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朵、山影及阳光下的影子

来源 :乡村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p514437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冶金作协副主席,山东省作协签约作家。获《十月》文学奖、山东省新时期十七年文学奖。出版散文集《祖父是一粒粮食》《大地上的河流》《大地的语言》等。
  随着年事渐长,对世界越来越拒绝的我,已经开始在世界面前退却,但即便是这样,那次木黄之行也真的算得上是一次美好的旅程。现在,在我经历过它之后,它也已经在渐渐远去。就像我生命的任何一部分,他们每时每刻都在远我而去。我对于一切远去的事物都充满忧伤和怀恋,这因此令我常常默默地追忆,追忆那已经失去的一切,那些曾经生动的过程和细节。
  那曾经的一切是如此历历在目。比如木黄,比如梵净山,比如那一夜的篝火,比如我住过的映山红客栈的木屋——那纯正的木头飘出的香味如此馥郁。比如古树,比如文昌阁,比如宗祠,比如古代造纸作坊,比如山上正在复建的庙宇,比如长桌宴,比如明亮的溪水我激动地掬起一捧就喝了下去,比如儿童节木黄镇广场上那些孩子的笑脸……此时我在我的居所写下这些文字时,窗外正下着雨,雨水在房子的四周响着,就像那溪水也随我而至。我这样在心中数念着这一切的时候,仿佛在重新走过和经历它们,甚至是一只心灵之手抚摸着它们,一直枯萎的心便又温润起来。虽然此时已经从那里返回,但似乎那一切并不是别处的或远方的风景或事物,而是于我心中滋生的事物,于我生命中走远了的风景。
   旅途中的车窗,是我永远保持临窗而望的姿势的地方。而黔东北的铜仁,铜仁的印江,印江的木黄镇,以及围绕着这里的那一方神山圣水,更是将我的这个姿势一次次固定住,几乎将我固定为一个雕像。窗外的世界随车的行驶而移动,河流,山谷,莽林,乱石滩,被大山剪出的时时变化的天空,与我的姿势一起构成一个完美的世界。
   三十歲之前,万事不忧,人过五十诸事皆愁。而梵净山以及那里的山泉溪流,可以洗身更可以洗心。
   喜欢木黄的空气,就会格外喜欢那里的树叶,云朵,山影,以及阳光下铺在地上的影子,特别清晰,像染布上的印花。在黔东北,不像我的居住地,山上不大看得见小径,这缘于那里独特的山势。如果偶尔看见一条小径,会特别清晰。而在梵净山上,却有着一条很长的小径。一条神迹一样的小径。
   喜欢在这样的山峦和土地上行走,不仅仅是泥土的酥软和石头的坚硬给予的感觉,还有几千年几万年大地的力量,人类的情感,都从你的脚下,传递到身体中。
   记得行程的第二天,我们从木黄镇返回驻地的路上,我们去看一个廊桥,一个在河流上飘摇了几百年却依然在那里飘摇着的古廊桥,一个农人在廊桥的对面似有意无意地等我们。他对我们说他家里的墙上有一个“福”字,已经一两百年了。我这才注意到,那边的山脚下有几户人家。
   我们随着主人走进了他的家中,在中堂的地方是一个斗大的雕花的“福”字,所有的笔画中都是花的纹理,工艺细腻精湛,呈朱红色。进来的造访者纷纷拍照。我更多的时候却是在看他家中的物件,橱子,柜子,桌椅,都是朴实而陈旧的。甚至在他家里我看到了各种当地的特殊农具,木制的收割机、播种机、脱粒机,而锄头镢头等都挂在房梁上,也因此看到了那悬在房梁上的腊肉,以及腊肉下面一个水泥制作的形状奇特的灶台。男主人一直在讲解那个“福”字的来历,女主人一次次招呼我们坐下,我们却不坐。在那户人家里看到的一切,都让我想起童年在老家触摸过的旧物件。而这些年来,我们触摸过的所有东西都是崭新的,没有情感沉淀,没有记忆,没有岁月的包浆。在那个陌生的山民家里,我竟然有归家的感觉。
   到达木黄,到达梵净山,到达这里的任何一个地方,对于我来说,就是从一种很快速很杂乱的时间里,到达一种很慢很沉静的时间里。
   梵净山像个亿万年的处子,静卧在那里,屏气凝神,守身如玉,干净无尘。其实在去往梵净山之前,只渺渺中对它有些耳闻,甚至不知道它具体的方位。但是,当我知道了它,便到达了它。
   我是怀着一种对天地对自然对万物最真诚的敬畏登上并走过梵净山的。我不知道我的极度严重的恐高症是不是冥冥中就是包含了这所有的元素。现实中,我对世界敏感而惧怕。而梵净山就是一个让我这样思考生命的地方,因为它太美,太超拔,太独静。人生过半如日过午,在这个年纪,天下之景已无甚差别,一切景致皆是造物主所设,就像富贵与贫穷,高贵与卑微,辉煌与湮灭,一切之间并无差异一样。但梵净山仍然是一个例外一个异数。它似能解万事忧,化一切浊。
   我至今想起那个夜晚还激动,我吃过晚饭,看着夜幕降临中的围绕在我四周的群山,看着黄昏的颜色中山峦的线条,以及之上的天空,我似感到了世界的神性,感到了我身上正在滋生的神性,而万物都在神性里复活。(责任编辑/杨倩)
其他文献
贵州酿酒历史悠久,迄今为止从贵州多地出土的专用酒具来看,早在商周时期,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们就已经掌握了人工酿造谷物酒的技术。少数民族的村落里更常听到无酒不成席,有酒便是宴之说。贵州酿酒工艺主要分作坊酒和民俗酒两大类。作坊酒虽口感浓烈度数较高,慢品久尝反倒醉不上头,回味悠长。而民俗酒香甜顺口度数不高,客人若因味淡而酣喝,不知不觉就醉了、就趴下了、贵州话俗称:biangdang了。本次我们就循着酒的香
期刊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醋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是必不可少的一味调味品。  幅员辽阔的中国,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饮食风格的迥异,造就了特色鲜明的不同种类的醋。  比如人们最为熟知的中国四大名醋——四川保宁醋、山西老陈醋、镇江香醋、福建永春醋,同是醋,酸味却各有特点。其中,山西老陈醋,色泽黑紫,酸味醇厚浓烈,一如北方汉子粗犷豪迈,配老醋海蜇等菜最是增色提酸;镇江香醋,黑色略浅,酸香而微甜,一
期刊
杨培德:贵州省非遗专家委员会委员、贵州河湾苗学研究院院长  (刘霜/摄)  一说到艺术,人们往往想到的是经过艺术院校学习过的艺术家们的专业艺术,绝不会想到在乡野村居中也会有非专业的艺术。其实,在乡野村居中是有艺术的,特别是有耀眼夺目的苗绣艺术。乡野苗绣艺术的作者,是祖祖辈辈生活在乡土村寨中的苗族农民妇女,她们在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苗绣艺术的创作与绣制,只能在艰辛劳作的间隙中抽空进行。  
期刊
酿酒、榨油、晒醋、炒茶、种米、做面、制香、做陶、制伞、刻砚。  你有多久没有见过这些和生活息息相关的传统手艺了?因时代的发展,凝聚着手艺人心血的器具、产品渐渐退出普通人的生活。而在贵州大山中还有那么一批人,秉承手艺人的初心,默默坚守祖辈的技艺,不舍气力,传承发展。  本刊记者探访十位手艺人,通过镜头和笔,记录下一个个真实的手艺人形象,展示他们的生活,勾勒出中國人的乡愁,讲述他们坚守、传承、创新的故
期刊
夏末的扰绕真的很治愈,裹着惬意的青色,舒服的蝉鸣,山谷的凉风……如果你对城市的生活感到些许疲惫,不妨来这里短暂逃离一下。   从贵阳市区出发,一小时即可到达位于花溪区高坡乡的扰绕,路过梯田,路过村庄,沿着盘山路开往山顶,一路风光十分迷人。想来也是,扰绕就在花溪区的溪南十锦农旅观光带上,有着高山梯田、布依村落、峡谷美景。   车行至溪南十锦游客接待中心,再沿路往前开,在村口的停车场停好车,搭乘观
期刊
邓宏顺:中国作协会员,湖南省作协名誉主席。曾先后在毛泽东文学院和鲁迅文学院高研班专修创作。出版有长篇小说《贫富天平》《铁血湘西》《天堂内外》等。  竹刻艺术渊远流长。在中国的竹刻艺术中,据目前资料看,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绘龙纹勺是竹刻艺术作品的最早代表作。该作品为竹胎,分斗和柄两部分。柄的花纹为三段,有透雕和浮雕再加髹漆。距今2000多年仍保存完好。  贵州玉屏箫笛是中国著名乐器。到了
期刊
人们对民宿总有期待,期待它给予人们一个放松愉悦的世界,以不同寻常的审美体验成为人们进入远方生活场景的钥匙,从而逃避生活的庸常。观妄民宿正是这样的地方。  观妄矗立于兴义市万福村的半山腰上,看到著名的“福字田”就说明你找对了地方。店名取自《庄子·外篇·在宥》“游者鞅掌,以观无妄。”中的“观妄”。无妄即真相,要用“观”的态度来面对,有点意思吧。这里与其说是间民宿,倒不如说更像个江南风貌的微型图书馆,恰
期刊
世人皆知贵州人嗜辣,却不知酸也是贵州人日常不可或缺的美味。古时,因为山路险峻本地又不产盐,贵州人要吃盐就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聪明的贵州人便想出了“以酸代盐”的办法,久而久之,食酸就成了贵州人潜移默化的生活方式。酸萝卜,酸豇豆,泡莲花白等等小吃泡菜随处可见,无论是正餐还是宵夜都可见酸味辅料的身影。清代李宗昉著《黔记》就曾记载:“黔人每岁三月洗白菜铺巨桶中,加以小米,层菜层米,满则以巨石压之,其汁治泄
期刊
有人说,考古工作相当于拼图,用中国大地上发现的东西,拼出一部中国历史,或者说是中华文明。  也许,你感觉考古离你很遙远,但其实你的性格,你的血液中都留存有中华文明的因子、中国历史的遗存。  本刊邀请到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周必素女士,开设“素说贵州”专栏,力图结合她30年的工作经历,通过她兼具科学性和审美性的文字,从历史、考古的视角探知贵州,从播州历史起步,满足你对自身文化追本溯源的渴望,开启属
期刊
张文萍,贵州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遵义市美术家协会会员、遵义油画学会理事。2018年油画《又见桐花开》入选第三届“柔性力量”贵州女美术家作品展;2019年油画《杏花春雨·遵义》入选全国第十三届美展贵州选拨展,并获得遵义市第七届美术作品双年展三等奖,被遵义市美术馆收藏;部分作品被私人收藏。  张文萍自述:  绘画是一种修炼,是对内心的滋养。每当提起笔,我的心就安静了下来。我的大部分作品是旅行时的写生,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