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起阅读教学,我们就会想到一系列与之相关又正风靡的“热点”:文本细读、课堂理答、多元感悟……然而纵观语文课堂教学,唯独忽视了学生的说话质量。在有的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或话不成句、词不达意,或絮絮叨叨、结结巴巴;而在另一些课堂上,学生却能侃侃而谈,妙语连珠。两种课堂,两般情景,直接反映出学生“说”的能力的高下。我们可在特级教师于永正、孙建锋等的三组课堂教学中洞察问题的实质。
【片段一】追寻话语的本味:言之有序(《水上飞机》)
师:请大家说说,水上飞机有哪些功能?(话音刚落,已经有两三只小手举起)大家不忙举手,要静心思考,想好了的自己小声练习说,第一句怎么说,下一句怎么说,几句话连在一起怎么说通顺,都要好好想想。
(生自由练说)
生:水上飞机的作用很大。
师:把“大”改一改。
生:水上飞机的作用很多。
师:改了一个字,表达更加准确了。下面几句怎么说,想好了连起来说给自己听听。
(生继续练说,两分钟后该生又站起来)
生:水上飞机的作用很多,有的可以参加战斗,有的可以输送物资,还有的可以扑灭大火。
师:这位同学的发言有个优点,就是有条有理,因为他用了“有的……有的……还有的……”大家想想,除了用这个,还可以怎样说得有条有理?
生:水上飞机的作用很多,能参加战斗,能输送物资,还能扑灭大火。
生:水上飞机的作用很多,既可以参加战斗,又可以输送物资,还可以扑灭大火。
【赏析】我们经常在课堂上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提问的话音刚落,下面已经小手如林。教师随便叫起一个,通畅者则罢,不通畅则另叫其他学生重说,后说的也不会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并加以吸收,表达同样结结巴巴。于是教师再叫下一个,直至表达较为通顺救了场。教师如此迫不及待地与学生“过招”,是因为其只注重教学进度,关注的是教学预设,也是为了追求课堂表面的气氛热烈,唯恐学生的静思默想令课堂落下“冷场”的罪名。其实,有了好的想法不一定能表述好,这是许多学生的现实状况,解决的办法就是在课堂上多给练习说话的机会。可以让学生先自己小声说一说,也可以让学生在小组里练习说一说,在不断的尝试与修改中揣摩怎样把话说好说顺。在上述片段中,于永正老师为了避免学生表述时结结巴巴、語无伦次,有意识地将学生回答问题的激情压了压,要求多想、多练、多揣摩,故意延长了他们由想到说的过程。学生在自我练说、自我揣摩的过程中对信息进行筛选、整理,对理解进行加工、重组,对语言进行组织、推敲,此后的表达自然水到渠成。尤为可贵的是,于老师善于捕捉、归纳精彩的发言,引导学生说得言之有序而又各有不同。
【片段二】叩击生命的清音:言为心声(《最大的麦穗》)
(学生通过默读课文与哲学家苏格拉底展开对话,然后交流感受)
生:课文最后一句话让我懂得了,人应该有远大的理想,但也要注重现实。比如,我的追求是考上北京大学,但如果南京大学先录取了我,我也去上,以后我还可以考北大的研究生啊!
师:这样,你既读了南大又读了北大,如此的大学经历是双赢的。(师从书中取出一片竹叶)这是我去年从清华校园摘下的,我想把它赠予你,看到这竹叶,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由考北大改考清华(台下响起笑声、掌声)
师:我希望六年后能读到一封来自清华园的信,而这封信正是你写的。
生:一定会的!(他激动不已地从师手中接过竹叶)
师:我期待着那一天!(师生拥抱,台下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赏析】白居易说:“动人心者,莫先乎情。”在特级教师孙建锋这个教学片段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围绕理想与现实,师生间展开了最真诚、最质朴的交流,虽然也涉及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引导,却丝毫不见教师牵引的痕迹。学生我口抒我心,道出了心声。他敢说“我想考北大”,也敢因老师赠予一片竹叶改考清华,在这里,我们明白了什么是“言为心声”。学生发自肺腑的表达缘于教师的睿智与真诚,孙老师智慧地用一枚不同寻常的竹叶激起了学生对大学校园的憧憬,并真诚地预约一封六年后来自清华园的信,此时的课堂成了师生间情感交流、心灵碰撞的精神殿堂。
【片段三】引领心灵的“握手”:言之有理(《九色鹿》)
师:九色鹿救了调达却招来杀身之祸,此时此刻,如果你是国王,你会怎样斥责调达呢?
生:你为了钱财出卖了你的救命恩人,真不是人!
生:你竟然带人来捕杀你的救命恩人,真是连畜生也不如!你去死吧!(教室里哄堂大笑,生自己也笑出了声,教师见此情景,疾步走上前去握住该生的手)
师:尊贵的国王,我非常理解您的心情。(教室里笑声渐渐变小)我听出来了,您对九色鹿非常同情,对调达的所作所为非常气愤,否则您不会这么冲动的。(笑声没有了,教室里鸦雀无声)
师(趁势引导):但,您是一国之君——尊贵的国王,您知礼仪明大理,您知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古训,您也知道与人相处诚信第一的道理。因此,您应该对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呀!
生(沉思片刻):调达啊调达,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是救命之恩呢?你这样做要遭人唾骂的。
生:调达,我可怜又可恨的臣民啊,做人最重要的是诚信,你怎么能违背自己的誓言呢?更何况对方是你的救命恩人啊,你太让我失望了。(此时教室里很安静,说者动情,听者动容)
【赏析】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处理教学生成的精彩细节深深打动了听课者。课堂教学中师生问答是一个动态生成过程,具有很强的现场性和即时性。面对学生的自由畅说,教师既不能循着教案亦步亦趋,不让越雷池半步,又不能被学生牵着鼻子走,任由他们天马行空。教师必须在自由的交流中巧妙运用点拨之术,或指点迷津,引领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或旁敲侧击、迂回婉转,山重水复之后走向柳暗花明;或层层追问,打破沙锅问到底。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的交流中,模糊的感知渐渐清晰,有失于偏颇的理解得以纠正。在上述片段中,学生敢爱敢恨,但斥责的语言简单、粗野。面对这种情况,教师没有给予当头棒喝,而是充分肯定学生对文本的感知、对文中人物的同情,然后巧妙地从“尊贵的国王”入手,指导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学生对“斥责”的理解更加准确、深刻,表达也更有条理,做到了在训练语言能力的同时净化语言,引领心灵的多次“握手”。
阅读教学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把话说好,名师们的做法给了我们很多启发。
1.说得虚空不如说得“真”。针对人文性较强的课文,很多教师喜欢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和人文引领,千方百计诱导学生说“哪儿最感人”“谁是最可爱的人” ……硬生生地从学生口中掏出许多虽符合中心思想,但脱离了他们真实的理解和情感的话语。殊不知,这样的语言说多了,会对他们形成一种“语言蒙蔽”,即这种情况下的语言不再是思想的载体,也不再是情感的外现。久而久之,便养成了言不由衷的坏习惯。真诚、质朴的师生交流才是我们追寻的课堂,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让学生真诚地面对生活,面对世界。
2.说得独特不如说得“深”。虽然《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但是我们不能忘了,每篇课文都有它独特的内涵,其中蕴涵的真、善、美,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深远的,然而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才谈得上产生有意义的独特体验。不能一味追求课堂上学生发言的独特而曲解了文本的价值取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脱离正确价值取向的表达再独特又有什么意义呢?
3.说得热闹不如说得“顺”。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课堂要让学生有话好好“说”,让每一个学生都学会说话,都能说得明白,说得流畅,说得动情,说得在理,这也正是语文学习的最终归宿之一。(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第二小学)■
□责任编辑 徐纯军
E-mail:xuchunjun@126.com
【片段一】追寻话语的本味:言之有序(《水上飞机》)
师:请大家说说,水上飞机有哪些功能?(话音刚落,已经有两三只小手举起)大家不忙举手,要静心思考,想好了的自己小声练习说,第一句怎么说,下一句怎么说,几句话连在一起怎么说通顺,都要好好想想。
(生自由练说)
生:水上飞机的作用很大。
师:把“大”改一改。
生:水上飞机的作用很多。
师:改了一个字,表达更加准确了。下面几句怎么说,想好了连起来说给自己听听。
(生继续练说,两分钟后该生又站起来)
生:水上飞机的作用很多,有的可以参加战斗,有的可以输送物资,还有的可以扑灭大火。
师:这位同学的发言有个优点,就是有条有理,因为他用了“有的……有的……还有的……”大家想想,除了用这个,还可以怎样说得有条有理?
生:水上飞机的作用很多,能参加战斗,能输送物资,还能扑灭大火。
生:水上飞机的作用很多,既可以参加战斗,又可以输送物资,还可以扑灭大火。
【赏析】我们经常在课堂上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提问的话音刚落,下面已经小手如林。教师随便叫起一个,通畅者则罢,不通畅则另叫其他学生重说,后说的也不会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并加以吸收,表达同样结结巴巴。于是教师再叫下一个,直至表达较为通顺救了场。教师如此迫不及待地与学生“过招”,是因为其只注重教学进度,关注的是教学预设,也是为了追求课堂表面的气氛热烈,唯恐学生的静思默想令课堂落下“冷场”的罪名。其实,有了好的想法不一定能表述好,这是许多学生的现实状况,解决的办法就是在课堂上多给练习说话的机会。可以让学生先自己小声说一说,也可以让学生在小组里练习说一说,在不断的尝试与修改中揣摩怎样把话说好说顺。在上述片段中,于永正老师为了避免学生表述时结结巴巴、語无伦次,有意识地将学生回答问题的激情压了压,要求多想、多练、多揣摩,故意延长了他们由想到说的过程。学生在自我练说、自我揣摩的过程中对信息进行筛选、整理,对理解进行加工、重组,对语言进行组织、推敲,此后的表达自然水到渠成。尤为可贵的是,于老师善于捕捉、归纳精彩的发言,引导学生说得言之有序而又各有不同。
【片段二】叩击生命的清音:言为心声(《最大的麦穗》)
(学生通过默读课文与哲学家苏格拉底展开对话,然后交流感受)
生:课文最后一句话让我懂得了,人应该有远大的理想,但也要注重现实。比如,我的追求是考上北京大学,但如果南京大学先录取了我,我也去上,以后我还可以考北大的研究生啊!
师:这样,你既读了南大又读了北大,如此的大学经历是双赢的。(师从书中取出一片竹叶)这是我去年从清华校园摘下的,我想把它赠予你,看到这竹叶,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由考北大改考清华(台下响起笑声、掌声)
师:我希望六年后能读到一封来自清华园的信,而这封信正是你写的。
生:一定会的!(他激动不已地从师手中接过竹叶)
师:我期待着那一天!(师生拥抱,台下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赏析】白居易说:“动人心者,莫先乎情。”在特级教师孙建锋这个教学片段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围绕理想与现实,师生间展开了最真诚、最质朴的交流,虽然也涉及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引导,却丝毫不见教师牵引的痕迹。学生我口抒我心,道出了心声。他敢说“我想考北大”,也敢因老师赠予一片竹叶改考清华,在这里,我们明白了什么是“言为心声”。学生发自肺腑的表达缘于教师的睿智与真诚,孙老师智慧地用一枚不同寻常的竹叶激起了学生对大学校园的憧憬,并真诚地预约一封六年后来自清华园的信,此时的课堂成了师生间情感交流、心灵碰撞的精神殿堂。
【片段三】引领心灵的“握手”:言之有理(《九色鹿》)
师:九色鹿救了调达却招来杀身之祸,此时此刻,如果你是国王,你会怎样斥责调达呢?
生:你为了钱财出卖了你的救命恩人,真不是人!
生:你竟然带人来捕杀你的救命恩人,真是连畜生也不如!你去死吧!(教室里哄堂大笑,生自己也笑出了声,教师见此情景,疾步走上前去握住该生的手)
师:尊贵的国王,我非常理解您的心情。(教室里笑声渐渐变小)我听出来了,您对九色鹿非常同情,对调达的所作所为非常气愤,否则您不会这么冲动的。(笑声没有了,教室里鸦雀无声)
师(趁势引导):但,您是一国之君——尊贵的国王,您知礼仪明大理,您知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古训,您也知道与人相处诚信第一的道理。因此,您应该对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呀!
生(沉思片刻):调达啊调达,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是救命之恩呢?你这样做要遭人唾骂的。
生:调达,我可怜又可恨的臣民啊,做人最重要的是诚信,你怎么能违背自己的誓言呢?更何况对方是你的救命恩人啊,你太让我失望了。(此时教室里很安静,说者动情,听者动容)
【赏析】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处理教学生成的精彩细节深深打动了听课者。课堂教学中师生问答是一个动态生成过程,具有很强的现场性和即时性。面对学生的自由畅说,教师既不能循着教案亦步亦趋,不让越雷池半步,又不能被学生牵着鼻子走,任由他们天马行空。教师必须在自由的交流中巧妙运用点拨之术,或指点迷津,引领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或旁敲侧击、迂回婉转,山重水复之后走向柳暗花明;或层层追问,打破沙锅问到底。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的交流中,模糊的感知渐渐清晰,有失于偏颇的理解得以纠正。在上述片段中,学生敢爱敢恨,但斥责的语言简单、粗野。面对这种情况,教师没有给予当头棒喝,而是充分肯定学生对文本的感知、对文中人物的同情,然后巧妙地从“尊贵的国王”入手,指导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学生对“斥责”的理解更加准确、深刻,表达也更有条理,做到了在训练语言能力的同时净化语言,引领心灵的多次“握手”。
阅读教学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把话说好,名师们的做法给了我们很多启发。
1.说得虚空不如说得“真”。针对人文性较强的课文,很多教师喜欢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和人文引领,千方百计诱导学生说“哪儿最感人”“谁是最可爱的人” ……硬生生地从学生口中掏出许多虽符合中心思想,但脱离了他们真实的理解和情感的话语。殊不知,这样的语言说多了,会对他们形成一种“语言蒙蔽”,即这种情况下的语言不再是思想的载体,也不再是情感的外现。久而久之,便养成了言不由衷的坏习惯。真诚、质朴的师生交流才是我们追寻的课堂,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让学生真诚地面对生活,面对世界。
2.说得独特不如说得“深”。虽然《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但是我们不能忘了,每篇课文都有它独特的内涵,其中蕴涵的真、善、美,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深远的,然而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才谈得上产生有意义的独特体验。不能一味追求课堂上学生发言的独特而曲解了文本的价值取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脱离正确价值取向的表达再独特又有什么意义呢?
3.说得热闹不如说得“顺”。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课堂要让学生有话好好“说”,让每一个学生都学会说话,都能说得明白,说得流畅,说得动情,说得在理,这也正是语文学习的最终归宿之一。(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第二小学)■
□责任编辑 徐纯军
E-mail:xuchunju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