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遗二十年忆柏泉山人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fan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平遥古城申遗成功二十多年了,我总会常常想起一个人,一个我认为是申遗大功臣的人,而且我相信还有很多很多的人与我有同感。这就是柏泉山人李有华先生。
  我真正与李有华先生相识始于1969年,此前是我认识他,他并不认识我。我记得1966年时,古城下西门瓮城外墙上曾经悬挂过毛主席的巨幅画像,画得太像了,觉得那一定是放大了的照片,却不知道在当时放大那么大的照片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很快听人说,古城下东门和下西门瓮城外墙上都挂有毛主席巨幅画像,是由平遥两位最好的画家李有华、何庆文完成的,都画得非常成功。何庆文是平遥中学的美术老师,我上他的第一堂课时就听说他是山西青年画家。那时虽不知这个名头究竟有多厉害,反正觉得一定很了不起,崇拜之情自不可言。骤然间又听说还有一位大画家李有华可以与何老师并驾齐驱,心中首先感到平遥真有人才,其次就是想找机会认识一下这又一位“了不起”的大画家。
  之后,我便留心了,很快就在一些社会活动场合认识了李有华先生,但只是心中仰慕而已。先生给我的第一印象用时髦话说就是一个“帅”字,而且是太帅了,比想象中的形象要年轻很多,标准的个头,挺拔的身板,不胖不瘦,端正的五官,浓密的偏分头,衣着整洁干净。更惊讶的是,他的工作状态有条不紊,学识与工作成果令人佩服。在不知不觉中,先生作了我综合学习的样板,但又自惭形秽,颇觉底虚,对自己能否达到先生那个程度实在信心不足。
  到了1969年,我们工农宣传队驻在文化馆,而且我们的办公室(宿舍)均在里院,且南北房打对。于是我有了更多和先生学习的机会。通过这一段及70年代末我在县创作组工作的另一段时间的相处,我俩互相发现很投缘,认识每每一致,渐渐地就贴近了,成了无话不谈之交。对我来说,先生当然是亦师亦友,我对他的称呼正式定性为“李老师”。于是对李老师的人生脚步也就逐步了解了。
  李老师1936年10月2日出生于本县北依涧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因其家乡有山名柏泉,所以自号柏泉山人。他小学毕业后本已考入平遥中学,却因家境贫困,只读了四个月初中课程就被迫退学回家,初任本村义务教员,1953年正式进入教师行列,五年后到省教育学院美术大专班学习,毕业后任县综合师范、平遥二中美术教师,接着任平遥晋剧团美术设计,后调县文化馆搞美术创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先任新成立的县文物管理所所长,后任县文物管理局副局长。
  我清楚地记得,李老师从80年代末转向文物管理与保护工作以后,整日忙于整修城墙,整修清虚观、双林寺、镇国寺等寺庙,鉴定、收集、保管各种文物。我隔一段时间就会抽空去看他,敞开心胸聊聊,心里就特别舒坦。每一次去看他,他总是边工作边与我交谈。他对工作的严谨认真使我除了佩服就是惊讶,他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学使我除了敬重就是学习。我们还一起动过我也调入文管所搞文物研究工作的念头,可惜因我的身份体制不允许而作罢。
  对于李老师为全县文物管理和保护工作付出的艰辛努力以及取得的杰出成果世人皆知,无需我一一赘述,但愿大家永远不要忘记就好,我只想追述几件亲历的小事。一是有一次我去看他,正好他带领员工静坐在下东门瓮城底下,为保护瓮城不受伤害,以微薄之力去阻止在瓮城下开挖地下管道和埋设电缆;二是为维修东南部城墙解决用水的事,他竟然工工整整给我写了一份求援信,言辞恳切,保证以实结付水费,我当然会尽力帮助,最后也没有收他一分钱,他却多次致谢;三是我在省文物局任计财处长的堂弟告诉我,李有华老师是省文物局在全省范围内最信赖的文物管理者,省文物局下拨的款项交到他手里最放心,他花国家的钱比花自己的还精打细算“抠门”;四是1999年9月的一天,我去家里看他,因为是暑天,他正在他人帮助下擦澡,只见李老师浑身已经瘦成了近乎一副包皮的骨架,却依然精神不倒,还与我约定,等他病好了,合作搞一套雷履泰故事连环画,希望我尽早把脚本先写出来。可惜,此一面竟成永诀,十数天后,他便作古而去,享年63岁。哀哉!痛矣!
  我参加了他的葬礼。我曾经扪心自问,李老师是怎样割舍下他所热爱的事业的呢!他在弥留之际,一定还在惦念未竟的事宜。李老师1996年办理退休手续时已经是顽疾缠身了,退休后却继续奉献,在退休后的三年中,拖着病躯,做了专业接待、接访、研讨等事务,还撰写了中国票号博物馆的设计总纲,进行了展馆总体、中厅屏风、挂屏等设计;设计了清虚观三清殿、龙虎殿的脊兽、烧制琉璃瓦的样图,绘制了实样图,参与了构件维修事项;对古城墙再次进行了全面调查,绘制了保护范围图,并上报省文物局;撰写了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名城词典·平遥部分》;绘制了古城南大街百米工程设计图,成功上報立项,争取到了相应的经费;制定了县衙博物馆的复建方案,设计复建了衙署大门,完成了大堂复建工程的图纸设计,等等,可谓贡献卓著。用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字送给他,实在是名至实归。
  李老师太早地走了,为世人留下了太多的享受,也为自己和后人留下了太多的遗憾。
  国家级文物建筑大师郑孝燮为李有华先生题词:“忠心耿耿为平遥古城与文物保护鞠躬尽瘁 永远怀念李有华同志。”
  国家级文物建筑大师罗哲文为李有华先生题词:“世界遗产卫士,文物保护精英 向李有华同志学习。”
  省文物局副局长张一为李有华先生题词:“李有华同志为保护平遥古城文物,特别是对平遥城墙、双林寺、镇国寺以及文庙大成殿、清虚观的维修保护工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当予永志不忘。”
  省文物局总工程师柴泽俊为李有华先生题词:“平遥文物是祖国历史文明的组成部分,保护文物是一项长期而艰辛的工作,李有华同志为此付出了大半生精力,做出了卓越贡献,值得怀念和学习。”
  申遗成功后,下自普通的平遥人,上至全市、全省、全国乃至世界人民,都享受到了申遗成功带来的福祉。为了申遗成功,包括李有华先生在内的古城志士仁人、全体人民和上级太多的领导和专家,不知付出了多少聪明才智和艰辛劳动。现在回头看看,包括原先漠不关心的或者意见保留的每一个人都会说,这步棋走对了。
  陪伴申遗成功一路走过来的人们,每当登上抑或远远望到平遥城墙,或者进入抑或路过中国票号博物馆、清虚观、城隍庙、双林寺、镇国寺等景点,总会不自觉地想起李有华先生,想起当他近乎标准的美男子形象额头却日渐爬上越来越多的沟壑时,却依然精神依旧;想起他不胖不瘦不高不矮的体型虽然越来越消瘦,却依然步履坚强;想起他工作虽已一丝不苟精细入微,却依然不知按时作息、耗尽灯油;想起他近乎苛刻的工作要求,却不知得罪了多少学生和同事;想起他或步行或骑单车穿梭于整修城墙和寺庙工地之间,却不知把工作和责任推给别人;想起他精打细算生怕把每一分钱用不到急需的地方,却不知为自己的身体、生命耗费半点精力,想起他,想起他,可以想起他的太多了。他是平遥古城最忠诚的儿子、保护古城的功劳卓著者、平遥古城成功申遗的默默奉献者。
  可喜的是,2004年,郭保旺、冀有贵两同志担纲编辑出版了《柏泉山人——李有华》一书,是对李老师仙灵的真诚告慰。书中收有我的另一位恩师杨汝铭先生的诗作《思君》:
  婴溪永伴不眠魂,
  感使苍天泪涕痕。
  月照城墙寻旧影,
  钟响寺庙静回声。
  人民寄语哀先范,
  历史倾爱颂大功。
  十里旌旗迎世界,
  人潮似海倍思君。
  当时,拜读杨老师诗作后,余心甚闷,遂以《祭》为题,原韵奉和,以稍抒悼念李老师之情:
  清明时节祭忠魂,
  数行蝌蚪泪涕痕。
  淡淡茶香处师友,
  巍巍功苦见贤臣。
  汨罗屈子续先范,
  盗名宋玉诓宏勋。
  一矗心碑通三界,
  更有几人可如君!
其他文献
右卫城城门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在这首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天净沙·秋思》中,古道,西风,天涯等意象,用来应对本文所及的右卫城、马营河堡、马堡、铁山堡、红土堡、黄土堡,似乎颇有几分可以附和的地方。这六座城堡都是明大同镇的长城遗址,《三云筹俎考》俱有记载,都位于今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  右卫城“永乐七年(1409年)始设,万历三年(1575年)砖包”,“本城初为定边卫,后革,
期刊
提及山西古代的“归侨精英”,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显示,非东晋高僧法显莫属。他故乡在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龚家沟(古属并州上党郡),生于晋成帝(司马衍)咸和九年(公元334年),卒于宋武帝(刘裕)永初元年(公元420年),享年86岁。  当时法显出国既不是观光,也不是谋生,而是为了取经。他65岁才从长安出发,历时约15年,在游历了近30个国家之后,在佛教的发源地印度觅得真经戒律,才回归东土。在中国历史上,
期刊
中国古代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传统,清代舉办过尊长敬老的“千叟宴”,把全国各地民间的古稀老翁和年逾花甲的守土高官请到皇宫欢宴聚餐,由皇帝和皇室子弟向他们祝贺.共享天下太平之福。这种以尊老为主旨的千人盛宴,在康乾盛世时先后兴办过四次,规模堂皇,气氛欢愉。  第一次是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农历三月十八(玄烨大帝六十大寿)至二十八日,第二次是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正月初二至初五日,第三次是乾隆
期刊
有一首流传多年的民谣这样唱道:“太原王,处处王,王遍五洲四大洋。”意思是说:在海外华侨华人中,王姓侨胞很多,遍布世界各地;而他们都是“太原王氏”所衍派,“根”在山西太原。鲜为人知的是,新加坡历史上第一位由公民选举的总统王鼎昌,就是“太原王氏”的后裔。  王鼎昌登上总统宝座,是在1993年。是年8月28日,新加坡全国举行总统选举。结果原副总理王鼎昌以得票率58.7%的优势,战胜了竞选对手,荣任新加坡
期刊
解放太原初期战斗我军进攻示意图  全国闻名的太原战役第一枪在小店打响,解放太原的大幕在小店拉开。解放太原的初期战斗(1948年10月5日至10月16日)就在今小店区境的小店、南畔、南黑窑、北营、武宿、新营、石咀子等地展开。小店战斗引起了毛泽东主席的关注,初战告捷后,亲拟电报嘉勉。战前形势敌方态势  太原是古代称为“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的雄藩重镇。北部系舟山的石岭关是太原的北大门;东面的罕山
期刊
贾题韬  贾题韬,字略侯,别名贾玄非。1909年11月6日出生于山西省洪洞县(原为赵城县)罗云村,乳名汉生。  六岁,贾题韬在罗云村上了小学。  上学后,题韬才思超群,天赋异禀。古人文章,题韬熟读深思,过目不忘,遇有疑难,先生略加指点便迎刃而解,老师格外赞赏。  九岁,在家人的授意下,拜“一代镖师”贾晋章(1880—1964罗云村东关里人)为师,学习武术。题韬天分过人,一教就会,镖师很是称奇,特别
期刊
山西省清徐县西怀远村,是该县最东南的地方,处于清徐、祁县、太谷三县的交界处。清徐县由原来的清源县和徐沟县于1952年7月合并而成,西怀远村属原徐沟县。与“西怀远”村对应,紧邻的太谷县境内有“东怀远”村。历史上祁县、太谷、徐沟都是山西知名县域,人文荟萃,商贾云集。处在这样一个地理位置的西怀远村,值得我们去关注,它的历史,亟待发掘和研究。西怀远村现有户数657户,人口1816人,其中,陈氏家族有107
期刊
郭万夫  我的父亲郭万夫(1915-2009),出生在山西省太原市清徐县的一个农民家庭。父亲是长子,初小在本村小学校读书,学习努力上进。1927年,学校聘请来中级师范毕业的一位叫姚润源的老师。姚老师在小学废除了体罚,实行男女同校,动员和吸收女孩子上学并以德、智、体兼顾教学。他与学生关系融洽,下课脱下长衫就跟父亲这些学生娃一起踢足球,成为父亲人生中第一位良师益友,给父亲幼年的心里留下深刻的影响。19
期刊
清道光初年,山西太原府榆次县东双村有一村民叫赵添和,55岁;妻子曹氏,36岁。生有两子一女,其中一子为成锤,两岁;女则为赵二姑,13岁。赵家世代以农为业。  道光三年(1823年)夏,赵添和下地耕作,其13岁女儿赵二姑与弟正熟睡,赵添和便将门倒扣上上地而去。同村对门开面店(一说杂货店)的邻居阎思虎(38岁)知二姑母曹氏不在,又见赵添和去下地,便心生歹意。他将赵家门悄悄打开潜入,入室后即被二姑发觉。
期刊
渐渐地远去了,模糊了,那热烈的讨论声,那动人的会议场景……每当回忆起已融入历史的华北地区政协文史工作协作会议的时候,作为会议的亲历者、部分会议的主办者,我们怎能忘记它如同连续演出的大戏一样开幕、表演和谢幕?怎能不记住它议事的真诚、作用的巨大和贡献的突出?历史,是不应该、也是不能忘记的。作为忠实记录历史的文史资料工作者,为了书写更真实、更高品位的“中国故事”,都应该了解一点华北政协文史工作协作会议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