的生产性服务所占比重不断提高。
  从价值链的角度看,生产性服务作为一种重要的中间投入,是产品价值的主要构成部分,同时也正是由于这种中间投入的不同构成了产品差异化的最主要来源。从社会分工角度看,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是分工深化、专业化程度提高的重要体现和必然结果。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客观走势,工业化和经济服务化都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生产性服务业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其对于工业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影响已经引起众多学者以及相关政府研究机构的注意。当前,辽宁省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从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来说,也是处于服务业加速发展的重要阶段。辽宁经济增长中制造业占据了半壁江山。然而辽宁一直在制造业的加工制造方面具有优势,而在产业链的高端即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链条上却发展薄弱。在经济运行中,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相比相对滞后,发展不均衡,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推力”不够。如何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将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调整,对提高辽宁经济的运行质量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尤其在后金融危机影响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提升制造业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辽宁省的制造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辽宁省加速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主导力量。表1显示的是2000-2010年辽宁省产值结构变动情况。
  表1中第二产业增加值与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值越高,说明工业化程度越高(当该比例小于等于1时,为初级产品阶段,主要特征是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当该比例大于1时,为工业化阶段,其中该比例为2-3之间为工业化初期阶段,4-5为工业化中期阶段,6-7为工业化后期阶段,大于8为发达经济阶段。据统计,全世界高收入国家第二产业增加值与第一产业增加值比值均在8以上,上中等国家为6,中等国家为4-5,下中等国家为3)。从表1中可以看出,辽宁省的该比值从2000年的4.52提高到2010年的6.05,说明辽宁省已经从工业化中期阶段逐步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
  装备制造业自2006年成为辽宁第一支柱产业以来,一直保持强劲发展势头。2009年,全省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8000多户,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240.6亿元,约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1/3。随着装备制造业的迅猛发展,工业品进入大规模消费时期,同时也产生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大量需求。近年来,在制造企业服务化、国际生产性服务业转移以及集群化发展趋势的影响下,辽宁也在全面提升经济服务化基础上,在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中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尤其2009年以来,辽宁服务业不仅未受到金融危机太大消极影响,反而迎头赶上,2009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2.1%,高于全国3.2个百分点,为近10年来最高增速,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7.3%,拉动全省GDP增长4.9个百分点,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其中,商务服务业、仓储业、软件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在金融危机中成为力保经济增长的活跃力量,其营业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如图1所示,2000-2009年期间,辽宁省服务业总产值从1821.2亿元增加到5891.3亿元。
  从辽宁省服务业内部结构来看,主要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行业,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保险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等,其增加值呈现平稳上升趋势,分别从2004年的425亿元、188.04亿元、286.5亿元、64.86亿元和57.3亿元上升至2007年的642.83亿元、298.73亿元、244.32亿元、103.84亿元以及84.12亿元。
  辽宁省依托原材料和装备制造业两大基地的优势,通过培育和发展现代物流企业,形成了多层次的物流体系。培育和发展了辽宁联合物流、锦州渤海物流、恒大物流等一批年营业收入超过10亿元的民营第三方现代物流企业;引进了上海联华、丹麦马士基物流集团、美国APL公司等一批国内外大型现代物流企业。重点培育了50条专业化营销的汽车、工程机械、建筑材料、汽车配件、五金机电、装潢装饰、旅游商品等产品街区,形成了一些具有现代物流功能的大规模专业化生产资料市场集群。2010年,我省又提出将重点发展与现代装备制造业密切相关的金融业、现代物流业、科技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每个城区至少要规划建设一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一个特色产业集群,重点推进100个重大服务业项目建设,对生产性服务业达到空前的重视程度。   目前,辽宁的生产性服务业的企业活动主要包括:装卸搬运和运输代理服务、各种货物仓储、中转仓储和以仓储为主的物流配送,计算机系统的设计、集成、安装及数据处理、维修等,各种软件业,会展服务,科技交流及推广等。
  (二)存在的问题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随着辽宁省的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生产性服务业所创造的价值总量也在不断增加,这种正向的变动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辽宁省的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推动发展的双向因果关系。但是从辽宁省目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情况来看,我们应该明确的认识到其发展还存在较多的不利于制造业发展的不足之处。
  1.生产性服务业总量不足,规模偏小。2007年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4%,生产性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13%,与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比重明显偏低(见表2)。
  辽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规模仍然较小,且存在散的特点。缺乏一些有竞争力的能支撑整个行业发展的领军企业和知名的品牌,因此整个行业缺少引领和创新,导致生产性服务业存在较严重的同质化的现象,没有核心的服务能力。
  2.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和内部结构来看,各行业的发展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金融业等传统的生产性服务业总体比重相对较高,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等新兴生产性服务业所占比重相对较低,如图2所示。
  3.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升级的推动作用优势不明显。按照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的要求,伴随着工业产值增加的同时生产性服务业创造的价值总额也同步增加。但是根据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增加值比值来看,辽宁省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增加值的比值从2004年的31.16%下降到2007年的23.57%。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升级的推动作用优势不明显。一方面,辽宁省大多数的制造业企业仍然属于传统的模式,即“大而全、小而全”的模式,大多数企业的生产性服务业环节没有实现外包,难以降低成本。这样,制造业的产业链条上的科技研发、创意设计、人员管理、会计核算、产品营销策划等等环节都在企业内部完成,从而缺少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外部化需求,另一方面,辽宁省的生产性服务业规模较小,技术水平较低,社会化服务的能力不强,难以为制造业提供专业化、高技术的生产性服务,服务成本相对较高。所以,辽宁省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存在一种低效平衡的怪圈难以打破。
  4.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地区发展不平衡,难以实现跨区域辐射和互动。辽宁省各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发展不平衡。沈阳和大连两地集中了大部分的服务业资源,比如九成的商务服务业集中在两市,而其他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欠缺,无法与制造业的发展相配套从而实现互动。同时,由于沈阳和大连两地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处于较低水平,对其他地区的辐射和扩散能力较差,产业配套能力不强,从而难以实现跨区的流动和辐射。
  三、促进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对策研究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尽管近年来辽宁省的生产性服务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着产业规模总量偏小、各行业发展不协调、结构层次偏低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辽宁制造业的产业转型和升级,为此辽宁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以产业联动促进辽宁省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协调发展。促进两者的融合发展首要的是要解决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对接问题。根据发达国家的发展实践,通常这种对接方式有四种:(1)标准纵向一体化;(2)纵向一体化FDI与公司间贸易;(3)从国内供应商购买,使用国内中间投入要素(如外包);(4)从国外供应商购买(如离岸外包)。从价值链的角度来看,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融合过程实质就是原有产业价值链的分解和整合。在这一融合的过程中,当原有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的价值链由原来的链式结构分解为混沌的价值活动网络后,散落的价值链条被截取出来并有所取舍地整合到融合产业的价值链里,两者融合的关键需要多种方式和多方面的努力和配合。
  (一)转变发展观念
  辽宁省是老工业基地,受传统经济理论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较深,相对的发展服务业的观念落后。很多人仍然用传统的眼光看待服务业,一部分人认为只有农业、工业等这样的生产物质产品的部门才是生产部门,才创造价值,而服务业这样的不生产物质产品的部门不算生产部门,不创造价值;另外在一些部门存在重生产轻服务、重消费性服务轻生产性服务业的观念,甚至有的人把发展工业与服务业对立起来,认为只有工业发达了以后才能去发展服务业;另外很多人对服务业的认识仍停留在传统部门,把发展服务业仅仅当成是住宿餐饮等一般的商业形态,对服务业的生产性功能和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认识不到位。因此,要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首先要转变观念,认识到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性。我省目前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转型阶段,这一时期工业制造业的发展不仅需要量的扩大,更需要的是质的提升,按照“微笑曲线”理论,一个产品的附加值更多的是体现在制造业价值曲线两端的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生产性服务业环节,因此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是促进制造业质的提升的关键。在今后的发展中,要把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联系起来,推进二者共同发展。
  (二)以制造业自身升级拉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辽宁省是老工业基地,是制造业大省,具有良好的制造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的基础。近些年,辽宁省正在努力实现新型工业化的目标,努力提高工业整体素质。提出要重点发展那些“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制造产业,以加快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这些新型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从一个角度来说就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这一转变客观上将对生产性服务业产生旺盛的需求,从而将进一步促进辽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实现生产性服务业规模总量的增加。
  (三)提升服务业层次,优化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促进制造业升级   根据微笑曲线理论,一件工业产品70%的附加值体现在两端的生产性服务业环节,从时间上看,70%的时间停留在服务业的环节,因此,先进的制造业是需要以科技研发业、现代物流业、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租赁与商务服务、现代营销等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为支撑的。当前辽宁省的生产性服务业面临的局面是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等传统的生产性服务业比重较高,而新兴的科技研发、计算机软件信息服务业等知识技术密集型的生产性服务业比重偏低。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必须首先明确哪些是我省需要优先发展的重点行业,哪些是要重点发展的支柱行业。即辽宁省要根据当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优先发展科学技术研发业、计算机软件信息服务业等知识技术密集型的生产性服务业,并依托辽宁所具有的港口优势,加速发展港口物流等临港型生产性服务业。通过对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层次和水平的提升,进而促进辽宁省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和升级。
  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首先就要依靠先进技术的投入和先进管理经验的投入,因此要时时保持技术和管理创新。创新是高附加值的来源,是促使产品价值链发生连续突变和飞跃的直接动力。信息和技术服务业的加速发展,能够加速信息技术在制造业中的运用,这将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无论在传统制造业的现代化改造方面,还是在引领和带动现代先进制造业发展方面,信息技术都是产业体系整合的黏合剂和强化剂。因此,根据辽宁省目前的发展情况,需要着重加强在信息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充分利用现有的科技资源、教育资源、人力资源等优势,建立起服务功能强大、辐射作用显著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
  (四)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体制改革,完善市场体系和竞争机制
  目前,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面临的体制障碍仍然比较突出。生产性服务业大部分行业仍然处于垄断经营的状态。如金融保险业、铁路及航空运输业、邮电通讯业等大多属于垄断经营。垄断经营造成这些行业的进入门槛很高,市场难以实现充分竞争,企业发展缺乏应有的活力,抑制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同时,进入壁垒的存在导致服务业内部的企业之间专业化分工程度较低,抑制了这些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因此,应该加大力度进行服务业的体制机制改革,按照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要求,进一步推进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体制机制改革,打破行业垄断,加大公用服务业事业及国有服务企业市场化改革力度,正确区分教育、医疗、文化、科技、咨询服务等行业中的营利性服务、非营利性服务和公益性服务。加快推进大中型制造业企业主辅分离的力度,促进制造业企业将设计研发、仓储物流、广告营销、人力资源培训等非生产核心业务实行服务外包,推动企事业单位由内部自我提供服务转变为由外部的社会提供服务。同时,政府在操作中应该更加重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加大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降低相关行业的准入门槛,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吸引多种资本企业进入进而加大市场竞争力度,提高服务业企业的活力和生产效率,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现代服务业中的比重,促使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亮点,切实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形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相互支撑、相互推动的紧密联系,实现两者的协调发展。
  (五)吸引外资流入,完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模式
  传统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通常是原有制造业企业与其周边临近的生产性服务业相互作用,所以要重点加强在制造业企业聚集的地区发展相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而除此之外,还应该注重吸收外国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有针对性地吸引国外先进生产性服务业的流入,利用辽宁省所具有的独特优势积极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变单纯的制造业集聚为集成制造与服务功能的产业链集聚。辽宁是装备制造业大省,具有巨大的潜在的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因此,在利用外资时,要注重产业结构优化与调整,吸引先进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的入驻。同时,要利用制造业本身的优势,吸引先进制造业企业的进入,从而间接地吸引为那些先进的制造业企业提供配套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进入。进而大力拓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技术开发、法律会计、商业贸易、信息服务和咨询中介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空间,为辽宁省制造业的发展提供更加专业化高技术的生产性服务配套。
  (六)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外包?穴包括离岸外包?雪,强化产业关联
  按照分工理论,生产性服务业的产生和发展是由于制造业内部服务环节的“外包”,当前辽宁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升级的推动作用发挥的不明显,部分行业的增长速度低于制造业的增长速度,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辽宁制造业企业的服务外包的动机较弱,多数企业仍然是大而全,小而全的形式,由企业自身提供所需的生产性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制约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化、专业化发展。历史原因决定了辽宁很多生产性服务业都固化在第二产业中,例如科研机构很多附属于工业企业,很多工业企业还有自己的车队、自己的医院等。怎样把这部分固化附属在工业企业中的服务业分离出来,是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要思考的一个关键问题。
  按照制度经济学的理论,交易费用是影响一个企业经济活动的主要原因,同样,交易费用也是影响一个制造业企业将其生产性服务环节外包的主要因素。当制造业企业将其生产性服务环节外部化而产生的交易费用超过其所获得的收益,那么外包行为将不会发生。而当外包的交易费用较低时,制造业企业在生产性服务环节外包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削弱“搭便车”的行为,并且将能够有效地发现隐藏的信息、甄别虚假信息,从而降低外包的风险,获得稳定的外包利润。所以,政府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应从降低企业服务环节外包的交易费用入手,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建设,如创新政府服务方式,提高行政服务效率,加强诚信建设,培育良好的信用环境等,为制造业企业服务外包提供良好的环境。按照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当企业参与外部分工的交易成本或预期风险大于内部分工的直接成本,内部分工就不会转化为外部分工。因此,促进制造业分工深化的首要任务是完善企业信用制度,加大对企业外包合同履约情况的监管,降低业务外包的交易成本或预期风险。为此,政府要从制定合理的产业组织政策入手,建立并完善市场环境,促进竞争并降低交易成本,引导和推动制造业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来实现业务流程的再造,从而将一些研发设计、会计审计、信息物流、广告营销等各种服务性业务从企业内部剥离出来,外包给不同的专业公司,独立成为社会化的专业服务,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升服务业企业的配套服务供给能力,大力发展产业内部的专业化分工体系进而提高其生产效率,促进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产业资源的有效整合,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进而形成良好的二者协同发展局面。鼓励那些具有规模优势、信誉度比较高以及服务质量好的企业进行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重组,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集中化、规模化发展,形成组织,培育出一些服务业龙头企业,进而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同时,建立健全行业协会及中介体系,实现社会化服务与制造业环节的无缝对接。   (七)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式发展
  辽宁省在一些地区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些生产性服务业集群,比如沈阳的金融商贸开发区、物流园区、商务服务业集群,大连的物流业、软件业集群等,都已经初步形成,但是辽宁省的服务业集群存在规模小,企业关联度低的特点,集群内部的企业之间产业链条较短,趋同现象严重,因此集群效应并未得到真正发挥。因此,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发展是促进其与制造业互动的关键。在这方面,政府应该把户籍管理、土地流转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作为抓手,打破阻碍人口流动的障碍,引导制造业向城市周边扩散并形成集聚,从而形成规模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来支撑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钟韵,闫小培.西方地理学界关于生产性服务业作用研究述评[J].人文地理,2005,(3).
  [2]顾乃华,毕斗斗,任旺兵.中国转型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竞争力关系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6,(9).
  [3]聂清.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关联效应研究[J].国际商务研究,2006,(1).
  [4]田曦.生产性服务影响我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科技和产业,2007,(11).
  [5]王玉龄.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研究[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3).
  [6]张世贤.工业投资效率与产业结构变动的实证研究——兼与郭克莎博士商榷[J].管理世界,2000,(5).
  [7]江静,刘志彪,于明超.生产者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效率提升:基于地区和行业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7,(8).
  [8]王贵全.论生产性服务对贸易格局的影响[J].亚太经济,2002,(2).
  [9]郑吉昌,夏晴.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分工的深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2).
  [10]李庆杨,孙秀秀.刍议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J].经济问题,2009,(10).
  [11]高觉民,李晓慧.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机理:理论与实证[J].中国工业经济,2011,(6).
  [12]童洁,张旭梅,但斌.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策略研究[J].软科学,2010,(2).
  [13]薛立敏等.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之研究[D].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1993.
  [14]顾乃华.我国服务业对工业发展外溢效应的理论和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2005,(12).
  [15]陈宪,黄建锋.分工、互动与融合: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演进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4,(10).
  [16]郑吉昌,夏晴.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竞争力关系研究——以浙江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为例[J].财贸经济,2004,(9).
  [17]高峰.全球价值链视角下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互动[J].现代管理科学,2007,(1).
  [18]王金武.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分析及其对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硕士论文,2005.
  [19]唐强荣,徐学军,何自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发展模型及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9,(12).
  [20]韩德超.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9,(18).
  [21]刘权,李洪雄.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集聚效应影响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0,(11).
  责任编辑 宫秀芬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公共服务型政府理念的指引下,大连市政府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取得了突出的成效。主要经历了起步摸索阶段、法制推进阶段、职能整合、完善提高四个阶段,可以从四个方面概括其取得的经验,即市政府高度重视是服务中心建设发展的关键,狠抓政府职能转变是服务中心建设的生命线,创新和理顺体制机制是服务中心建设的长效保证,加速政务与技术融合是服务中心建设的发展方向。从目前我国行政服务中心发展的现实情况来看,仍然面
期刊
[摘 要]本文对哈耶克的秩序和规则,从制度主义的角度进行了反思,并对双方就制度的定义、分类、演化变迁的理论进行了理论梳理和评价。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从制度形成和重要程度两个维度将制度在四个空间内进行分类,并对四类制度以及它们的演化变迁进行分析,以期结合双方的优点对制度进行反思和分析。  [关键词]哈耶克;自发秩序;制度主义;制度形成演化  [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期刊
[摘 要]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主要途径是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地处辽西北地区的阜新市作为全国典型的资源型城市,经历十年转型发展,正逐步走上创建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示范市的道路。落实“工业强市”战略,积极构建以接续替代产业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是阜新实现转型示范的关键举措。为此,有必要强力推进项目和园区建设,培育壮大工业产业集群,加快实现工业优化升级,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 
期刊
[摘 要]目前辽宁就业总量供大于求的矛盾依然突出。实施积极的就业保障政策,加大财政在就业保障中的力度,对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发展至关重要。  [关键词]就业;财政政策;补贴  [中图分类号]F812.45;F2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2)04-0074-03    2011年,我国就业形势仍比较严峻,城镇登记失业率仍处于200
期刊
[摘 要]2010年4月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经报请国务院同意,批准设立沈阳经济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经过近两年时间的建设和发展,沈阳经济区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列出了沈阳经济区发展的后发优势,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充分发挥沈阳经济区后发优势的策略,使其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繁荣。  [关键词]沈阳经济区;后发优势;发展策略  [中
期刊
[摘 要]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名称百年未变,但具体内容却有很大差别,呈现为多种形态。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变化的,应当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名实关系。社会主义有好东西,也有坏东西,资本主义同样如此,需要具体分析。应当认真研究和确立科学合理的价值标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可以互补,还有大量事物属于“非社非资”的人类共同文明成果。我们应当学习资本主义,超越资本主义,反思社会主义,
期刊
[摘 要]本文借用何传启等学者研究设计的第一次现代化、第二次现代化和综合现代化模型和方法,以辽宁省平均水平为参照系,在此基础上解读个体城市鞍山的现代化相对水平,利用该地区各项数据指标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以期得出的结论对地方经济发展有所启示。  [关键词]地区现代化;现代化评价体系;鞍山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2)08-0
期刊
[摘 要]没有社会的稳定,就没有经济政治的繁荣发展。在新的发展背景下,有效地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社会管理创新是必由之路与不二法门。浙江省长兴县在城乡社区管理方面的探索与创新,引人瞩目。本文以长兴县为案例,作粗浅的思考与探讨。  [关键词]和谐共建会;社会管理;创新;长兴    浙江省长兴县“和谐共建会”于2008年10
期刊
[摘 要]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首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要加大治懒治庸力度,着力解决干部管理不严的问题,健全干部能上能下机制。党的十八大也明确提出了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新加坡人民行动党作为新加坡长期执政的政党,是世界上公认的勤政高效、奖罚分明的政党,在治懒治庸方面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通过学习借鉴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在思想教育、用人导向、考核制度、群众监督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可
期刊
[摘 要]东北地区经济的振兴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有着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联动关系,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制约着我国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所能达到的程度。因此辽宁应抓住与东北亚合作的机遇,利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优势,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快东北地区经济结构调整,拓展东北经济发展空间。  [关键词]辽宁;区域性;国际经贸;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0.1 [文献标识码]A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