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资源”是大语文特别关注的一个概念。语文教材一直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是教学主要的凭借和重要的媒介,但它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将语文教学局限于选文之内,即使完成了训练目标,达到了训练要求,也不一定就实现了大语文教育的目的。搞好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强调一种开放、融合的理念,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才能焕发生命活力。
一、大语文教育学科融合的意义
1.创设情境的新颖性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的多少,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科融合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心理需求等因素,抓住学生思维的热点、焦点,不断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激发探索的欲望。
2.创设学习的空间性
由于学生的智力、学习能力、生活经验与学习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他们在解决同一问题时,思维方式、采用的手段方法也各有千秋,学科融合给学生一定的空间,使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别出心裁,勇于标新立异,为学生的创新学习提供时间和空间的保证。
3.创设探究的实践性
大语文教育离不开实践活动,加强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学科融合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探索新知的思维材料,有利于把课本中的知识变为学生亲自实践、探索的对象。同时,设置“动”的情景,有利于学生进行观察、比较、交流、评价等实践活动。
二、大语文教育学科融合策略
学科融合的目的,就是要在学生心理上留点余味,为学生课后自主探究、创新学习提供一点素材,使学生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感,课前、课后,由始至终主动参与学习。
1.将其他学科内容作为参读材料
⑴深化学生对主题的理解,并使他们从思想情感上受到感染。学习《列车上的偶然相遇》这篇课文,我让学生参读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中的材料“昔日优秀中职生,今日优秀未来妹”。通过参读,学生深切地体会到:《列车上的偶然相遇》中的父亲与优秀中职生王冬茹在实现人生价值,改变命运的人生道路上有着相似之处——做事认真,一丝不苟,从而赢得他人青睐。学生不仅对文章的主旨有了较深刻的理解,而且因参读材料是“一个中职生创业的真实故事”,学生也设身处地受到一次很好的创业教育。
⑵对课文背景材料进行有效补充。如学习《创造宣言》这篇课文,我让学生参读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经济与政治》中关于江泽民的一段讲话,通过参读,学生对陶行知写这篇文章的背景有了很好的了解,并且能站在一个新的高度,高屋建瓴地理解这篇课文的写作意图。
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出现的难点问题。学习《潮涌浦东》这篇课文,我让学生参读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经济与政治》中的材料“为什么要开发浦东新区”,通过参读,学生对浦东新区以及开发浦东新区的意义有了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对于突破课文理解的难点起到了很有效的作用。
⑷为学生的写作提供素材。如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中有许多生动的先进人物事迹及成长历程的材料,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在写话题作文“奉献”时,有许多同学参读了“何家庆的壮举”“激情燃烧的生命——牛玉儒”等文章,写出了富有真情实感的作文。
2.利用其他学科课程资源,以思考题的形式进一步促进学生思考与探究
如进行接受性阅读教学时,我选择《windows98中文版应用基础》中的材料,在学科融合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表达技巧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材料如下:
在windows98中,下拉式菜单总是隐藏着的。我们可以把计算机桌面和办公等做个对比。办公需要各种用品,为了保持办公桌的整洁和取用方便,所有东西不可能都放在桌面上,一般会把它们归类放在抽屉里,需要时再取出来用。下拉式菜单就像这些抽屉。各种不同的命令分类放在各种菜单中,需要某个命令打开相应的菜单,选择该命令即可。
思考与训练:①这段文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体会其作用。②请用适当的表达技巧说明一个抽象的事理。
3.利用其他学科课程资源,将其课后思考题作为大语文听说读写训练的内容
每一门学科都有自身的体系,但在教材的编排上,都离不开听说读写,离不开思考与实践,因此,学习每一门课程,都离不开语文能力。合理开发利用其他学科的资源,开展大语文听说读写训练,使各学科学习融会贯通,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口语训练课“说话”中,我利用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课《礼仪规范教程》中的资源,对学生进行说话能力的训练。如我让学生阅读“社会公德”一节内容,将其课后的“实践活动”作为说话训练的形式与内容:①尊老是否是只关心老人的“物质生活”,请以小记者的身份做一次采访。②你的家庭中什么样的家规促进了家庭的和谐,请和同学们进行交流。
4.利用其他学科课程资源,自制积累卡片
中职生在写作中最大的问题是写作素材缺乏,总觉得无话可说。在开设的大量课程中,其中涉及的内容可谓丰富多彩,让学生将其他学科课程资源的相关内容积累成卡片,日久天长,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5.在学科融合中审美感悟
写作离不开理论指导,对于理论方面的问题,在审美中感悟,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是“以形写神”教学提纲: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强调含蓄美,“意”往往蕴含在形式中。以鉴赏徐悲鸿作于抗战时期的《奔马》为例。
学生研讨:认真观察画中马的“形”,加以描绘。这幅画有何寓意?
评议总结:画中的奔马,马鬃直直竖立,马头高高昂起,传达出不可阻挡之势。结合时代背景,整幅画画的虽是马,但立意全不在“马”上,“马”形寄托了画家如火如荼的爱国情怀。这就是“以形写神”。
学生实作:①体会“以形写神”写作实例。②发掘生活素材,以形写神。
6.利用其他学科的“活动天地”,提高语文实践活动能力
其他学科的“活动天地”为语文实践活动提供了很好的内容与途径。如借鉴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活动天地:
以“像李素丽或徐虎那样,做具有高尚职业道德的人”为题,召开一个故事会。
①课外搜集各行各业从业者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事例,选择其中你最喜欢的一个,编成故事。
②课上每人讲一个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故事,并按所学的有关职业道德知识进行画龙点睛地评析。也可2—3人合起来讲,可以配乐,可以表演,形式不拘一格。
③讲故事前,每人要讲一条自己最欣赏、最喜欢的与故事内容有关的名言警句。
当然,大语文教育学科融合的策略还很多,需要我们从“大语文教育”的理念出发不断探索,创设相应的语文学习环境,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这样,语文教学才有希望冲破狭的笼,走出一片广阔的充满生机活力的崭新天地。
一、大语文教育学科融合的意义
1.创设情境的新颖性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的多少,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科融合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心理需求等因素,抓住学生思维的热点、焦点,不断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激发探索的欲望。
2.创设学习的空间性
由于学生的智力、学习能力、生活经验与学习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他们在解决同一问题时,思维方式、采用的手段方法也各有千秋,学科融合给学生一定的空间,使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别出心裁,勇于标新立异,为学生的创新学习提供时间和空间的保证。
3.创设探究的实践性
大语文教育离不开实践活动,加强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学科融合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探索新知的思维材料,有利于把课本中的知识变为学生亲自实践、探索的对象。同时,设置“动”的情景,有利于学生进行观察、比较、交流、评价等实践活动。
二、大语文教育学科融合策略
学科融合的目的,就是要在学生心理上留点余味,为学生课后自主探究、创新学习提供一点素材,使学生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感,课前、课后,由始至终主动参与学习。
1.将其他学科内容作为参读材料
⑴深化学生对主题的理解,并使他们从思想情感上受到感染。学习《列车上的偶然相遇》这篇课文,我让学生参读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中的材料“昔日优秀中职生,今日优秀未来妹”。通过参读,学生深切地体会到:《列车上的偶然相遇》中的父亲与优秀中职生王冬茹在实现人生价值,改变命运的人生道路上有着相似之处——做事认真,一丝不苟,从而赢得他人青睐。学生不仅对文章的主旨有了较深刻的理解,而且因参读材料是“一个中职生创业的真实故事”,学生也设身处地受到一次很好的创业教育。
⑵对课文背景材料进行有效补充。如学习《创造宣言》这篇课文,我让学生参读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经济与政治》中关于江泽民的一段讲话,通过参读,学生对陶行知写这篇文章的背景有了很好的了解,并且能站在一个新的高度,高屋建瓴地理解这篇课文的写作意图。
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出现的难点问题。学习《潮涌浦东》这篇课文,我让学生参读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经济与政治》中的材料“为什么要开发浦东新区”,通过参读,学生对浦东新区以及开发浦东新区的意义有了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对于突破课文理解的难点起到了很有效的作用。
⑷为学生的写作提供素材。如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中有许多生动的先进人物事迹及成长历程的材料,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在写话题作文“奉献”时,有许多同学参读了“何家庆的壮举”“激情燃烧的生命——牛玉儒”等文章,写出了富有真情实感的作文。
2.利用其他学科课程资源,以思考题的形式进一步促进学生思考与探究
如进行接受性阅读教学时,我选择《windows98中文版应用基础》中的材料,在学科融合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表达技巧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材料如下:
在windows98中,下拉式菜单总是隐藏着的。我们可以把计算机桌面和办公等做个对比。办公需要各种用品,为了保持办公桌的整洁和取用方便,所有东西不可能都放在桌面上,一般会把它们归类放在抽屉里,需要时再取出来用。下拉式菜单就像这些抽屉。各种不同的命令分类放在各种菜单中,需要某个命令打开相应的菜单,选择该命令即可。
思考与训练:①这段文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体会其作用。②请用适当的表达技巧说明一个抽象的事理。
3.利用其他学科课程资源,将其课后思考题作为大语文听说读写训练的内容
每一门学科都有自身的体系,但在教材的编排上,都离不开听说读写,离不开思考与实践,因此,学习每一门课程,都离不开语文能力。合理开发利用其他学科的资源,开展大语文听说读写训练,使各学科学习融会贯通,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口语训练课“说话”中,我利用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课《礼仪规范教程》中的资源,对学生进行说话能力的训练。如我让学生阅读“社会公德”一节内容,将其课后的“实践活动”作为说话训练的形式与内容:①尊老是否是只关心老人的“物质生活”,请以小记者的身份做一次采访。②你的家庭中什么样的家规促进了家庭的和谐,请和同学们进行交流。
4.利用其他学科课程资源,自制积累卡片
中职生在写作中最大的问题是写作素材缺乏,总觉得无话可说。在开设的大量课程中,其中涉及的内容可谓丰富多彩,让学生将其他学科课程资源的相关内容积累成卡片,日久天长,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5.在学科融合中审美感悟
写作离不开理论指导,对于理论方面的问题,在审美中感悟,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是“以形写神”教学提纲: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强调含蓄美,“意”往往蕴含在形式中。以鉴赏徐悲鸿作于抗战时期的《奔马》为例。
学生研讨:认真观察画中马的“形”,加以描绘。这幅画有何寓意?
评议总结:画中的奔马,马鬃直直竖立,马头高高昂起,传达出不可阻挡之势。结合时代背景,整幅画画的虽是马,但立意全不在“马”上,“马”形寄托了画家如火如荼的爱国情怀。这就是“以形写神”。
学生实作:①体会“以形写神”写作实例。②发掘生活素材,以形写神。
6.利用其他学科的“活动天地”,提高语文实践活动能力
其他学科的“活动天地”为语文实践活动提供了很好的内容与途径。如借鉴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活动天地:
以“像李素丽或徐虎那样,做具有高尚职业道德的人”为题,召开一个故事会。
①课外搜集各行各业从业者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事例,选择其中你最喜欢的一个,编成故事。
②课上每人讲一个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故事,并按所学的有关职业道德知识进行画龙点睛地评析。也可2—3人合起来讲,可以配乐,可以表演,形式不拘一格。
③讲故事前,每人要讲一条自己最欣赏、最喜欢的与故事内容有关的名言警句。
当然,大语文教育学科融合的策略还很多,需要我们从“大语文教育”的理念出发不断探索,创设相应的语文学习环境,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这样,语文教学才有希望冲破狭的笼,走出一片广阔的充满生机活力的崭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