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证人出庭作证难的原因与对策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ectron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对刑事审判方式作了重大改革,要求对案件的实体审查必须通过庭审进行,也就是说,指控犯罪、证明犯罪、核实全部证据都要通过庭审进行。因此,新的审判方式要求,作为重要诉讼参与人的证人应当出庭作证。然而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实施几年来,在司法实践中,证人出庭作证这一制度的执行情况并不尽如人意。证人拒不出庭作证,使庭审不能当庭进行询问、质证,不能核实证据,导致有些案件事实无法查清、查实,甚至导致错判,使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或冤枉无辜,或放纵犯罪。这不仅妨碍了诉讼活动的正常进行,造成司法资源的浪费,影响了诉讼效率,而且成为困扰刑事審判方式改革的一大难题。
  
  一、导致证人出庭作证难的因素
  
  (一)立法缺陷形成的障碍
  1、有关证人出庭作证的法律规定不完整、不统一。从最高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的具体内容来看,有关证人出庭作证的规定还存在着相当程度的不完整、不统一性。“免除证人出庭作证义务”的条款不完整缺乏可操作性。例如,证人的证言对案件的审判能否“起直接决定作用”,由谁来判断?哪些是证人可以不出庭作证的“其他原因”?证人如果身患疾病或者行动极为不便,合议庭成员和控辩双方能否到他的住处或者医院进行询问?这些都暴露出法院在确定某一证人是否出庭作证时具有相当大的随意性。
  2、法律对证人行为义务性的规定有疏漏。如果对刑事诉讼法第37、45、48等条款仔细考察,现行的法律对证人的义务性没有明确的界定。表面上看,立法规定了作证行为是一种义务,而实质上又因取证主体不同而有区别。控方行使司法权进行起诉时,证人承担的是作证(含出庭作证)的义务,而辩方行使辩护权向证人取证时则必须经证人同意,因为刑诉法第37条2款规定:“辩护律师经人民检察院或人民法院许可,并且经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被害人提供的证人同意,可以向他们收集与本案有关的材料”。这样,是否愿意作证就成了证人的一种权利,而非必须履行之义务,此为明显疏漏。在没有赋予辩护律师强制要求证人提供书面证言或出庭作证的权利情况下,要求完成法律交付的举证义务,已是强人所难,非律师辩护人的调查取证愿望的实现则更是难上加难,完全取决于证人的主观意愿。
  3、有关证人保护条款的规定不充分,不健全。刑诉法对证人的保护问题虽有规定,但存在严重不足:其一,只有原则规定,没有具体措施。不仅司法机关难以操作,而且证人要求保护时也难以提出具体的合乎法律规定的要求。其二,只注重对证人的人身和名誉权的保护,对证人财产权的保护则被忽略。而实践中,证人因作证而被毁财产的现象经常发生,证人面临财产风险,不敢出庭作证。其三,只侧重对证人的事后保护,而没有规定事前保护措施。只有在证人因作证受威胁、侮辱、殴打或打击报复后,才由司法机关对实施者给予处罚。这只是事后对行为人进行的制裁,而对证人权益造成的某些损害实际上已无法挽回。
  
  (二)司法资源匮乏形成的障碍
  1、司法资源匮乏,使证人保护制度无从完善和落实。毫无疑问,证人事前保护制度的设立对预防和减少作证风险意义重大,但却需要雄厚的司法物质资源予以支持。由于目前我国这方面条件还不完全具备,这无疑延缓了证人事前保护制度的建立,从而制约了证人出庭作证的积极性。而且法律所设证人事后保护措施的落实,亦需要国家加大司法成本投入,扩大司法队伍规模和力量。事后保护措施难以落实,是另一受制于司法资源不足而影响证人出庭作证的重要因素。
  2、证人出庭作证的成本消耗没有补充源。证人出庭作证要消耗一定的物资,并存在误工补偿问题,权且称之为证人出庭的诉讼成本或诉讼耗费。证人出庭作证的耗费补偿不足,主要体现在证人出庭的诉讼成本由谁投入,作证耗费如何补偿。目前我国法律对此尚无规定。而且在司法实践中往往忽略了证人作证的诉讼耗费问题,对证人不给任何补偿。从而使证人的合法财产权益受损,证人不愿出庭自然不难理解,这也给证人出庭作证设置了障碍。
  
  (三)受传统观念影响形成的障碍
  1、法制观念不强。人们的法制观念有一个从培植到形成、提高的过程,司法人员和诉讼参与人(包括证人)的法律感知能力和自觉程度直接影响着其是否严格按程序办案和证人是否愿意出庭作证。
  2、少数司法人员特别是审判人员存在“宽容”心理。传统庭审方式遗留下来的重实体轻程序的价值取向导致审判人员在诉讼过程中重视庭外调查活动,忽视庭审质证程序。司法实践中以宣读证人证言笔录代替控辩双方对证人的询问、质证的行为,普遍得到司法人员的宽容和认同。司法人员个体主观上对证人出庭的法律要求和重要性认识不够,是影响其要求证人出庭作证的重要心理因素。
  3、司法人员缺乏对证人的保护观念。虽然法律规定了对证人的事后保护措施,但由于司法人员普遍欠缺对证人的保护意识,实践中,对损害证人合法权益的行为主动进行司法追究的寥寥无几,证人保护制度形同虚设。
  4、社会伦理观念的压力使证人不愿出庭。我国长期以来,受儒家伦理文化“仁礼”思想的影响极深,“以和为贵”是人们习惯的思维方式。人们的法制观念,特别是义务观念一直淡漠。近年来,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和推进,虽有所改进,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惹麻烦”等狭隘自私观念,仍根深蒂固。于是,证人因担心出庭作证是“多管闲事”或得罪他人,不愿出庭作证。
  
  二、解决证人拒不出庭作证问题的对策
  
  (一)修正现行立法,明确规定证人出庭作证为其法定义务
  程序法追求的终极价值是确保案件实体处理的公平与正义,笔者认为证人有义务如实提供证言,出庭作证应受法律支持,无正当理由拒不出庭作证,应受相应法律制裁。
  1、规定证人有作证的义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和辩护律师有权向有关单位和个人收集、调取证据,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如实提供证据。证人有出庭作证、如实提供证言的义务,经人民法院许可,符合情形的证人也可以不出庭作证,但必须向法院提交书面证言。
  2、规定证人出庭作证例外情形明确、具体、完整的条款。
  3、规定证人违反出庭义务的法律制裁措施,明确证人拒证的法律责任。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可以考虑对证人拒不出庭作证规定适用拘传、罚款、司法拘留直至判处刑罚等具体的法律制裁措施。
  
  (二)从立法上完善证人出庭作证的保护措施
  既然法律未设置强有力的保障措施是妨碍证人出庭作证的重要原因,就有必要积极创造条件,防漏补缺,为鼓励证人出庭作证提供司法动力源。具体可从以下方面来完善立法。
  1、逐步引入、建立事前保护制度,在诉讼前或损害发生前即对申请法律救助的相关证人采取诸如隔离、特别监护等措施进行保护。
  2、在对证人及其近亲属的人身和名誉给予特别保护的同时,也应重视对证人财产权利的保护,所以,在诉讼法中明确规定证人的合法财产权利不因证人作证而受非法侵犯和对侵犯者的严厉制裁措施已为当务之急。
  3、增加司法投入,落实事后保护措施,并且明确规定对直接或变相打击报复出庭证人的行为人,不论处于何种诉讼阶段,均应当给予经济、行政或法律的严厉制裁。
  
  (三)建立规范的刑事诉讼证人出庭费用补偿制度。
  1、明确规定证人出庭的经济补偿权。在刑诉法中明确规定,证人对出庭作证的必要物质损耗和相关耗费有请求补偿的权利。
  2、明确规定出庭证人申请经济补偿的具体项目。证人出庭作证时的交通费、误工费、住宿费及生活补贴等均应列为补偿内容:履行了出庭作证义务的证人有权向法院或其他补偿主体求偿。上列各项费用的具体补偿标准由补偿主体根据证人的职业、实际收入状况、当地一般生活水平及证人作证的实际支出等情况合理裁量。
  3、明确规定证人出庭经济补偿的来源。刑事诉讼具有国家追诉与豁免诉讼费的特点。刑事诉讼是国家追诉犯罪的活动,诉讼的结果直接关系到国家利益,因此,不论刑事诉讼中的证人属于哪方,也不论是哪方胜诉,证人的补偿应由国家统一承担。如果证人的补偿由公诉方、辩护方各自负责,一般被告人难以承担,即使承担也极易出现贿买证人的现象,影响司法公正。
  
  (四)更新观念、建构法治理念
  1、更新审判观念,制定程序优先规则。要克服我国传统法文化积淀下来的对诉讼程序的轻视心理,制定程序优先规则。审判人员在裁判案件时要重视对证人证言的当庭质证,在证人具备出庭条件的情况下,审判者违反程序规则,随意决定以宣读证人证言取代证人出庭作证的应规定相应的程序法责任。
  2、加强司法人员自身形象的设计和司法人员对证人的保护意识。注重提高司法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司法人员尤应注意避免个体形象不佳而致司法权威集体受损,最终抑制证人出庭协助查案的愿望。同时,还要增强司法人员对证人的保护意识,对由于司法人员玩忽职守,致证人的人身安全、人格名誉或财产利益遭受严重危害的;证人依法申请法律救助,司法人员未提供合理保护而造成损害的,应承担渎职的法律责任。使证人建立起对司法机关的信任和对国家法治的信心。
其他文献
简要案情:2011年2月20日12时30分许,被告人潘某某驾驶川S73761号轻型自卸货车从达县万家镇中心广场经万家镇农友街向碗厂村方向行驶,行驶至该镇中心广场十字路口时,在未确保安全畅通的原则下通行,其车右后轮将路边无监护人带领的5岁小孩郭某某碾压致当场死亡。事故发生后,被告人潘某某继续向前行驶,在现场附近的唐某某见状即向被告人潘仕川呼喊其车将人压了,被告人潘某某未听见仍驾车驶离现场。在现场附近
期刊
摘 要:取保候审作为一种刑事强制措施,它的适用应该是十分严肃和慎重的,但司法实践表明,取保候审在决定、执行等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本人结合实践,简要分析了取保候审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剖析了其原因,并提出了完善取保候审制度的建议。  关键词:取保候审;强制措施;保证金;监督    一、取保候审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取保候审的对象条件把握不严  刑事诉讼法第51条明确规定了可以取保候
期刊
摘 要:近几年来,富川县涉及林业部门工作人员职务犯罪案件呈明显上升趋势,导致国家、集体森林资源遭受严重破坏,正常的木材市场经济秩序受到严重扰乱,严重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大局。本文以一名基层反渎干警的视角,对所查办的涉林职务犯罪案件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做探讨分析。  关键词:林业部门工作人员;职务犯罪;情況分析    一、涉林职务犯罪的严峻形势  (一)涉林职务犯罪的
期刊
摘 要:当前,制约反渎工作发展的因素很多,既有“三难一大”的客观问题,也有反渎干警在侦查思维、侦查习惯和侦查方式方法等主观上的问题。客观上的问题是一个渐进过程,而主观上的问题则需要我们更新观念、及时调整、善加引导。  关键词:反渎;侦查;意识;跨越;发展    当前,制约反渎工作发展的因素很多,既有显而易见的“三难一大”(即渎职侵权检察工作中存在的发现难、查证难、处理难及干扰阻力大)的客观问题,也
期刊
摘 要:提单对整个国际贸易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主要探讨了提单的定义,分析了提单的种类,并对提单的法律性质和功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提单;定义;种类;法律性质    一、提单的定义    提单在现代国际贸易和海上货物运输中处于中枢地位,其影响范围涵盖了从贸易合同签订到运输直至支付和交货的整个流程。正如一位英国法官曾经说过:“国际贸易是一张由合同组成的网,这张网的中央就是提单。”  从提
期刊
摘要:新型行政行为事实上就是行政指导、行政合同等的一个总概括。这一高屋建瓴的概念是有杨海坤教授和黄学贤教授于《行政指导比较研究新探》(中国法学1999年第3期)上首先提出。这一观点很好的解决了关于行政指导等一类行政活动的定性问题而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由于它具有过渡性、动态性、复杂性等特征。是不可能把它纳入传统的行政行为范畴之中。这样做,可以避免用传统的、严格的法治学说和理论来要求行政指导。然而,反
期刊
摘要: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制定于计划经济时代,受到时代和立法技术上的局限,已经难以适应今天社會经济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尤其是作为继承客体的遗产,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内容更加丰富,存在形态更加复杂,这就需要重新构建我国遗产的体系,进一步完善遗产范围的确定,以更好的解决现实中的遗产继承纠纷。  关键词:财产;遗产范围;立法    一、各国遗产范围的立法例评析    关于
期刊
摘 要:全国政法工作会议、全国检察长会议、全区政法工作会议和全区检察长会议,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时期政法工作、检察工作的总体要求和总体目标。本文结合长洲区检察院的实际,就“十二五”时期检察工作科学发展进行专题调研。探讨如何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坚持“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检察工作主题,全面履行检察职能,将检察工作置身于服务经济建设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工作大局中,为长洲区新跨越发展提供有力的司
期刊
我们先来看两个案例。  案例一,被告人王某于1996年6月与妻子钱某感情破裂为由起诉要求离婚,法院判决“不予支持”后双方仍处于分居状态。1997年3月,王某再次提出离婚诉讼,1997年10月8日,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法院作出准予离婚的判决。双方对此均无异议。同年10月13日晚7时许(判决尚未生效),被告人王某来到原住所,见钱某在房间整理衣物,便上前从背后抱住钱某要求发生性关系,在遭到严词拒绝后,被告人
期刊
化解社会矛盾是检察机关重要而紧迫的政治任务,探索多元化解矛盾纠纷机制,是检察机关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处于探索中的民事检察调解作为民行检察部门维护公平正义,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项新举措,既遵循自愿原则,同时又不违背法律基本原则,符合利益协调和纠纷解决的特点,对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民事检察调解存在的必要性  检察机关在受理民事行政申诉案件后,主持双方当事人调解,化解民事纠纷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