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出一片新天地

来源 :快乐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k4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理念对阅读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摒弃繁琐的分析,以充分朗读为基础,在“读”中整体把握,培养语感,体会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进而受到情感的思想熏陶。因此,无论从语言文字的基本特征和语言教学的要求宗旨看,还是从阅读认知心理进行分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核心和灵魂都应体现在一个“读”字上。所以,“读”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客观要求和重要途径。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阅读教学 读
  一、品读琅琅的读书声
  正如赵洪老师所说的一样“最动听的声音是读书声!读书声是学生精神的音符。”课文是读懂的,只有通过读,学生头脑中才有的“形象的”语言和语言的“形象”相互转换,学生才能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学生才能在琅琅的读书声中领会文本的精妙,感受人物的伟大人格。
  1.重点句段仔细品读。朗读的最大好处是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只有读到位,语文能力才能提高。一篇课文中,重点句段只有通过多读才能感悟文本的精妙,才能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课文《战争中的父与子》中描写父亲用双手在废墟中寻找儿子的片段十分感人,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认真感受父亲的伟大。在教学《军神》一文时,每次读到刘伯承动手术时他在数刀数的地方,都会令人忍不住热泪盈眶。都会为主人公那坚强的意志所折服。只有在文中重点句子和段落仔细品读,才能与作者、与文中的主人公进行着跨时空的心灵的品味,才能调动学生语文的激情,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形成强烈的震憾。
  2.妙句佳段大声诵读。小学语文编入许多文句优美,意蕴深刻的优秀篇章,为了让学生领悟这些篇章的独特魅力,提高审美能力,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课堂上,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充分诵读,从而使文本以鲜明的形象映射于脑海中,成为有生命的实体,逐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游子吟》是一首流传千古的名诗,教学时,可让学生反复诵读,用心体会。也可让个别学生有感情朗读,其它同学边听边想像慈爱的母亲在儿子出门的前一个夜晚,借着微弱的灯光缝补衣服的情景,从而体会母爱的伟大,因此,只有声情并茂才能达到理解的深化和感情的升华。
  3.疑难句段细细读。并非所有的文章都通俗易懂,琅琅上口,不易理解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和段落,有的这些名段只有通过细细的读,并且要结合上下文才能理解它的含义,才能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例如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中的一句:“父亲仍保持他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没有道理可讲的”。其实,文章多读几遍就不难理解,父亲对祖国、对人民、对自己的亲人是热爱的,对制造恐怖的、给人民生活带来水深火热的反动派是仇恨的,一次次的生死考验使他知道对敌人是没有道理可讲的,为了民众的解放走向今天的局面是意料之中的。懂了这些,学生就理解了李大钊面对敌人视死如归的伟大精神。
  二、此时无声胜有声
  《语文课程标准》为我们勾画了阅读教学极富魅力的课堂新景致,倡导要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现实中,有的教师曲解了意思,过分地强调学生的“读”,使学生“想读哪段就读哪段。”“想用什么方式就用什么方式读。”结果一个课堂人声嘈杂,有的学生为了声音高过别人,拼命提高音量,试想这样怎么能读懂课文呢?要知道,默读也是“读”,不能忽略了默这个重要的阅读环节,留给学生静思默想的空间也是“读”的一个具体体现,教师的教学不能作秀,结果为了:“自主”就“瞎忙碌”,最后问学生“你读懂了什么问题时”,学生就会一知半解。这种表面的热情,不但不能真正发扬自主,更会使学生错过思考问题的机会。
  三、从无字句处“读”书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的积累运用中要求学生背诵的一句警句是:“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教学中,不能只让学生读课文而忽略了“社会”这个大课堂,学生从课内外中受到语言文字等的熏陶,并有效地进行积累内化。我认为,从生活这本“无字书”中更能让学生体会更多的东西。上文提到的教学《战争中的父与子》、《秋天的怀念》两个教学片断,学生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感受到父母这爱的伟大,如果单从文中获取这些感受似乎太单薄,教师教学时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感受父母的爱,让学生说说自己父母在你们高兴时、生病时、遇到困难时的所作所为。真实体会“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意境。所以离开生活这本“无字书”,语文阅读就会没色彩。我们写作时也要求学生要观察生活,写出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只有取材于生活,作文的材料才是活的源头,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生动活泼、有血有肉。
  总之,把“有声读”和“无声读”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既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书本知识,又对生活有真切的感受,因此,教材要正确有效地引导学生如何“读”好书,只有从学生的角度,在课堂中发挥有效性的策略,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汪燕宏.阅读教学对话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郑晓燕.构建师生互动关系,展现语文课堂魅力[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邵武市肖家坊中心小学)
  编辑/游嘉宜
其他文献
【摘要】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在现代信息社会中,人的交际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社会现代化的需要,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可以说,在语文教学中,谁不进行口语交际训练,谁就缺乏现代化的战略眼光。  【关键词】语文课堂 口语交际能力  一、口语交际的特性  1.交际性。我们知道,“听话”是单向性的信息传递,
期刊
【摘要】常态下的优质教学,它虽不是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才诞生的,但它却需要我们教师用严谨治学的态度去注释,用与时俱进的精神去演绎,用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去丰富。在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文字表达不规范,审题不准确,理解能力有限”,亟待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的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笔者从我们语文老师自己身上寻找原因,分析原因,寻找对策,并进行探索行动,对改进语文教师课堂教学,从而成就优质语文课堂做了一些深入思
期刊
【摘要】正确对待、处理学生的“怪问”,科学处理课堂违纪现象,正视自己出现的差错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  【关键词】课堂应变 违纪 差错 调整  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是开放的、多边互动的。课堂已经不再局限于教师课前所设定的小框框里,而是有着某种程度上的开放。于是各种始料未及的“奇思怪议”“课堂意外”也会不期而至。课堂教学中的意外情况或问题是多种多样、千变万化的。笔者仅就自己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
期刊
【摘要】面对科技信息时代的到来,叫得最响的词是:“创新 、自主知识”。培养优秀的尤其是卓越的创新人才是社会的迫切需要。当今人们一致认为,未来社会的人才要有不断地进取和创新精神,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有高度的责任心,有良好的意志品质,有合作精神,有多样化的个性特征与专长,善于学习,执著地追求科学和真理等。在课堂中怎样才能让学生放心大胆地去做、去尝试?如何最大限度的保护学生的天性、野性、灵性和创造力?
期刊
【摘要】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特别是新课改实施以来,教育部对各学科都制定了课程标准。其中中学生物学教学规定了两个最基本的教学任务,首先是讲授基本的生物学知识和研究方法;其次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贯彻新课程标准中对教学和学习的基本要求,充分融合教学的思想性和知识性,实现生物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启蒙学生科学意识的作用。提高学生生物教材的阅读能力,对于加强素质教育,提高生物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
期刊
【摘要】规范书写是中学生重要的素质之一,规范书写观念的灌输,应该成为中学德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规范书写在培养学生优雅的审美情趣、端正的处事态度以及积极的文化认同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正是从以上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规范书写 审美情趣 处事态度文化认同  一、培养审美情趣  健康的审美情趣的培养是中学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机部分,普遍的观点认为,情趣的培养是借助音乐课、美术课来进行的,与书写则并
期刊
【摘要】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从小培养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就要创设与创造思维有关的条件,使孩子主动地学习数学,“迷上”数学。因此,教师在提供数学材料,选择教学内容,使用教学方法时,要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结合孩子的认知发展水平,使孩子刚刚萌发的兴趣,成为学习数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强大动力。  【关键词】情境 学习数学 积极性  新课标提出:“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交流、
期刊
【摘要】在学校教育中,以计算机为核心产品的信息技术已经登堂入室,但是从使用情况来看,存在着两种有失偏颇的现象。要么是学科之间的运用很不平衡,语数理化等学科使用较多,而初中政治等学科教学依然是以“粉笔加黑板,教师一言堂”为主,使得教学活动欠缺一定的活力;要么是部分学科和有些教师恰恰相反,使用电化教学的频率过高,几乎呈现出“无电不教”的现象。对于这两种极端行为我们必须予以纠偏改错。只有合理使用,才能有
期刊
【摘要】从1999年起,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高校扩招。高等教育历经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发展历程,用飞跃一词来描绘中国高校招生规模的变化一点不为过。高校扩招在使得数百万人有机会享受高等教育的同时,也使得大学生就业压力空前巨大,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本文将结合日本职业生涯教育的经验,分析我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发展现状并试提出对策。  【关键字】职业生涯教育 日本 中国  2010年7月,教育部发布了《国
期刊
【摘要】改革的大潮在整个中国大地涌动。伴随着我国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加之国门大开,良莠齐来。农村人口素质偏低,不良的社会环境对学校教育、对班级管理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最为严重。由于农村经济飞速发展,一个新的群体——“准留守儿童”悄然形成。父母忙于生计,无暇照顾孩子,也许是对孩子的愧疚,也许是认为对孩子的补偿,也许是没有意识。出现了许多奇怪的家庭教育:无视孩子的错误,金钱对孩子进行弥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