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学翻译中内容及风格的忠实传达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853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语言和风格构成文学作品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翻译中要成功地再现两者,要求译者具有深厚的原语译语语言功底、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同时还要具有一个文艺美学工作者的素养。本文以张培基先生译作《清贫》为例,剖析文学翻译中如何忠实传达原文的内容和风格。
  关键词:张培基 《清贫》 语言 风格 文学翻译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翻译是一门艺术,文学翻译是一門美的艺术。文学翻译的宗旨是再现原作的艺术形象,传达原作的思想情感,克服两种语言和社会文化之间的天然屏障,用译文把原作的艺术美表达出来,架起两种语言相通的桥梁,使读者能从译文中感受到异域文化艺术美的存在,通过译文解读异域文化的情调,同时产生美的享受从而使作品经久不忘。内容和风格是文学作品两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两者不可或缺。奈达指出:翻译就是用译语中最自然最贴切的对等语再现原文的信息,首先体现在词义上,其次体现在风格上。翻译一部文学作品也要同时兼顾这两者,忠实传达原文的内容、再现原作的精神风格成了一篇优秀文学译作的基本要求。然而,文学翻译中如何忠实地传达原文的内容及风格,这是翻译理论和实践家们一直在努力探索的问题。
  自1898年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首次提出“译事三难:信、达、雅”,翻译界掀起过多次讨论,虽然“信”作为翻译首要原则的地位没有动摇,但是对“信”的内容、层次、程度始终都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实,忠实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忠实原文的字词;忠实原文的句子结构;忠实原文的精神实质。忠实于原文的字词和句子结构只是实现了形式的对应,但这种对应不一定能完美地实现翻译的目标。由于两种语言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存在巨大差异,形式上的完全对应是不可能实现的,对应的结果只能得到生硬别扭的译文。正如余光中先生在“翻译与创作”的演讲中指出,这种译文“充其量只能成为剥制的标本:一根羽毛也不少,可惜是一只死鸟,徒有形貌,没有飞翔”。奈达在对等理论中也提出了三个概念:形式对等、动态对等和功能对等。所谓形式对等应指对应于原文的字词和句式,是最低层次的对等;动态对等是指译语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实现一致;功能对等则是在另一个层面上的对应,即译文成功实现原文的功能。如广告文本的功能是打动消费者、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译文是否对应于原文的形式或内容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应是实现广告的宣传效果。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最高境界的忠实应属忠实于原文的精神实质,实现功能对等。虽然达此境界绝非易事,但也应成为译者追求的终极目标。
  张培基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散文翻译家,其译作《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在国内译界影响深远。他的散文翻译忠实、凝练,在力求选词得当、语句自然流畅的同时,又不拘泥于计较词句上的得失,而是把语篇神韵摆在第一位,追求既能完美地表达原文信息、又能译出原文的风格与韵味,堪称传神翻译的典范。本文以张译《清贫》为例,探讨文学翻译中如何忠实传达原文的内容与风格。
  《清贫》是革命烈士方志敏写的一篇关于自身经历的散文。方志敏在文中记述了自己被捕时的情景与经过:两个国民党兵从他藏身之地搜捕到他,满以为抓到了共产党的大官可以发笔横财,但结果却使他们大失所望,这位大官身无分文、一贫如洗。“除了一只时表和一支自来水笔之外,一个铜板都没有搜出。”文中细腻的语言、动作和心理的描写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真挚朴实的情感。张培基先生的译作忠实地再现了原文的内容和风格,不仅准确地传译其内容,同时又捕捉其意境和神韵,再现了其生动形象,把热情如沸、崇高清廉的革命家遗著,译得语言精妙、洒脱自如。
  一 忠实于原文的内容
  理解是翻译的基础。要忠实地传达原文的内容,译者必须先准确理解原文,理解原文包括理解原文的字词、字词的明示和隐含意义、句子之间的逻辑关联、遣词造句的特点及其与意义之间的相关性。作为母语读者,汉译英的译者对于原文的理解不会有太大障碍,但如何将理解到的原文信息忠实地用地道的语言表达出来却不是件容易的事。这需要译者把握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的差异,具备驾轻就熟的句式转换能力。中英两国的不同文化背景和思维习惯导致两国语言在表达上存在显著差异:汉语重主题,英语重主语;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因此汉语句子主谓结构不严谨,句子结构松散,缺乏形式上的关联手段,流水句多;英语句子主谓结构非常严谨,句子结构严密,关联手段的运用非常普遍,复合句多。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和句式上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翻译时要想做到完全忠实于原文的字词和句子结构是不可能的。我们可以去形存神,不斤斤于字词句比,力求忠实于原文的精神实质。
  由于张先生精通英汉两种语言,所以他能准确理解语言的内在涵义并用地道的英文进行表达。在找不到与原文等值的对应译文时,能对原文的信息进行合理的取舍,尽可能多地传递原文的信息。张先生在翻译时始终是站在全局的高度上,透彻理解原文,充分把握英汉语言之间的差异,从英语使用者的思维习惯入手,采用凝练的语言和适当的形式,使原文深层语意得到充分演绎。
  例1: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但为革命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地用之于革命事业。
  译文:Millions of dollars passed through my hands,but I always saw to it that every single cent of the money raised for the revolution was spent for no other purposes.
  在翻译此句时,张先生根据两种语言的特点,英译时首先分析汉语句子的功能和意义,确定英语句子的结构和形式,采取了增加主语、转换衔接手段、改变句子结构等方法,从而使译文既符合原义,表达又地道。原文并没有明确的主语,两个分句都是强调主题。译文却有明确的主语,前一个分句从原文中抽象出“数百万元的款项”作为主语译成“millions of dollars”,而将定语“经手的”译成了谓语“passed through my hands”,后一个分句增添了“I always saw to it”将原文一简单句转化为一主从复合句。主句主语为添加的“I”,分句主语为“金钱”,句子其他成分也作了相应调整:原句中状语“一点一滴地”转化成了定语“every cent of”修饰主语,连同介词短语“for no other purposes”将原句意思准确完整地表达了出来。张先生在译文的衔接和意义的连贯上处理得恰到好处,通过灵活转换句式结构,忠实地传达了原文的信息。   二 忠实于原文的风格
  文学风格是文学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的各种特点的综合表现,主要包括作家风格和作品风格,二者存在密切联系,但不是完全等同的两个概念。每一位成熟的作家都会形成自己特有的风格,这既是他独特的艺术创造力稳定的标志,又是其语言和文体成熟的体现。每一部作品也都有独特的风格,这种风格体现于作者塑造的人物,以及人物性特点,和文字的个人表现力。文学作品的风格是贯穿整个语篇的精神风貌,是通篇在遣词造句上协调一致的特点。语言文字是承载风格的客观物质基础,风格的形成离不开词句单独的特点,但决不是单独词句特点的简单累加,也不是美词大词的堆砌,而是应在最恰当的时候将最恰当的词用于最恰当的位置,这样的文章方可形成风格。
  在文学翻译方面,译文不仅要传达原文的信息,也要再现原文的风格和韵味,这样的译文才可以算是好的成功的译文。风格翻译可以说是对翻译者的最高要求,也是文学翻译最为困难的部分。著名散文翻译家高健高度重视风格翻译的重要性:“从翻译的角度讲,译文中正确形式的选择是重要的,离开了这个原作中某种品性的风格在译文中便无由形成,尽管一定的这类成分仍能被人微弱地察觉到,但一切这么缺欠完美,它还够不上一种风格。”风格翻译首先要求译者能准确把握原文的风格,并通过各种手段重视地用另一种文字再现出来。然而,如何准确把握原文的风格?对此,高健也从他的翻译实践中找到了答案:“密切地注意内容所赖以表达、赖以存在的风格形式——语句的衔接、停顿的间隔、节奏的变换、形象的使用,乃至标点符号的繁简,等等”。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保持和再现原文特有的意境、氛围以及风格韵味,使得译文具有原文的美感和神韵,需要充分发挥文学翻译的灵活性和创造性。高健指出:“译文的风格来自它与它的原作在形与神两方面的最完美的结合,为此,它就不应仅仅满足于单纯外形的摩拟……从而不仅使译文在形式上、方式上与内容上酷肖其原作,而且能最好地把握其总的神情、一般格调与特殊韵味等。”
  《清贫》原文的风格特点是语言简单朴实、自然流畅,对人物的神态、动作描写生动形象,感情表达真挚自然。张先生的译作在传达这种原文的风格时,不拘泥原文死译,借助朴实无华、不加修饰的语言,短小精悍、结构简单的句式,通俗易懂的修辞和连贯自然的逻辑忠实地再现了原文的风格。不仅在词汇、句子层面上力求做到语言自然流杨、准确细致、雅俗得当,而且在段落、篇章层次上颇具语篇意识,注重语篇神韵的再创造,使译文读者得到与原文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和反应。
  例2:你骗谁!像你当大官的人会没有钱!
  译文:Shit!Nobody can ever believe a big shot like you ain’t got no money!
  在翻译此句时,张先生充分掌握了英汉词汇的差异,根据上下文语境把握词语所代表的内涵意义,表达时力求选词得当,语句自然流畅的同时又不拘泥于词句上的得失,并时刻注重原文的笔调风格,以在译文中,从不同的层次再现原作风格,进而准确地做出相应转换。原文中的“你骗谁!”并没有对译成“Don’t tell lies!”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损失了原文词语的所指意义,但这里却保证了整个原文的修辞和语域特征。Shit,big shot, ain’t三个口语化极强的词,贴切地传达了士兵粗鲁的形象,一个缺乏文化修养说话粗鄙不文明的兵油子的形象跃然纸上。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张先生善于把握词语的内涵意义和语用意义,忠实于原文而又不拘泥于原文,采用视觉转移法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义,也保留了原文的美感和神韵。他的译文充分体现了译者对中西两种文化、两种语言的透彻的理解和娴熟的驾驭。
  文学翻译是再创作,但又必须把握好这个再创作的“度”。把文学翻译比喻成“戴着镣铐跳舞”是十分形象的,译者必须要“跳舞”,但又得“戴着镣铐”跳,绝不能随心所欲地跳。张先生的译作却能将有形的脚镣手铐化为无形,运用其生花的妙笔跳出了优美的舞姿。正如《中国散文翻译的新收获》一文对张先生的这本译著的评价:如果只读《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汉英对照)中的英文,你不會觉得这是译文,不会觉得其英文是出自一位中国人的手。译者不仅在句子层面上力求做到语言自然流畅、准确细致、雅俗得当,而且又特别着意语篇神韵的再创造,力求既完美地保持原文的信息、原文的功能,又译出原文的风格或味道来。他的成功译例告诉了广大翻译工作者:扎实的双语功底及深厚的文学修养是译者得以成功再现原文的内容和风格的基础。只有熟练地掌握了两种语言的差异才能准确理解表达原文;译者若没有深厚的文学修养和笔力,没有较高的审美鉴赏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是不可能品味出原文的精神气韵,是不可能创造出美的译文的。
  注:本文系华北科技学院校内科技基金资助项目“以中国近代翻译文学解读多元系统理论”(B09033)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陈安定:《英汉比较与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年版。
  [2] 陈宏薇:《汉英翻译基础》,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 高健:《翻译中的风格问题》,《外国语》,1995年第3期。
  [4] 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5] 朱曼华:《张培基教授译苑耕耘录》,《中国翻译》,1996年第6期。
  [6] 朱曼华:《中国散文翻译的新收获——喜读张培基教授〈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国翻译》,2000年第3期。
  作者简介:邹命贵,女,1980—,湖南衡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工作单位:华北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在西方复仇文学现代性的进程中,怀疑精神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气质。在对旧事物、旧秩序、旧观念否定的基础上,它不仅促使了传统复仇文化的提升,更加深了现代人对人性与道德这一主题的理解,从而使现代复仇文学具有了新的道德特性和宽容的高贵精神。  关键词:复仇文学 怀疑精神 现代性品性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同爱情主题、死亡主题一样,复仇主题也是从古到今永不磨灭的文学主题,是世界文学宝库
期刊
摘要 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作品以丰富的叙事技巧、深远的历史主体、史诗般的语言而备受推崇。在长篇小说《宠儿》中,莫里森使用了大量的叙事策略,将其个人魅力与远见和后现代思想相结合,从而使这部小说成为“黑人文学历史上的里程碑”。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 《宠儿》 叙事策略 后现代思想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托尼·莫里森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其作品揭
期刊
摘要 本文以《左传》为中心,探讨了春秋晋国历史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并对春秋晋国历史文学进行了界定,揭示晋国政权变化的原因,说明了春秋晋国历史文学的战争特色,并充分表现了春秋晋国历史文学中的趣味性。  关键词:古代文学史 春秋晋国 战争特色 历史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在春秋时期,先秦典籍中记载最为丰富的是晋国,晋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国家。如在《左传》中
期刊
摘要 司马迁创作《史记》时,继承了许多已有的文体,其中包括多种儒家经典与解经文献中的文体,尤其是“传”体对后世文体发展影响至为深远。《史记》“传”体继承了解经“传”体的阐释性和记事性,具有义理与史事两种途径。在继承之外,司马迁又为“传”文体加入了情感变数和体例变数。“传”这个由解经而来,跨界到史学、文学中的文体,在司马迁手上完成了关键性的拓展。  关键词:《史记》 传 文体 解经  中图分类号:I
期刊
摘要 《剪灯余话》是明代初期李昌祺继《剪灯新话》之后创作的一部文言短篇传奇小说集,作者把自己的怀抱、才情和责任倾注于小说之中,因此表现出独特的创作思想,这既有豁怀抱宣郁闷的忧愤之心,又有力图超越《剪灯新话》的炫才之心,还有为弥补《剪灯新话》之不足而敦促人伦以广教化的良苦用心。  关键词:李昌祺 《剪灯余话》 创作思想 《剪灯新话》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剪灯余话》(以下简
期刊
摘要 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造就了中华民族一种不曾断绝的忧患意识,而这种忧患意识在特殊时代的士大夫身上就体现为一种悲情。辛弃疾作为士大夫的代表,在国势多艰危机四伏的历史条件下,无法金戈铁马,进而转向自己内心的情感抒发,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文学天地。“亭子”作为辛词的一个文字符码,在意境上正是辛弃疾悲情英雄的词象。  关键词:辛弃疾 词象 悲情 亭子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德国著名哲
期刊
摘要 中国诗词造诣颇高、历史悠久,有的描绘江南秀丽水乡,有的记叙漠北边塞风光,有的言事,有的抒情,有的勒景,有的悼人,万变不离其宗的是每首诗词中传统意象的传达。秋与酒作为文学作品中最常见的传统意象,既是一种社会文化,也是一种艺术文化,与交际礼俗、祭祀敬神等中国传统文化形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传统意象在文人骚客眼中已不是单纯的季节或饮食,而作为一种寄托情感的媒介,散发着历久弥新的醇厚气息。 
期刊
摘要 李渔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戏曲理论家和戏曲家、小说家,他的小说借鉴、糅合了戏曲及话本艺术的语言、结构、情节、叙事角度等诸多要素,形成别具李渔特色的小说艺术风格,展现出李渔坚实深厚的传统戏曲、小说艺术功底。  关键词:李渔 戏曲 小说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李渔是明末清初的戏曲理论家和小说家,他不仅有颐养人生兼戏曲理论的著作《闲情偶记》名垂后世,且以戏曲十种、小说二部赢得无数
期刊
摘要 敦煌文学作为敦煌文化的重要载体与组成部分一直为学界重视。《儿郎伟》是敦煌文学诸多体式的一种,虽存世数量不多,但极富特色,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而前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敦煌写本的辑校和对《儿郎伟》这一文学体式的名称、形式、性质等考辨上,较少有结合具体篇目进行的探究。本文拟对其中颇为相似且独具一格的两首驱傩词进行分析,探究其创作的成功之处、发掘其包含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敦煌文学 《儿郎伟》 驱
期刊
摘要 舒位是清中叶一位忧国忧民的著名诗人,他有着强烈的济世之心并终身为之努力,但是由于屡试不中,报国无门,最终抱憾而去。西方政治学学者文森特·奥斯特罗姆和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夫妇提出的多中心治理理论为我们解读舒位济世理想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解读,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清中叶下层知识分子先进的治世理论。  关键词:多中心治理理论 舒位 济世思想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多中心治理理论
期刊