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前九章章句的逻辑关系分析

来源 :教育纵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ginJava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老子的主要思想在《道德经》前面章节就可以大概的了解,但是这些章节的是对《道德经》理解和注释中问题最多的,分析这些章节的逻辑联系有助于我们对于整个《道德经》和老子思想的理解。
  关键词 老子 道 逻辑分析
  
  一章中“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有两种分法:“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第二种是:“有,名天地之始;无,名万物之母。”下句“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也有两种分法:“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和“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怎么样分可以在第一章末句得到答案:“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此两者”指的是:“无”和“有”,本章乃是对“道”的初步阐释,“道”乃是对有形万物的抽象话的结果,故其存在形式是“无”,其存在是相对于作用于万物而言,故“有”,不管是有还是无,都是说“道”,所以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不管是有还是无,都有其名,而超乎名之上则是其真正实在,所以说是众妙之门。所以对于这两句的断句后者较为符合本章意思。此外对于徼的理解,有许多种:一说是归结,以王弼注解为代表,一说是曒,洁白的意思,以朱谦之为代表,理由是:“徼”,傅、范本与碑本同,宜从敦煌本作“曒”。十四章“其上不皦”,景龙本亦作“曒”是也。对于这个字的理解关键在于对于此句中“常”的理解,此章是对“道”的阐述,所以“以观其妙……以观其徼”中的“其”是“道”。所以此句当中的“有”和“无”是名词,“常”若为副词则缺少动词,可以补一个动词“名”:“故常名无,欲以观其妙,常名有,欲以观其徼。”既然“有”和“无”是同一个意思,那么“妙”和“徼”也是意思相近。“其”只能是指“道”,所以“徼”为归结之说有所不妥,归结乃是万物之归,最终是“道”,此句中“其”不是说万物,而是指“道”。
  我们在第二章第二句:“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可以看出这章是老子辨证思想的初步阐释。老子认为事物的对立两方面同时产生,同时存在。老子的“道”的提出也是这种辨证思想的结果:道是从有形的万物中抽象出来的概念,它与万物的“有”相对,所以“道”的特性是“无”,但是对万物的作用而言,它更有重要意义,如后章所说:“长之,育之,亭之,毒之……”所以第一章中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若是可道,则必如万物一样有形有造,那么它就不是真正的“道”。那第二章中的“无为”和“道”是何关系呢?无为的提出是辨证思想的结果,并非从“道”的概念当中直接推出来的。既然人类将美、善的事物带到人间,那么必然的恶和不善的事物自然就产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而最后一句“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则是有点超脱了这种辨证逻辑的范畴,成了一种反过来的行动指导方针,即将事物这种辨证方法运用的具体追求当中。这种方针被许多人运用到权谋,治兵和管理当中,而不在意他们目的的善意与否。“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没有在根本上否定对功的追求,这可能是对处于统治阶级的侯王将相说的,事实上老子没有根本上否定统治阶级的存在。
  第三章是第二章无为思想的具体阐述,我们也可以在这一章的第一句来理解老子的辨证思想:“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这句话反过来就是:“尚贤,则使民争;贵难得之货,则使民为盗;见可欲,则使民心乱。”这些话语和“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是同样的意思。这些话语的理论来源则是第二章的:“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后面则是反对智者:“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何要反对智者?智慧之人一方面创造了便利,另外一方面也带来了不便。
  第四章是再次阐明“道”的特性:形式上的虚无,但是作用于万物,且是万物之先。又归结到第一章的:“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万物之宗”对应“万物之母”,“象帝之先”对应“天地之始”,所以“有”和“无”说的都是“道”,在这里可以充分的印证。
  第五章一方面是强调“不仁”,另外一方面是强调“虚”。这里“虚”和上章“道”的存在形式是虚无有一定联系。“道”存在的虚无,和人的品行虚空有何关系呢?我们可以从老子的辨证思想中得到答案:虚无带来的结果必定是实在的存在,“道”为何先天地生,为万物之宗呢?就是因为它的虚无,因为“道”的虚无所以“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也是因为他的不仁,不仁反而能成为人的主宰,百姓心中的圣人。这种虚产生有的关系在这句中得到充分体现:“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所以也要求世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随着老子辨证思想逐渐的深入到具体生活和国家治理当中,我们发现许多有反常理的言词也渐渐显露出来。这其中是不是有何问题呢?若有问题,问题或者是出现在他的最基础的理论假设上面即他的辨证思想,或者是还有未曾说明之前提。凡事有利有弊,放弃此利则此物不产生,自然此弊也不产生,对常人而言则有一个利弊的权衡;此外,此物一经产生则相对于原来之状态则会有所改变,或者说是否定原来的状态,这在马克思主义当中是一种事物曲折向前发展的规律,一个不断否定自我否定的过程。老子则是通过有此之弊然后获得此之利,不居功劳然后功劳不去。这种逻辑在对“道”的阐述上面则是,正是因为“道”是虚无的,所以它才能在万物当中永远存在。我们抽象出来则是老子先概括了“道”产生的来源是对具体万物的抽象,得出其存在特征,然后老子将这种过程当成一种结论反过来说明“道”能够存在就在于这种存在特征。举个例:所有的玻璃都是透明的,现在反过来说,正因为玻璃是透明的,所以玻璃才能成为玻璃。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经过了一个抽象化过程得到玻璃的特性,这种特性和玻璃本身是相互独立的,然后后面的一句话则是如同说玻璃能够存在就在于这种抽象化的特性的存在。这就正如黑格尔的绝对理念的产生过程和对象化过程一样了。我们可以说只要是物,都可以抽象化出它的特征,只要是能够说出来的理念,概念等等虚无存在的东西同样也能抽象化出来它的特性,这种抽象化的极致是什么呢?不能用语言来概括,名可名,则非常名。正如老子所说:“有无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强名之曰道。”抽象化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产生了一个独特的存在,和本身相对立,没有这个特性,我们可以说,此物不能成为此物,这种特性一旦脱离物体成为独立性存在的东西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将物体的产生理解为物体是这种抽象化特性的物质的体现。这其中有两个过程,一个是抽象化产生事物特征本质,另外一个是事物的特征本质作用于物质本身。这些事物的特征有些我们可以认识到,有些我们并未认识到,并未认识到的就并不能说它是不存在的,所以,这些“道”的存在有些超乎于人类认知范围之外,而且人只要认识了局部的“道”则可以继续问为什么?则又可以抽象化下去,以至于人类完全无法回答。既然人类所认识的这些“道”是存在的,那么人类所不认识的“道”也是存在的,所以总的“道”也是存在的。黑格尔的绝对精神遭到马克思等人的批判,相信老子的思想也会有致命的可批判之处。此外老子和黑格尔在逻辑上有不同之处,黑格尔只是说到绝对精神和绝对精神的物化,而老子则认为这种抽象化过程有一个对立转化的过程,比如说:“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长和久是对天地的概括,而对长和久的抽象化则回到了其反面:不自生。又:“天无以清将恐裂,……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归结起来就是事物的特征的存在性在于特征的反面。在“道”则,“道”成就万物,永远不灭的原因恰恰在于它存在的虚无性。所以这里老子的辨证思想和老子“道”的体系完整的结合起来。不自生带来的结果是长生,后其身带来的结果是身先,外其身带来的结果是身存,而尚贤,则使民争等等。
  第六章也是对“道”的阐述。“谷”强调“无”,“牝”强调了“阴柔”。是前一章意思的继续。
  第七章是老子辨证思想的具体阐述运用。
  在第八章强调了从事情本身出发而不争。老子强调不争和他的辨证思想有什么联系呢?我们知道自由带来的一个结果就是竞争,马克思主义强调矛盾的相互斗争促进事物的发展。老子没有从根本上否定事物的发展,强调不争也是因为只有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所以从思想境界来说,老子的思想任然是功用哲学。当然在这里老子是对侯王将相所说的,从根本上否定统治者的存在是不可能的。在这里,争则意味着脱离事情本身,未若事实求是。
  对于第九章的理解我们可以抓住这些关键词:“盈”、“锐”、“满”和“骄”,再参看第八章的:“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我们可以看到,第八章是从正面劝导要守本分,知足常足,第九章是从反面劝导脱离本常带来的危害。前面四个动词是争的表现,而不争的情况就是根据事情本身的需要来开展行动,“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我们看到从第九章起,渐渐看到老子的价值取向了。从第九章起逐渐的阐述他的重本和务实思想。
  参考文献:
  [1]楼宇烈. 王弼集校释. 第1版. 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 1980.
  [2]朱谦之. 老子校释. 第1版. 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 1980.
其他文献
目的调查孕产妇血清叶酸的水平,并探讨影响因素。方法随机抽取门诊就诊的孕产妇进行统一血清叶酸检测及问卷调查。结果3 491名调查对象的血清叶酸平均水平为(11.11±8.71)ng/
期刊
目的探讨影响或预测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海南省人民医院2008年1月至2010年4月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95例。对冠心病患者可能的危险因素或预测指标如
期刊
摘 要 培养学生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成为当今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以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融入了声音、图片、影像等多种媒体,知识传递形式的多样性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整合的主体是语文课程。而信息技术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同时拓展学生的知识
目的探讨血液滤过对重症疟疾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2例接受血液滤过治疗的重症疟疾病例和20例未接受血液滤过治疗的重症疟疾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血液滤过组平均
目的 了解2006年江门市VCT门诊求询者、综合门诊就诊者和洗浴娱乐场所从业员HIV感染状况,为制定艾滋病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6年本中心VCT门诊求询者、综合门
摘 要 《电工基础》是电子电工专业必须掌握的一门基础课程,概念多,原理抽象,难懂难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难点,弥补演示实验的不足,促进教学改革,加大训练量,提高解题能力。  关键词 多媒体 电工基础 课件    《电工基础》是以电磁学为基础的一门电子电工专业基础课程,其内容概念多,原理抽象,难懂难学。笔者在授课过程中除了运用传统的讲授法,边讲边练等方法外,还有意识地运用
目的 分析上海市嘉定区初治涂阳肺结核患者治疗失败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1997~2008年间上海市嘉定区中心医院初治涂阳肺结核病人病史资料进行多因素回顾统计分析.结果
目的 了解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在湖南省人民医院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常规方法进行细菌培养,使用ATB Expression全自动细菌鉴定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