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毛泽东和中共历史的新视角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son234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些年来,关于毛泽东生平与思想的著述,虽不能说是汗牛充栋,但也是林林总总蔚然可观,然而这并不等于说对于毛泽东的研究就已经没有空间了。恰恰相反,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毛泽东的认识越来越理性,新的史料的披露又为毛泽东研究提供了新的素材。今年是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出版界已有若干相关著述相继面世。在各种新版或再版的有关毛泽东的书籍中,人民出版社新近出版的《回看毛泽东》一书尤值一读。
  该书作者罗平汉是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的教授,多年从事中共党史和毛泽东思想的研究。该书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从不同的侧面对毛泽东的生平与思想作了新的探讨,为解读毛泽东和中共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例如,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有著名的“朱毛红军”,但人们也许并不知道“朱毛红军”形成后曾出现过“朱毛之争”,并且他们之间的争论还比较激烈,以至于中共红四军七大毛泽东不但未能当选为红四军的前委书记,而且还被处以严重警告处分,不得不离开他亲手创建的红四军,到闽西去“指导”地方党的工作。对于这段历史,过去的一些党史著述或者语焉不详,或者有意回避,该书用很大的篇幅详细了介绍了“朱毛之争”的由来、经过和化解过程。其实,内部发生争论、分歧并不可怕,关键是如何去化解。在“朱毛之争”中,当时的中共中央没有简单采取组织制裁的方式,而是认真地了解情况,对朱毛既充分肯定各自的长处也严肃指出其不足,同时满腔热情地支持他们在军中树立威信。在这个过程中,作为重要当事人的陈毅,虽然在中共红四军七大上继任了前委书记,表面看是“朱毛之争”的既得利益者,但他能够以革命事业为重,如实向中共中央反映情况,为“朱毛之争”的化解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实,没有“朱毛之争”就不会有著名的古田会议的召开。“朱毛之争”的化解,为解决党内意见分歧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
  众所周知,20世纪30年代的苏维埃运动后期,是毛泽东政治生涯中的一个低谷。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后,王明等人为贯彻会议精神,开始向各革命根据地派出大批干部,也就是后来毛泽东所批评的所谓“钦差大臣满天飞”现象。1931年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决定,由任弼时、王稼祥和顾作霖组成中央代表团立即前往中央苏区,传达四中全会精神,加强中央苏区的“理论指导”。中央代表团一开始对毛泽东及其领导的红一方面军总前委,给予了较高评价,就当时中共中央和中央代表团而言,在毛泽东和项英这两个中央苏区的主要领导人中,似乎对项的不满还更多一些。这一则在于作为中共苏区中央局代理书记的项英在处理富田事变问题上,力图在党内纠纷的框架内加以解决,而中共临时中央认定富田事变是“反革命暴动”,项英此举自然有右倾之嫌;二则在于中央代表团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认为毛泽东确实“有独特见解,有才干”,而项英“犹豫不决(特别在军事行动上),领导战争能力弱”。因此,中央代表团不但向中共临时中央提议由毛泽东代理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而且还提出让毛担任即将成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但是好景不长,毛泽东与中央代表团及中共临时中央的分歧便凸现出来。1931年11月的赣南会议上,毛泽东被指责为“狭隘经验论”,随后又进一步被作为“右倾机会主义”而遭受批判。1932年9月的宁都会议对毛泽东开展了“从未有过的反倾向的斗争”,并决定毛泽东回后方主持临时中央政府的工作,他所担任的红一方面军总政委一职由周恩来代理,实际上解除了他对红军的指挥权,随后的时间里毛泽东一直处于“靠边站”的境地。对于毛泽东与中央代表团、中共苏区中央局、中共临时中央的关系,该书依据翔实的史料作了系统梳理,极为细腻地剖析了毛泽东与中共临时中央的分歧所在,对其中的是非曲直提出独到的看法。
  延安整风是研究中共历史不能绕开的话题。毛泽东发动整风运动的目的何在?最初设定的教条典型是谁?王明在整风运动中为何成为众矢之的?针对这些问题,该书认为,毛泽东反感教条主义,与他曾经受到教条主义者的排挤与打击的个人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到毛泽东准备进行整风运动时,在党内的政治领袖地位已经确立。在1938年扩大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王明表示:“全党必须团结统一,我们党一定能统一团结在中央和毛同志的周围”。1939年春,王明从重庆参加国民参政会回延安到抗大总校作报告,有人递条子问:“为什么参政会我方七参政员只有毛泽东同志不出席?”王明回答说:“你们下过象棋没有?两边的将帅是不能见面的,一见面不是就要将起军来了。”这说明王明确实承认了毛泽东的领袖地位,对毛泽东的领袖地位已不构成挑战。尽管如此,到延安整风即将启动时,对毛泽东是中共党内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已获得普遍的认同,而毛泽东同样是杰出的理论家的地位似乎还没有树立,因此,他认为有必要解决什么是理论和理论家的问题。在毛泽东看来,虽然王明、张闻天这些人言必称马列,写文章动辄引经据典,但对中国实际缺乏了解,结果理论不能与实际联系起来,所以他们掌握的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更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但党内相当多的人却没有认识到其危害性,仍把他们看成是理论权威,应该把他们从理论家的神坛上拉下来。这是毛泽东发动延安整风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这样的分析,从新的角度对毛泽东发动延安整风的动因作了剖析。
  此外, 1937年的12月会议毛泽东与王明的分歧究竟表现在哪里,毛泽东为何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批判“小脚女人”,他提出“双百”的方针用意何在,为何要对周恩来等人反冒进进行批评,在“大跃进”中毛泽东真的相信亩产万斤粮吗,他又是怎样发现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问题的,如此等等,该书都作了详细解答。总之,《回看毛泽东》一书不仅让我们了解到了一个真实的毛泽东,还让我们了解到了那段真实的历史。
其他文献
金岳霖28岁的时候说过这样一段话:“与其做官,不如开剃头店,与其在部里拍馬,不如在水果摊子上唱歌。”金岳霖认为知识分子能成为“独立进款”的人,所谓“独立进款”,简单说就是要靠自己的本事吃饭。不依附于任何外在势力,才能真正做到学术自由。不做政府的官员,才能做真正的知识分子。清华大学教授群体,多是秉持这种信念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  但在20世纪30年代,清华大学的教授有一个从政的热潮。这可能是“九一八
2009年第二期《博览群书》发表了赵义良博士的文章:“老故事的新读法——评周方银的《解码》”,对我写的《解码》进行了有趣的点评。赵博士的点评触动了我很多想法。  我写关于《西游记》的书,有很大的偶然性。对《西游记》的深深喜爱和持久兴趣是基本的原因,但我所学的专业先是经济学,后是国际关系,仅仅对《西游记》感兴趣并不足以使我去写一本关于《西游记》的书。写作这本书更重要的原因在于,阅读《西游记》,是一个
克非的长项,是以成熟小说家的创作体验,从宏观上论证虚构的小说与曾经存在过的历史有着本质差别,在文学作品里,那些“原”早被作家在熔铸中改造了。他从微观上将《红楼梦》全部情节逐一过筛,《红楼梦》全部人物逐一过堂,再同有关曹雪芹家世的材料相对照,追根穷源,彻底揭穿“曹贾相连”的荒谬不经。  最近读了两本好书:一是钟云霄的《胡济民》,“二十世纪中国著名科学家书系”之一(金城出版社2008年版);一是克非的
福泽谕吉(1835-1901)在《文明论概略》(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一书中强调:“自古以来一切文明的进步,最初无一不是从所谓异端邪说开始的。”他甚至如此对世界之文明状况做出明确判断:  现代世界的文明情况,要以欧洲各国和美国为最文明的国家,土耳其、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为半开化的国家,而非洲和澳洲的国家算是野蛮的国家。这种说法已经成为世界的通论,不仅西洋各国人民自诩为文明,就是那些半开化和野蛮的
居里夫人是世界著名的女性科学家,她也曾是一名普通的科学教师,深爱着科普教育。《居里夫人的科学课——居里夫人教孩子们学物理》(简称《居里夫人的科学课》,下引该书只注页码)讲述的就是玛丽·居里如何用自己最平常的语言、最真挚的爱和最严谨的科学态度为孩子们诠释科学,带领他们迈进科学的殿堂。  1907-1908年问,居里夫人担任一群孩子的基础物理科教师,对他们进行一种特别的教育尝试。她的学生伊莎贝尔·夏瓦
当前的朱熹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然而,从整体上看,对朱熹哲学深度的探索却长期停滞不前。对朱熹思想的哲学深度的把握,集中体现在对朱熹的理的理解上。理是朱熹的核心概念,对它的理解一旦出现偏差,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对朱熹思想方方面面的理解,进而影响到对朱熹的整体把握。    冯友兰功绩不可磨灭但负面影响更加不可低估    冯友兰对朱熹的研究,得益于其新实在论的立场和逻辑分析的方法。他强调,哲学开始于对具体
不久前王立新教授推出新著《古犹太历史文化语境下的希伯来圣经文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我有幸先睹为快,从中看到中国圣经文学研究者向国际学术前沿顽强跋涉的坚实足迹。  仅从标题分析,就能发现该书有两个核心术语:“历史文化语境”和“文学研究”,它们体现出作者奉行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准则的鲜明立场。恩格斯在1859年5月18日《致斐迪南·拉萨尔的信》中称“历史观点”和“美学观点”为衡量文学作品优
“这是不是无法呼吸的大地长长地吐了一口气?”  2011年3月11日。84岁的日本作家石牟礼道子位于熊本市的工作室里花香四溢。一直照顾她的护士们,将摘下的野花制作成花篮送给她,道声“生日快乐”。完全忘记了自己生日的石牟礼打开了电视,想看看自己生日当天发生了些什么事。这时,电视上出现了东日本大地震的画面。面对惨不忍睹的光景,石牟礼倒吸了一口凉气,接下来几天,她都目不转睛地守着电视关注震灾报道。虽然自
挖掘视角独特的经学选题  在如今人们的印象中,四书五经所呈现的圣贤形象跟我们似乎有些距离。但我们一旦真正深入进去,跟古圣古贤们做一番亲切的晤谈,则不难发现,古圣古贤距离我们其实并不遥远。明代通俗文化大家冯梦龙以其特有的经学素养为我们亲切讲解,使我们可以更加从容地观照古圣古贤们的为人处事,以及他们给我们现如今的教育意义。  人们知道冯梦龙的大名,似乎大多由于看过所谓“三言两拍”的缘故;其实,冯氏除“
袁立敏,广东省东莞市东城第六小学教师。   “学情”是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汇,在传统的教育理念里,我们经常会提到“学情分析”,就是指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要对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预判,也就是常说的“备学生”。“学情”就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个体间的特点与能力的差异,它应该不仅只指教师课前的分析,而是应该贯穿在学生的课前、课中、课后整个教学过程中。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做到结合学情,对教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