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tt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个著名经纪人曾经告诉我,艺人都应该有一个特质:同样的曲子唱十遍、同样的故事讲十遍,不但不会厌腻,还会一次比一次更起劲儿。
  如果这么说,那我父亲从很久以前就开始训练我当一个艺人了。
  例如吃饭时,他会夹起一块肥肉,先向在座的客人们宣告它的胆固醇含量很高,但碰到老婆做的霉干菜扣肉还是欲罢不能,接着便问:“儿子,这个叫什么?”我则脸不离碗立刻回答:“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每次都让满桌客人笑出声来。
  吃完饭,大家在客厅听我演奏完一段钢琴曲之后,老爸一定会提起某一天当我在练琴时,他误以为我故意弹错音而敲我脑袋,后来发现我没错,当场赔了我五美元的事。接着他一定会问:“儿子,然后怎么样?”我便回答:“我当场找了你两美元,因为敲得不够痛。”每次都赢得客人叫绝。
  还有一个他爱讲的,就是去香港买照相机,跟店员斗智的情节。我扮演老爸,老爸扮演店员,两人一搭一唱,必定博得满堂彩。


  有时候我觉得老爸一定是闷坏了,老是需要我陪他唱双簧。十九岁那年放暑假回到台湾,满口还是ABC腔调的我就跟着他同台演讲,走遍全台湾。我们的开场简直就是在说相声。
  他:“我是刘墉。”
  我:“我是刘轩。”
  我们:“问候各位乡亲!”
  台下必定哗啦啦一阵掌声。我们一套接一套:虎山、敲头、香港店员……每场两千多个位子,场场爆满。
  然后有一天,他跟我说他不讲了,要我独自登台。
  我慌了:“那我怎么办?”
  他说:“你活那么大,总该有些自己的故事吧!”
  我父亲就是这样,一下子给予我严格的训练,一下子又松手,说:“你自己决定吧!”更扯的是,还把“你自己决定吧”写成文章。
  对他来说,时时刻刻都是教育机会。跟他在森林里跑步就像上自然课。碰到书法作品我总是低头快闪,因为他一定会叫我念出上面的字。他对我妹妹也不例外。即使现在,他还是会摆个小白板在餐桌旁,边吃饭边考她生字。他每餐必高谈阔论,而且讲完一个笑话,还会补充:“这个嘛,叫作‘逆向思考幽默’,先设下引子,铺陈笑点……”顿时让笑话变得一点都不好笑。
  小时候看过一部电影《功夫小子》,我觉得老爸很像片子里的老师傅,看似叫徒弟给汽车打蜡,但其实是在教他空手道。为了给我灌输为家庭服务的意识,他派我去院子里捡松果。为了教我细心,他叫我用湿纸巾擦一棵假树的叶子,一片一片地擦,漏一片就要罚钱。同学们知道了,打电话约我前都会问:“今天不用擦树叶吧?”老爸看我在那儿干,则笑得合不拢嘴,还拿出相机拍照。我知道他拍照的原因:为了把这个情节写到下一本书里。
  不过讲句公道话,他怎么要求我,也会怎么要求自己。跟我约时间,他总是会说:“我几点几分到。”他说约时间要准确,一方面是尊重对方,另一方面则是让对方知道你会准时,所以不可迟到。他真的不会迟到。即使跟我约,如果晚了几分钟,他也会道歉。跟他合作过的人都说他很烦人,甚至“难搞”,但他极度可靠,说到的一定做到。光是这一点,我可能一辈子也学不来。
  有时候我想,难怪老爸会念师大,因为他天生就是个老师。教育他人是他的乐趣,也是他的动力。当然,我们全家和周遭的朋友都直接或间接地沦为他的“素材”,我们的私事还变成中学生必读的课文。(真不好意思啊!)虽然我对外开玩笑说,我很高兴当个混账儿子,以便让我老爸有写作题材,但事实上我时常不希望被他写到。甚至在大学时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根本不想打电话回家,直到有一天收到一个读者的来信。他说自己家境不好,父亲老是在工作,从来不跟他聊天。但某晚他父亲偷偷走进房间,把《超越自己》翻到其中一篇——《在风雨中成长》,留在他的床头柜上。他看了以后,便知道父亲是爱他的,所以他想要謝谢我。
  近年来,我父亲开始通过燃灯基金会,给偏远地区捐钱盖学校。盖的几十所学校,都是以家人的名字命名,但从来不用自己的名字。有一次我们全家去贵州探访“帆轩四小”,坐吉普车走了好几个小时的山路到贫困的山区,看到几十个学生挥着旗子跑出来欢迎我们。我们给他们发巧克力,看他们跳舞表演,老爸还叫我妹妹拿出小提琴来为他们演奏,随后掏出他的照相机。我在旁边偷笑,一方面我知道这又将成为老爸的写作题材,但另一方面看到他骄傲的表情,我内心也真为他高兴,因为此刻他是大家的刘爸爸、刘老师。
  (司志政摘自接力出版社《放任心中的一百次流浪》一书,沈 璐图)
其他文献
一  1936年《世界小史》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非常强烈的反响,没过多久便被翻译成5种语言。时至今日,这本书已被翻译成18种语言,畅销全球,并广获好评。  剑桥大学历史系教授提姆·布莱尼说:“全书39篇短章,每一章都生动活泼,充满睿智的见识和让人久久回味的图景。”  英国历史学家丽萨·贾丁认为:“因为《世界小史》的出现,未来会有更多人想要成为历史学家,将自己的毕生热情投注于历史和真理。”  《每日
期刊
有一次,我跟妻子去卡波圣卢卡斯旅游。我们玩得很愉快,跟大多数游客一样,我们也喜欢到港口后上岸观光游玩,这样我们的旅游经历才会丰富多彩,而我也终于能在她面前证明我的某些观点了。  我一直对妻子说,在很多港口,总能找到跟旅游团安排的上岸观光内容一样,价格却便宜很多的服务。但她不相信我的话。于是我说:“就听我一次好不好?如果结果证明我错了,不过是一次糟糕的经历,而你还能得到我的道歉。”后者是她最想听到的
期刊
父亲手塚治虫18岁出道,60岁去世,创作了700多个故事。算下来,他平均每天要画7幅画稿。  父亲忙碌的时候,我们基本上看不到他的身影。虽说如此,我们之间的信赖感却没有减少。  当我们打开电视时,电视里放的常是父亲制作的动画片,所以即使和父亲没有对话,我们也十分理解父亲的工作。  一个星期看不到父亲是常有的事,有时候两三个星期都看不到他,我们就会有点担心,跑去问母亲:“爸爸什么时候回来?”母亲只能
期刊
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讲过他家乡一位县令的故事。  “明公恕斋,尝为献县令,良吏也。”纪昀在文章开头这样写道。有这样高的评价,可以想见,这位知县大概是位恪尽职守的好官。  这位恕斋先生,后来由县太爷升任太平府太守。他在办理棘手案件,难下决断时,常常“微服私访”,以便明辨是非曲直。  一次,太守又独自去案发现场了解情况。行至中途,他感到有点疲惫,便走进一座寺院,打算休息一会儿。  一进门,方丈
期刊
史家寨乡位于陕西省蓝田县境内,属于国家级贫困乡。2017年11月2日,“《读者》光明行动”专家医疗队来到史家寨乡,为这里的学龄前儿童进行义诊。接受检查的105人中,视力不良者竟有30人,比例高达28.5%,这在“《读者》光明行动”历次筛查中从未出现过。低龄儿童视力问题日益突出,而弱视更是一种危害儿童视功能的眼疾,“《读者》光明行动”任重而道远。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的定点治疗已接近尾声,一个患
期刊
老師蔡国蘅先生临终前将这条宝蓝色丝绦穗子赠予王佩瑜时,距此物的原主人孟小冬离世已近30年。王佩瑜很难形容触手那一刻的感觉,她觉得这是冥冥中和孟先生注定的一场相遇。同宗余派,同是女老生,人们已习惯将这两个名字放在一起。20年里,她像是一直在不同的时空里与孟小冬对话。  她与孟小冬最直接的一次对话,源于跟蔡国蘅先生学戏。蔡先生的家族在民国时期的天津卫颇为煊赫,蔡父在海关任要职,1949年举家迁往香港。
期刊
莫尔索因为杀人被捕,又不愿按照法官的意思向上帝忏悔,于是案子拖了十一个月。他逐渐习惯了监狱的生活,时间对他而言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最后,法庭判处莫尔索死刑。  莫尔索拒绝向神父忏悔,他觉得二十岁死和七十岁死没有什么区别。别人的死活也好,母亲的慈爱也好,对他都没有什么意义,有一股气息会把生活的岁月吹得一干二净。临刑前莫尔索闪过愿意重新开始生活的念头,但他仍然觉得现在也是幸福的,想到受刑时会有很多人来
期刊
常常有人不解:关於在北京花钱都难请到,为什么愿意跑到农村去免费教芭蕾?除了在北京舞蹈学院有教职,他还是国内众多重量级芭蕾舞节目的领队,常常忙得“希望能有三头六臂”。但是他享受每个周日的端村行,于他而言,那是最好的放逐。  “疯狂”的想法  关於去端村教芭蕾,契机是一次饭局。北京荷风艺术基金会的创始人李风向他表达了让芭蕾进入农村的想法。  这一略显“疯狂”的想法,其实在关於心中早已萌芽,只是一直无法
期刊
德国大指挥家富尔特文格勒指挥的《命运》享有盛誉。他曾为日本交响乐团做指挥,可日本的乐团团员却伤透了脑筋。富尔特文格勒在《命运》开始之前,会使劲转动他的双手,要转很长时间,才给出个“开始”的信号。  他虽说是个指挥家,可哲学家见到他都相形见绌,他是属于那种“哪怕是路边的一棵杂草,都能从中看出深意”的人。他对《命运》的理解也很深刻,日本的乐手要看出他的开始信号非常困难。即便已经到了在舞台上彩排的时候,
期刊
我小的时候,大人总是让我背诵拉封丹写的寓言,每一篇寓言的寓意他们都仔细地给我讲解。在我背过的寓言中有一篇叫作《蚂蚁与蚱蜢》。这个故事的写作目的是让青年人懂得,在这个不太完美的世界上,勤勉总是会得到奖赏,而游手好闲则会受到惩罚。诚然这是个有益的教训。这篇绝妙的寓言,讲的是蚂蚁在夏季终日繁忙,为冬天储备食物,而蚱蜢却在草叶上朝着太阳悠然歌唱。冬天来了,蚂蚁舒舒服服,仓满囤流,而蚱蜢却没吃没喝,腹内空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