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本论文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支撑,应用统计学的研究方法对知网数据库中有关模因论研究的相关文章做了统计,归类分析。梳理出了国内对于模因论研究的现状,分析了模因论与相关学科结合的研究脉络和不同领域的研究维度。本论文高度概括提炼了目前国内对模因论的相关研究,对模因论在国内的纵深研究和跨学科交融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 模因论;文化进化;综述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3-0083-02
基金项目:川北医学院科研发展计划项目(项目编号CBY18-B-YB09)。
一、引言
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基于生物进化的最小因子—基因,模因论提出了人类社会文化传播的最小复制因子,即模因。何自然教授指出“它从历时和共时的视角对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以及文化传承性这种本质特征的进化规律进行诠释”。模因论在西方研究开展已久,随着何自然等中国学者的引入和研究,模因论在国内学术界如火如荼地开展,目前模因论在国内的研究主要涉及模因论与翻译、教学、社会语用和传播学的跨学科研究。
二、国内的模因论研究
模因论在国内的研究开始于吉林人民出版社分别于1998年和2001年出版了理查德·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和理查德·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之后在何自然、谢朝群和 王斌等学者的推动下模因论在中国快速发展。从宏观上来看目前国内的模因论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类:模因论与教学实践,模因论与翻译,模因论与社会语用,模因论与传播学的结合。
(一)模因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主要在模因论的指导,对传统教学活动的启示。邓来英以高职商务英语写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在模因论的指导下如何创新写作课程模式,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水平。白洁同样以英语写作课程为切入点,基于模因论,提出在民族院校藏语类零起点英语教学中构建“阅读-仿写”的写作教学模因,提升教学效果。周园以模因论作为指导,尤其是其中的强势模因理论,来指导初中英语的词汇教学活动,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张伟平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在模因论的指导下分析了大学英语四六级的写作过程。
(二)模因论与翻译研究,主要是在模因论的指导下探讨翻译活动的方法和策略。主要涉及几方面的翻译研究:1.文本形式的翻译研究,如诗歌文本,网络文本,商业文本的翻译研究。王静以模因论为基础指出诗歌意象翻译过程中译者要根据具体语境下模因库的特点进行形意的对应模仿和复制。她同时还结合了当代新媒体的网络语言环境分析了模因论指导下的网络英语翻译实践。刘晓维基于模因论中的强势模因构建了企业外宣的翻译策略和启示。丁自华、翁风翔基于模因翻译理论,具体阐述了如何将模因理论中的语言同构、语言参数和语言转码运用到国际航运英语的翻译实践中。罗倩基于模因论的视角分析了中国菜名的传播方式,进而提出了中国菜名的翻译策略。2.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张丽花在其硕士论文《从模因论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大典 ·天水市介绍〉翻译实践报告》以翻译实践报告为出发点分析了从模因论的视角分析了承载了天水市文化的词汇翻译。张小燕在其硕士论文《模因论视角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以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中从模因论的视角分析了小说《长恨歌》中的文化负载词。
(三)模因与社会语用的研究,主要用模因论的理论基础分析社会语用现象。社会语用现象包括对网络流行语、网络歇后语的分析。李娟以模因论为理论基础,以《咬文嚼字》2014-2019年所公布的网络流行语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网络年度流行语模因的来源、语法特点和语义特点。顾晓乐、徐子葳在语言顺应论和模因论的指导下分析了网络热词在传播过程中的模因变异现象,对热词的模因的理解和翻译提供了借鉴。王丽娟从模因论的视角审视了中日流行语的模因分类,并对中日流行语进行了比较。何自然在《公共话语中的谐音仿拟模因》一文着重谈论了模仿元信息发音或声调而形成的谐音仿拟模因及其种种变异,包含它们的分、应用、传播以及形成动因.
(四)模因与传播学的结合研究,主要从模因论的视角探讨传播领域的社会现象。刘红见以模因翻译论为理论基础,分析了《白鹿原》中民俗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和传播过程。李雪、马欢采用模因论分析了网络流行语“转锦鲤”的复制和传播过程,并指出了“转锦鲤”这一模因所具有的三种语用功能。汪华、李晓滢以模因论为指导,从词汇、句式和修辞三个层面对壮族文化对外传播的英译策略进行了探究,以提升壮族文学的传播效度和力度。黄跃进基于模因论,针对区块链中语言模因的社会信息传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
(五)模因與传统文化的结合研究,主要从模因论的视角探讨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对外传播。林晓娜,魏红波在《模因论对国学传承的启示》一文中从语言模因论的角度来解读如何传承国学,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从模因论的独特视角分析了国学的传承发展。韩卫娟在《模因视域下的故宫文化影像化传播》一文中从模因论的视角分析了传统文化中的故宫文化的传承和传播问题。张艳云,杨春红在《文化负载模因“礼”异域传播的模因论解读》一文中从传统文化符号切入从模因论的视角分析了文化符号“礼”异域传播的机制和传播周期。
(六)模因理论的研究和补充,包含对模因论研究的综述和模因理论的研究应用。近期对于模因论本身理论发展的研究有樊林洲的《模因理论的发展和应用综述》,分析了模因论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看法,展望了模因论这一理论的应用前景。李宗侠、干映锋和钟玲俐等人从不同的侧面梳理了模因论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三、从模因论角度研究中国经典英译
目前随着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进程也在加快。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经典也加快了“西进”的步伐,目前随着中国经典文化的英译西传,不少学者和研究生开始用模因论为理论框架,从文化进化的视角研究中国文化经典的英译与传播。本部分主要以中国传统经典著作《论语》和《道德经》分析当前研究现状,目前在中国知网检索的相关文章有九篇,包括5篇硕士论文和4篇期刊文献。
其中有5篇是以中国传统经典《道德经》为蓝本,结合模因论分析其英译和文化意象在西方世界的传播。如:武汉科技大学研究生柯可的论文《模因论视角下〈道德经〉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与传播》从模因的视角,根据模因的传播复制规律对道家文化模因借助翻译进行传播的现象和过程进行探讨和阐述;河南大学研究生杨静的论文《从模因论看〈道德经〉在英语世界的翻译和传播》 从模因论的视角,观察《道德经》自1868年至今在英语世界翻译和传播的三个宏观历时过程,从而探索其成功传播的轨迹和所遵从的原则;长沙理工大学研究生王崇的论文《从模因论看〈道德经〉英译本中文化意象的转换传递》 在模因论的视角下研究《道德经》翻译中文化意象传递的现象,分析翻译活动实质是通过语言进行模因复制和传播的过程,利用模因论合理地处理归化与异化的关系,并实现文化意象持续有效的传递。
其中有4篇是以中国传统经典《论语》为蓝本,结合模因论分析其英译和文化负载词在西方世界的传播。如河南大学研究生金廷显的论文《模因论视角下〈论语〉的英译研究》 用模因论对翻译进行了重新界定,认为作品翻译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从模因论的视角对《论语》英译的宏观历时过程进行分析,发现《论语》的英译过程遵循着文化进化的规律,它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文化环境,从而产生出相应的新译本;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郑永堂(2011)的论文 On the Translation and Diffusion of the Analects in English Worl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metics 采用一種新的文化传播理论——模因论,来描述《论语》自1868年以来在英语世界传播的三个宏观历时过程并试图揭示其翻译和传播的过程遵循着文化进化的轨迹;张艳云的文章《〈论语〉中文化符号“仁”“礼”异域传播的模因论阐释》结合符号模因异域传播图式,分析了文化符号“仁”“礼”异域传播的四个阶段,并详细论证了再符号化模因“virtue”“propriety”被西方读者接收的深层文化原因。
四、结语
模因论从文化进化的视角开创了解释文化现象的新思路,目前国内对于模因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模因论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跨学科融合和补充研究,相关学者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模因论自身理论体系,加强其与相关学科的融合,提高模因论自身体系的纵深发展和学科交融。
参考文献:
[1]白洁.模因论视角下“阅读-仿写”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8,(06):77-81.
[2]何自然.语言模因面面观[J].外国语言文学,2019,
36(01):5-6.
[3]何自然.公共话语中的谐音仿拟模因[J].外国语言文学,2019,36(01):7-18.
[4]李雪,马欢.网络模因视角下“转锦鲤”现象简析[J].新余学院学报,2019,24(05):66-70.
[5]李宗侠.模因论研究综述[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29(06):46-50.
[6]罗倩.模因论视阙下中国菜名的英译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8,35(12):107-108.
[7]王丽娟.模因论视角下中日流行语比较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38(11):26-27.
[8]王静.模因论视域下的高校英语翻译教学——评《文化多样性与英语教学》[J].当代教育科学,2019,(05):97.
[9]周园.语言强模因对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影响探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07):401.
作者简介:
张艳云,女,汉族,四川成都人,川北医学院外国语言文化系教师,助教,研究方向:文化传播和语用学。
【关键词】 模因论;文化进化;综述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3-0083-02
基金项目:川北医学院科研发展计划项目(项目编号CBY18-B-YB09)。
一、引言
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基于生物进化的最小因子—基因,模因论提出了人类社会文化传播的最小复制因子,即模因。何自然教授指出“它从历时和共时的视角对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以及文化传承性这种本质特征的进化规律进行诠释”。模因论在西方研究开展已久,随着何自然等中国学者的引入和研究,模因论在国内学术界如火如荼地开展,目前模因论在国内的研究主要涉及模因论与翻译、教学、社会语用和传播学的跨学科研究。
二、国内的模因论研究
模因论在国内的研究开始于吉林人民出版社分别于1998年和2001年出版了理查德·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和理查德·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之后在何自然、谢朝群和 王斌等学者的推动下模因论在中国快速发展。从宏观上来看目前国内的模因论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类:模因论与教学实践,模因论与翻译,模因论与社会语用,模因论与传播学的结合。
(一)模因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主要在模因论的指导,对传统教学活动的启示。邓来英以高职商务英语写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在模因论的指导下如何创新写作课程模式,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水平。白洁同样以英语写作课程为切入点,基于模因论,提出在民族院校藏语类零起点英语教学中构建“阅读-仿写”的写作教学模因,提升教学效果。周园以模因论作为指导,尤其是其中的强势模因理论,来指导初中英语的词汇教学活动,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张伟平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在模因论的指导下分析了大学英语四六级的写作过程。
(二)模因论与翻译研究,主要是在模因论的指导下探讨翻译活动的方法和策略。主要涉及几方面的翻译研究:1.文本形式的翻译研究,如诗歌文本,网络文本,商业文本的翻译研究。王静以模因论为基础指出诗歌意象翻译过程中译者要根据具体语境下模因库的特点进行形意的对应模仿和复制。她同时还结合了当代新媒体的网络语言环境分析了模因论指导下的网络英语翻译实践。刘晓维基于模因论中的强势模因构建了企业外宣的翻译策略和启示。丁自华、翁风翔基于模因翻译理论,具体阐述了如何将模因理论中的语言同构、语言参数和语言转码运用到国际航运英语的翻译实践中。罗倩基于模因论的视角分析了中国菜名的传播方式,进而提出了中国菜名的翻译策略。2.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张丽花在其硕士论文《从模因论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大典 ·天水市介绍〉翻译实践报告》以翻译实践报告为出发点分析了从模因论的视角分析了承载了天水市文化的词汇翻译。张小燕在其硕士论文《模因论视角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以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中从模因论的视角分析了小说《长恨歌》中的文化负载词。
(三)模因与社会语用的研究,主要用模因论的理论基础分析社会语用现象。社会语用现象包括对网络流行语、网络歇后语的分析。李娟以模因论为理论基础,以《咬文嚼字》2014-2019年所公布的网络流行语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网络年度流行语模因的来源、语法特点和语义特点。顾晓乐、徐子葳在语言顺应论和模因论的指导下分析了网络热词在传播过程中的模因变异现象,对热词的模因的理解和翻译提供了借鉴。王丽娟从模因论的视角审视了中日流行语的模因分类,并对中日流行语进行了比较。何自然在《公共话语中的谐音仿拟模因》一文着重谈论了模仿元信息发音或声调而形成的谐音仿拟模因及其种种变异,包含它们的分、应用、传播以及形成动因.
(四)模因与传播学的结合研究,主要从模因论的视角探讨传播领域的社会现象。刘红见以模因翻译论为理论基础,分析了《白鹿原》中民俗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和传播过程。李雪、马欢采用模因论分析了网络流行语“转锦鲤”的复制和传播过程,并指出了“转锦鲤”这一模因所具有的三种语用功能。汪华、李晓滢以模因论为指导,从词汇、句式和修辞三个层面对壮族文化对外传播的英译策略进行了探究,以提升壮族文学的传播效度和力度。黄跃进基于模因论,针对区块链中语言模因的社会信息传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
(五)模因與传统文化的结合研究,主要从模因论的视角探讨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对外传播。林晓娜,魏红波在《模因论对国学传承的启示》一文中从语言模因论的角度来解读如何传承国学,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从模因论的独特视角分析了国学的传承发展。韩卫娟在《模因视域下的故宫文化影像化传播》一文中从模因论的视角分析了传统文化中的故宫文化的传承和传播问题。张艳云,杨春红在《文化负载模因“礼”异域传播的模因论解读》一文中从传统文化符号切入从模因论的视角分析了文化符号“礼”异域传播的机制和传播周期。
(六)模因理论的研究和补充,包含对模因论研究的综述和模因理论的研究应用。近期对于模因论本身理论发展的研究有樊林洲的《模因理论的发展和应用综述》,分析了模因论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看法,展望了模因论这一理论的应用前景。李宗侠、干映锋和钟玲俐等人从不同的侧面梳理了模因论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三、从模因论角度研究中国经典英译
目前随着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进程也在加快。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经典也加快了“西进”的步伐,目前随着中国经典文化的英译西传,不少学者和研究生开始用模因论为理论框架,从文化进化的视角研究中国文化经典的英译与传播。本部分主要以中国传统经典著作《论语》和《道德经》分析当前研究现状,目前在中国知网检索的相关文章有九篇,包括5篇硕士论文和4篇期刊文献。
其中有5篇是以中国传统经典《道德经》为蓝本,结合模因论分析其英译和文化意象在西方世界的传播。如:武汉科技大学研究生柯可的论文《模因论视角下〈道德经〉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与传播》从模因的视角,根据模因的传播复制规律对道家文化模因借助翻译进行传播的现象和过程进行探讨和阐述;河南大学研究生杨静的论文《从模因论看〈道德经〉在英语世界的翻译和传播》 从模因论的视角,观察《道德经》自1868年至今在英语世界翻译和传播的三个宏观历时过程,从而探索其成功传播的轨迹和所遵从的原则;长沙理工大学研究生王崇的论文《从模因论看〈道德经〉英译本中文化意象的转换传递》 在模因论的视角下研究《道德经》翻译中文化意象传递的现象,分析翻译活动实质是通过语言进行模因复制和传播的过程,利用模因论合理地处理归化与异化的关系,并实现文化意象持续有效的传递。
其中有4篇是以中国传统经典《论语》为蓝本,结合模因论分析其英译和文化负载词在西方世界的传播。如河南大学研究生金廷显的论文《模因论视角下〈论语〉的英译研究》 用模因论对翻译进行了重新界定,认为作品翻译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从模因论的视角对《论语》英译的宏观历时过程进行分析,发现《论语》的英译过程遵循着文化进化的规律,它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文化环境,从而产生出相应的新译本;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郑永堂(2011)的论文 On the Translation and Diffusion of the Analects in English Worl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metics 采用一種新的文化传播理论——模因论,来描述《论语》自1868年以来在英语世界传播的三个宏观历时过程并试图揭示其翻译和传播的过程遵循着文化进化的轨迹;张艳云的文章《〈论语〉中文化符号“仁”“礼”异域传播的模因论阐释》结合符号模因异域传播图式,分析了文化符号“仁”“礼”异域传播的四个阶段,并详细论证了再符号化模因“virtue”“propriety”被西方读者接收的深层文化原因。
四、结语
模因论从文化进化的视角开创了解释文化现象的新思路,目前国内对于模因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模因论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跨学科融合和补充研究,相关学者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模因论自身理论体系,加强其与相关学科的融合,提高模因论自身体系的纵深发展和学科交融。
参考文献:
[1]白洁.模因论视角下“阅读-仿写”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8,(06):77-81.
[2]何自然.语言模因面面观[J].外国语言文学,2019,
36(01):5-6.
[3]何自然.公共话语中的谐音仿拟模因[J].外国语言文学,2019,36(01):7-18.
[4]李雪,马欢.网络模因视角下“转锦鲤”现象简析[J].新余学院学报,2019,24(05):66-70.
[5]李宗侠.模因论研究综述[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29(06):46-50.
[6]罗倩.模因论视阙下中国菜名的英译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8,35(12):107-108.
[7]王丽娟.模因论视角下中日流行语比较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38(11):26-27.
[8]王静.模因论视域下的高校英语翻译教学——评《文化多样性与英语教学》[J].当代教育科学,2019,(05):97.
[9]周园.语言强模因对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影响探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07):401.
作者简介:
张艳云,女,汉族,四川成都人,川北医学院外国语言文化系教师,助教,研究方向:文化传播和语用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