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总有一些学生不愿参与实验操作、只当旁观者的现状。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交流,分析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利于改变这种局面、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科学实验探究中去。
关键词:实验教学;旁观者;动手实验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9)11-0053-03
一年前我在科学课的实验教学当中,发现了一个多年来一直被我所忽视的问题:每次探究实验时,总有几个学生没有动手,成了实验教学中的“旁观者”。我调查了我校的其他科学教师,发现他们所在的班级也有类似的学生存在。回想我们的课堂,教师往往在布置一项任务后,就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探究,忽视了“到底谁动手”的引导,造成了少数学生长期成为科学实验探究的“看客”。
一、学生个案
在一次课外探究活动中,我让学生用简易显微镜,观察自己身边和校园里的物体。因为实验室条件所限,我发给每个小组2个简易显微镜,让他们轮流观察、记录。当同学们兴致勃勃地观察、认真仔细地记录着的时候,我发现一个小女孩一个人孤零零地坐在草坪上看着不远处忙碌的同学发呆。“怎么啦?”“我不想参加!”小女孩腼腆地低着头。
在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实验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我没有使用现成的显微镜装片,而是让学生自带洋葱,自己动手制作洋葱表皮细胞切片再观察。实验过程中,我一边巡视,一边指导,其中一组学生的表现引起了我的注意,这几名男生忙得热火朝天,而两名女生却在一旁袖手旁观(其中一位女生还挂着中队长的标志)。“你们两个怎么不动手啊?”两位女生红着脸,默不作声。
还有一组情况更特殊,其他几名学生都在认真实验,但是有一名男生蒙着头,趴在桌子上,在低声抽泣。“怎么啦?”“他们不让我参加!”这名男生委屈地说。正在做实验的学生马上辩解:“老师,不是这样的,是他实在太烦了,什么东西都抢着做,不让我们插手,所以……”
二、思考和分析
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些孩子“不合群”?喜欢动手操作本来是孩子们的天性,但是这些孩子为什么却成了实验操作的“旁观者”呢?看着这几个孩子在课堂上的沉默与缺乏学习热情的表现,引发了我很多的焦虑和思考。是学生接受能力差,没有动手能力?显然不是,因为我发现在这些“旁观者”中,有的是“语、数”学科的所谓“尖子生”。是他们对科学课不感兴趣?好像也不是,因为我发现这些学生在平时的科学课堂上听的也挺认真的,就是不太愿意举手发言。我觉得有必要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是不是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没有被激发出来?是不是教学预设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是不是实验材料不够充分、有序?是不是组织课堂的语言不够科学?是不是实验指导不到位?实验小组是否进行了合理的分工和角色互换?这些孩子就像是一颗颗蒙了灰尘的珍珠,失去了灵气和光芒,这样的情况着实让人担忧。
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不动手的真正原因,也为了这些孩子能尽快融入到集体当中去,我设计了一道调查题,让我所担任的六年级四个班157名学生来回答。
在科学课做实验时,你是否有过没有动手,当观众的经历,能告诉老师是什么原因吗?
A.忘带实验材料不能做
B.老师讲的不清楚,不会做
C.小组长分工不合理起争议,赌气了
D.对实验不感兴趣,不想做
E.担心实验失败会很丢脸
F.其他原因(可以说明原因)
有67名学生每次实验都能亲自动手参与,从来没有当过观众,占被调查人数的42.7%。也就是说还有57.3%的学生或多或少出现过科学实验时没有动手的情况。学生不动手原因具体如下表:
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学生不动手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忘记带实验材料和小组分工产生分歧这两个方面。
我通过对调查数据分析以及和一部分当事学生的谈话,发现学生不动手的深层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高年级学生面临毕业,学习任务比较重,而科学课又不是每天都有,因此学生偶尔会忘带实验材料,况且有些实验材料不是每一个孩子在家里都可以找到。
(2)采取小组合作实验时,小组分工不合理、不明确,同时合作的技能没有培养好,导致有部分学生,尤其是一些后进生的动手机会被动手能力强的学生给占用了。
(3)还有因为个别学生或因为性格比较内向,不善于和人交往,也不喜欢表现自己,再加上本身动手能力也不是很强,他们觉得即使自己不动手做实验,只要认真观察同样可以知道实验结论,久而久之就成了科学实验的“看客”了;或因为争强好胜,把全小组的工作一人大包大揽,引起全组同学的“公愤”,被剥夺了动手的权力;或因为在小组里人际关系较差而遭到其他同学排挤。
其中,第二、三条原因归根到底都是心理的问题。
三、实践与探索
有了学生不动手原因的第一手资料,我开始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1.实验准备灵活机动,尽量不“为难”学生。
由于学校没有配备专职实验员,上课所需的实验器具都要自己准备,上午上课早上准备,下午上课中午准备。因为时间仓促,实验器具往往无法全部准备齐全,实验效果也就大打折扣了。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能真正参与到实验探究过程当中去,我决定要改变自己的这个“陋习”,努力做到提前一周备课。因为科学课的备课,不仅仅是写教案这么简单,还包括准备实验器材、设计实验、制作课件等等。在准备实验器具时,我尽量不为难学生,自己提前几天想方设法把所需的实验器具准备好,如果在学校里没有办法找到的,例如绿豆发芽实验的绿豆种子,也不一定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带,可以让家里有的学生多带一点,实验时分一些给其他的同学,同时给带材料的同学在平时成绩上加分,这样既解决了实验材料的问题,又解除了没有材料学生的担忧,皆大欢喜。有些实验材料很难找,那就需要发挥老师的积极性了。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有一个“硫酸铜和铁钉”的置换实验,这是一个实验效果非常明显、学生又感兴趣的实验。但是我在备课时发现学校仪器室刚刚装修完,根本没有硫酸铜溶液,我查阅教参发现无水硫酸铜或五水硫酸铜加水也可以配置溶液,但是这两种化学药品仪器室也没有。于是我求助“北仑区小学科学QQ群”,群里的一位老师告诉我,有一种叫“波尔多液”的农药的主要成分就是硫酸铜,也可以做这个置换实验,听了这个消息,我自己掏钱从农资商店里买来了这个药品,让学生亲身体验了置换实验的神奇。
2.优化组合,强化小组合作,让每一个学生各司其职。
科学实验教学倡导合作性学习方式,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知识、习惯、心理和能力的差异,因此应合理搭配,使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得到更大进步,同时也要使动手能力相对弱的学生,得到及时地辅导和帮助,获得锻炼和提高。在熟悉了解这些学生的基础上,我结合班级实际,从科学编排实验小组入手,改以前随意按“座位编排实验小组”的方法,把每个班级学生根据学习爱好、个性特长、动手能力等情况的不同进行分类,把活泼好动的学生和胆小、被动、游离、不善交往的学生分散在各个小组里,做到差异互补,为他们搭建起日常交往的平台。同时,我对以往的实验小组进行几点变革。
第一,创造条件,“逼”学生动手。我对实验小组进行重新分组,把原来的六人小组,改为四人小组,必要时还可以分成两人小组。这样组员减少了,同样的实验,每个小组成员的动手机会无形之中就多了,一些原本不想动手或没有机会的学生也被“逼”得不得不动手。例如,在六年级上册“机械与工具”单元的研究“滑轮组”,我看仪器室铁架台和滑轮都很多,干脆让学生两人一组实验,这样每一个同学都有事可做,每一个同学都要动手。只有大家团结合作,共同努力,才能做好实验。
第二,明确小组成员的各自岗位职责,做到定时轮换。例如:在做“摆的研究”探究实验时,学生提出摆动的快慢可能与“摆锤的轻重”、“摆动的幅度”以及“摆绳的长短”有关,这就需要做三组验证实验,为了保证实验数据的准确性,每组实验需要做三次。我并不是生硬地规定,谁是操作员、谁是记录员、谁是计时员等,这样对学生来说既枯燥,又容易起争执。我让学生九次实验轮流操作,轮流纪录,并且比一比看谁的实验操作最规范、谁的实验纪录最及时、谁的计时最准确。开展组内竞赛,从而激发了学生协调完成任务的积极性。
第三,规定实验小组长轮流担任,引进“免考”制度,培养学生管理协调能力。小组长由组内成员轮流担任,每节课轮换一次。每次实验由组长协调组内成员的分工,同时在课后对小组长的工作进行反馈,分工不合理,小组成员可以提出申诉。教师综合自己的巡视和学生的反馈情况,对分工得当、合作密切、组员参与度高的小组长给予“一星”奖励。如果这个同学一学期集齐五颗星,本学期科学实验直接“免考”,颁发“免考证书”,并在实验室张榜公布,让每一位到实验室上课的学生都能见识到优秀组长的风采。这样一来,每一个小组长的责任心都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小组合作的实验氛围逐步形成。
3.沟通从“心”开始,消除学生心理障碍。
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引导解决,将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导致孩子人格缺陷。像害羞、怯懦、自卑,在许多小学生的成长经历中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在特定的情景之下是一种正常心理,但持续出现,并表现出交往退缩行为时,就有可能产生心理障碍。长此下去,对他们的学习和身心的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可能会成为明天的不健康者,这才是最让我心焦的。
我觉得很有必要和这些孩子沟通一下,寻找机会和这些“不合群”的孩子谈一谈,所谓心病须要心药医。对于那些因为担心出错的学生,我总是鼓励他们,不要有心理顾虑,我们做实验就是在搞科学研究,出点错是很正常的事情,就是科学家做实验也不是每次都成功的,大发明家爱迪生曾经失败了1000多次,才发明了电灯。不是有一句话叫做:失败是成功之母吗!
对于那些不喜欢动手的学生,我这样和他们说:一件事情如果你只听别人说,过一段时间就会忘记;如果是你亲眼看到的,你只是记住了;只有你亲自动手做过,才有可能真正掌握要领。所以我们既要动脑,更要动手,这样才能做到心灵手巧嘛!
4.寻找机会,树立信心,融入集体当中去。
对于我来说,最困难的是让那些性格孤僻的孩子动起手来,参与到科学实验当中来。性格孤僻的孩子基本上是性格内向的孩子,平时较孤僻,不合群。常常喜欢独自呆在教室一个人玩;班上开展集体活动时总是自己一个人躲得远远地的;平时大人问他们话时,他们总是咬着手指不出声。性格孤僻的孩子,会因为对周围的人产生一种不信任感而向父母、老师及同学关闭心灵之窗。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而任其发展,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非常不利。
六年级四班有一个叫王某的学生,非常有特点,快一学期来,从没有主动和我说过话。有时候上课我叫他回答问题,如果他回答,声音也是轻得不能再轻,就是我站在他面前,也需要侧耳倾听;如果他不会,就这样面无表情地看着我,从来不和班级其他同学交往。正因为如此,每次做实验,大家都不愿意和他一组,就是勉强把他安排进去,也得不到动手的机会,只能一个人坐着发呆。但是我发现在每节科学课下课以后,当其他同学都回教室了,他总是呆在创新实验室后面的橱窗前,东拨拨,西弄弄,直到下一节课铃声响起,才离开实验室。原来这孩子挺喜欢科学的,那就好办了。有一次下课以后,他照常留恋在实验室的橱窗前摆弄,我就把他叫住了。当他低着头以为我要批评他时,我从橱窗下面的柜子里,拿出了一个磁悬浮地球仪,通上电,地球仪就凭空悬浮起来。他立刻被吸引过来了,用低得不能再低的声音问:“这怎么弄得?”“你想来试一试吗?”我把地球仪拿下来,让他试一试,但是没成功,地球仪不能悬浮起来。“你再试试,老师相信你肯定行!”我鼓励他。大约两分钟以后,我听到他一声惊呼:“老师,真的飘起来了!”“我就知道你能行,把地球仪拿下来再试一试。”这一次,他只用了几十秒,就成功了。“你真棒,老师第一次试,用了5分钟才成功,你居然用这么短的时间就成功了两次!”这时,我看到了他发自内心的微笑。第二天,正好上“电磁铁”这一课,上课前,我向学生展示磁悬浮地球仪,看着这个凭空漂浮的地球仪,学生发出声声惊叹。“谁想上来看一看?”学生纷纷举手,要求一看究竟。我任意叫了几个学生上来,学生天性好动,哪有光看不动手的,没一会儿,地球仪就被学生弄坏了,不再悬浮了。几个学生七手八脚,忙得满头大汗,就是没有办法让地球仪悬浮起来。我立刻叫停了他们:“老师替你们请一个同学来帮忙吧,王某上来帮帮他们。”“他?怎么可能?”下面的同学纷纷质疑。但是王某只用十几秒,那个地球仪重新悬浮起来了,“真厉害,太棒了”赞叹声之后,实验室里响起了学生发自内心的鼓掌声,这一次我发现王某主动冲我笑了笑。渐渐地王某开始喜欢和老师同学接近了。终于王某成功融入到同学当中,成了实验小组真正的一员。
四、成效与感悟
经过实践与探索,我发现学生动手的欲望明显增强了,课堂上,到处都能看到跃跃欲试的眼神。一张张充满灵气的灿烂笑脸,一个个玲珑活泼的可爱身影。每一个孩子都感受着科学实验带给他们的新奇和愉悦,他们如同一颗颗璀璨珍珠,焕发着独特的光芒与灵气。作为科学老师,我也欣慰的笑了。
【责任编辑 张桂英】
关键词:实验教学;旁观者;动手实验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9)11-0053-03
一年前我在科学课的实验教学当中,发现了一个多年来一直被我所忽视的问题:每次探究实验时,总有几个学生没有动手,成了实验教学中的“旁观者”。我调查了我校的其他科学教师,发现他们所在的班级也有类似的学生存在。回想我们的课堂,教师往往在布置一项任务后,就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探究,忽视了“到底谁动手”的引导,造成了少数学生长期成为科学实验探究的“看客”。
一、学生个案
在一次课外探究活动中,我让学生用简易显微镜,观察自己身边和校园里的物体。因为实验室条件所限,我发给每个小组2个简易显微镜,让他们轮流观察、记录。当同学们兴致勃勃地观察、认真仔细地记录着的时候,我发现一个小女孩一个人孤零零地坐在草坪上看着不远处忙碌的同学发呆。“怎么啦?”“我不想参加!”小女孩腼腆地低着头。
在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实验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我没有使用现成的显微镜装片,而是让学生自带洋葱,自己动手制作洋葱表皮细胞切片再观察。实验过程中,我一边巡视,一边指导,其中一组学生的表现引起了我的注意,这几名男生忙得热火朝天,而两名女生却在一旁袖手旁观(其中一位女生还挂着中队长的标志)。“你们两个怎么不动手啊?”两位女生红着脸,默不作声。
还有一组情况更特殊,其他几名学生都在认真实验,但是有一名男生蒙着头,趴在桌子上,在低声抽泣。“怎么啦?”“他们不让我参加!”这名男生委屈地说。正在做实验的学生马上辩解:“老师,不是这样的,是他实在太烦了,什么东西都抢着做,不让我们插手,所以……”
二、思考和分析
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些孩子“不合群”?喜欢动手操作本来是孩子们的天性,但是这些孩子为什么却成了实验操作的“旁观者”呢?看着这几个孩子在课堂上的沉默与缺乏学习热情的表现,引发了我很多的焦虑和思考。是学生接受能力差,没有动手能力?显然不是,因为我发现在这些“旁观者”中,有的是“语、数”学科的所谓“尖子生”。是他们对科学课不感兴趣?好像也不是,因为我发现这些学生在平时的科学课堂上听的也挺认真的,就是不太愿意举手发言。我觉得有必要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是不是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没有被激发出来?是不是教学预设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是不是实验材料不够充分、有序?是不是组织课堂的语言不够科学?是不是实验指导不到位?实验小组是否进行了合理的分工和角色互换?这些孩子就像是一颗颗蒙了灰尘的珍珠,失去了灵气和光芒,这样的情况着实让人担忧。
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不动手的真正原因,也为了这些孩子能尽快融入到集体当中去,我设计了一道调查题,让我所担任的六年级四个班157名学生来回答。
在科学课做实验时,你是否有过没有动手,当观众的经历,能告诉老师是什么原因吗?
A.忘带实验材料不能做
B.老师讲的不清楚,不会做
C.小组长分工不合理起争议,赌气了
D.对实验不感兴趣,不想做
E.担心实验失败会很丢脸
F.其他原因(可以说明原因)
有67名学生每次实验都能亲自动手参与,从来没有当过观众,占被调查人数的42.7%。也就是说还有57.3%的学生或多或少出现过科学实验时没有动手的情况。学生不动手原因具体如下表:
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学生不动手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忘记带实验材料和小组分工产生分歧这两个方面。
我通过对调查数据分析以及和一部分当事学生的谈话,发现学生不动手的深层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高年级学生面临毕业,学习任务比较重,而科学课又不是每天都有,因此学生偶尔会忘带实验材料,况且有些实验材料不是每一个孩子在家里都可以找到。
(2)采取小组合作实验时,小组分工不合理、不明确,同时合作的技能没有培养好,导致有部分学生,尤其是一些后进生的动手机会被动手能力强的学生给占用了。
(3)还有因为个别学生或因为性格比较内向,不善于和人交往,也不喜欢表现自己,再加上本身动手能力也不是很强,他们觉得即使自己不动手做实验,只要认真观察同样可以知道实验结论,久而久之就成了科学实验的“看客”了;或因为争强好胜,把全小组的工作一人大包大揽,引起全组同学的“公愤”,被剥夺了动手的权力;或因为在小组里人际关系较差而遭到其他同学排挤。
其中,第二、三条原因归根到底都是心理的问题。
三、实践与探索
有了学生不动手原因的第一手资料,我开始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1.实验准备灵活机动,尽量不“为难”学生。
由于学校没有配备专职实验员,上课所需的实验器具都要自己准备,上午上课早上准备,下午上课中午准备。因为时间仓促,实验器具往往无法全部准备齐全,实验效果也就大打折扣了。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能真正参与到实验探究过程当中去,我决定要改变自己的这个“陋习”,努力做到提前一周备课。因为科学课的备课,不仅仅是写教案这么简单,还包括准备实验器材、设计实验、制作课件等等。在准备实验器具时,我尽量不为难学生,自己提前几天想方设法把所需的实验器具准备好,如果在学校里没有办法找到的,例如绿豆发芽实验的绿豆种子,也不一定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带,可以让家里有的学生多带一点,实验时分一些给其他的同学,同时给带材料的同学在平时成绩上加分,这样既解决了实验材料的问题,又解除了没有材料学生的担忧,皆大欢喜。有些实验材料很难找,那就需要发挥老师的积极性了。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有一个“硫酸铜和铁钉”的置换实验,这是一个实验效果非常明显、学生又感兴趣的实验。但是我在备课时发现学校仪器室刚刚装修完,根本没有硫酸铜溶液,我查阅教参发现无水硫酸铜或五水硫酸铜加水也可以配置溶液,但是这两种化学药品仪器室也没有。于是我求助“北仑区小学科学QQ群”,群里的一位老师告诉我,有一种叫“波尔多液”的农药的主要成分就是硫酸铜,也可以做这个置换实验,听了这个消息,我自己掏钱从农资商店里买来了这个药品,让学生亲身体验了置换实验的神奇。
2.优化组合,强化小组合作,让每一个学生各司其职。
科学实验教学倡导合作性学习方式,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知识、习惯、心理和能力的差异,因此应合理搭配,使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得到更大进步,同时也要使动手能力相对弱的学生,得到及时地辅导和帮助,获得锻炼和提高。在熟悉了解这些学生的基础上,我结合班级实际,从科学编排实验小组入手,改以前随意按“座位编排实验小组”的方法,把每个班级学生根据学习爱好、个性特长、动手能力等情况的不同进行分类,把活泼好动的学生和胆小、被动、游离、不善交往的学生分散在各个小组里,做到差异互补,为他们搭建起日常交往的平台。同时,我对以往的实验小组进行几点变革。
第一,创造条件,“逼”学生动手。我对实验小组进行重新分组,把原来的六人小组,改为四人小组,必要时还可以分成两人小组。这样组员减少了,同样的实验,每个小组成员的动手机会无形之中就多了,一些原本不想动手或没有机会的学生也被“逼”得不得不动手。例如,在六年级上册“机械与工具”单元的研究“滑轮组”,我看仪器室铁架台和滑轮都很多,干脆让学生两人一组实验,这样每一个同学都有事可做,每一个同学都要动手。只有大家团结合作,共同努力,才能做好实验。
第二,明确小组成员的各自岗位职责,做到定时轮换。例如:在做“摆的研究”探究实验时,学生提出摆动的快慢可能与“摆锤的轻重”、“摆动的幅度”以及“摆绳的长短”有关,这就需要做三组验证实验,为了保证实验数据的准确性,每组实验需要做三次。我并不是生硬地规定,谁是操作员、谁是记录员、谁是计时员等,这样对学生来说既枯燥,又容易起争执。我让学生九次实验轮流操作,轮流纪录,并且比一比看谁的实验操作最规范、谁的实验纪录最及时、谁的计时最准确。开展组内竞赛,从而激发了学生协调完成任务的积极性。
第三,规定实验小组长轮流担任,引进“免考”制度,培养学生管理协调能力。小组长由组内成员轮流担任,每节课轮换一次。每次实验由组长协调组内成员的分工,同时在课后对小组长的工作进行反馈,分工不合理,小组成员可以提出申诉。教师综合自己的巡视和学生的反馈情况,对分工得当、合作密切、组员参与度高的小组长给予“一星”奖励。如果这个同学一学期集齐五颗星,本学期科学实验直接“免考”,颁发“免考证书”,并在实验室张榜公布,让每一位到实验室上课的学生都能见识到优秀组长的风采。这样一来,每一个小组长的责任心都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小组合作的实验氛围逐步形成。
3.沟通从“心”开始,消除学生心理障碍。
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引导解决,将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导致孩子人格缺陷。像害羞、怯懦、自卑,在许多小学生的成长经历中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在特定的情景之下是一种正常心理,但持续出现,并表现出交往退缩行为时,就有可能产生心理障碍。长此下去,对他们的学习和身心的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可能会成为明天的不健康者,这才是最让我心焦的。
我觉得很有必要和这些孩子沟通一下,寻找机会和这些“不合群”的孩子谈一谈,所谓心病须要心药医。对于那些因为担心出错的学生,我总是鼓励他们,不要有心理顾虑,我们做实验就是在搞科学研究,出点错是很正常的事情,就是科学家做实验也不是每次都成功的,大发明家爱迪生曾经失败了1000多次,才发明了电灯。不是有一句话叫做:失败是成功之母吗!
对于那些不喜欢动手的学生,我这样和他们说:一件事情如果你只听别人说,过一段时间就会忘记;如果是你亲眼看到的,你只是记住了;只有你亲自动手做过,才有可能真正掌握要领。所以我们既要动脑,更要动手,这样才能做到心灵手巧嘛!
4.寻找机会,树立信心,融入集体当中去。
对于我来说,最困难的是让那些性格孤僻的孩子动起手来,参与到科学实验当中来。性格孤僻的孩子基本上是性格内向的孩子,平时较孤僻,不合群。常常喜欢独自呆在教室一个人玩;班上开展集体活动时总是自己一个人躲得远远地的;平时大人问他们话时,他们总是咬着手指不出声。性格孤僻的孩子,会因为对周围的人产生一种不信任感而向父母、老师及同学关闭心灵之窗。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而任其发展,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非常不利。
六年级四班有一个叫王某的学生,非常有特点,快一学期来,从没有主动和我说过话。有时候上课我叫他回答问题,如果他回答,声音也是轻得不能再轻,就是我站在他面前,也需要侧耳倾听;如果他不会,就这样面无表情地看着我,从来不和班级其他同学交往。正因为如此,每次做实验,大家都不愿意和他一组,就是勉强把他安排进去,也得不到动手的机会,只能一个人坐着发呆。但是我发现在每节科学课下课以后,当其他同学都回教室了,他总是呆在创新实验室后面的橱窗前,东拨拨,西弄弄,直到下一节课铃声响起,才离开实验室。原来这孩子挺喜欢科学的,那就好办了。有一次下课以后,他照常留恋在实验室的橱窗前摆弄,我就把他叫住了。当他低着头以为我要批评他时,我从橱窗下面的柜子里,拿出了一个磁悬浮地球仪,通上电,地球仪就凭空悬浮起来。他立刻被吸引过来了,用低得不能再低的声音问:“这怎么弄得?”“你想来试一试吗?”我把地球仪拿下来,让他试一试,但是没成功,地球仪不能悬浮起来。“你再试试,老师相信你肯定行!”我鼓励他。大约两分钟以后,我听到他一声惊呼:“老师,真的飘起来了!”“我就知道你能行,把地球仪拿下来再试一试。”这一次,他只用了几十秒,就成功了。“你真棒,老师第一次试,用了5分钟才成功,你居然用这么短的时间就成功了两次!”这时,我看到了他发自内心的微笑。第二天,正好上“电磁铁”这一课,上课前,我向学生展示磁悬浮地球仪,看着这个凭空漂浮的地球仪,学生发出声声惊叹。“谁想上来看一看?”学生纷纷举手,要求一看究竟。我任意叫了几个学生上来,学生天性好动,哪有光看不动手的,没一会儿,地球仪就被学生弄坏了,不再悬浮了。几个学生七手八脚,忙得满头大汗,就是没有办法让地球仪悬浮起来。我立刻叫停了他们:“老师替你们请一个同学来帮忙吧,王某上来帮帮他们。”“他?怎么可能?”下面的同学纷纷质疑。但是王某只用十几秒,那个地球仪重新悬浮起来了,“真厉害,太棒了”赞叹声之后,实验室里响起了学生发自内心的鼓掌声,这一次我发现王某主动冲我笑了笑。渐渐地王某开始喜欢和老师同学接近了。终于王某成功融入到同学当中,成了实验小组真正的一员。
四、成效与感悟
经过实践与探索,我发现学生动手的欲望明显增强了,课堂上,到处都能看到跃跃欲试的眼神。一张张充满灵气的灿烂笑脸,一个个玲珑活泼的可爱身影。每一个孩子都感受着科学实验带给他们的新奇和愉悦,他们如同一颗颗璀璨珍珠,焕发着独特的光芒与灵气。作为科学老师,我也欣慰的笑了。
【责任编辑 张桂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