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魅力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xiaoqing1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在课堂上教师的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人格塑造。文章阐述了教师魅力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 历史课堂教学 学识魅力 人格魅力
  
  当前,束缚中学历史学科创新的症结在于传统的教材观、传统的课堂观和传统的师生观。教师不应是教书匠,而应是学生人生的航标。教师的形象和教养,会直接影响每个学生的人生。因此,我在教学中一直用学博德厚的人师标准要求自己,一直用独特的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去感染他们,影响他们。
  一
  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我认为学生喜欢的课就是好课,这样的课首先在知识传递上不能误人子弟,而应准确无误,通俗易懂,回味无穷,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最重要的是课堂要充满思辨,没有思辨就没有师生的思想交流与碰撞。现在很多人只是追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如多媒体教学、学生演小品,不管是否符合教学。但是没有师生的思想交流,没有教师对教材的深层次挖掘,这样的课堂就没有生机和活力。
  这样的课堂对教师的要求是比较高的,首先教师应有丰厚的专业知识功底,还要有大量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诸多的知识储备。其次要具备娴熟的语言文学表达能力和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教师若没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功底,课堂上就缺乏思辨,学生的思维难以被调动;假如没有渊博的课外知识储备,这样的课堂就缺乏诙谐幽默、生机和活力。
  如《长征》一课,讲到遵义会议召开前的革命形势时,我把学生分为三组,每组20人,每组选派两三名学生代表,一组为周(恩来)、毛(泽东)组,负责对革命形势分析,做出决策;一组为博(古)、李(德)组;一组为战地记者组,为遵义会议发一篇新闻报道,重在长革命士气。博、李组的“博古”在辩论中,不断为自己的错误辩解。这时我不失时机地对他的辩论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对不足之处加以诱导和补充。“周恩来”主动承担责任,还建议把军事指挥权交给“毛泽东”。“周恩来”在关键时刻从大局出发的领袖风范,学生十分佩服。“毛泽东”则正确分析了国情,指出了错误的根源在于军事领导人犯了错。我对学生没有分析到的加以补充。通过辩论,通过我的补充说明,学生意识到,一条新方针、新政策的出台,并非一帆风顺。该记者组上场了,他们对会议的召开情景、制定的重大决策作了较为合理性的报道。
  我在教学中发现,上课不可少的三个环节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设问,层层剖析,贯穿其中的主线,就是思辨。这时紧接着发问:为什么这次会议是中共第一次独立自由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问题?为什么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破解这一系列问题的过程,实质就是步步解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体会到了遵义会议召开的伟大意义,而且领略到了领袖们高瞻远瞩的伟大胸襟,以及不唯上,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教育。
  二
  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的人格特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格塑造。教师尤其是历史教师,应提高理论道德修养。“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用自己高尚的情操,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去感染学生。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的无私奉献精神被逐渐冲淡。教师应牢记,从事着太阳下人类最神圣、最光辉的职业,选择了教师,就意味着把自己的爱无私播撒进每一个学生的心田。这样的教师自然也会把微笑与关爱带进课堂,这样的课堂应该是最和谐、最有效的课堂。
  针对历史学科的特点,在课堂上,我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如讲到戊戌变法时,谭嗣同本来有生的希望,可他却选择了为变法而流血牺牲。有个学生说:“太傻了,有什么用啊?”对此,我当时没有立刻回答,而是让同学们思考、辩论:谭嗣同该不该死?他死得值不值得?我不断用激昂的语言加以诱导。同学们列举了历史和现实的英雄人物,如商鞅、王安石、文天祥、邱少云、黄继光、董存瑞、任长霞、郭春辉、汶川地震无私奉献的抗震英雄,尽管有的例子不十分恰当,但从中同学们得出一个结论:这些人之所以能够“舍生取义”,是因为他们有伟大的信念;为了别人,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置生死于不顾的人,才是最值得我们尊敬的人。我们应从他们身上学到“爱”、“大爱无言”、“无私奉献”,先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爱自己的父母,努力学习,充实度过每一天,用知识和爱心回报他们,爱班集体,有集体荣誉感,班荣我荣,爱国家,爱民族,当同胞有难时,伸出援手;当国家利益受损时,痛心、难过;当国家强大、繁荣时,以她为豪。课后,我让学生们以此为契机,写一篇论文,题目自拟。孩子们明确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人活着,不应只为自己,而应更多为别人着想。
  总之,教师的魅力对学生来说就像指路的明灯,教师的人格魅力直接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课堂实现的。我们应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和知识积淀,在三尺讲台,用丰富的学识魅力,高尚的人格魅力,用“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无私奉献精神,去培养人格健全的祖国“花朵”。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丛书.
  [2]郎宇飞.追求务实、理性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8.10.
其他文献
摘 要: 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已成为新课改的必然要求,本文主要从教师角色转化、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语言、社会生活大课堂五个方面探讨了构建生活化思想政治课堂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 思想政治课堂教学 生活化 途径    课堂教学生活化,即要把课堂教学的过程当成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而且是学生生活的园地。课堂教学既是师生的教学活动过程,又是师生充满灵感、充满
摘 要: 有效教学是当前素质教育重点关注的一项教学课题,是广大教师追求的教学最高境界,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会出现某些偏差。作者从目前中职学校现行的教学活动实际出发,谈了有效教学的一些具体策略,对于改变中职数学教学现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中职数学 有效教学 策略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数学基础不好,学习缺乏积极性。中职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能有效地帮助学生重新树立起学好数
职业教育实践性教学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由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所决定的,也是职业教育的功能所赋予的。我们在教育教学的实践工作中不断研究和探索,在总结归纳实践性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项目教学法,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以此促进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本文以项目教学法为例,探索职业教育教学的新方法和新途径,以期提高新的认识,引起同仁们对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关注,从而更好地
摘 要: 本文就如何恰当、合理、巧妙地设计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内心情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思品课堂 情境创设 运用原则    新课程理念下的思品,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品德,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何实现这些教学目标?教师必须依据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以精湛的教学技能设计和组织教学,情境教学不失为有效、
摘 要: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在《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努力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当前需要探索和研究的问题。本文作者从“激发学习兴趣、教给学习方法、培养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这四个方面就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提高学习数学质量,进行了实践和探索。  关键词: 数学课堂教学 学习兴趣 学习方法 学习习惯 学习能力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数学
摘 要: 面对越来越沉闷、低效的高中英语课堂,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和了解,和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之后,作者发现造成高中英语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参与度低、课堂效果差这些现状的一重要原因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产生了过度焦虑。作者从课堂提问、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及课堂教学评价三个方面阐述了具体进行过度学习焦虑调控的措施和方法,以达到激活课堂的目的。  关键词: 高中英语课堂 学习焦虑 焦虑调控    一、引言
摘 要: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课堂教学不断实践着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课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但出现了一些诸如教师上课 “沉默”、学生活动“过度”、 提问“滔滔不绝”的现象。作者就这些现象,结合教学实际就教师要“讲有理、动有度,问有节”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学 讲有理 动有度 问有节    新课程改革不仅催生了许多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而且给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特
党的十四大以来,中宣部旗帜鲜明地、坚定不移地在新闻战线反对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突出地抓了“有偿新闻”的问题。中宣部的这一重要举措,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
在教学中,意(情)属于主观范畴,可以特指教师的思想、感情、教学水平、教学设计等。境(景)是客观范畴,可特指学生。在意境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具体表现为情景交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统一也要达到“情景交融”,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会贯通,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率,做到王夫之所言:“景中生情,情中会景,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  政治课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创设意境呢?  一、导入要妙趣横生  “良好
提问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也是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助推器。高效提问才能促使高效学习,而针对不同的知识点有不同的提问技巧。  一、为什么要高效提问  让我们来看一个案例:一位老师在讲述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二节《儒学的兴起》时,设计了这样一组提问。师:同学们,“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谁的观点?生:董仲舒。师:他的观点有没有被汉武帝采纳?生:有。显然,这样的提问并没有真正让学生理解董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