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的“加减法”

来源 :湖南教育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kama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数,升学,竞争……随着学段的上升,不少学生正努力“爬坡”,学业负担也随之加重.rn“双减”政策施行后,学生减少了课外培训,也减少了考试次数和作业数量.事实上,“双减”不等于“放养”,而是教育初心的回归,为“内卷”中的学生与家长松绑、减负.做好“减法”的同时,教育部门也在尝试以教育评价改革为抓手,探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方法.rn面对“双减”这道时代命题,且看湖南如何作答.
其他文献
大约20年前的一天,《红岩》文学杂志社约我去编辑部做客.闲聊、碰撞之际,我们突发奇想,策划在《红岩》杂志上推出一个全新栏目——“翻译文本”.因为从20世纪末以来,世界文坛群星璀璨,各种创作手法层出不穷,个性分明,无论是历史性写作文本还是神秘性写作文本都很有特色,甚至具有不可复制性.设立这个栏目的初衷,就是为了向读者推介各具特色的国外文学文本,拓展杂志本身和读者两者的国际文学视野.从此,我就“编外”参与了《红岩》文学杂志国际栏目的部分选题策划.
期刊
我曾好几次想做这件事情,应该写写觉伯,但因故几度放下.我知道,我放下的是笔,对觉伯,我怎么能放下,怎么也放不下.rn转眼他离开我们近三十年,这三十年,觉伯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并未消失,他时常为文坛缅怀,时常被文友回忆.这三十年,恰值我在《红岩》杂志工作的三十年,开展工作时不时就说起他,他真的不曾离开.他曾是我们的老主编,他对刊物的重视,是他鲜明的工作思路;他对作家的爱惜,是他浓厚的工作情感;他评价作品,从不掺杂人情,好即好,差即差,对写出好作品的作家,他说起来如数家珍,爱如自己的儿女.现在想来,觉伯对文
期刊
我的父亲曾是《红岩》杂志早期的编辑,回顾他的职业生涯,令人感慨,他和《红岩》的成长互为见证,互为光耀,他的故事也是中国文坛上难以抹去的一页.rn文学青年送来《达吉和她的父亲》rn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了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时任重庆《红岩》杂志编辑部编辑,我父亲熊小凡,接到一位文学青年高缨投来的短篇小说《达吉和她的父亲》(后简称《达吉》).这是一篇高缨走村寨进深山访民间后,含着热泪写出来的日记体短篇小说.
期刊
一rn你的一生未经历所有磨难便中道崩殂,多数情况下,你的家族会被抛弃在废弃的角落,无人问津.既不能当作环保材料二次使用,也不会被捡拾垃圾的老人回收,变换位置,安放,再创造.就这样,你黝黑的芯与你坚硬的外壳,赤裸裸地暴露在世间的某个地方,任风吹,任雨打,任主人狠心为你画地为牢.rn你曾在某个盛大的森林里,怀着一个参天的梦,冲破云端,冲出奴役与宰割的囚笼.你也曾是一个稚嫩的孩童,被粗壮的树干紧紧拉扯着,生怕被路过的风裹挟了下来.天气不好的时候,你将身躯小心翼翼地靠近母亲,告诉她你心里有多害怕.终于,你被某些金
期刊
铁道口旁,波斯菊在风中争艳rn一节节货车,轰隆隆驶进夕阳rn十四岁的我,总爱耳朵贴着冰凉的铁轨rn梦想启程渴望走得很远很远rn想想一路走来,那么遥远rn背井离乡,屈指已经六年rn想想一路走来,那么遥远rn今后不知道还有多少路程rn这里引用的是当下日本相当走红的流行歌组合“海援队”歌手、在中国人亦广为人知的日本影星武田铁矢演唱的《一路走来,那么遥远》中的一段.这首歌的原唱在日本最早流行于80年代初,后来被香港歌星徐小凤用粤语翻唱随后传入中国大陆.这首歌有两件事过去鲜为人知.一是歌词.虽然原唱和翻唱两个版本曲
期刊
李泽厚在《中国现代思想史论》的结语里写道:“当中国作为伟大民族真正走进了世界,当世界各处都感受到它的存在影响的时候,正如英国产生了莎士比亚、休谟、拜伦,法国产生了笛卡儿、帕斯噶、巴尔扎克,德国产生了康德、歌德、马克思、海德格尔,俄国产生了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样,中国也将有它的世界性的思想巨人和文学巨人出现.”李泽厚的这个观点,是从文学要回答现实的重大挑战这个角度来思考,把文学的成就与文学所要回应的挑战本身的广泛性、严重性和深刻性联系在一起,体现了他一贯的唯物主义实践美学的思想.
期刊
从这种火焰,到那种火焰rn从划火柴到火柴熄灭我们得到了火,也失去火.使我们失去火的是划火柴的动作,是燃烧,但也是火柴本身,因为火加速了我们的文明,而文明加速了火柴阶段的文明,因为火柴文明想要比火柴更好更高的文明,推动文明的是野心,所以野心也带来了火柴一部分的灭亡.存在带来灭亡.火柴打开的光明使灵魂的盲眼看得更多更远,“更”的哲学和命运使人陷入“更”的命运中,更具野心,更高速,更智慧(或不择手段),更好,更更好.更是没有止境的.人类的“更”消灭它各个时代而用进步的荣耀为之披上裹尸布,继续往前,给新石器时代裹
期刊
我对重庆的印象是从少年开始,没疑问是起自《红岩》那本书,记忆最深的是朝天门码头,沙坪坝那家小书店,还有一个叫陈松林的青年.后来又读到李颉人,沙汀艾芜何其芳们.再后来写小说读小说,读到过莫怀戚的《美人泉华》,那是一个重庆的故事,读来觉得很有味,很特别,从那时开始,我感觉重庆是一个很丰腴很深邃的大城,在我意识之中重庆总是大雾满城,大雾满江,马路上走着火辣的美女,有着“出色的地理和环境”.
期刊
我收藏各种各样的书,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家,叫喜马拉雅书店.rn在我收藏的30万余册藏书中,有一本特别的书——《红岩》文学杂志.每次来朋友,他们看了都会说:我拍一张照片,发给朋友.这本杂志就是1981年第3期的《红岩》.封面三块抽象的蓝色色块打底,有长江三峡的意象.白色的“红岩”题字,黑色的HONGYAN拼音.封底是彩色的叶毓山的雕塑《春》的设计稿.
期刊
“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2021年7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天安门城楼发表重要讲话.rn回首百年,如何传承和发扬建党精神,绘就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这是每一个共产党人都要面对的课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