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视野下的侗族大歌传承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f1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侗族音乐在我国乃至世界各国有着极高的赞誉,侗族大歌是集真、善、美于一体的民间艺术,是我国民族音乐的活化石。本文通过在从江县小黄村的实地调查,对小黄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采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野下,阐述小黄村侗族音乐的传承方式,并对此作出相關的思考。
  关键词:小黄;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侗族大歌
  贵州省侗族主要分布在黔东南黎平、从江、榕江三个核心区,2008年9月30日,侗族大歌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侗族大歌受到世界各国人的青睐,知名度逐渐提升,至今名声响誉国内外,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小黄村坐落于高增乡北部,是侗族大歌的发源地,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小黄村侗族大歌曾多次参加全国性比赛,并获得极高的荣誉。小黄侗寨是一个环境优美的村落,依山傍水,静谧中彰显着对音乐的执着与奔放,寨中可随处看见鼓楼与风雨桥,鼓楼上绘有侗族人们长期以来古香古色的居住环境、美不胜收的自然风光、蔚为壮观的节日节庆等徇丽多姿的生活图景,造就了一幅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在侗族有句谚语叫“饭养身,歌养心”,小黄村在青山环抱气候温和舒适的生态环境下,培育了侗族人使人叹为观止的天籁之音,没有规定任何人必须要唱歌,必须要跟从歌师学歌,但是每个人从出生到会说话都会唱侗族大歌。在国家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下,小黄村的侗族大歌在顺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的过程中得到良好的传承。
  一、侗族大歌的传承方式
  (一)学校传承的方式
  学校教育是汇聚知识、传承文化的重要场域,侗族大歌的传承在学校教育中得以实施。小黄村唯一的一所小学:小黄小学在2010年3月正式挂牌命名为“小黄小学侗族大歌传习基地”,小黄小学常年开设侗族大歌教授课程,专门聘用一批民间歌师、歌手、各级传承人到学校教唱侗族大歌。学校每个星期每个班都会安排一至两节课的侗族大歌课,歌师会教唱各类大歌,没有教材,全靠歌师口传心授。歌师通常会将歌词一段一段的教学生唱,一个班一个学期大概可以教一首鼓楼大歌,学生在歌堂学歌,唱好了便可以去鼓楼中唱歌,所以,为了能去鼓楼唱歌,学生在学习侗歌时非常积极。在学唱的过程中,歌词以及歌曲的情绪强弱均由歌师教,歌师会让学生相互听彼此的声音,这样可以使学生的声音融合到一起,歌唱的声音会更好听。除侗族大歌课以外,学校还开设了以教科书为教材的音乐课。小黄小学的学生们并没有因为没有侗歌教材而觉得学习侗族大歌厌烦或疲劳,反而很喜欢学习侗族大歌,并且每个学期都将歌师教唱的侗族大歌背下来,每逢过节便去鼓楼唱歌。这种学校传承方式是保护侗族大歌最好的渠道,现今许多传统文化面临灭绝和变异,应当加强学校教育。
  (二)歌师口耳相传的方式
  小黄村拥有多位国家级、省级侗族大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分别有吴仁和(已逝)、潘萨银花、潘萨立鲜、吴世雄、吴秀光、贾福英等多位优秀传承人。本次田野调查中与侗歌传承人潘萨银花的交谈中深受许多启发。潘萨银花是省级非物质文化侗族大歌传承人,1943年出生于小黄歌师、戏师世家,8岁开始同其爷爷、奶奶、母亲学侗歌,后又拜当地老歌师吴哈常以及其徒弟吴萨库为师,能熟唱300多首侗歌,多年来获得各种荣誉数百项。1961年17岁时到到黎平肇兴“吃相思” 开展对歌活动, 连唱了三天三夜的侗歌打败了当地多位高手, 从此周边侗寨的歌手经常前来对歌, 来者大都以失败而告终。侗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因此无法用文字侗歌记录下来,全靠歌师口传心授。传承人潘萨银花在自己家中开设了侗歌课程,村民闲暇之余,便前往传承人家中学唱侗族大歌,教唱的过程中,传承人注重培养年轻一代学习侗歌的唱法,多年来潘萨银花培养出了不计其数的侗歌歌手与歌师,一代传一代,使侗歌得到更好的传承,为侗歌的传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另外,侗歌传承人不仅在家开班教学,还常去学校传授侗族大歌。小黄小学的学生们也不仅仅只在学校学习侗歌,放学也会去到潘奶奶家学习侗歌。在小黄村,不管是儿童、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都喜爱学习侗歌,仿佛这是小黄侗族人们与生俱来的能力一般。传承人对拯救和传承侗族大歌发挥着极其关键的作用,可以说传承人是侗族大歌的守护神。侗族大歌传承人在小黄村受到人们的尊敬与传诵,她们对侗族大歌的传承、保护、延续、发展和创新起着超乎寻常人的作用,她们的歌声突出的代表了侗族大歌的美,侗族大歌这种群体的社会传承都赖于传承人才能够传承和延续下去。
  (三)家庭传承的方式
  在小黄村会常见到一种现象,许多孩子和老人都不会说汉语,也不识汉字,孩子还没进学堂前,父母都是教孩子说侗话。家庭是这个社会不可分割的最基本的单位,小黄村的家庭都有着相似的共性,就是家家户户都会唱侗歌,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深受影响,因此,在小黄侗寨中,即使不会说汉语,唱侗歌依然非常动听,而这种影响便是一种传承。实际上这种家庭传承的方式在小黄是非常常见的,因为在小黄没有不会唱侗歌的人,一代人影响一代人,便将侗歌代代相传下去。虽然现今家庭的传承不是侗族大歌传承得最好的途径,但也为侗族大歌更好的传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及歌师的培养
  (一)国家政府的经济补贴
  国家为防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失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给出相应的补贴,国家理应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以及歌师给出相应的补偿。至2008年开始,政府开始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的传承人给予相应的补助,从最开始的每年每人八千元补助逐渐增加,文化部在2016年文化部例行发布会上宣布,自2016年起,中国1986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补助标准提高至两万人民币。对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不止是金钱的补贴,当地政府理应关心传承人的平时生活,在小黄村,传承人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关心与爱戴,并获得当地人的尊敬和支持,为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国家、政府理应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二)培养更多歌师并去学校教学
  据调查,在小黄小学仅有一名歌师在学校担任教侗歌的重任,理应发现更多有潜质歌手,并进行培养,加强歌师队伍。小黄小学的吴老师自小每天都去歌师家跟随歌师学唱侗歌,通过不断的背诵歌词,并熟练的掌握歌唱技巧才成为现如今的歌师,因此这个过程十分漫长,只要能意识到歌师人数极少须扩大歌师队伍,并进行有效的教学,便会成就更多的歌師以助学校的侗歌传教。
  三、侗族大歌的现状思考
  在当今社会和时代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部分青年已经不会唱侗族大歌,侗族大歌的传承面临着一个岌岌可危的险境。许多青年喜欢流行音乐,外出打工,没有正确的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这个现象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忘记了本身可贵的民族传统文化,但是这种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小黄村它本身就不是一个封闭自身文化的,而是向全世界展示自己的民族文化,文化也会手外界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但是只要不断地加强学校教育,对传承人以及歌师实施保护良策,保持村民对参加集体节日节庆的积极性,在节日活动中可积极开拓和创新大歌的新形势,但也需增添更多的传统活动内容。
  四、结语
  侗族大歌以群体性的社会传承方式传承至今,原汁原味的呈现在世界人的面前,而现今争论最激烈的问题就是应该保护传统民族文化的原始性与本土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民族音乐的保护面临着很大的困境。侗族大歌亦是如此,理应意识到文化面临变异的可能性,良好的传承方式是对侗族大歌有效的保护,并认识到侗族大歌在学校教育中传承的有效性,加强学校教育,巩固歌师队伍。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具备再生性,如若随社会的发展而覆灭,便不可再生。因此,要做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汁原味的保护,防止文化转基因。
  【参考文献】
  [1]邓光华,张贵华.侗族大歌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崔海洋.侗族大歌传承的困境及保护对策[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49-55.
  [3]曾志.鼓楼下的天籁之音—侗族大歌的传承与发展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1.
  [4]马芳芳.侗族大歌歌师的生存困境与出路[D].中南大学,2010.
  作者简介:刘丽娜,贵州毕节织金人,贵州师范大学艺术学理论研究生。
其他文献
摘要:城市文化是城市的文明程度的体现和标志,城市公共设施是城市文化的物质载体的体现,反映了城市的特色与底蕴。文章以济南泉城广场为例,实地考察泉城广场存在的问题,从景观与地域文化的角度来分析公共设施设计的现状。提出了相应的设计思路与方法,提出了公共设施设计中与地域文化结合的重要性。  关键词:城市文化;泉城广场;公共设施设计  文化是一个城市精神之魂,是一个城市价值的体现。文化与城市的公共设计的关系
期刊
摘要:唐代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时代,唐代书法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一座奇峰,既崇尚法度又重情感表现,并且随着时代发展,逐渐成为一种普遍认同。楷书和草书体现着唐代的书法规则,也同样是唐代书法的最高成就,唐人尚法书风的形成,不仅为书法确立了社会地位,并作用于其他艺术,现代书法仍然需要这种精神。  关键词:唐代;尚法书风;书法  寻找书法的典范,自唐以前早已开始,从先秦到魏晋,各种书体的完成可以看作是书法规范的过
期刊
摘要:现代住宅空间运用的分隔形式是多样的,其中象征性分隔形式的运用越来越为广泛,尤其是在小户型住宅空间中,象征性分隔形式相对于其他分隔形式的使用更加具有优势。本文根据现有的参考资料,通过实例重点论述空间分隔形式中的象征性分隔在现代住宅空间设计中的具体表现手法,并研究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现代住宅空间;分隔形式;象征性分隔;表现手法;发展趋势  一、象征性分隔的特点及其表现手法  (一)象征
期刊
摘要: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带动城市飞跃性前进。为城市提供了机遇的同时带来了挑战,城市形象设计需要具有更加鲜明的民族、地域文化个性。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将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融入城市形象设计,深入研究与创新尤为重要。本文以蔡跃宏先生创作的“巴渝火凤凰”为例从城市形象设计角度进行研究。  关键词:城市形象;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城市標志;精神图腾  一、重庆城市形象概况  重庆,简称巴或渝,地处长江和嘉
期刊
[基金项目: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穿新型科研项目《浅谈彝族情歌对唱——以楚雄情歌为对象》(项目编号:CX2017SP173)]  摘要:定是雄冠三十七部之首的罗婺部的发源古都,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神奇美丽乐园里的彝人,自然受罗婺文化的熏陶和哺育,罗婺文化又似一脉血液样注了武定彝人的身心里,早在2000多年前,彝族的祖先就繁衍生息在云贵高原和金沙江、澜沧江一带,而现今的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和广西
期刊
摘要:唐诗是汉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汉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唐代也被视为中国各朝各代诗最为丰富的朝代,涌现出无数优秀诗人。本文所分析的就是唐代贾岛的诗《雪晴晚望》。竹笛是我国十分古老的吹奏类乐器,其表演奏方式有独奏和参与合奏这两种,以独奏为主。芦笙为中国西南地区苗、瑶、侗等民族的簧管乐器,深受少数民族同胞的喜爱。一次偶然的机会,听到了亚洲唱片公司著名音乐家、制作人王俊雄先生创作竹笛与芦笙共
期刊
摘要:在高校舞蹈课程建设中,课程设计是舞蹈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顶层设计问题。在高校舞蹈教学中,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等系统化的创新活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汉族民间舞《东北秧歌》为例,对舞蹈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了创新的设计。  关键词:舞蹈;课程;教学;设计  一、高校舞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对旅游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近年来,发展迅速的节庆旅游越来越受人们的喜爱,洛阳牡丹文化节吸引了无数游客来洛阳参观旅游。本文以洛阳牡丹节为例,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洛阳节庆旅游的开发提出一些建议,包括洛阳节庆旅游的整体规划、文化创新、开发民俗旅游产品以及拓宽旅游宣传渠道等对洛阳节庆旅游进行了研究,希望能为洛阳节庆旅游的发展提供建议。  关键词:洛阳;
期刊
摘要:“钮”本意指铜镜背面用来系绶带凸起的部分,作为器物上的一个结构通常为一个点的构成,实用性的明确。本文通过对于钮点艺术造型的脉络梳理,了解钮点艺术的发展特征。  关键词:“钮”;铜镜;印章;造型  最早的“纽”字为绞丝旁,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印,执政所持也;紐,印鼻也。上古执政者为便于携带印信,就在印章上方穿孔,形成最早的印纽。这是钮最早出现的文字解释。同印钮一样,最初的铜镜,镜纽位于
期刊
民俗即民间文化,可以简单理解为民间流行的风俗、习惯。其形式内容随时间的推移会有所变化,但承载民俗活动的文化根系是固定不变的。近几十年来,现代化的触角已经遍及乡镇村落。其范围之广、影响之大超出了传统文化所能承受的范围,大量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悄悄的消失,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迫在眉睫。因此必须找出现代化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因素才能对症下药。笔者认为由现代化催生的商业化就是影响原因之一,本文则以壮族武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