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英语素质教育的运行模式

来源 :中国教育创新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liyanttt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探讨了中学英语素质教育下具体的运行模式。具体为:英语教学中分层教学的课堂教学组织模式,即在承认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学习特点因材施教。从而达到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课堂教学活动方式模式,旨在丰富教学活动的同时,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兴趣。课堂教学的具体模式,如听力课、口语课、阅读课、写作课在素质教育下的具体课型设计上,要具有高度的灵活性,从而在课堂教学中培养语言基本技能。尽管课堂教学具有高度灵活性,要因时、因地、因人、因材而制宜,但常规课模的掌握可避免走弯路,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总体实施。
  关键词:分层教学; 教学活动方式
  任何教学模式的构成都包含三个层次:教学理论结构,教学活动结构和教学程序,教学方法系统。如果说素质教育思想为现代教育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课堂则为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阵地。因此,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课堂教学的改革。
  改革课堂教学就是要把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中。(1)课堂内容讲知识形成过程和思维过程而不是讲结论,习题应为知识服务。(2)坚持以学为主体,反对一言堂,灵活运用“交际法”、“听说法”等各种教学方法,因材施教。(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课堂气氛活泼融洽。(4)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把听说读写有机结合在一起,在情景中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5)注重学生情感因素的培养。
  改革课堂教学就是要使课堂教学层次化。分层教学主要包括:
  1.确立分层目标:A.基础性目标;B.提高性目标;C.发展性目标。基础性目标是每个学生必须而且可以达到的。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选择提高性和发展性目标。教师让学生明确每个单元和每节课的目标,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自己的层次目标,但每个人的选择是动态的。这样就能给学生创造多种尝试、选择、发现、发展的条件和机会,使他们的思维和情感处于激发状态,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并不断向高一级目标前进。
  2.分层次备课。认真研究学生,了解其各自基础、能力、个性、爱好及学习习惯和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对授课内容实行分层次备课,那么讲课的跨度和深度就会加大,从而使备课层面拉宽、难度加大、工作量增多。因此,要求教师要开拓学习的更大空间,精通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吃透大纲,驾驭课堂,以渊博的知识和教学艺术满足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以适应教学的需要。
  3.课堂教学层次化。在同一教学过程中体现不同层次要求的教学方式,优先满足大面积的中等生,兼顾尖子生和差生。
  课堂教学在讲授同一教材内容时,以相应的三个层次的教学程度做参考,从最低点起步,分类指导,异步分层,做到教学“分合”有序,动静结合,并分层设计练习,分层设计课堂问题,分层布置作业,同时学生全员参加,各得其所。如:在讲授SEFC Book 3A Unit Three Australia这一单元时,对A层次的学生加大对词汇的比较。在讲授课文时用大量的图片、影像和文字介绍有关Australia的 history, people, land, animals,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要求对课文的某一部分,某一段落进行retell, debate或rewrite。但是对B层次和C层次的学生来说可以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
  4.辅导层次化。对尖子生侧重点拨,鼓励他们超前自学;对中等生落实双基过关;对差生分析引导,关心鼓励,帮他们树立信心,挑战自我。
  5.课后练习、作业分层。为了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不同能力的迅速提高,使学生更适应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工具的发展需要,我们对不同学生的课后练习、作业、以及评价也都需要作相应的指标。其中,对A层次的同学要求在课后做出超出课本知识外的预习和复习。具体的说,要求他们自学《New Concept English》、《College English》,进行专项训练,收听VOA和BBC英语原文广播,针对每堂课的教学,相关的英语原文背景资料的阅读是重点,简单的作业可以不做或有选择地做,目的是增进课堂教学的理解,保证考试的需要,同时也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英语阅读能力。对于B层的同学要求把每一篇课文读懂,力争把课文变成自己的东西,掌握课文的重要词汇和语法,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行设置情景,自行表达,以达到语言的实际运用的目的;对于C层的同学则要求他们紧扣教材,完成课后的习题,同时鼓励他们多说、多读、多听,培养他们对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使他们有更大的进步。
  6.训练测试层次化。选题和训练时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每次考试的试题均应根据教学目标层次分三个部分:A.基础题;B.提高题;C.综合能力发展题。分值分别是100分、30分和20分。让差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成就感。30分提高题可让选择B目标的学生经受“跳一跳摘桃子”的体验。最后20分综合题作为附加题,让选择C目标的学生有“英雄用武”之地。分层测试面向全体,特别是提高了差生学好英语的信心,激励他们不断进步,让他们都有成就感,有利于教学的继续顺利。评价时尽量打等级分,不过分追求分数。
  改革课堂教学就是要丰富课堂教学活动方式,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发展能力的契机。因此,课堂教学活动方式要丰富多彩:(1)几分钟的英语演讲。(2)师----生,生----生间的俩俩对话。(3)分角色表演对话和课本剧。(4)加强图片功能。(5)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听录音或看录像。教师要运用多媒体现代化教育技术和课件完成难以实现的教学环节;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教师应充分利用校园网、国际互联网远程教育进行教学,实现教育资源共享。(6)几分钟听写。(7)趣味和实用阅读训练。(8)搞一些竞赛活动。(9)演唱英文歌曲。
  课堂教学中培养语言基本技能具体体现在各种课型的设计上。尽管课堂教学具有高度灵活性,要因时、因地、因人、因材而制宜,但常规课模的掌握可避免走弯路,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总体实施。   一、听力课
  读说是听的基础。学生平时有意识地规范地读与说,再辅之以课堂正确指导是训练听力技能的关键。
  1.根据学生实际需要精心挑选难易适度的听力材料
  根据学生的学习和学生现有的英语水平,合理挑选适当的听力材料不仅至关重要,也是准备阶段必做的工作之一,挑选材料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选择从易到难逐步深入的系列材料。也就是说,从短句到长句,从句子到短文,从短文到现场对话,逐步深入;
  选择针对性、操作性较强的材料。如挑选接近教材内容的有关英、美文化、人文、历史、地理和风俗习惯方面有代表性的材料;
  选择能结合新教材特点的材料:口语化、语言规范、交际性强的材料。通过此类材料,既能使学生习得实用的交际语言,又能培养学生在真实语境中的应变能力。
  2.仔细准备电教媒体
  除了合理挑选听力教学材料外,应充分利用实物和图片、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视等媒体进行听力教学,做到形象直观、生动活泼,有助于学生理解听力材料。
  3.听力前的准备
  (1) 预猜:在听录音材料前,教师有必要先将标题或提示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根据标题
  分组讨论(pair work/group work),猜测该材料所述的大概内容和事情发展的过程及结果;让学生在心理上处于一种听录音前的准备状态。如果学生通过对标题或提示的猜测能猜出作者要说的话,他就能更好地理解材料。这种猜测是学生根据自己学过的语言知识和思维逻辑 对所听材料进行推测的能力,因此,培养这种能力是听力前不可缺少的
  (2) 对关键词的点拨与揭示:为了提高听的准确性,在进行听力训练之前,教师可先对那些估计会给学生听材料造成重大阻碍的关键词作必要的提示,但对那些不影响听力的生词不作讲解。
  4.教师就要听材料设置相关话题和问答
  一般来说,听力教学过程中可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1) 填空——培养学生抓关键词的能力。空出句中的关键词,如主语、部分谓语动词、表示时间或地点的名词、否定词、从属连词等。听完录音后,可要求学生填空。在训练短文填空时,重点可放在抓关键词上,要求学生边听边填,听完一段后,给学生8~14秒钟时间,供其回忆检查,并为第二段听力做好准备;
  (2) 听写——培养学生在无任何文字信息的情况下,直接从听录音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听写时不必拘泥于拼写或句子的完整,只要记录关键词,甚至可以用自己所熟悉的速记符号来记录。听写可以从单词开始,逐步向段落过渡,所选材料应注意结构简单明了,词汇通俗易懂;
  (3) 复述——听完一个句子或一个段落以后,让学生立即复诵所获取的信息,旨在要求学生借用原句中的关键词,用自己的话复现原文(句)的意思,引导学生回顾一些单词、词组和句型。
  5.教师在听力过程中的具体操作
  (1) 初听(泛听):让学生带着问题听完材料后,从记忆中捕捉文章的主要信息,以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听一篇材料时,不平均分配注意力,而是听关键词,抓主要线索,辨别并获取“相关成分”,摒弃“无关成分”。否则,学生将主次不分,什么都想抓,什么都抓不住。这一过程属于听力的起始阶段,学生可边听边记,记录材料中的人名、地名、时间等信息,以便应付细节上设置的问题。总之,在这一过程,教师应提醒学生要抓住文章的主线及关键词。
  (2) 理解检查:学生听完材料后,教师可用一些简单的问题设问,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问,以得到及时的较准确的教学反馈。
  (3) 复听(精听):初听时,不少学生很有可能会因为较难的材料或较快的语速对听力材料似懂非懂,不能及时地领悟学过的词汇也无法在初听时达到对文章内容较全面的掌握。因此,教师有必要让学生复听文章的细节,重点把握文章所提供的主要线索及事实,并根据文章的体裁、意义回答who/what/how/when/which/where等问题,力求在泛听的基础上,深化对所听材料的理解。重点或疑难部分反复播听,教师可作相应的简单解释,直到完全听懂为止。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让学生听说结合:为了说得出,必须听懂;只有听懂了,才能接着说,以说促听,以听带说。
  (4) 讨论回答:通过让学生两次对文章的感知以后,教师可让学生独立完成训练题,然后再分组讨论答案。讨论中,学生可以相互补充、相互帮助并达成共识。如遇争论不一的问题,教师可让学生再听有关的内容。
  6.教学后阶段
  在通过听力获取一定的语言信息后,教师可及时总结出材料中所涉及的语言知识、文化背景,并对学生难以接受的、英汉差异较大的一些语言现象予以讲授。在学生对这些语言材料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可设置一定的模拟语境,使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学得语言知识。听,像读一样,是一种信息的吸收、理解的手段。如果有了一定的输入量,学生听的能力就会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同时,学生的语言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教师平时课堂用语的大量使用及对听力材料的朗读是提高听力技能的有利帮助。同时,鼓励学生树立信心,排除心理障碍也是不可忽视的
  二、口语课
  口语课的设计重点在于听与说:听——听教师,听录音,听同学;说——与教师说,与同学说,与自己说。灵活利用教材,优化口语课堂教学模式,活跃课堂气氛。英语口语课堂教学应突出口语化、交际化的特色。教师应坚持用英语组织口语课堂,增加学生的听说机会,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自然地形成听觉记忆,养成听说的习惯。并把口语课上成交际课,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运用能力,教学上,不要生搬硬套教材或教学参考资料,而是结合学生实际,灵活取舍或变通教材内容,采取启发式、演绎式、情景式、竞赛式或答辩式等多种贴近生活的教学模式进行口语课堂教学,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加英语口语课的趣味性、知识性、实用性,让学生通过实践运用英语进行模拟交际,在交际中掌握英语,提高英语的运用能力和口语水平。   1.课堂导入。口语课中教师的导入起着重要作用。导入的方式很多,如:
  (1)自我介绍,引入新课;
  (2)利用图片和图像引发学生兴趣;
  (3)利用学生熟知的事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4)利用歌曲和游戏,创造轻松学习气氛;
  (5)复习导入,使用新旧知识紧密结合。
  2.介绍本课重点短语和句型并写在黑板上。
  3.播放课文录音或教师朗读课文,让学生掌握句型发音、语调。
  4.学生熟读对话并作两人对话等训练。
  5.根据黑板提示,背诵或用短语改写对话。
  6.提供材料,让学生模仿编写对话。
  口语课关键在于鼓励学生大胆开口,积极参与,牢固掌握和熟练运用各种交际用语。
  三、阅读课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中学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不同阶段、不同对象的教学目标和阅读技巧的指导是阅读课设计的重点。
  1.预习。 预习是要求学生找出影响理解的较难的词、词组或语法结构,上课时教师释义,才能有的放矢地听课。
  2.背景介绍,清除阅读障碍。 东西方的风土人情、文化风俗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阅读前进行必要的背景介绍可以帮助学生们顺利地阅读,同时又能开拓他们的视野,扩大知识面。
  如SEFC(B1)中 Unit15 Healthy Eating,向学生们介绍西方的饮食文化,既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又有助于理解课文。高中教材节选了大量的名家名篇,在阅读前对作者和有关的历史知识的介绍是很有益的。
  3.导入。 可采用设疑悬念、直观导入、故事导入等引入方式,利用图片或讲故事等方式开展听说活动并导入新课;课文的导入是阅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恰当地导入课文可以激发学生的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思维活跃,读的时候一气呵成,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学生们也就越来越喜欢阅读了,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
  4.略读。 指导学生诵读全文,了解课文大意,培养学生善于发现文章或段落主题句和概括大意的技能。
  5.跳读。 指导学生带着问题搜寻式阅读。要求学生课上限时阅读,带着问题快速地寻找有关信息,侧重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阅读教学应遵循整体性教学原则,而不是把文章断成几个孤立的片段去处理其中的词汇、句型、语法结构等。应该让学生带着一两个问题去读,从整体上了解,然后再分段教学,把文章的自然段落分成几个部分,用图表等方式归纳出来,使得文章的线索脉络一目了然。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而且有助于日后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高,类似的文章他们知道了从哪几个方面入手,怎样去写。寻找并利用相关信息解决问题是阅读理解的重要步骤。
  6.细读。 引导学生逐段仔细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情节和信息,帮助学生疏通疑难,培养独立分析和逻辑推断能力。教师在疏导阅读疑难时,要用最简洁的方式扫清语言障碍,阅读课一定不能变成语法课
  7.帮助学生分析课文,培养其归纳总结能力,逐步提高其素质。 在阅读过程中,要对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方法加以指导,让学生觉得很具体,很实际,这比单纯的理论讲授更能产生明显的效果。要鼓励学生对非关键词敢于跳过去,关键词敢于大胆去猜,启发和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用英语思考的习惯。
  8.检测。 阅读过程中教师可根据阅读教学的目的和要求,为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针对学生的整体水平,精心设计一系列由易到难,形式多样的阅读测试练习题,如回答问题、正误判断、多项选择、归纳中心、短文填空、词语释义等,引导学生自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9.复读。 引导学生再次阅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结构和作者评价,巩固文章内涵和语言知识,消化文章的内容,体验到阅读成功所带来的乐趣,最终达到运用的目的。
  10.课文复述和改写。 以最简洁的方式,在教师的帮助下,让学生把文章的整体结构归纳在黑板上,可以成为复述和改写课文的依据。
  11.阅读析评。 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离开课文自我表达的机会。可采用学生发言、教师总结或师生一起讨论归纳等双边活动形式,以巩固课文的内容、熟悉课文中的语言结构,发挥想像能力,培养创造思维。
  12.寓思想教育、国情教育于阅读课教学中。 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大纲》中明确阐述了一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思想品德、爱国主义等方面的教育,增加对外国,特别是对英语国家的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想内涵,使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启发和熏陶。
  阅读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与指点,但更为重要的是要依靠学生课后自己大量的阅读,课文阅读只是为学生提供了一定数量的阅读范例,仅依靠有限的课堂阅读是难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还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加大课外阅读。
  四、写作课
  写作课设计的宗旨在于培养学生简洁、规范、新颖地直线型表达思路。写作技能的训练在不同阶段应有不同的教学目标,起始年级练好扎实的基本功,毕业年级加强题型化的书面表达训练。
  写作技能基本功的训练有多种形式,大都可融入课文整体教学过程中。
  1.用此造句。 基本词汇尤其是动词的正确使用是英语表达的前提。
  2.句型转换。 训练用不同方式表达同一内容能培养学生思想表达的灵活性、创造性。
  3.英汉互译练习。笔译或心译中国学生容易出错的单句。
  4.口头作文。 如:围绕课文进行口头问答训练,复述课文等。写作技能与听说技能密切相关,书面语言是从口语发展而来,口语是书面语的基础。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听和说的基础上练习写作,可以为写作提供一定的内容来源。在学生写作的初级阶段,练习听说十分必要,这是扩展语言输入的有效手段,可以为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5.缩写课文。 根据提示的重要词语把课文简单表述出来。阅读缩写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及其结构的基础上,抓住原文的重点,从who, when, where, why, what, how几个要素入手,用简洁流畅的语言对原文进行压缩和整理。阅读缩写既能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也能检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状况。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可以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同时为阅读缩写提供线索,最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文章梗概。除了利用问题作为线索,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段与段之间的关系,找出段落的重要信息和中心思想,进而写出课文的概要。
  6.改写课文。找出段落主题句、大意或写出课文内容提要,必要时变换人称或体裁把课文改写。在完成阅读教学、学生基本掌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改写文章。改写要求学生掌握人称、时态、直接引语、间接引语、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等方面的变化,要充分理解课文内容,认真思考,才能写出语言得体、内容完整的文章。
  7.续写课文。顺着课文情节写下文,续写的开展既能深化课堂教学,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又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力,可谓一举多得。
  8.课文评论。就课文中某个人物、事件、论点进行评述。
  9.抓好习作讲评。备好、上好讲评课,及时反馈信息,是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每次习作中能有所获。
  (1) 如在时间紧的情况下,可抽查部分学生的作文进行评阅,重点抽查中下水平的学生的作文,采用当面批改的形式,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2) 批阅过程中,认真记录习作中存在的带有普遍性和典型性的错误,为讲评课作材料准备。
  (3) 将一些写得较好的错误较少的习作张贴出来,或讲评时读给全班学生听,给予鼓励。
  通过长期的英语写作训练,狠抓学生的基本功,从而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同时将写作教学渗透到听力课、对话课和阅读课当中,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行之有效的。加强广泛阅读并背诵一些经典名篇无疑对写作有直接的帮助。“写作使人准确”,写作课上尤其要强调学生语言的规范使用和文字的规范书写。
  总之,素质教育的核心在课堂,关键在教师。教师要搞好课堂教学,除了要加强提高自身的素质外,教研活动的经常和有效开展也是必不可少的;同时核心在课堂也决不意味着可以否定课外活动在中学英语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开展课外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它不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不应加重学生的负担。
其他文献
【摘要】士官院校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员队伍,要客观分析“双师型”教员队伍建设现状,真正解决当前影响“双师型”教员队伍建设问题,采取得力措施,提高“双师型”教员队伍建设水平,夯实培养高素质士官人才的基础。  【关键词】“双师型”教员对策  1998年国家教委制定的《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首次提出“双师型”教员的概念,意味着教育形势发展需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第十六次全军
期刊
口语教学历时悠久,却始终进程艰难?2000年出台的新语文教学大纲中把“听话,说话”整合为“口语交际”,是现代语文教学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我们真正关注口语文化课程价值的里程碑?在小学语文研究领域,口语交际在新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目标定位:“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受诸多因素影响,谈口语
期刊
【摘要】近年来全国各大学的扩招与新校区的扩建,高校学生数量的增加、学生生活越来越丰富,原有的后勤服务己经不能满足这种增长需要,后勤管理也逐渐实现了社会化服务,大学校园内的商业设施,无论从数量上、规模上还是业态上,都呈现出越来越丰富的状态,其商业的系统化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大学校园商业活动的发展势头更呈上升趋势。正确分析大学校园商业活动的特点,避免其在发展中的消极因素,加强校园商业活动的管理对校园商
期刊
班级建设的目标有三个:纪律、卫生、学习。实际操作过程又相辅相成,分为班级思想建设、班风建设、体制建设。  1.班级思想建设是班级建设的前提  1.1建立良好的班级荣誉感,强烈的集体责任感。在接手班级的第一周要及时找学生谈话,至少每位同学谈一次,了解学生家庭情况、思想状况、学习态度、生活细节,不予以任何批评和鼓励。  然后,召开主题班会:谈谈你心中的班级。布置部分有主见的同学针对这个话题展开自己的想
期刊
班主任是优良班风的组织者,领导者,是班级的核心和灵魂,优良班风的形成与班主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就如何做好班风的建设,根据这几年的班主任经历就自己的经验谈几点:  1.建立健全班级制度,明确任务  明确班干部职责,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班集体的能力,接新班时,我总要观察一两个星期才选定班委,我的宗旨:学习不一定很优秀,但一定要认真,有责任心,品行较好的同学当班干部,班委成立后,我会当众宣布各班干部职责:
期刊
摘 要:高中学生抱怨高中数学难,成绩也直线下降。初中数学较好的学生为何学不好高中数学呢?我我们初中数学教师又能为学生进入高中后的学习做些什么?高中数学教学质量的下降是中学数学教学中所面临的共同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初、高中数学教学未能很好的衔接。教学条件的限制,教材内容设计方面的断层,特别是教学评价机制的不同,导致了初、高中数学教学在知识体系,教法学法上都存在着不衔接,而这直接影响着高中数学教学
期刊
【摘要】在“疑、展、评” 课堂教学中,搞好初中历史的教学,必须大处着眼,实处着手。要着眼于素质教育这一大目标,认真研究和切实把握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和总结,找出规律。注重过程教育,从点滴做起,逐步渗透积累,稳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实现教育目标。  【关键词】历史教学教育目标过程教育综合素质  “疑、展、评” 课堂教学主张从学
期刊
数学知识来自生活,学生的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使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这样可以更进一步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增设“实践活动与综合应用”,这既是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也是数学教育的必然。其目的是为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提供机会,为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能力创造条件,并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如何上好
期刊
儿童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根据儿童心理特点,放手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进行自主探求知识的活动,可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现就教学中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实行开放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地探究性学习,浅议自己的点滴做法:  1.让学生尽可能去“想”  培养学生一个“敢”字,鼓励他们毫无顾及的尽情去想,合理的去想?如学《圆明园的毁灭》时,采用CAI创设情景,
期刊
传统的政治教学让人一提到就感到枯燥乏味,主要原因在于老师习惯于“满堂灌”或“一言堂”,习惯于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这样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缺乏主观能动性,没有自觉性和创造性,只是一种被动接受,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是很难适应的。因此,广大政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真正树立起学生主体的思想,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尊重、相信学生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即充分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教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