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读多写多背”的利弊分析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injun6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多读多写多背”的解构
  在语文教学中,类似“多读多写多背”的提法不少,对于这些似是而非、模糊不清的常识性说法,如不加思考就盲目搬用,只能降低语文教学的效能,销蚀语文教学的科学理性。
  面对语文教学之难,大伙儿都说,小学语文其实没什么难的,就是要“多读多写多背”,以至于有人无端地把“多读多写多背”奉为圭臬。此一“多”字无异于用“暗胡同”绑架了语文教学,语文教学什么时候才有望摆脱暗中摸索、误打误撞、沉滞迂缓的命运啊?!
  用时髦的话说,要学好语文,就要让学生多多进行语文实践,以培养语文实践能力。在特定的语境下,此话不无道理,但我们更关切的是其意图何在?道理何在?何谓多、何谓少?读什么、写什么、背什么?如何读、如何写、如何背?如何知道“多读多写多背”的效果?“多读多写多背”到底能解决语文学习的什么问题?
  1.“多读多写多背”的意图
  就意图而言,“多读多写多背”,实际上强调了语文可以无师自通。此意图当然是不错的。岂止是语文,如果其他任何学科都有无师自通的窍门,我们都愿意无条件接受。
  2.“多读多写多背”之利
  就道理而言,首先,“多读多写多背”的确切中了语文教学的流弊,有助于改善语文课堂过于依赖教师讲读为主的做法。“多读多写多背”意味着教师可以创造机会,让学生去直面文本、直接与文本语言打交道、直接体察运用语言;课堂教学可以通过尽可能多的听、说、读、写训练,去历练学生的语言技能,以期学生能熟练掌握。其次,它指明了学生学习语言的自发性和自律性。“多读多写多背”意味着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利用自发性和自律性的语文学习,帮助学生去巩固、扩展和运用课堂学习的成果。第三,它强调了不知不觉积累语言的重要性。“多读多写多背”意味着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有序积累科学正确而非伪善错误、精粹而非垃圾、优秀而非劣质、高尚而非低俗、深刻而非浮泛、旷达而非猥琐的语言经验。第四,它还凸显了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多读多写多背”意味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加强听、说、读、写的相互影响。
  3.“多读多写多背”之弊
  “多”之弊。“多读多写多背”,显然只是指明了学生的语文实践尽可能多的好处,未能言明“多”之弊。何谓多、何谓少,读什么、写什么、背什么,如何读、如何写、如何背、如何综合利用等问题均没有答案,这都是学生自己不能解决而需要教师苦心琢磨教导的。特别是在资讯发达的现代社会,语言文字实践的机会的确无处不在。鉴于愈演愈烈的应试魔咒和日益沉重的学业负担,只是一味地强调“多读多写多背”,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选择能力,反而会造成学生信息超载的焦虑。
  “自发”之弊。“多读多写多背”,显然只是说明了学生自发学习和自律学习的重要性,却淡化了教师指导的必要性。实际上,这种说法只是陈腐的“学校取消论”和无知的“教师无用论”在当代语文教学中的死灰复燃,是对学校价值和教师尊严的一种无端挑衅。
  “盲目”之弊。“多读多写多背”,指明了学生不知不觉积累语文经验的重要性,但问题是不知不觉积累的语文经验,如果没有教师的反馈点化,是难以得到觉解和升华的。就功能而言,“多读多写多背”更不是万能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它可能有助于改善语文积累和语感问题,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多读多写多背”所“习得”的语文积累,如果不能被觉解、激活、提取,它们也只能是沉默的语感而已,无助于达成语文课堂教学显性、即效、自觉的目标,即不能被“学得”。因此,从功能与效率看,“多读多写多背”是一种低效而原始的选择。
  “混沌”之弊。“多读多写多背”,显然只是凸显了语文学习的综合性,而忽视了有序、分类、有梯度、可操作的语文学习需求。如果无条件地强调“多读多写多背”,语文教学势必重新回到模模糊糊、混混沌沌、误打误撞的境地,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分类、有序、可操作、明晰化的发展。这正是长期困扰一线教师而他们又百思不得其解的语文顽症,以至于教师对语文教育规律是否存在竟产生了怀疑,几至放弃了理性求索。
  所谓“多读多写多背”的无序联想,是一种极端典型的无关痛痒、不负责任却又很霸道的常识,没有任何逻辑实证依据,这值得我们好好反思和实践检验。适度反复、喜闻乐见、关联有序、科学规范的语文训练则是治疗这种无端习见的良方。
  二、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分类异步推进、综合整体发展战略
  下面,我们有选择地吸收“多读多写多背”提法的有利因素,力图避免其贪多、自发、盲目和混沌之弊,尝试从语文教学战略和策略等方面予以探讨。基于人的语言能力发展本身的不平衡性和学校语文学习的客观需要,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语文教学可以采取分类异步推进、综合整体发展战略。中小学语文教学须以语言文字分类运用为主,辅之以语言文字综合运用,以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分类有序和综合协调发展。
  何谓分类异步推进、综合整体发展?分类异步推进,是与齐头并进战略对应的。它强调低、中、高各学段各有侧重,如低段以识字写字、口语交际为重点,中段已阅读为重点,高段以习作为重点,分化难点,集中力量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有序、可持续的发展,便于教学,避免打乱仗。综合整体发展是指整个小学阶段都要强调听、说、读、写能力及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协调发展,在适度发展读写能力的同时,整个小学阶段始终强调以识字写字、口语交际能力为重要任务,与幼儿园、中学语文课程学习相衔接、相区隔,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
  我国大多数语文教科书是以阅读课程为中心分类组元的文选型教材。以阅读课程为中心文选型教材结杓本身体现了语文课程综合性,有利于加强语文分类课程的内在联系。语文教科书的分类组元是指,在教科书中,识字写字课程、阅读课程、写作(写话、习作)课程、口语交际课程是相对独立的,以分类学习为主,综合训练殿后,凸显了分类学习的便利性,同时又以综合训练来巩固、运用、梳理分类学习的成果,相互匹配,相得益彰。下面,根据语言活动的主体间性,笔者尝试对分类异步推进、综合整体发展战略进行策略分析。   1.识字写字渗透听、说,读、写策略
  听读识字、说写识字、阅读识字、写作识字,听、说、读皆可识字写字。如识字写字中的字形分析、字义辨析、书空、书写讲评、写字作业的赏析等都是很难得的口语交际活动,优秀教师都能自觉地加以运用,以促进识字写字和口语交际能力的协调发展。
  2.阅读与口语交际互动策略
  二者的互动实际上一直存在于阅读教学之中,只是我们没有觉察到而已。阅读教学之前、之中、之后的大量口头交流,就是阅读教学中的口语交际训练,我们要自觉用好、用足、用活它,以促进阅读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的协调发展。阅读与口语交际互动意在促进小学生的口头语感、书面语感和语言理性的相互转化、相互激活、相互巩固。
  3.习作与口语交际互动策略
  习作教学之时、之中、之后的大量口头交流,就是习作教学中的口语交际训练,我们要自觉用好、用足、用活它,以促进习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的协调发展。习作与口语交际互动意在促进小学生的口头语感、书面语感和语言理性的相互转化、相互激活、相互巩固。
  4.习作与识字写字互动策略
  习作教学之前、之中、之后存在着大量识字写字机会,就是习作教学中的识字写字训练,我们要自觉用好、用足、用活它,以促进习作能力和识字写字能力的协调发展。习作与识字写字互动意在积累小学生的文字敏感能力、写作体验体察能力、书面语感和语言理性的相互转化、相互激活、相互巩固。
  5.阅读与汉字写字互动策略
  阅读教学之前、之中、之后存在着大量识字写字机遇,就是阅读教学中的识字写字训练,我们要自觉用好、用足、用活它,以促进阅读能力和识字写字能力的协调发展。阅读与识字写字互动意在积累小学生的文字敏感能力、阅读体验体察能力、书面语感和语言理性的相互转化、相互激活、相互巩固。
  6.读写结合策略
  读中适当学写,写中大力学读,读写紧密互动。如习作教学中,可以大量融合阅读训练,搜集素材、整合素材要读,审题要读,构思的提纲可以反复研读,草稿更要读,写作之后的修改主要靠读,作文讲评依然是以读为主。读写结合主要历练小学生的书面语感和语言理胜,而二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相互激活、相互巩固的。
  7.以读为主,渗透听、说、写策略
  其主要目的在读。学生(读者)读课文,其他学生聆听,听了之后说一说自己听到了什么,也可说一谠自己的理解与感受。然后学生(读者)可以把自己的理解与感受写一写,鼓励学生(读者)把所写的在全班再读一读。这便是涵盖了听、说、写的阅读活动。
  8.以写为主,渗透读、说、听策略
  其主要目的在写。写之前,学生(写者)可以读一读与写作主题相关的材料,可以自主读,也可以交流读(写者转换成了读者),读过之后,读者和听者都可以说一说自己的理解与感受(读者和听者换成了说者)。然后写者可以把自己读过、听过和说过的理解与感受写一写。鼓励学生(写者)把所写的在全班再读一读,以征求修改意见并修改。这便是涵盖了读、说、听的作文活动。
  9.以说为主,渗透听、写、读策略
  其主要目的在说。先让学生(说者)围绕主题说一段话,其他学生聆听。学生听后说一说自己听到了什么,也可说一说自己的理解与感受。让学生(说者)与其他学生交流所说的内容和形式、理解与感受,并让学生(说者)说一说自己的理解、感受和判断。学生(说者)可以把自己的理解与感受写一写,鼓励学生(说者)把所写的在全班再读一读。这便是涵盖了听、写、读的说话活动。
  10.以听为主,渗透说、写、读策略
  其主要目的在听。先让其他学生围绕主题说一段话,学生(听者)聆听。学生(听者)听后,说一说自己听到了什么,也可说一说自己的理解与感受。让学生(听者)与其他学生交流所说的内容和形式、理解与感受,并让学生(听者)说一说自己的判断。学生(听者)可以把自己的判断写一写,鼓励其他学生把学生(听者)所写的在全班再读一读,并让学生(听者)听过后再说一说自己的理解、感受和判断。这便是涵容了听、写、读的倾听活动。
  11.听、说、读、写互动生成策略
  其主要目的是听说读写相互促进,而不是相互排斥或抵消。根据语言活动的主体间性和自律性,角色轮流活动中,听者、说者、读者、写者是相对存在并相互生成的,书面语言活动与口头语言活动是相对存在并相互生成的,内部语言活动与外部语言活动是相对存在并相互生成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在书面语言活动与口头语言活动、内部语言活动与外部语言活动的互动中,无需特别的安排,听者、说者、读者、写者可以相互换位、自主生成。教师自觉运用语言活动的主体剐生和自律性,围绕有关联的语文学习主题,课堂教学和课外均可以顺利、便利开展听、说、读、写综合实践。实践表明,所有优秀教师的课堂,学习主题均是明确的,而且学习效果均是综合的,这样的课例俯拾皆是。
  『本文系华中师范大学985平台重大招标顼目《教师教育课程创新与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985ZB0403)和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启航”项目《地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项目编号11QH0014)阶段性研究成果。】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430079)
其他文献
《白鹅》(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是中国现代文艺大师丰子恺的名作,重点表现的是白鹅性格的特点──高傲。对本文的写作方法,《教师教学用书》上有这样一段解释:作者善于运用对比的方法来突出鹅的特点。如,用鹅的“引吭大叫”与狗的“狂吠”对比,表现鹅的叫声“大”和“严厉”的特点;用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显出鹅“步调从容” “大模大样”的大家风范;通过对狗“躲在篱边窥伺” “敏捷地跑过来,努
汉语拼音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不可缺少的工具,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刚入学的小朋友,面对的语文学习中的第一个难关就是汉语拼音。识记一个个抽象单调的拼音字母,拼读一串串混淆不清的音节……都给这个阶段的孩子带来了困难。光靠死记硬背、机械式的拼读,很难在汉语拼音的学习上取得好的效果。因此,如何抓住一年级新生的认知特点,把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
“自能”即“自主”和“能动”,它提倡在教师指导下,有步骤、有系统、有目的地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养成积极主动思考的习惯、主动求知的欲望和深入探究的意识等等。那么,怎样在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自能学习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了以下四种策略:    一、前置性作业,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前置性作业指的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所进行的尝试性学习。它是为新课
【设计意图】  《小猫刮胡子》是一篇科普童话故事,教学中应始终坚持“儿童本位”的理念,以生为本,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以儿童真实起点为本:链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开展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体验。  以儿童认知规律为本:抓住学生认识的模糊处、疑难处、空白处,运用多种方式在语境中识字、写字、学词、朗读,读懂故事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以儿童可持续发展为本:采用自主、合作、
三年级作为小学习作的起步阶段,构段能力的培养极为重要。在总课题《基于目标的小学习作核心能力培养研究》的引领下,我们三年级子课题组开展了“构段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立足并列、总分、承接、因果四种基本段式,设计了16次段式专项训练,并积极开展了相应的课例研究。《有趣的课间活动》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进行的一次“并列段式”的专项训练课。为了凸显主题,我把“能运用连接词句写出两个以上活动场面”定为本课的教学目
《花的勇气》是人教版课标教材第八册第五组课中的一篇略读课文,选自冯骥才的《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课文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情变化,最后被花的勇气所震撼,从而明白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气。这篇课文最大的语言特色就是词语充满了感情色彩。教师若能牢牢地抓住这一特点来设计和展开教学,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一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一位教师上《花的勇气》这一课时,紧紧地抓
摘要:美国《健康与幸福》教材设计特点有:注重整体化设计,教材愿景、教材目标、教材内容、实践活动一脉相承;注重知行合一,用实践活动塑造健康行为;注重程序体验,将学习策略恰当地融合在学习内容之中。这些为我国体育与健康学科开展健康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实践活动;健康行为;《健康与幸福》教材;体育与健康。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20
叶圣陶先生曾言:“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可见,语感培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任务之一。语感不是学生天生就有的,需要经过长期语言阅读、分析和运用才能形成。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潜入文本,涵咏词句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笔者认为,要使学生的语感由最初的低层次感性直觉向着全面、深刻、丰富而又灵敏的深层次理性直觉迈进,应从反复诵读、潜心会文、比较品味、追索拓展、揣摩想象等五个方面进行培养。 
【教材分析】  《乞巧》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  【教学目标】  1.学会“乞”等四个生字。  2.能字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组的四篇课文以“人与动物”为主题,从不同角度描写了在不同年代、不同国度发生的人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笔者在这组课文的教学实践中,利用课前、课中、课后不同的学习时机,巧妙借助不同形式的学习单,努力使学生对教材文本及语言经历从学习感知、迁移深化到尝试运用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学会阅读,提升阅读素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课前“单元预习单”,为整组阅读做好铺垫  人教版教材的一大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