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融合话情境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_yw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具身认知是第二代认知科学的核心概念,最初起源于语言学研究。具身认知认为,人类的认知不仅仅受制于人类的大脑,人类的身体同样参与了认知过程。在此过程中,身体不仅是传统所认为的感受器和效应器,还是中枢加工器,并且是处于特定的情境中。这里所指的情境在某种意义上而言不仅仅是文化的情境,还应包括社会情境、自然情境等,由此形成了个体认知的整体情境,影响着人类认知的过程与认知的结果。因此,从具身认知的观点而言,情境性是个体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这一特点,“教学”作为认知方式的一种,其过程也应该关注强调情境性,由此为语文教学实践中的情境教学模式提供存在的合理性。

一、国内语文情境教学模式的起源


  在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其中最符合并贴近语文教学实际需求的就是“情境教学法”。这种方法的优点就在于将生活中的现实通过某些特定的手段,重新展现于学生面前,让学生能够体验到书本以外的意境,从而达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已故的全国知名语文教师李吉林便是在我国语文教学界倡导“情境教学”的代表,并且在其任教的江苏南通师范附属第二小学展开了一系列教学实践。她对“情境教学”的探索首先受外语教学的启发,外语教学中最为擅长的就是创设情境练习对话,训练语感,同时中国古代文论“境界学说”也给了她大量的灵感。由此李吉林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一整套符合中国学生特点的语文“情境教学”模式。有幸聆听过李吉林老师的一堂公开课,在教学过程中李老师通过实物演示、图像再现情境、音乐渲染、学生表演、语言描述具体情境教学手段将学习者引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意境。该教学模式强调通过情境模式引发个体的情绪感受,激发和引导感受外界的环境影响。

二、语文情境教学的具身认知机理


  曾有心理学家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两组大学生试着完成完全相同的一个任务,区别在于任务进行时一组身体呈瘫软状态,而另一组身体直立。两组学生虽然最后都能成功完成任务,但是对于自己完成任务的主观成功体验则是完全不同的。身体直立的能够体验到很强的成功喜悦,而瘫软的则毫无成功的收获感。这个实验充分证明,外在的情境影响着认知的过程与结果。因此在情境教学中,教师首先要重视自己的语言表达,利用语言阐述引导学生的认知逐步进入特定的情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本身必须饱含情感,因为情境不仅仅是物理环境,更多是人际互动,教学过程中的教师本身也是情境的一个部分。当教师利用自己的情感作为情境的组成部分,唤起学生的主观感受,让学生能够出现感官的兴趣与关注,那么情境教学的初步目标便已达成。此外,具体的情境对人的知识的接受产生影响外,人还可通过语词符号、经验、想象唤起。
  语文情境教学模式,是具身认知在教学与学习中最明显的体现。具身认知的观点认为,认知和思维受到身体的物理属性制约。学习过程中所接受的知识,并非一种普遍真理。学习主体的身体参与到认知活动过程中,其本身的物理属性会直接影响对知识的理解与接受。作为知识经验的传授,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们的身体经验,因此必须变革将知识作为物化的客观存在向学生填鸭式的灌输,强调学生学习主动参与体验,通过身体的感受来真正领悟知识体系,体验外界事物,以主动体验来达成学习的目的。

三、教学相长——具身认知下语文情境教学关系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方法根植于第一代认知科学,在这里认知与身体是割裂的两端。在教学过程中,将知识作为一种先验存在,教师利用固有的方法与手段将这些先验性的东西灌注到学生大脑中,学生更多地是一种固有程序下的记忆与存储。但是随着传统教学理念的变革,具身认知指导下的教学关系也同时发生变化。具身认知的观点强调心智、身体、环境三者的耦合关系,即三者之间互相促进,互为因果。根据这一理论观点,教学方法必须融合三者之间的关系。教师和学生不再是绝对的教学主体与客体,或者说不存在绝对的信息源和信息接收方。两者之间更多是一种互为主客体的关系。教师与学生利用各自的生活背景面对同一个新的客体,相互用自己特有的方式進行解读与信息交换,知识是相互对话过程中的产物。教师在影响学生的同时,也接受着学生的影响。
  由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共同参与者,教师为学习过程提供环境和部分外在条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去体验、领悟学习的内容,与此同时教师和学生本身也是环境的组成部分。根据第二代认知科学对认知情境性的重视,强调人在与环境互动过程中产生的整体体验。教师作为环境的一部分能够影响到学生的体验,而学生同样作为环境的组成部分,也影响教师的体验,由此改变双方对于学习内容、学习环境乃至整个社会与世界的见解。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学相长的特点,即教学过程不再是单维的知识流动,而是存在双向的交互作用,相互促进与增长,学习过程影响和改变学生,同时也在影响和改变教师。具身认知为教学相长的这种观念和理想化的教学效果带来了理论性的支撑。

四、参与、开放、包容——具身认知下语文情境教学设计


  如何从具身认知理论的角度对情境教学设计进行规划,大致有如下几点启示。首先,教学人员应重新考量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从教学的组织者和管理者的角色转变为情境的提供者以及信息资源的中介与交流平台。其次,情境学习教学强调学习者的身体体验,让学生在身体与环境的主体体验接触过程中主动生成知识。在教学设计中应强调学生自主问题的发现与提出,因此需要为其创设寻找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情境,最终让他们在同学、老师的互动中形成问题的答案。第三,教师必须从传统的“教育者”转变为“平等参与者”。教师的作用在于和学生一起,利用各自的生活背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不同的情境,让学生能够在一个全新的视角和情境中发现更多的问题以及寻求到更多的问题答案,形成一个既不同于自己的世界,也不同于教师人生的全新知识体系。
  情境学习理论从其观点而言,完全是对具身认知原理的反馈,我们可以明确具身认知对教育学习理论的影响。第二代认知科学的诞生即具身学习观为这种情境式教学、情境学习理论奠定了基础。从哲学层面和认知层面解释了情境学习理论的合理性和作用机制,同时为教育与教学改革及情境教学理论的深入探讨注入了新的元素,为应用教育实践的发展拓展了新的视野路径。
  作者简介:江苏省无锡金桥双语实验学校(初中)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理念在语文学科的具体化操作,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其中的“文化传承与理解”,相对于其他三个要素而言,显得应试功能不强而成为课堂上的点缀。当然,既然核心素养已经成为矫正纯粹应试教育的力量,那面对“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要素的时候,也就需要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与目标指向进行深度的解读。一、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概念的理论解析  
期刊
作家进行文学创作,有时候是为了抒发个人的喜怒哀乐,有时候则表现出社会性,希望通过写作建立与外界的联系,获得与他人交流的机会。无论是哪种,文学创作者始终都会将实现生命的延续、精神的流传这一职责贯穿始终,在他们的文章中不乏通过真实体会而结晶成人生经验。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也会得到精神的启发和心灵的洗涤,从而提升学生的内生力。因此,教师可以通过阅读教学对学生进行指向内生力提升的生涯发展辅导,引导学生确立
期刊
神话的典型特点就是充满奇幻的想象,其依托的是人类演化,目的就是更充分地表达人们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以及畅想。下面以《普罗米修斯盗火》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例,着重探讨和神话类课文教学相关的一些思考。一、在阅读中感知神话故事的框架  1.在阅读中提炼神话故事情节。神话类课文的教学,关键在于紧扣文本内容,才能引导学生开展更深层面的梳理,并从中成功提炼出文本脉络,能够对神话故事形成整体感知。  在引导学生初
期刊
余映潮在诗歌教学中十分重视朗读。余映潮的朗读教学一方面主要通过示范指导品味诗歌节奏、语调等;另一方面通过点评指导完成诗歌朗读教学,针对学生朗读情况分别作出点评,进而提高学生诗歌朗读的能力,完成朗读的有效教学。一、朗讀教学分析  余映潮在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朗读。在他“重文本,重朗读”教学理念下,《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课堂实录中主要采取朗读的方式完成教学。课堂有44分钟,其中大约有25分钟都在让学生读。
期刊
古诗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的国粹。古诗内容博大精深,语言精湛,还有巧妙的意境,千百年来,古诗让无数人得到了滋养。古诗词的语言是带有情感的语言,也是充满智慧的语言。古诗词鉴赏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老师要求学生背诵古诗词的目的是加强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保证学生能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增强个人素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能背诵一些优秀的古诗词,
期刊
作文,选材是关键。初中生随着课程的增多失去了很多亲近自然、体验生活的机会,写作文时,往往绞尽脑汁也想不出适合的题材。农村初中学生,无论是阅读量还是知识的广度与城市学生还有一定的差距,写作素材更显贫乏。很多同学生编乱造,写出来的语言枯涩乏味。如何利用乡村现有资源,挖掘学生的写作潜力,让学生爱写作、善写作呢?  金秋稻黄,土地的清香在收获的季节更显浓郁丰沛。在农村,这个季节的田野处处是宝藏,也正是引导
期刊
新形势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应认识到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要将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放在首位,积极创新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实施阅读教学,从而既优化阅读课堂,又实现培养阅读能力的主要目标。一、改变阅读教学方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语文教学以培养阅读技巧、养成阅读习惯、形成阅读方法为主要目的,提高阅读能力是宗旨。阅读能使学生的学习思路开阔,思维敏捷,学习效率提高。但由于教学方法不当等原因,致使多数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期刊
记叙文训练中,发现学生常常没有合适的素材,或者极其低幼化,不能准确、形象、深刻地表达,写作往往陷入无话可说境地。这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学生学会留意生活,观察生活,深入思考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积累记叙文素材,从而能够在写作中大处入手,小处着眼,在关键处点睛。一、国事、家事、身边事,事事关心,有丰富的感知能力  关注自然、时代社会、历史文化,关注自我与他人以及内在的各种精神品质,能够很好地充实记叙文写作素材
期刊
笔者每天早晨怀揣着新的希望踏进校园,却被教室里稀稀拉拉的读书声当头棒喝,上课齐读时孩子们明明张着嘴,可就是听不到深情的朗读,出现的是涣散的眼神、机械的嘴巴。这样的校园是没有活力的。那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又该如何改变现状呢?以南通市一所普通小学的三年级的班级为调查对象,通过普查和抽查的方式,结合笔者的思考,作出了如下分析和归纳。一、现象及原因  (一)家长认知不足  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的传播速
期刊
目前小学校园中,学生对美的感受、理解出现偏差。他们认为动画片中的卡通人物就是美,流行的音乐就是美,很多孩子缺乏敏锐的审美感受力、审美鉴赏力和审美的表现及创造力,成了审美的“低能儿”。叶圣陶先生早已指出,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学明晰的目标”。通过创新的方式达到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一个需要漫长探究的過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